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一块墓志铭,看600年前宝应人的生活

文/梁正洋 1989年冬,我参加宝应县山阳镇长虹河(旧称三里沟)疏浚工程,在春光村长圩组附近工段,今四季馨家纺大门东约40米处河底,黑粘土层内近2米深处,在达河底高程时,挖出古墓一座,砖砌椁室,已坍塌,出土铜镜、簪子、玉珮等女性饰物用品数件,骸骨数块,墓砖数百块,少量棺木碎块,未及墓底。铜镜、簪子、玉珮等物,为村民郭某所得,骸骨、墓砖散失,未见别的物品。距此墓东十几米远,同一高程上同一天亦挖到砖砌椁室一座,较小,不似成人墓,完整坚固,挖开后,我和村民数人探摸,无所一物。数天后,时任长沟派出所长李学富,县文化馆陆书香闻讯找郭某,所获物品均征收归县文化馆保存。 1998年冬,挑宝应运河二桥接线路基。再次拓浚长虹河,在十年前出土铜镜等物位置再出土墓砖许多,幕志铭一块,未见他物,上记载有墓主人生卒情况,为夫妻合葬墓,与89年出土之物吻合,当为同墓之物。墓志铭石因为墓中物,抛野外多时,后为长圩组一村民搬回做水码头,后听人说有文字可能有人收,便收在草垛中藏了十多年。前年,我得知后,多次去观看,也曾陪扬州文物专家印志华先生、县博物馆季寿山馆长等有关人员察看考证,解读铭文。 (扬州市文管所文物专家印志华先生、宝应县博物馆季寿山馆长前来考证) 墓志铭不同于立于地面上的墓碑,是放置于墓穴内的葬品。其作用一是记述死者生卒生平事迹;二是作为死者在阴间的地契,证明这块地为其所有。宋以前墓志铭皆为方形,自元始有长方形。春光出土的墓葬是元朝后期墓葬,墓志铭长方形,高62公分,宽34公分,厚8公分,材质为页岩石。这与扬州地区墓志铭多为砖质不同,因扬州本地不产石料,石料多为外地开采运来,获取及加工不如砖类易得易刻。上有楷书文字如下: 大元故梁隐君永之圹志铭: 隐君,讳士通,字永之。其先河南人,早从事行伍间,当至元混一初,即不乐仕,隐于商。游淮之宝应,因县东隅里地旧产瑞芝,喜曰:「 ”是可居”。遂买田宅居焉。家饶赀蓄,用甚俭,事事则谨,饬循礼法,乡邦称之。春秋八十五,生中统庚申岁七月二日,终至正甲申岁正月八日。终之年十又一月庚寅,葬于县北三里运河西之新买庄。妻氏姓孙,以至正二年三月三日终,享年七十有三,至元前庚午正月廿四日其生时也。今合葬。子三人,宏,高邮宁国万户府提控案牍,早世。伯颜,以内台宣使授浙东海右道廉访司照磨,官将仕郎。渊,太尉府宣使。孙四人,皆读书学礼。鸣呼,今之制,凡治葬必刻志石载其事,纳诸圹,以示久也。铭曰:德充于身誉于乡,泽之深,流之长,子孙世世其永昌。 (春光村1989年出土的元代墓志铭正面) 铭文记载墓主梁士通,生于元朝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卒于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享年85岁。夫人孙氏,生于前至元七年(公1270年,元朝有两个「 ”至元”年号),卒于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享年73岁。此墓为夫妻合葬墓。梁士通早年投身行伍,于元朝统一不久(混一初),弃官从商,安家在宝应城东。三个儿子皆有出息,各任提控案牍、照磨、宣使,不幸的是长子梁宏先于父母去世(早世)。 (墓志铭背面) 闲时反复细读,从中探寻到一些当时社会的点点滴滴: 1、履历:梁士通出生于元中统元年,其时元朝尚未统一。至正四年85岁去世。年轻时从军征战,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作出贡献。国家统一后不久,30岁左右的梁士通「 ”即不乐仕”,看淡仕途,退役辞官,弃戎从商,他没有回老家河南,而是选择在宝应做了隐士。想来,他在军中官职不是太小,算是有些身份的人,否则没必要「 ”隐于商”,也称不上「 ”隐君”了。当然,隐士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很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妻子、儿子、孙子的情况亦清楚纪录。 2、物产:梁士通多年行伍,征战各地,又游历经商,定精熟官商两道。从其子孙两代看,其家庭传承亦不差,应具有很广的社会阅历和较深的洞见。一个外地人能看中宝应为其终身居所,一定是当时宝应具物阜民丰且稳定安逸的社会基础,又「 ”因县东隅里地旧产瑞芝,喜日:是可居”。因为宝应城东某地以前曾出产灵芝,是极具灵异征象之吉地,才吸引了他。 3、社会风气 : 墓主梁士通家中富有,但崇循礼法,俭节勤勉,睦邻友邻,「 ”家饶赀蓄,用甚俭,事事则谨,饬循法礼,乡邦称之”,以他多年军官又多年富商的身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带头倡勤俭,遵法礼,守规短,谨慎做事,谦虚做人,与邻为善,开了一方良好风气,成为地方名人,深得乡邻拥戴。 4、地名 :其记录「 ”县北三里。…。”与现在我处民间所称「 ”三里沟、四里沟”等吻合,和刘宝楠著《宝应图经》中明万历宝应四境图上标注「 ”三里沟闸”等记载亦吻合,表明民间二里沟、三里沟、四里沟、五里沟等地名皆古已有之,是为古地名。县「 ”东隅里”或县东「 ”隅里”或为地名,已难寻其所在。亦或仅指县东某地。 5、元时运西山阳 :古人迷信好风水,自古视灵芝为吉物,视灵芝产地为吉地,元人亦不例外。梁士通刀尖 ... 血多年,定更信此道,谙此礼,择此吉地喜而居之亦为当然了。古人尤重墓葬风水,葬必请风水师找寻吉地,为先人建吉(阴)宅。梁士通从正月初八去世到十一月下葬历11个月,除当时孝仪外,寻找葬穴当为一重要原因,这是符合古人葬俗的。从县城东到运河西买地为墓,定屡经风水师反复多处寻勘比对,认定此「 ”新买庄”乃上好吉地。一个「 ”买”字充分说明其时运河西我们山阳的先人们土地权属明确、地权买卖规范,耕种有序,生活安定,人兴气旺。而当初梁士通「 ”喜曰,是可居,遂买田宅居焉”,同样反映当时宝应社会房产土地市场成熟、规制严整、秩序井然,各行各业贸易活动频繁。 (印志华先生观看墓志铭) 6、元后期宝应社会状况 : 梁士通从三十岁经商,长期在宝应淮安间经营做买卖,积蓄了丰厚的家财,选择宝应定居作为终老之地,足以说明当时宝应淮安商业较为繁荣。而商业繁荣有赖于该地区人口稳定,社会安定,社会秩序和经济状况良好,市场成熟度高。这种状况当时宝应是具备的,至元朝后期亦然。梁士通死后停棺11个月才下葬,妻子早在两年前就已去世,待其去世后寻得「 ”县北三里运河西之新买庄”之风水地「 ”合葬”,显示其子孙严格依照当时葬制行事,事事依规,从容而为。三个儿子均为各处官员,孙辈「 ”读书学礼”。凡此种种,尽显当时国家安定,社会稳定,人们生活富足、从容、安逸、太平,尚无战乱灾祸迹象。 墓葬中随葬品仅发现铜镜、玉佩、簪子等物,椁室不大,较简单,符合梁永之一生节俭习惯,而其家庭条件完全可以葬得更好一点,这和古代厚葬习俗相左。或许,元人不尚厚葬。蒙古人在统治 ... 又被汉文化不断同化过程中,保留了游牧民族葬制简单的习俗,并影响了 ... 。这可能是考古界一直找不到有价值元代墓葬的原因之一,是能找到历史依据的。 距梁士通死后不过20余年,富足安逸的元朝瞬间灭亡。历史资料显示,元末张士诚农民起义盘居扬州高邮,在宝应和元军、北方起义军数次激战。「 ”元末因战争水灾,宝应人口大量迁出,全县人口仅2万余人……”,人口凋敝,满目疮痍,荒凉不堪。尽管成吉思汗的铁骑纵横欧亚大陆二百余年,但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的元朝不过80多年便烟消云散,应验了「 ”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的历史定律,很值得后人深刻思考。 7、行政区划: 墓志铭中明确记述「 ”淮之宝应”,说明元时宝应隶属淮安。墓志铭制于元后期社会稳定繁荣之时,是当时人记当时事,以梁士通一家人之身份、社会地位诸状况,记错县域归属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其可信度很高。《宝应县志》等一些地方史料记载「 ”至元二十年(1283年)(安宜)府废,宝应县改隶高邮州”。这些记载和铭文记述不符,应细加探究。 8、铭文的撰、书、刻 : 「 ”凡治葬必刻志石载其事”为古代葬制传统规仪,历来墓志铭多歌功颂德,不吝赞美虚夸之词。此铭文亦不乏溢美之词,但其行文朴实,描述准确,具较强的记事性和纪实性。梁士通军旅多年,一定是遵守纪律,服从上级,令行禁止,不越规矩;而诚实守信,和气待客,崇勤尚俭从来就是商人之立身之本。这让其「 ”家饶赀蓄”又养成「 ”用甚俭,事事则谨,饬循礼法”的品行特质,得获「 ”乡邦称之”。其描述非常符合其生平经历。且记述其子、孙时亦只记事实,不缀赞词。因此,铭文描述应该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铭文12行,272字,方形双边栏。上部楔形,有单边栏,边栏内无字。铭文字阔约1。5厘米,方形略长。楷书,书写工整端庄,用笔爽利,笔画劲挺有力,书写不徐不疾,点划饱满温润,从中可以真切体会元人楷书之风貌,感受元时宝应文人气息和书写艺术风格。 铭文凿刻娴熟老练,用刀精准利爽,字虽小,字字清楚,笔笔到位。刻痕「 ”V”形,较深,底锐,字口光洁干净,坡面爽滑,线条挺劲,转折点划准确自然,虽有些许刀误,显出刻者识字不多,却无崩裂粹滑之迹,可见凿刻者功力较为深厚。从铭文的撰、书、刻来看,作者当为民间较有名望的文人工匠,皆各尽所能,精心而作。虽非名士大家,更显当时社会崇文尚艺风盛,文风朴素,民间艺术盛行,艺人技艺不凡,可见宝应古来崇尚文化之一斑,得窥元文化之繁荣。 9、 水灾:墓葬棺椁尽在河底黑土中,黑土土质和运东相邻之安宜镇齐心村地表土质完全相同,高程一致。其上覆蓋的深厚黄沙土层和附近黄土层次结构一致,一层覆一层,层层叠加,层线非常清楚,薄厚1-2毫米至20-50厘米,上下百余层,上部层次密而薄,下部层次疏而厚,水沉痕迹显著,灾情轻重时序赫然,无人为扰动痕迹。如树木之年轮清晰记载着运西地区曾经的灾难,清楚表明墓葬是在水毁冲积前所葬。此前我村内曾于1974年疏浚东西大沟河底,1982年大运河中梗切除河底也出土过古墓,均和此墓在同一黑土层内,其上覆蓋黄土层特征亦和此处黄土层相同。表明墓葬时运西地表为黑土,和运东相邻处地表一致,未有水患之虞,更无黄土存在。料想,梁士通的子孙也决不会葬先人于水灾险地之中。史料也表明自古而元末明初宝应从无水灾侵害,两岸人们生产生活环境完全一样。而今两岸地表高程齐心村4米左右,我村长圩附近7米左右,相差3米,皆为黄土堆积,则全是后来水灾所致。 此后元灭明立,黄水夺淮开始对本区域造成深重危害,形成长久灾难,导致包括山阳在内的运西广大地区400多年的水毁。「 ”盖高、宝诸湖,周数百里,受……七十余河之水,夏秋泛溢,势若滔天”,致运西我区一片泽国,湖波浩淼,风急浪高,漕运常覆,湖床抬升,地势渐高。「 ”白马湖……其当湖心而东者,为八浅堤,漕河所经也。万历初,为湖水决坏。潘季驯……筑西堤于湖心浅处”。表明明万历年之前,我区已尽没白马湖中,成为潴留并泄行黄淮客水的洪水走廊。宝应至黄浦至淮安里运河亦此时穿湖筑堤而成,漕运得保,而运西水患愈重,昔时农桑宝地成为鱼鳖乐园。数百年的黄淮浸漫和搬运,带来黄土3米多深,造成运西人口巨大灾难,断绝人居数百年。这在《宝应县志》、淮河史、黄河史、漕运史等水文史料中多有记载。从运西3米以下原生黑土层中有墓葬,而客土黄土层中下层无墓葬,只在表层有极简陋的贫民墓,表明清咸丰5年(1855年)黄河北归,运西水退滩出,此前后运西地区人 ... 动才又逐渐频繁并开始定居,均为极贫困之逃荒穷人。民间传说「 ”河西是花子滩,早先没人”,即指运西人口明清间水灾导致的巨大变化。本区各家谱中记载家族迁居运西代数多为8——10代近2OO年,也可探得运西人居变化之端倪。 10、研究价值 :宝应运河西我们山阳等地明清时期数百年水灾,危害深重,地表大幅抬升,人 ... 动中断,历史遗迹尽皆湮灭,留下的历史资料极少,又缺少古墓葬出土,难以查证明以前的史料。此墓沉没湖底埋藏地下654年后出土,是山阳地区极少且极有价值的古墓葬,此墓志铭可能是山阳目前仅有且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实证,直接反映了山阳地区元时人 ... 动的一些状况,衔接了山阳因水灾中断的历史,对山阳历史乃至宝应运西历史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印志华先生详细考证墓志铭,讲解古代墓葬习俗,葬制变革,地域特征,墓葬考证等,还讲述了民间传说的史料价值等。) 本文系运河儿女(ID:yunhernv)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发布。

从一块墓志铭,看600年前宝应人的生活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遇水灾

    周公解梦梦见遇水灾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遇水灾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3. 12000余尊彩塑,一览中国古代雕刻的最高水准

    山西古代彩塑总数有12000余尊,是不折不扣的彩塑艺术大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长治古代彩塑分别是:长治郊区梁家庄观音堂,长子县法兴寺,长子县崇庆寺以及沁县南涅水石刻。长治▼观音堂彩塑(明代)▼法兴寺彩塑(宋代)▼崇庆寺彩塑(宋代)▼南涅水石刻看完这些,果然美不胜收,但长治只是作为整个山西的缩影被推在了风口浪尖。

  4.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5.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6.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证(终章)

    西周武士复原图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

  7.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8. 夫妻「 ”合葬墓”遍地黄金,被盗3次后,考古家:至少还有20亿文物

    560年后,这座夫妻墓被发现,考古专家赶到时,发现了3个盗洞。仅是一个魏妃,就有着价值上亿的珠宝陪葬品,考古学家们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梁王墓中随葬品的价值,梁王墓中的文物不是瓷器就是黄金和玉器,其他的陶制品都很少,因此考古专家认为梁王墓中的文物价值超过了20亿。专家大呼:快挖,还剩下20亿文物!从梁王的墓志铭来看,在梁王去世后,皇帝为他赐谥号为:庄。

  9. 定陵是如何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的?

    此处的定陵,特指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皇陵区的明定陵,明定陵是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也是第一处被官方主动考古发掘的帝陵,但就是这次的挖掘,却造成了一次巨大的考古损失,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下面慢慢道来。鉴于这次灾难性的后果,在郭沫若在此请求挖掘武则天的陵墓时,上面冷冷的说:不允许,而且今后再也不准主动挖掘帝后陵墓!!!

  10. 太监也能「 ”儿孙满堂”?唐代宦官的婚姻与家庭

    大历七年,天下出奇的平静,向称繁复的《资治通鉴》也只记录了寥寥数百字,实属罕见。这年夏天,内常侍员外同正孙希严的夫人刘氏在长安来庭里的宅子里去世,她在家族中排行老八,时年三十八岁。熟悉唐代史料的人们都知道,内常侍是高级别的内侍,也就是宦官,一个宦官怎么会有老婆?

随机推荐

  1. 天气越来越热了的说说-感人的情话

    二十三、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二十四、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著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2. 开国将军中他名气不大武功却最高 连许世友都佩服他

    开国将军中,他名气不大,武功却最高,就连许世友都佩服他开国将帅中有许多武功最高的将领,例如贺炳炎,许世友,徐海东,耿飚,贺龙,钱钧,还有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主人公孙继先将军,可能他的名气不如贺炳炎,许世友等等人,但是他的武功却是最高的,就连许世友都佩服他。后来,孙继先在...路上的事迹慢慢在红军传开,就连武艺高强的许世友都佩服他。

  3. 值得重温的国产战争片经典,《大决战》场面宏大但也不放过细节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开场独白>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全长3个半小时,前1个小时基本在交代决策层,大场面战斗在1个小时后才开始。在这样一场战争中,国共双方大概有不少士兵皆死于自己一方的炮火之下。总体而言,《大决战·辽沈战役》无论在历史叙述,还是对战争场面的表现上,都堪称国产战争片中的经典。2017年为庆祝人民...建军90周年,CCTV播出了《大决战》系列的高清修复版,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重温经典。

  4. 正德皇帝:两个与我纠缠不清的女人

    就逢上了刘良女,人又称她刘美人。>>男人之事说过了,还是得说说那些女人,尤其是两个和我纠缠不清、让我疯狂让我痴的女人。>>我虽是个“人来疯”,但还没有几个女人真正让我疯到了没心没肺的程度,可有两个女人却让我疯得说不清。进而分析我生母不明的悬案,明显给我一生及人格上蒙有无法抹除的浓厚阴影。>>2.我跟刘美人遮天蔽日的爱情生活>>孕妇马姬之后,另一个和我耍得欢且纠缠得不一般的,是个姓刘的姐儿。

  5. 多尔衮权力大过皇上,他为什么没造反还协助顺治?

    在一次战争中,努尔哈赤身受重伤致死,而作为努尔哈赤宠妃的阿巴亥,被要求殉葬了。那个时候多尔衮才是一个15岁的孩子,在同一个时间父母双亡对他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或许在那个时候多尔衮是恨皇太极的吧,毕竟夺妻之恨是忍无可忍的,但是那个时候的他并没有能力和皇太极对抗,所以只能忍耐。

  6. 梦见去世的爷爷问自己要钱

    周公解梦梦见去世的爷爷问自己要钱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去世的爷爷问自己要钱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与虎谋皮造句

    与虎谋皮造句   一:在极权国家里,人民向 *** 要求自由平等,犹如与虎谋皮。   二:他向来视钱如命,要他捐钱救济穷人,无异是与虎谋皮。   三:有一个成语,叫做与虎谋皮,恰好能够说明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四:靠这对快乐的玩伴中的一个来治理房地产市场,...

  8. 梦见过年回家被跟踪

    周公解梦梦见过年回家被跟踪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过年回家被跟踪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副连长火线提为连长!坚守高地7昼夜,智勇双全立一等功

    不仅攻如猛虎,在防御作战中,我军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10. 1937年太原会战考:太原会战始于大同的意外失手

    一切的关键在于,李服膺能否尽最大限度顶住进攻天镇、阳高的日军,使主力部队从容布防。况且这点部队在平绥线上同日军已有所接触,虽未大打,但仍受到一定损失。300余名的团队即伤亡官兵700多人,全团9个连长,阵亡3人,伤5人。所幸的是主要阵地并未丢失。然而,意外的情况还是发生了。至拂晓时分,该团在付出500多人的性命后,将整个盘山丢失。大约有近百个鬼子,被潜伏在城内各处的第399团击毙。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