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志愿军老兵忆朝战:饿极了从死人身上寻找点吃的

核心提示:在问题“战争有多残酷”的回答里,尹吉先回忆了抗美援朝战争五次战役第三阶段,写战士们“饿极了从死人身上寻找点吃的”“早晨用大叶树叶子上的露水擦擦嘴,或是用舌头 ... ... 树叶子上的露水”,写在前线医院“伤员的胳膊只有一块皮连在身上,不小心胳膊丢了”,写自己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尹吉先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马涌,原题:八旬老兵的“网事”烽烟 >如果时光可以被收纳起来,尹吉先前半生最壮烈也最自豪的那段人生,都存放在那个巴掌大的小布袋里。 >他将小布袋里的物件抖落,仿佛是打开了一个魔盒,硝烟、战火、轰鸣、铁与血的气息从中弥漫开来,充塞了他略显局促的卧室。 >小布袋里装的,是尹吉先的军功章。 >淮海战役纪念章是一个小小的金色胸章,红色五角星、交叉的两挺红色 ... ,“淮海战役纪念”六个红字醒目地浮雕于其上,当日的鲜红已被岁月沉淀成暗红,热烈而又凝重。生于1932年的尹吉先当时还是一个毛头小子,随所属27军81师参加战斗,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曾看着自己战友的头部被飞来的 ... 射穿,一切就发生在自己眼前。这位战士倒下后还有一口气,尹吉先想要把他送到己方包扎所里,但头顶 ... 纷飞,根本无法扛起一个人行走,最后尹吉先把战友放在一件军大衣上,拖着这件军大衣匍匐前进,将战友送到了包扎所;另一次,是死神触碰了尹吉先本人,正在挖战壕的他突然遭遇了敌人的火力,他本能地扑进尚未完工的战壕,但是战壕太浅,躺进去时他分明感觉到自己的后背还暴露在枪林弹雨中。有那么一瞬间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被击中了,所幸的是 ... 只是从侧面射穿了他厚重的棉大衣——在生死一线的战争中,这种事情即便可以称为幸运,也很难让人感到轻松。 >黄铜色的渡江战役纪念章上,刻着千帆怒涛之下一位持枪冲锋的 ... 战士, ... 的刺刀稍稍刺入纪念章的边缘,小小的设计感中传递出刚劲的力量,但在尹吉先的记忆里,这场战役却浸着湿冷的水的记忆。渡江战役中,尹吉先所属部队向上海进发,部队渡过长江时有军马不肯上船,尹吉先拉着马辔头把马向船上拽,却冷不防被军马甩进了长江。尹吉先浑身湿透地渡过了长江,却又赶上了接连不断的梅雨天气,接下来的一个月,没有穿过一天干衣服,尹吉先和他的战友们,每一刻都像浸在阴冷的江水之中…… >一起见证这段历史的还有解放奖章,金色的奖章上红色的五角星在天安门城楼上放射着光芒。这枚1955年颁发的奖章,为尹吉先在解放战争中的经历做了坚实的注脚。 >抗美援朝纪念章,它的绶带已经褪色了,主体的红色五角星,红色的部分也剥落了不少。这尤显沧桑的外表,暗示着这场被后世视为“打破美军神话”“扬眉吐气”的光荣之战背后,有着难以言喻的惨烈和悲壮。尹吉先的记忆注目于最为艰难的五次战役,战前动员之后回到班上,尹吉先的班长给每位战士发了两根白布条,让他们写上自己的姓名、家人姓名和地址,一条缝在衣服里侧的左边,一条缝在裤子里侧的右边。 >这两个位置,至今尹吉先都清楚地记得。班长说,这样不管最后是剩下上半身还是下半身,都能认出是谁。 >即便这样,尹吉先还是追问了:要是整个人都被 ... 烧光了呢?被重机枪打烂了呢?班长说,那只能算失踪。尹吉先不高兴了,一是想到了会死,二是担心如果战死了算作失踪,和逃兵画等号,丢人。于是他和崔克登、张吉龙、刘玉堂三个战友商量好,记下了彼此的姓名和家人住址,最后谁活着回去了,都要到没回来的战友家知会一声,说他牺牲在战场了,光荣了,没丢人。 >一周后,刘玉堂在渡汉江时遭遇了美军的飞机扫射,中弹后被江水冲走,“失踪”在战场上;一个月后,张吉龙和尹吉先一起被困在美军的炮火之中,爆炸后的硝烟里温热地滴落在尹吉先身上的,是战友的血和脑浆……只剩崔克登和尹吉先一起活着离开了 ... 。除了这三位战友,尹吉先还记下过许多一起并肩作战过的战友的姓名和通联地址,一笔一画地写在小本子上。小本子的内页用钢笔写着“于 ... 留念。1955.10”,墨绿色的硬皮封面已经老旧脱落再重新装订过,装订线都已被磨得黝黑油亮。封面印着四个手写体大字“和平日记”,下面是线描的天安门和莫斯科救世主塔楼,二者比肩而立,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正从这满目疮痍的封面飞过…… >尹吉先将这些军功章收回布袋。 >硝烟与战火,一瞬间也从这个空间中消失了。厨房正传来饭香,楼上的住户快刀剁着肉馅。窗外,大片的葡萄藤叶子绿得发亮,院子里几位大婶的家长里短在这一楼的房间里清晰可闻。 >如今,战火硝烟只在记忆中才那样切近。在这个北京南城随处可见的老式小区里,早已退休的尹吉先和所有人一样安享着和平的生活。和其他人不同的是,那些为了和平流过的鲜血里,有他自己的一份。 >二 >85岁的尹吉先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高大与挺拔。说话声音洪亮,语速很快,中气十足。与人握手时,手臂上肌肉线条依稀可见。生活淬炼出的强健依旧在,使他看起来像是刚刚退而未休,唯有脸上的沟壑如时间挖下的战壕,见证了岁月。若是相熟一些的人,就知道他实际的年龄,也知道他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是一段烽火往事的亲历者。 >他们认识作为老兵的尹吉先。但未必认识——“老兵尹吉先”。 >这个看起来直白无奇的偏正短语是一个网名。在国内极具影响的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用户“老兵尹吉先”有109480个关注者,他所回答的问题一共收获了236479次网友的点赞支持,这些数字至今还在不断上涨。在这个不断为中文互联网贡献新话题、新现象、新内容的平台上,拥有一万人以上的关注就可以跻身“具有影响力”的“大V”行列,而达到十万关注者,已有资本就“如何经营自媒体”开坛布道、日进斗金。“老兵尹吉先”的成绩,足以羡煞绝大多数试图通过网络“出道”成为“意见领袖”或“自媒体”的年轻人。 >一句话,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老兵尹吉先”是一名“网红”,85岁高龄的“网红”。 >战争的亲历者如今健在的不少,但是愿意且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年轻人交流分享的,屈指可数。知乎上关于战争的问题和回答很多,但来自战争亲历者的“现身说法”,“老兵尹吉先”目前是独一份。 >与战场经历直接相关的问题是“老兵尹吉先”主要的答题领域。在问题“战争有多残酷”的回答里,尹吉先回忆了抗美援朝战争五次战役第三阶段,写战士们“饿极了从死人身上寻找点吃的”“早晨用大叶树叶子上的露水擦擦嘴,或是用舌头 ... ... 树叶子上的露水”,写在前线医院“伤员的胳膊只有一块皮连在身上,不小心胳膊丢了”,写自己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个答案他写了2500多字,收获了8000多次“点赞”。而在另一个问题“战争时冲在前排的士兵几乎是必死的,为什么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冲 ... ”中,尹吉先回答:“你问:战争时冲在前排的士兵几乎是必死的。我说不一定。在战场上离敌人200米之内的战士,只受 ... 威胁,可以爬、滚,躲开。离敌人200米至1000米之内受小型炮的威胁,爬滚都危险;1000至10000米受大中口径的炮威胁。10000米之外受飞机威胁。可以说进入战争年代,没有一处是安全的。”这个回答被网友称为“只有亲历者才能说出的答案”。 >对于战争,除了讲述,尹吉先有时也需要“以正视听”。 >“影视剧里的战争和真实的差多少?”尹吉先回答,电影里“有喝酒的,有搞对象,有男、女兵混杂在一起,在战场上抢救伤员非常生动热闹。实际上 ... 战场上都没有这些,我知道军队就不准喝酒。只知道这一个小时我活着,下一个小时就不保险,哪里有心思搞对象”。 >和大多数长辈一样,尹吉先也喜欢和年轻人讨论信仰和价值观,比如“相信共产主义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尹吉先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给地主打短工的生活,一家人吃不饱饭,差点把小女儿拿去换粮食;还回忆了自己一次偷吃家里的白薯干差点把自己噎死。“1949年志愿申请参加 ... 。我在党的宣誓大会上说:我信仰共产主义,遵守党纲、 ... ,誓死为共产主义、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从此我工作积极,作战勇敢,时刻想着我是个 ... 员,感觉光荣。”最后他写道:“现在的青年人,生活在没有战争的有吃有穿的和平的环境里,就无法体验我们这代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算是比较客气的,有时碰上“气人”的问题,他的语气会重得多。 >树大招风。“老兵尹吉先”的“爆红”引来了许多质疑者,有人觉得一个80多岁的老人还在网上看帖、答题,动辄码上一两千字,难以置信,提问“老兵尹吉先到底是不是营销号?”尹吉先随即晒出了自己的预备役军官证、1949年解放上海的照片,还有1959年离开军队前的戎装照。 >其他提出针对尹吉先的问题、言辞激烈的也不乏其人,但尹吉先并不因此后悔“触网”。 >被问到“目前为止,你做过最让自己自豪的事情是什么”时,尹吉先这样写道: >“我上过三年学,15岁当兵在前线作战13年没有死,到邮局押运邮件,在火车上30年。我79岁学习汉语拼音,能在电脑上打出我的一生的主要经历。感觉自豪。” >三 >有人觉得,以尹吉先“老兵”的身份,讲述的历史未必真实可信。 >事实上,尹吉先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一帆风顺的人生,他的人生伴随着新中国的探索之路,一路坎坷,风雨而行。 >1958年,回到国内的尹吉先,被派去就读位于张家口的“速成中学”。在入学之前,他回了一趟老家,亲见了农村“ ... ”中的种种怪象。尹吉先想:我当兵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大家吃饱饭、求解放。现在这样,肯定不对。回到速成中学,尹吉先在班会上坦率地讲出了他的见闻,“怎么听到我就怎么说”,书记员让他在发言记录上签字时,他一点都没有犹豫。 >然而当尹吉先再看到这份材料时,是在批斗自己的大字报上。“铁证如山”,他被定性为右派。但尹吉先心里不服气,他相信自己没做错。 >尹吉先背着“右派”的名声转业到了北京邮电局,这一选择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轻松。在火车上押运邮电局邮件,晕车加上劳累让尹吉先吃什么、吐什么,整个人枯瘦下去。 >在那样艰难的年月里,尹吉先的老伴先后为他产下了五个儿子,让人说不清这是命运补偿给他的旺盛香火,还是与生活窘迫的他开了一个严酷的玩笑。很长一段时间里,尹吉先老两口带着五个儿子,住在邮政局的一处营业厅里,四十平方米,七口人。每一个儿子结婚,尹吉先就从这四十平方米里分出一小方,打上隔断,权作小两口的新房。等到四十平方米全部给儿子们分完了,尹吉先就在屋外又搭了一个三平方米的小棚子,和老伴两个人,一住又是许多年。 >1990年,尹吉先退休了。老伴没有工作,尹吉先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让他们安享晚年。年届六旬的尹吉先只能选择出去打工补贴家用,做起了焊工。上百公斤重的炉箅子,尹吉先负责焊接,另有两个工友搬运。工作很累,但古道热肠的他更见不得别人受累。一个负责搬运的工友累了,尹吉先便去搭把手,却在放置炉箅子时一个失误,上百公斤的炉箅子直砸在尹吉先的右手食指上,那历经枪林弹雨依旧忠于职守的手指,在生活的重压下应声而断。直到今天,尹吉先每一次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时候,那残缺一节而尤为不便的右手食指,都仿佛在提醒着他往日的艰难。 >今天,随着孩子们成家立业与国家政策的落实,尹吉先的生活已经大大改善了。即便如此也很难说是“苦尽甘来”:在那样的过往岁月面前,这简单的四个字也显得有些轻佻了。 >即便如此,尹吉先对党、国家和 ... 的拥护依旧坚定而热烈。 >他从不讳言新中国成立后所吃过的苦,他的讲述如行将冻结的河流般缓慢而凝重,更甚于讲述战场上的生离死别。但他也说,那些年虽苦,但新中国成立之前要比这苦得多。 >“要分主流和支流,国家发展的方向是好的。”“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我都支持,都拥护。” >在历史的激流中,尹吉先始终坚守着,睁大了双眼,以真诚与勇气去体验、观察、记录、讲述,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四 >1997年,尹吉先搬进了大儿子的房子。终于安定下来的他,与生活中的逼仄劳碌挥手作别。 >这一年,后来被许多人称为“中国互联网元年”:网易、搜狐、新浪的前身都在这一年创立,“廉价”的“163拨号上网”让互联网第一次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掀动时代的汹涌波涛,与当时的尹吉先却并无交集。那个粗陋却又新锐的因特奈特,和这个退休的老兵,仿佛不在同一个世界。 >交集发生在2009年。那一年,尹吉先在孩子的引领下,第一次推开了互联网的大门。彼时的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复杂纷纭程度不下于现实的全新天地,搜索引擎、论坛、博客、社交网站……一切日新月异,一切闻所未闻,对于尹吉先来说,尤其如此。 >然而,在这方完全陌生的世界里,尹吉先却发现了一些他熟悉的片段——熟悉,似乎又很陌生。 >那是一个互联网信息泥沙俱下的时代。海量的文献和图文资料从纸张、胶片化身为电子数据,借由网络飞速传播;而与此同时,口耳相传的稗官野史,茶余饭后的花边谈资,也一并乘上了电子化的快车,驰骋于信息高速公路之上。 >尹吉先看到的,正是一段段对他亲历的战争岁月的“别样讲述”、与他的记忆大相径庭的“历史真相”,还有文章下面一个个“原来如此”“大开眼界”的回复。 >不知道是什么人,对战争和历史夸夸其谈,信口开出一条滔滔大河,捏造、诋毁、抹黑……不着边际的言论却引来许多追捧和点赞。但曾亲身置于那段历史中的尹吉先,却只能哑巴似地看着,什么也说不出,更谈不上反驳——他甚至连如何在网上回复,都不是很清楚。 >如果这些人口中的是“真实”,那尹吉先经历的炮火中的岁月是什么?他那些不再熠熠生辉的军功章是什么?那些闻过的硝烟、洒出的热血、回不来的战友……又是什么? >如果真相沉默,喧闹的谎言就会慢慢变成真相。尹吉先坐不住了。 >79岁时,尹吉先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和打字,迈出了在网上发出声音的第一步。 >断了一节的手指,打起字来绝非灵便;年近八旬,也绝不是学习新事物的好年纪。但这外人看来颇为艰苦的学习过程,尹吉先却视若平常。或许对于经历过战场生死的老兵而言,这只是不值一提的困难。 >他最早的网络“阵地”选择了新浪博客,在当时,这是最受关注的个人写作平台。尹吉先在新浪博客写下了长长短短的三百多篇文章。在文章的分类标签里,有占大头的“抗日战争时期回忆录”“解放战争回忆录”的亲历文字,也有“对国际评论”“健康”这样的类别。尹吉先的文笔算不上好,有时连字面上的通顺都有问题,但他的阅历是他独一无二的财富。像《我闻到香水就想起 ... 的烈士》,写他在 ... 战场收殓烈士们的遗体,用香水掩盖令人难以靠近的尸臭,直白到有些粗陋的文字,却比婉转的“花活儿”更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在博客上笔耕不辍的尹吉先逐渐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网友“浮生未半”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引导下,尹吉先来到了“知乎”这块新的“阵地”。 >比起新浪博客,知乎更加年轻化;而作为一个“社区”,知乎的社交属性也更强。在这里,尹吉先接触到了更多的年轻人,也有了更多与年轻人直接交流碰撞的机会。 >在一群年轻账号中间,尹吉先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他的知乎账号“职业经历”一栏填着“中国人民 ... ·0字第538452号军官”,“教育经历”一栏填着“初中·战争”;“个人简历”一栏则原原本本地记录着自己从小学入学到退休的全部经历,时间精确到月,一如档案般精准。 >在这个匿名为主流、人人提防着自己的个人信息外泄的互联网上,尹吉先如此“赤膊上阵”,真的不怕“人肉”吗?尹吉先说,我说的都是实话,所以我什么都不怕。 >而与尹吉先交流的年轻网友中,客客气气者有之,“拍砖”乃至出言不逊的也不乏其人,但这不太影响尹吉先与年轻人交流的兴致。他说,看到这些年轻人读书、出国留学,就看到了自己和战友们当年出生入死的意义所在,很开心。 >五 >如今的尹吉先,每天上网、写东西。上午两小时,下午两小时,晚上两小时,看似“网虫”的背后,有着和“网虫”大异其趣的、老派而固执的纪律性。 >是的,尹吉先每天上网六小时,但是他并不“宅”。运动锻炼是他的另一大爱好:马拉松、爬山、竞走……又颇有些城市中产的趣味了。关于运动和长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心得。 除此之外,他还在“老年大学”学习视频剪辑和Photoshop。他很开心地展示着自己 ... 的小视频,只是很简单的配乐幻灯片,素材大多源自他已经褪色的旧照片,虽然简单,但想到这出自八旬老人之手,又让人心生敬意。 在这日复一日的“非典型”老年人日常中,尹吉先身上的“老派”和“新潮”、“老兵”和“网民”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而最终生成的那些文字,恐怕任谁也无法无视。实际上,“浮生未半”和其他一些热心网友,正努力整理尹吉先的文章,希望能够结集出版。但在这个网红自传和鸡汤读物一本接一本面世的市场中,尹吉先回忆录的出版却显得有些艰难。“浮生未半”说,如果纸质出版物有困难,他们也可以做电子书,总之,尽力。 拜访尹吉先的那个下午,离开时尹吉先坚持要送我到地铁站,让一位八旬老人相送我心有愧意,但他与年龄不相称的体魄和精力却让我无从拒绝。在地铁站前分手后,我回头望去,夕阳中尹吉先的身影在疲惫的下班人流中依旧突兀而挺拔,就像混凝土丛林中一棵拒绝老去的白杨。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志愿军老兵忆朝战:饿极了从死人身上寻找点吃的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毛主席评价说:在我的战友中,这个人最会带兵打仗

    来源:历史客栈20181961年9月,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

  2. 副舰长挟持护卫舰叛逃,事败后被处决,200名无辜战友受处分

    历史上驾驶飞机叛逃的例子很多,比如1976年的别连科事件,毕竟人数有限好操作,而驾驶军舰叛逃的很少,成功的更是屈指可数,主要原因在于军舰上人多,少则数十,多则上千,要统一所有人的口径,控制所有人是很难的。同时,军舰的速度远比不上飞机,一旦被发现,必然会被飞机等高速武器拦截。1975年发生的一起军舰叛逃事件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3. 城邦崛起到帝国崩溃!小兵眼中的战场,假如你是一个罗马步兵?

    罗马文明,如果仅仅只算统一的罗马帝国,那就不过数百年时间。一位装备精良的公民兵什么是罗马公民兵?不过,这一阶段的罗马士兵,武器装备全靠自备,而他们的兵种,也是通过个人财产以及自备的武器装备来划分。一般来说,根据士兵自备的装备,应征的罗马公民会被划分为轻步兵、青年军、成年军、预备军以及骑兵。那么,在战场之上,这样的罗马军队又会如何作战呢?

  4. 「 ”上甘岭”女英雄吴炯的人生今昔

    上甘岭「”哪位是领导,我要报名成为志愿者!”。声音清脆、坚定、洪亮,带着浓浓的四川口音。一位个子不高,留着齐耳短发,双眼炯炯有神的中年妇女走进街道主任的办公室。妇女从背着的挎包中,取出一个红布包随手展开:一枚枚奖章、一本本立功受奖证书在晨光的照射下散射出道道金光。这是1989年春天的事。来人叫吴炯,天津市机电公司退休干部。她就是电影《上甘岭》中王兰的原型。1988年6月,吴炯从企业退休的第二天就在

  5. 94岁老英雄回忆上甘岭:撤下阵地时,很多战友再也没回来……

    一面被打穿了381个弹孔的战旗,就是上甘岭!标高被炮弹削低了两米,随手抓一把土,一半都是铁屑、弹壳的山头就是上甘岭!一群用同归于尽的意志挡住了大炮、坦克的老兵就是上甘岭!一座志愿...鲜血浸满的永远无法被攻占的精神高地,就是上甘岭!长期以来美军凭借优势的火力,对我军阵地进行不间断的袭击,给我们带来不算小的伤亡。

  6. 黄继光牺牲,他的战友接到命令,只身一人从战场上背下黄继光遗体

    于是罗西成和黄继光成为了战友,在战场上,罗西成的主要任务是运送伤员和烈士遗体。黄继光参加了攻坚小组。团长目睹了黄继光这一壮烈场景,他对罗西成下了死命令:罗西成,你有这个经验,一定要把黄继光烈士的遗体背下来!罗西成机智地跑到黄继光身边,只见黄继光满身全是泥巴。在团部后勤处,工作人员对黄继光的遗体作了妥善处理。

  7. 「 ”父子同台”在海军服役,在部队是战友,见面还需按上下级来敬礼

    不过,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非常落后,一旦父子一起从军或者兄弟一起从军的话,家里基本上就没有了什么依靠,这些在军中服役的军人哪能心安,在战争中更加会想办法保命,想要有比较强的战斗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信陵君在精兵之后反而提升了部队战斗力这一现象。

  8. 二战最「 ”凶悍”的兵种,战友见了都要躲开,曾被用来针对日军

    特种兵这一兵种最早出现在德国,德国的这只特种兵在战争中为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所有特种兵当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兵种,他们是喷火兵。在1912年的时候,德国就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只喷火兵分队,这些人全部都是由专业的48名消防员组成的,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正式的用到了战场当中去了,并且也是这个喷火兵的加入,最终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德国却不是使用喷火兵最多的一个国家。

  9. 阔别50年,开国将军回乡寻战友!当年 ... 途中,在遵义「 ”牺牲”的这位战友还活着

    今天,我讲述一位开国将军寻找战友的故事。孔俊彪将军戎装照1返乡孔俊彪是福建省宁化籍四位开国将军之一,他1933年当红军,1934年参加...离开故乡,1984年春第一次回故乡,离家整整50年。约10时的时候,两辆北京吉普车缓缓驶入招待所,陪同孔俊彪将军走下车的有将军的儿子和几位警卫、工作人员。走进接待室入座后,县委书记朱永康同志向孔将军介绍县里参加接待的几位同志。

  10. 亲密战友回忆黄继光:曾拒绝回国治冻伤,生命最后时刻,算好了手雷引爆时间……

    《我和战友黄继光》收录了战友李继德回忆黄继光的文章——1951年2月,我们奉命进入...。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黄继光的战友在平时,黄继光像大哥哥一样,对我非常照顾。黄继光咬咬牙站起来,说得走,不走,就得冻死在这里了。我们好不容易回到了连队,黄继光费了不少劲儿才脱下了棉鞋。有不少战友给冻掉了手指头脚指头。背米冻伤了脚,连里要安排我和黄继光还有一些战士回国治伤。黄继光牺牲的这天是1952年10月19日。四连伤亡也很大。

随机推荐

  1. 孕妇梦见流产 梦见流产解梦破解 – 周公解梦

    梦见妻子流产,家庭会幸福安康。梦到孕妇流产流血:在异性方面将有问题出现。不同梦者身份梦见流产的分析:已婚女子梦见自己有流产倾向,要乘船去遥远的国家。未婚男子梦见流产,会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商人梦见有人流产,会生意兴隆,最大限度地获取既得利益以上就是孕妇梦见流产梦见流产解梦破解相关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梦见给别人梳头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2. 明明满清不能通婚,为什么嘉庆皇帝确有一半汉族血统?

    满清王朝因为是少数民族统治,为了防止汉族复国,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其实在清中期,嘉庆皇帝时期,民间满汉通婚已经是常态。在皇室内部,为了维护八旗统治,满清贵族严禁与汉族通婚还是非常严格的。原来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其实是汉族人,只是因为她的爹立了大功,被乾隆皇帝赏赐了满族八旗身份。所以说从嘉庆皇帝开始,满清贵族也有了...血统。

  3. 土坯

    有一块土坯,害怕火烧,在进窑之前偷偷从车上溜了下来。有砖出窑了,红红的,硬硬的。土坯不羡慕,也不着急。可是土坯不明白,不经过锻烧怎么会有红色呢?如果仅仅是没有红颜色也就罢了,有一天,一场雨下来,土坯支持不住,变成了一摊泥。又过了几日,风吹雨淋,就再也找不见土坯的蹤影了。不经千锤百炼,怎能坚硬如钢,害怕艰苦挑战的人,是经不住风雨考验的。那些逃避困难的人,是无法成就辉煌事业的。

  4. 周公解梦查询 梦见脉搏跳得很慢 – 周公解梦

    梦见脉搏跳得很快,要交好运。梦见脉搏跳得很慢,要遭厄运。梦见给仇人号脉,危难之际会得到朋友的帮助。梦见自己当了大夫,给别人号脉,预示要放弃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梦见正在给妻子号脉,会得到妻子无限的爱。女人梦见别人给自己号脉,由于遭驱赶,身陷困境,寸步难行。病人梦见医生给自己号脉不久能恢复健康。周公解梦梦见脚肿大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5. 出家的冲动

    年轻时,我对佛的知识就很感兴趣。多少次梦见自己的前世是个大德高僧。到了中年,对佛的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不论是看见佛还是想起佛,敬意就会在心中油然而生。老年匆匆而至,出家的冲动更加强烈。梦中自己在普陀寺行走,梦中自己在聆听佛的教诲,梦中自己和众僧答辩。梦醒,仍旧是红尘如故。我知道,割舍是一种痛,放下是一种伤,丢弃是一种苦。犹豫是一味苦药,矛盾是一种折磨。或许,在我内心,早已出家,早已是一个高僧大德。

  6. 书圣王羲之气量窄:遭人耻笑竟然被活活气死

       书圣王羲之之死:三国英雄周瑜是气死的,这,我们都知道;可是史上第一书法家王羲之,也是被气死的,想来,真为之叹气。王羲之不是被别人气死的,是被自己气死的。实际上,周瑜也不是被别人气死的,也是被自己气死的。周瑜若大气一些,若大度一些,没有一股“既...

  7. 梦见丑陋梦到丑陋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丑陋好不好

    年轻女人在梦中认为自己是丑陋的,预示她对爱人表现出的不友好的行为和态度可能导致两人关系破裂。梦见自己穿着非常丑陋,预示著自己将会有意外的收获。梦见身体消瘦梦到身体消瘦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身体消瘦好不好梦见脸部圆圆发胖,表示暗示今后半年,你将处于幸运之星照耀之下。梦见自己的鼻子十分丑陋,表示这是不祥之兆。梦见前额丑陋,表示你在私事的处理上不公正,你的行为会令人反感。

  8. 没你这个儿子

    “小同志,这个座位有人吗?”老人对一个小青年和气地说。小伙子很不耐烦地回答,老人只好站在一边。>这时,老人后面那个姑娘来了。小伙子一见,笑嘻嘻地说:“请坐,小姐,这儿有空座儿。”同时还用手帕弹了一下那个空座位。>老人见了,气愤地说:“你刚才不是说有人吗?”老人一听,更火了,说:“你说什么?她是我的女儿,我几时养过你这样的儿子?”

  9. 成语【一波三折】意思解释 | 成语大全

    成语词典>>一波三折的意思解释成语一波三折发音:yībōsānzhé释义: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10. 带有啸字的成语

    包含有“啸”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命俦啸侣——命、啸:呼引,呼唤;俦、侣:同伴。龙吟虎啸——象龙在鸣,虎在啸。虎啸风生——啸:长鸣。海啸山崩——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啸侣命俦——指召唤同伴。啸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山呼海啸——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山崩海啸——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鸮啼鬼啸——像鸮鸟啼叫、怨鬼呼号。龙骧虎啸——比喻气概威武。龙腾虎啸——声势壮盛的样子。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