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病理性出汗的临床表现很多,诊断时要问清楚出汗的时间、汗量的多少,出汗的部位以及病程的长短等,以鉴别证候。可从出汗的时间、汗量、出汗的部位,以及伴随症状中进行鉴别。自汗和盗汗是指不同时间的出汗,临床上尚须结合四诊资料以判断阳气虚或是阴虚所致。

出汗为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如外邪侵袭,营卫失调,阳热亢盛,迫津外泄,阴阳亏虚,汗失统摄;或津血不足,化源匿乏等,皆可引起异常出汗。 (一)无汗 无汗指当汗出而汗不出者。正常人春夏阳气疏泄,气血趋向于表,故有汗;秋冬阳气匿减,气血趋向于里,故少汗或无汗,此乃自然之势。倘若外邪入侵肌表,或邪热内迫,或阴阳气血亏少,当汗出而汗不出,是为病。 【鉴别诊断】 外感风寒证:无汗,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痰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表寒里热证:无汗,发热恶寒,肢体烦疼、鼻塞声重,烦躁口渴咽痛,咳嗽痰黄,溲赤便秘。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寒湿束表证:无汗,头胀如裹,肢体沉重,骨节烦疼,畏寒微热。舌苔白腻,脉浮紧或缓。 邪热入营证:高热不退,大汗出后继则无汗,烦躁不眠,口不甚渴,舌降而干,脉细数。 阴血亏虚证:久病少汗或无汗,皮肤干燥,毛发焦枯,五心烦热,舌淡或红干,脉细。 阳气亏虚证:畏寒,肢体无汗,神疲倦卧,面色白。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鉴别要点】 外感内伤,新病久病均可见无汗,病人无汗,发病急,病程短,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表寒实证。 温病后期见无汗必有阴津亏损之候。内伤久病或体虚患者见无汗,或为阴血亏虚,或为阳气不足,前者兼有血虚或阴虚火旺之候,后者兼有阳虚内寒之象。 (二)有汗 人体不因劳累、紧张,不因天热,不因着衣过暖或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汗出,皆属病理性汗出。凡营卫不密,内热壅盛,阴阳失调均可引起汗出的异常。病理性出汗的临床表现很多,诊断时要问清楚出汗的时间、汗量的多少,出汗的部位以及病程的长短等,以鉴别证候。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身微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外感风热证:身热汗出,微恶寒,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暑伤气阴证:盛夏季节,汗出量多,烦渴引饮,肢倦神疲,舌质淡嫩少苔,脉虚无力。 热炽阳明证:大汗不已,高热面赤,烦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 亡阳证:大汗淋漓,汗出如珠,汗液清稀而凉,畏寒倦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舌润,脉微欲绝或浮数而芤。 亡阴证:大汗不止,汗出如油,汗液粘稠而咸,身热,手足温,渴喜冷饮,呼吸气粗,体倦神疲。唇舌干红,脉虚数或细数无力。 阳气虚自汗:白天易出汗,动则尤甚,称为自汗。多伴有畏寒肢冷,气短懒言,面色白光 白,平时不耐风寒,极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阴虚盗汗:入睡时汗出,醒来即止,称为盗汗。多伴有潮热,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战汗:多见于外感病的过程中,先恶寒战栗,继而汗出。 汗出偏沮:半侧身体有汗,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可见于中风先兆、中风证、痿证、截瘫等病, 头汗:头面多汗,伴有心胸烦闷不适,面赤口渴,舌尖红,苔薄黄,或烦热口渴,胸闷纳呆,身重倦怠,恶心泛呕,小便不利。舌苔黄腻。 【鉴别要点】 出汗症可见于许多疾病之中,病因虽多,亦不外外感虚实两类。可从出汗的时间、汗量、出汗的部位,以及伴随症状中进行鉴别。外感表证出汗发病急、病程短,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病出汗比较复杂,大汗出者有实热证和虚寒证之别,前着具有四大证特征,后者则见一派虚寒之象。自汗和盗汗是指不同时间的出汗,临床上尚须结合四诊资料以判断阳气虚或是阴虚所致。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健康养生恶寒舌苔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