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事实上,二战后,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头号霸主。二战后,美国每任总统都会发动对外战争,入侵别国。垄断财团治下的“美国”美国建国以来,各大财团在其内政外交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无疑,这些政策是很合当时美国垄断财团的胃口的。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完全彻底地独霸市场的企业。摩根财团的拆分标志着美国总统及其背后的力量与垄断财团的斗争再度获胜。美国总统的权力究竟有多大?
美国立国后,战争一直断断续续。可以说,美国的“封疆拓土”和称霸全球是靠战争一路“ ... 戮”得来的。
data-filtered="filtered" 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为了反抗英国的殖民剥削,带有正义性质。南北战争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推翻蓄奴制而带有进步和革命意义。
随后的大多数战争则是抢夺殖民地或者满足垄断财团的逐利需求而发动的非正义战争。换句话说,伴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原有的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家的需求,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要利用战争为美国的商品“开拓”市场。美国的战争本质,和英国当年在全球侵占殖民地时喊出的“生意做到哪里,大英帝国的军舰就开到哪里”如出一辙。
美国通过一次次战争,尤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赚了个盆满钵满,一步步成为全球霸主。
事实上,二战后,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头号霸主。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战争步伐会停下来。二战后,美国每任总统都会发动对外战争,入侵别国。 ... 战争,越南战争,科威特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空袭利比亚等。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垄断财团一直在美国 ... 背后如影随形。
垄断财团治下的“美国”
美国建国以来,各大财团在其内政外交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和平对这些财团有利,那国家就追求和平,如果战争能让这些寡头赚更多钱,那国家就进入战争。某种意义上,美国 ... 是几个大财团实现其利益的“工具”。
芬利·彼得·邓恩,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幽默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里这么描写摩根:“皮尔庞特·摩根叫来了他的一名办公人员,他是国家银行的总裁。‘詹姆斯,从银行里拿出点钱来,去把欧洲给我买回来,’摩根说,‘我想把它重新组织一下,让它一直给我付钱。’”
上面的描写并不过分。摩根家族这样的垄断财团在美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我们熟悉的通用动力、格鲁曼等军火巨头都是财团旗下一员。
1900年,时任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邀请当时的陆军 ... 伊莱休·鲁特参加他为皮尔庞特·摩根举行的宴会。他写信说:“我希望你能来参加我为皮尔庞特·摩根举行的宴会。你瞧,这意味着我在努力变成一个与有势力的阶级接触的保守分子,我想我需要一些鼓励。”
data-filtered="filtered" 西奥多·罗斯福
一年后,时任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无 ... 主义者刺 ... 身亡,42岁的西奥多·罗斯福继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成为总统后,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无疑,这些政策是很合当时美国垄断财团的胃口的。
现在卖“油漆”的化工巨头杜邦集团前身也是军火商,公司的每一次飞速发展都跟战争有关。从1804年杜邦家族造出第一批黑 ... 开始,杜邦家族伴随着“带血的利润”,“公司业绩”一路狂飙,从一个小作坊成长为全球军火巨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爆发后,杜邦公司很快就接到了无数订单,从战争爆发到年底,短短几个月时间,协约国共向杜邦公司定购了2162.13万磅 ... ,超出公司平时产量的两倍多。在不增加设备和人员的情况下,短短6个月后,杜邦 ... 生产总量已经达到平时生产量的13倍,到1917年4月美国参战时,杜邦公司的 ... 产能已经达到1914年的54倍。
一战期间,协约国集团所射出的炮弹,40%使用了杜邦公司的 ... 和发射 ... 。最重要的是,当时每磅无烟 ... 的生产成本为31美分,而杜邦出售给协约国的售价为97.5美分,利润高达生产成本的2.2倍。
利润如此诱人,杜邦集团对战争当然不会拒绝,必要的时候,他会积极“发动”战争,攫取超额利润。
1963年,打算结束越南战争的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得州达拉斯被暗 ... 。达拉斯是美国军火商的“地盘”。而接替他的约翰逊就任总统后,迅速扩大越战规模,将越南战争从“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为了扩大越战,约翰逊不惜隐瞒关键情报。
data-filtered="filtered" 约翰逊
约翰逊一意孤行的后果之一,就是美国各大军火商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与五角大楼订立合同最多的40家公司中,杜邦集团旗下的企业占了8家,仅杜邦公司一家就从军火合同中赚了10亿美元。而其他财团旗下公司在越战中的总收入在150亿到170亿美元。
总统的“反抗”
物极必反,权势熏天的美国垄断财团也会遇到这个问题。垄断财团在美国的口碑一向不好。在20世纪初摩根财团如日中天的时候,当时一个百老汇的热门剧描绘了一群魔鬼吹一张燃烧的椅子,并齐声唱到:“这个位置是给了不起的金融妖怪摩根留的。”
即使是跟摩根财团关系良好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也会时不时地敲打一下摩根。
1907年的一次晚宴上,当着众多来宾包括记者的面,罗斯福冲着摩根和标准石油公司的亨利·罗杰斯咆哮,称要进行工商改革,要让这些垄断财团在 ... 的规章制度下运营。罗斯福说:“如果你们不让我这么做,我的后任也会这么做,并最终毁掉你们。”罗斯福还说出了那句“拥有巨额财富的 ... ”这句著名言论,据传总统说这句话时,瞥了一眼摩根。
首个被罗斯福拿来“祭旗”的垄断财团是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石油巨头标准石油公司成立于1870年1月,到1879年年底,标准石油公司作为一个合法实体成立刚满9年时,就已控制了全美90%的炼油业。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完全彻底地独霸市场的企业。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依据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标准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机构,应予拆散。在西奥多·罗斯福主持下,标准石油公司被拆解为30多个公司。
虽然罗斯福在任内“搞掉了”石油巨头标准石油公司,但他与摩根财团的“抗争”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而“毁掉”摩根财团的是富兰克林·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方堂侄。
1929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并导致经济萧条。公众对华尔街在危机中的表现愤怒不已。1933年就任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面对汹涌的舆情,决定凭借这股愤怒的“民意”,趁机肢解摩根财团。
data-filtered="filtered" 富兰克林·罗斯
罗斯福上台仅仅3个月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由罗斯福签字生效。根据该法案,银行或者从事存贷款业务,或者从事证券买卖,但不能同时从事两者。摩根财团必须作出抉择,是从事存款银行业务,还是做投资银行业务。
1935年8月,摩根家族决定拆分财团,继续保持存款银行不变,但分离出一部分成立一家完全独立的投资银行,叫摩根斯坦利。摩根财团的拆分标志着美国总统及其背后的力量与垄断财团的斗争再度获胜。
但是,财团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有的现象,一个财团消失了,还会有其他财团出现。只要制度存在,财团是消灭不完的。二战后,美国涌现了几个新兴财团,代表性的是西部的加利福尼亚财团,以及南部的得克萨斯州财团。这两个新兴财团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靠历次战争和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大发横财;二是都积极参与美国的政治进程,赞助代理人参加议会、总统选举,以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