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隆宣法师总监释永真彭殿清撰集>45、明休烈:隐居深山皇帝嘉奖修心养性舍宅建寺>南朝宋齐之交的明休烈(公元?明休烈博学多闻,生性高洁,颇富清誉。曾居崂山,集聚徒众授学,后隐居于金陵摄山。《夷夏论》遭到了休烈的反对,著书《正二教论》以批驳。>明休烈师事定林寺僧远,并住于定林寺。请僧远引介,要来寺中召见明休烈。在山中修心养性二十年。

隆宣法师 总监 释永真 彭殿清 撰集 >45、明休烈:隐居深山皇帝嘉奖 修心养性舍宅建寺 >南朝宋齐之交的明休烈(公元?~483年),又叫明僧绍,平原鬲县(今山东平原县北,鬲音gé)人,字承烈,隐士、经学家。明姓的望族居住在山东省平原县一带,姓氏源流出自谯明氏、燧人氏为部落首领时,江西、湖北、广东、四川均有分布。明休烈博学多闻,生性高洁,颇富清誉。宋元嘉年间休烈两次中举。他通晓经义,儒学造诣很深。曾居崂山,集聚徒众授学,后隐居于金陵摄山(今南京栖霞山)。 >时有道士顾欢著《夷夏论》,意在抑佛扬老,认为推行道教比扶持佛教对维持封建政治更有利。《夷夏论》遭到了休烈的反对,著书《正二教论》以批驳。他说:“佛明其宗,老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佛教是究明终极之道的,不仅在于“全生”、“守生”。 >明休烈师事定林寺僧远,并住于定林寺。僧远十八岁出家,通明数论,贯大小乘,德行并重。南朝齐高帝素仰休烈的道德学识,希能谋求一面之见。请僧远引介,要来寺中召见明休烈。僧远大师对休烈说:“天子要来本寺见你,居士如何面对?”休烈说:“要幺推说自己有病,要幺躲到山里。”总之是隐居不仕。又说:“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戴公,即戴颙,同时代的著名隐士,高卧不起,朝命以山人之服加其身)故事。”高帝得知此情,感叹不已,对其愈加尊敬,还特诏曰:“齐郡明僧绍标志高栖,耽情坟素,幽贞之操,宜加贲饰。”便赐给他一个如意拐杖,另加一顶宝冠。休烈初至摄山(现南京栖霞山)时,有当地人告诉他,这个地方多有毒蛇猛兽,不是可以居住的地方。休烈说:“还有比贪嗔痴三毒更猛的吗?忠信的人可以感天动地,毒蛇猛虎也不能为患。”在山中修心养性二十年。 >休烈结庐隐遁于摄山时,值法度禅师(南齐僧,黄龙人。年少出家)至此讲说《无量寿经》,休烈舍宅以安之,敬以为师友。中夜忽见金光照室,光中有楼阁及化佛菩萨。于是舍宅建栖霞寺,号栖霞精舍,梦到岩石间有佛放光,休烈想凿岩建造佛像,遗憾没有能够如愿而终。法度与休烈次子仲璋共造大佛龛,供奉三丈一尺五寸高之无量寿佛坐像,并建观音、势至像以终父志。此即为栖霞山“千佛岩”。 休烈的少子山宾,字孝若,能世其家业,信奉佛法。梁武帝时,官至散骑常侍。当时范缜(尚书殿中郎)著《神灭论》,称无佛。梁武帝下敕围剿《神灭论》,萧琛、曹思文、沈约三人著文反驳《神灭论》,而山宾更是激烈反对《神灭论》,山宾之论被誉为“辞义尤切”。后卒于官,赠侍中,谥曰“质”。(居士传十 南史 弘明集 据网络资料整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隐居神灭论佛教栖霞山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