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古脉法》的故事《二》

吏仓脉第十三  胰为太仓之吏,司升降,盖言五味入脏之支出分配,由胰主用是也。一、所候:胰经脉二、部位:阳池与支正穴三、诊法:单候气不候脉,用大指和中指(蛇头劲)捏患者无名指端两侧时,阳池穴应有鼓指感;同法捏无名指第二节两侧时,支正应有鼓指感。四、所主:根据阳池支正穴是否应指,应指之多寡迟速,以判定胰脏之虚实盛衰。然后配以太阴脉诊法,则胰之腑病可得矣。                                                 水曹脉第十四  膀胱之神名水曹橼(《黄庭经》),主浊水之败出,故曰州都之官(《内经》)一、所候:膀胱经二、部位:委中穴三、诊法:候气并候脉,用豹扑劲取委中穴。四、所主:

   甲、以脉之阴阳定膀胱之盛衰,湿热重者,其浮洪弦动指。    乙、用中指弹按委中,出现酸麻胀感直下足踵者为常。不足胀者为本经气滞,不出本穴者为本经气虚过甚。 五、委中脉不出或脉弱者,可导引灵台穴,一手取灵台,一手取委中,呼按灵台,吸按委中,如是反复三四次,脉出者为本经气虽虚而尤易治也。                                                  督脉第十五  督为三阳之都督,率三阳而上。督任冲三脉同出于“玄牝之门”。 一、所候:督脉 二、部位:頞中(即山根,鼻之中部),为督与三阳之会。 三、诊法:气脉并候。用离经指候山根动脉。用同法候鼻之冷热。或以掌候鼻息之冷热。 四、所主:   甲、动脉只现于山根者为常。脉至鼻梁中部或鼻尖者,为督与三阳交回失度,三阳气脉下注不升。湿热过重呈脚气病者尤见此脉。脉跳由山根别走入目内眦,所谓别入龙宫(眼角处之经外奇穴),高血压者多见之。    乙、鼻尖冷者为脾阳不足之候,其便必溏,食后欲寐。鼻冷一半者,四逆汤主之,山根冷者主死,据经验不出一来复矣。额亦冷大汗如油者,亡在倾刻矣。鼻冷一半,但如额尚热者,虽汗出,服独参汤尚可救,额冷甚,不治。鼻息冷为脾气绝,不治。                                                  冲脉第十六  发于黄庭,出气街,夹任脉而上冲,故谓冲。 一、所候:冲脉 二、部位:鹊桥关(位于舌根下,下颌陷凹中,有脉应指处),并须与太冲合参。 三、诊法:主候脉 四、所主:正常人脉如蛛网状,来回团转,病者反是。由是以察血分之盈亏。决生死法:鹊桥沉微,太冲脉闭为死候。一般临死是太冲先闭,鹊桥后闭。                                                   带脉第十七  带环人腰间,由肾别出,自十四椎出章门,下带而对于胞中,如腰带前垂,统三阴三阳之升降。 一、所候:带脉 二、部位:章门穴或倒八字筋 三、诊法:以中指贴章门候脉,以提拿手法取倒八字筋(不宜重取) 四、所主:    甲、本脉以缓为正常,迟濡为阳不足,数为阳升有余,皆升降失度之表现。    乙、提拿倒八字筋,痛胀者为胞中湿热,主带下。                                                   任脉第十八  任脉起于胞中,出会阴,自中极而上,至唇下。任脉妊养三阴故名。 一、所候:任脉 二、部位:素髎穴及承浆穴 三、诊法:素髎候气,承浆候脉 四、所主:素髎破如瓜瓣者,主已破身。 承浆脉以沉细为顺,脉闭是三阴内热蕴藏,承浆放血为治。承浆色赤主阳明热盛,男子承浆不生髭或少生髭主任脉虚,女子承浆黑主胞冷或不孕,亦任虚故。又胃虚者承浆及环口亦黑,须辨之。任脉自觉发烧,亦任虚也,当滋阴益血兼补冲任。                                              阴阳二维脉第十九  二维者三阴三阳之纲维也。 一、所候:阳维脉与阴维脉 二、部位:手十宣及足中趾,此为诊候之初阶,二次第真气候之。盖二维虽维三阴三阳,主溢蓄,其脉气固以三阴三阳为基础,然其脉浮行于体表,无形质可究,故只可以真气察知,以感摄法为用也。 三、诊法:    甲、指诊法:大指候肺、食指候脾、中指候心包、无名指候肝、小指候心、足中趾候肾。 望切结合:望指之“形生”(肥瘦、长短、节粗细等) 。望指之五色所主、五色相配、甲血聚散之迟速、指尖之冷热,以察三阴三阳之平衡与否,推知二维之失度合度。    乙、真气探测法:医家运气于两掌,平掌离病人一二尺,撩循二维部位分别而过,以病人之“八触反应”定其维脉之溢蓄状况。 此法原用于导引术,其以不同方式用之,又能使阴阳不能自相维者,或三阴三阳间不相维者,得其中道,以合圣度。 惟此术非一般医家所能运用,上师讲学,其次第每因学人水平而施,是故前传“廿部脉法”中无此次第,余得其概,姑录于此,以传来者研习。 由是以观维脉之本性与夫十二正经者,各异也矣。苟如是则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尤未得其全也。                                              阴阳二蹻脉第二十  蹻主一身之矫捷,入脑而主平衡。 一、所候:阳蹻、阴蹻二脉 二、部位:内外四池(经外奇穴也,内外踝直下前后之凹陷中) 三、诊法:用指按穴,以候酸麻胀痛之气。 四、所主:压内池,气下涌泉;压外池,气达至阴穴。以感觉之有无、迟速、长短,判定是否“矫健”。右脉不正常者病在左,左脉不正常者病在右。盖脑之左右反其向而用之于四肢也。 五、二次第之诊断:其透气法与阴阳二维脉之二次第诊法略同。惟平掌,可改为云手之擒拿手,于阳掌变阴掌时分别用于病者头前后部,病者觉眩晕欲倒者是病,反之为常也。省老人安每询其“矫健”否,其用词是斯意也。                                                 真气探症瘕法  腹内积聚,有形可征者为症,属血积,故有定形,推移不散。推移忽散忽聚,无形可征者为瘕,为气聚。症属阴而瘕属阳。 一、所候:腹内症瘕积聚 二、部位:胸腹部各脏腑解剖部位之上或下 三、诊法:    甲、肝硬化或边缘初期硬化者,扪之如蛇如鳖如臂等,可以落雁劲(用左手)覆肝区(小指正靠肋边),然后行气,进火退符之间伴随蛹动劲,至手下冒凉气,便问病家,病家亦必应之曰:有气外吸。吸力达几指,大致为肝区膨胀出肋骨部位,盖症属阴,真气外透为阳,阴阳相感故觉吸力。    乙、诊肝阳有余:其肝阴不足者肝阳必上越,如肝萎缩者是,以两掌平对,成少阳祖气劲手法,以指尖插抵肝区,同时行气,进火退符之间,伴以蛹动,病家觉有气上冲巅顶或觉胸口胀者为肝阳有余而肝阴不足。    丙、鉴别腹胀是否属气胀法:以五指撮拢成鸡心肘式,隔袴插抵病者后阴,徐入徐出三五次,然后以适当轻重定住,同时行气,进火退符中,五指伴以撮捏劲,病人觉热气由肛上抵胃,同时有气下沉至丹田部位者为气聚气胀,随去手,病者必虚功数次而见腹轻,此在导引术中亦为闭地户之用法。    丁、肠中生瘜肉为肠覃病,《灵枢·水胀篇》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抟,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或成岁(疑为哕),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其诊法一如甲项,如为肠覃则觉舒适,盖覃者阴症也。    戊、《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客气客于子门,子门闭,气不得通,恶 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诊法如前,如为石瘕则必胀痛,游走腰部。

三、讨        论  1、复古心态不知“尊古贱今”之风究竟起于何时,但至少在汉朝人的著作中已能看到对于这种思想观念的论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闇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淮南子·修务训》)《淮南子》的作者在批评“尊古贱今”之风时,指责“托古入说”者的目的是为了“乱世闇主”,大概没有留意这本身也是一种“尊古贱今”的心态。好在像医学这种“君子不齿”的技艺,大概谈不上会有什么乱世闇主的罪责,至多不过是“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使“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而已。“托古入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伪托”——径将新作说成是古圣遗墨;一是“六经注我”——借阐述古人微言大义之名,行宣扬自己主张之实。这两种形式,在医学领域中均有所表现。就前者而言,诸多托名著作,如宋以后人托名孙思邈撰《银海精微》、1920年由上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的《华佗神医秘传》等皆属此例。而后一种表现形式则比较复杂,包含有多种不同情况。首先,应该说这是学术发展的自然轨迹——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与发挥。其作者或许根本没有想到要“高远其所从来”,或使后学“正领而诵之”。例如《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两篇的作者,对于保存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原始经文的注释(参见表二),即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这两篇“注释性”论文的作者不过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原始经文”的含义。换言之,如果这种阐发所表述的思想仅仅是注释者自身经验的话,那么就不妨说: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时已然出现了变化——革新。            表二《素问》、《灵枢》对原始经文的不同注释 原文※《灵枢·小针解》, 《素问·针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 ,邪胜则虚之 , ……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 ,察先与后,若存若亡 , ……。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若存若亡”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 ……。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有若无”者,疾不知也。 “察先与后”者,知病先后也。……。※   原文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就本文所讨论的案例而言,在表现形式上无疑可以说是一种“托古”表现。然而与其说在《记录稿》与《古脉法》师徒二人的心中存在着明确的“托古”打算,倒勿宁说他们是不自觉地怀有强烈的“尊古”心态。例如在《记录稿》中明明谈到:在王叔和《脉经》与高阳生《脉诀》之前,有关脉学的记载不过是散见于各医书之内。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但其后又说:切候形生的太素脉,在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后人之所以不知,不过是因为“晋以后逐渐隐晦起来”。《古脉法》的作者亦是同样,以为“古之脉学真髓已不可见”。“尊古”心态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先,人类普遍具有“崇拜”的心理需求。一切虚构的神灵、古代的圣人、泥塑的菩萨、活着的偶像,皆具有满足人类此种心理需求的功能。而在传统医学的知识领域中,后人“打造”的崇拜对象,不仅包括诸如扁鹊、华佗、张仲景那样的医圣偶像,还有一个最具魅力的抽象偶像——“古代学术”。这种心态,不仅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表现强烈,同样也存在于周边国度。例如日本的汉方医学在已然接受了中国的宋明医学理论与治疗 ... 后,如同社会中涌起了批判朱子学、提倡孔孟儒学正统一样,在医学领域中也兴起了摒弃宋明医学、独尊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古方派”。又如,“印度人通常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起源于印度,因为相信阿输吠陀在世界上是最古老的,所以即便是新传入的东西亦被梵文化、纳入文献之中,认为那是自太古以来就存在的”;“复古主义者主张阿输吠陀是绝对优越的,但在 ... 与英国统治期间堕落了,如果恢复其本来的清纯之姿,则可凌驾西洋医学之上” [⑨] 。“尊古”之风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泯灭了学者的自信——他们似乎从来不敢想象:我也有能力创造出新的、更好的理论学说或实用技艺。在他们看来,古代医学从建立之时起就是一个尽善尽美“完成体”,已然没有发展的可能;一切新生事物,不过是“得道”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或是因为有“得道”先人的传授,或是因为“悟性”使然——悟出了古代圣仙心中所藏的奥秘与具体的运用 ... 。在这条学术发展轨迹上,一切新知识的形成无疑都不会被看作是对旧有理论与体系的批判,而仅仅是“阐发”。这一过程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结果,是不断增强着“古代学术”的光辉与可崇拜度。当我们看清了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隐含的这种“创新”方式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出一个根本性的结论:当代存活着的传统医学,并非古代传统医学的“克隆”。因而尽管从表面上看,现代科学旗帜鲜明地以“进步”、“超越前人”作为心中的理念、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判断的标准;而传统医学却是被盲目崇拜的“尊古”之风所笼罩,从来不敢理直气壮地去谈“创新”,甚至于连想都不敢想,但实际上无论“尊古”还是“复古”,都不过仅仅是一种心态,而不是客观事实。2、关于道教医学是否存在着一种独立的道教医学?这是一个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问题。首先,显然不能将具有道士身份之人使用的医疗 ... 、及其医学言论与著作,或在其属领之地进行的医疗活动,视为“道教医学”。那么是否应该像研究佛教医学者所定义的那样:是产生于特定宗教思想的医学 [⑩] 。然而这时我们又会发现,与道教有关的一切生命之学和实践,诸如修身养性、顺应自然、药饵饮食与房中术等等,都可以追溯到道教产生之前。即便是最具道教色彩的金丹大药,也不过就是要将金石不朽之性转移到人体——建立在交感巫术思维方式上的一种具体实践而已。可以说,道教求仙与养生方面的实践,是各种神仙方术与医学知识的 ... ;道教的宗教哲学与思想体系,是在将作为一种政治论的道家思想解释成求仙与养生之道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可以说,道教从一开始就缺乏睿智哲人式的奠基人,所以只能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庄》为经典。然而从另一方面讲,道教又是一个巨大的载体——被改造成养生之道的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已然远远超过了作为一种政治论的道家思想;相对儒家正统礼教而言,更具哲学味道的“玄学”,与道教思想彼此呼应;各种法术借助这个载体获得充分的发展,复又滋养与融入这个载体本身;自然的名山与人文的寺观相得益彰,助长着自身的神秘性与民众的崇信度。考虑到道教思想所具有的普遍性——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皆为世人所广泛了解,因而从理论上讲,诸如《古脉法》这种虽然带有一定的道教色彩,但从总体上讲仍然是以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医学知识,也完全有可能产生于道教以外的环境中。然而按照印度人的思维方式说:未发生之事是没有原因可言的(无果即无因),而对于发生了的事情就应该努力去探寻其原因(有果必有因)。所以在审视与思考“道教医学”的问题时,与其刻意于那些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一部分的理论,毋宁将注意力集中在道教人士特定的生活环境、知识结构、修炼方式与传承制度上。换言之,就道教而言,或更加局限到诸如《古脉法》这样一个十分具体的个案而言,尽管宗教仪轨与医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无直接联系,但这些或许才是使得此种有悖官学正统、独具一格的知识能够形成于斯,并在师徒间代代口耳相传的必要土壤。从这一立场出发,可以说确实存在着值得注意与研究的“道教医学”。但这种关注与研究的重点,既不是炼丹、房中等等虽可谓之“生命之学”,但与治病疗疾并无直接关系的神仙方术;也不是“道藏医籍”那种仅仅是在形式上与道教和医学似乎均有关系,实则与一般医学无异的表面现象。而是诸如《古脉法》中的医学理论与道教“生命知识”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古脉法》中多次言及道教太清派的著作《黄庭经》 [11] ,欧阳修《删正黄庭经序》谓此书系“魏晋间道士养生之术也”;当代学者亦认为此书是“早期古典气功学专着” [12] 。该书以人体脏腑等处皆有主神之说为本,《古脉法》中将与心、肾、脾、胆相关的脉分别称之为“守灵脉”、“育婴脉”、“常在脉”、“龙曜脉”,正是源于《黄庭经》中“心神丹元字守灵”、“肾神玄冥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停”、“胆神龙曜字威明”的说法。然而这还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更为重要的是《黄庭经》中谈到“内视”——“内视肠胃,得见五脏”;“自见五脏肠胃”等。《分经候脉法》中以此作为丹道家脉学建立的基础——丹道家根据“内视”的 ... ,从活人体上向内求得及建立其理论体系。不管“内视”之说是否真实,《古脉法》与所谓的“气功”之学间的联系却是显而易见的。在许多脉的诊候中,均可见到“候脉”与“候气”之法并存,甚至是只候气不候脉。这种潜藏寺观之中,既难为世人所知、亦不欲为世人所知的学问,非如周氏有“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 ... 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的求学经历,是不可能获得的。这正是本文所以要照录原文的理由;正是前面所谈到的“抄本的价值”。

--------------------------------------------------------------------------------

[①] 廖育群:“汉以前脉法发展演变之源流”,《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4期,第193页。[②] 记录稿前见有河北中医学院的如下识语:本院于1960年12月27日邀请周潜川大夫作分经候脉法的报告,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中的诊断法,是很珍贵的资料。本文系记录稿,未经本人审阅,难免有与原义不符之处。倘有讹误,经周大夫审阅后,再行更正。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1962年5月11日[③] 参见拙稿:“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传统’与‘革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1期,第 85页。[④] 即位于手腕的桡侧动脉。[⑤] 炁:音、义皆与“气”同,道教著作中好用此字。[⑥] 俗称牲畜的脾脏为“沙肝”,此处误以为是“胰”,不确。[⑦] 在今本《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枢》两部独立著作)中,“三焦”为六腑之一;其后逐渐演变为用以指称人体的上中下三段。[⑧] “香江慈臣”乃着者廖厚泽之号。取意原籍(湖北省兴山县)有香溪,终年清澈见底,流入长江;又因其父供养孤老王慈臣于家中,为民治病,不取分文,故着者幼年即受其影响而略知岐黄。[⑨] 矢野道雄译《インド医学概论·解说》,朝日出版社,1988年。[⑩] 陈林“试谈佛教医药与医学的联系”一文中谈到:“佛教医药是具有佛教信仰特征的医药,是自我觉悟、自我制约、自我治疗保健的医药。是客观存在的、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现象。不能把佛教医药简单片面地看作是存在于佛教中,又与佛教无关的医学;看作是由寺院、僧人掌管的,与医学的医疗 ... 和用药完全一致的医治疾病的 ... 和药物运用。”(文载李良松、刘建忠主编:《中华医药文化论丛》,鹭江出版社,1996年,第80—81页。)[11] 《黄庭经》之名始见于《抱朴子·遐览》。该书由《内景经》与《外景经》两部分组成,一般认为《外景经》早出,传自西晋女道士魏华存;《内景经》由《外景经》推衍而成。[12] 详见马济人主编“气功·养生丛书”所刊《黄庭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的“解题”。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脉法》的故事《二》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为什么有名的中医都在农村里?城市有名中医却都不知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基本理论就已形成,可谓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医是我国的主要医学,为我国广大百姓解决了很多疾病的痛苦。

  2. 千金拜师李东垣——我国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人物简介李东垣(1180—1251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名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被尊称为「”李君”,是我国「”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擅长调治脾土,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是脾胃内伤学的奠基人,素有:「”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和医圣张仲景并列,可见李东垣在中医理论学上的贡献。生平经历李东垣出身于真定世家大户,其家世居于此,颇有资财。东垣自幼天资聪慧,沉静

  3. 元代神医徐文中:能呼风唤雨解旱情,可惜名医难出高徒

    古代医道的根本,《黄帝内经》开篇讲到的其实是如何顺应「”道”。中医的传承顺序是上帝-先师-岐伯-黄帝。「”上帝”是天上的最高主宰。中国道教信仰的「”上帝”,祭祀的是「”玄天上帝”。因为,中医的根源于天道,自然会涉及到神和道,自然是名正言顺的神传医学。那些保持传统医道的人,因为能参透天地人之间的道理,所以会出现一些人们想象不到的奇特能力。中国古代有不少神医,比如华佗、扁鹊、孙思邈、李时珍等等,他们的

  4. 中国两百年前出版的书,韩国出十亿,日本出二十亿,美国愿出更高

    不过《聊复集》并不是全卷出版,有五卷公开发行,其中四卷还是手稿,《聊复集·怪症汇纂》就属于这些手稿之一。《聊复集·怪症汇纂》中收集的治疗疑难杂症的药方达到了540多种,像糖尿病等治疗...都在此列。《聊复集·怪症汇纂》孤本所汇集的资料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汪必昌所在的年代,这里面记载的不仅有中医对疑难杂症的治疗史料,更是汪必昌本人行医数多年间对中医知识的总结,汪必昌的这本书是中医学界的一大福音。

  5. 王庆其:「 ”废止中医”是对历史的无知

    王庆其,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会副主任,新加坡中医学院客坐教授。

  6. 民国时期的医生:名医诊金是穷人家庭半月生活费

    民国北京城有「”四大名医”,指的是中医。按一般说法是指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位。还有一种说法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杨浩如。这五个名医除了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其他四个都是南方人。汪逢春是江苏苏州人,施今墨是浙江萧山人,萧龙友是四川三台人,杨浩如是江苏淮阴人。不管四大也好,五大也好,民国时期北京中医最有名的就是这五个人。1929年南京国民...取缔中医的政策遭到强烈...和反对,只得收回

  7. 上古的「 ”祝由术”,到底是什么?

    「”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在古籍中,记载了这么一种巫术,可以借用符咒,来治疗疾病,叫做祝由术。在上古时期的祝由术,是一种官职,都是当时文化程度高的人才能当的。据传,现在也还有会使用祝由术的人,这就说明,祝由术的传承,也许一直没有中断过;也就是说,在各个朝代,都应该有着关于祝由术的记载。但是,祝由术的使用...,却一直不太具体,因此,就算有记载使用的祝由术,也很难分辨出来真假。说

  8. 南北朝,十六国君主对儒释道选择,太武帝灭佛,孝文帝儒释并用

    导语,南北朝时期,儒释道的发展,十六国君主对儒释道的选择,重点讨论太武帝和孝文帝时期,太武帝灭佛,孝文帝儒释并用我国历史上有三个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这三个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却在文化思想上出现生动繁荣的景象。

  9. 一位给乾隆当过御医的民间高手,他是如何成为神医的(上)

    在中医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医家,他一生创立了很多方子,遗憾的是,他的学问却快要绝了,和我说过的秘方一样。这位医家绝对是位高人,您想想,他给乾隆皇帝当过御医,这绝对是高人中的高人啊。一代高人,似乎马上就要消失在滚滚的黄沙中了。这位高人,就是黄元御。这么跟您说吧,黄元御有个传人,叫麻瑞亭,麻老生前在西安行医,活了94岁,1997年去世。

  10. 学中医的你,知道十大中医之祖都是谁吗?

    针灸之祖——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脉学介导者——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外科之祖——华佗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随机推荐

  1. 陈济棠曾治粤八年 陈济棠都有哪些主要成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济棠曾治粤八年,获得了令人注目的建立成就,是显赫的“南天王”。据其兄陈维周说,陈济棠的这副“朱砂掌”,是“大贵之相”,能主他“出路不可...”。而莫秀英也生育7男4女,使陈家人丁兴隆。>最具戏剧性的,是陈济棠对其母亲遗骨的五次转移、迁葬。果真,为时不到40天,陈济棠就落荒逃港,其母的坟墓也惨遭盗劫。

  2. 梦见祖父母

    周公解梦梦见祖父母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祖父母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梦见河水暴涨梦到河水暴涨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河水暴涨好不好

    梦见河水暴涨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河水暴涨的详细解说吧。梦见河水暴涨,井水泛溢主凶。梦见海浪梦到海浪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海浪好不好女性梦见河水上涨,预兆有机会旅行。梦见钱财被水冲走,预示是发财的预兆。未婚男性梦见河水上涨预兆近期财运方面,若能排除困艰,可获得意外的利益。

  4. 古代开颅手术细节揭秘

      古代开颅手术  古代开颅手术:开颅手术,也叫穿颅术,是指通过某种外力打开患者头颅,实行非常规的治疗。这种手术因为风险性极大,现在仍然很受争议。但据史料考证,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人会做这种高风险的手术,那时是怎样实现的呢?  古代有开颅手术吗?  近年来,中国社科院考古...

  5. 培训学校名字 培训学校起名_起名大全

    培训学校起名不能乱用中国、山东等字眼5月10日,市教育局会同市编办起草《济南市中小学学校名称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学校名称应体现学校所在的行政区域或地域,并冠以适当的限定词。培训学校名字,培训学校起名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设在市辖区的学校,按照“市行政区域名+区行政区域名+学校字号+学校类型词”的格

  6. 梦见外公死去梦到外公死去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外公死去好不好

    梦见外公死去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外公死去的详细解说吧。梦见外公死去,意味着外公身体会更健康。梦见外公死去,如果外公生病,则很快会恢复健康。梦见和不熟悉的人接吻梦到和不熟悉的人接吻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和不熟悉的人接吻好不好梦见已故的外公抚摸孙子则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的那个梦境中的孙子会患病,需要小心身体。

  7. 匀脂抹粉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 成语大全

    中文发音:yúnzhīmòfěn。

  8. 池鱼思故渊

    池鱼思故渊池鱼思故渊出自:归园田居·其一原文欣赏:《归园田居·其一》作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

  9. 从面相看谁是职场小人_看相大全

    从面相看谁是职场小人一、眼睛下面有竖纹或常常黑的人:这种人可能在背后扯你后腿的人,眼睛下面有竖纹或常常黑的人代表他的心地不良或常常会有想害人的念头,职场中同事、朋友或厂商甚至上司都有可能会扯你的后腿,跟他合作要小心。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从面相看出职场老板的好坏_看相大全

  10. 印祖故事:赈灾函促高鹤年,慈悲分会设普陀

    水灾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行动,组织赈灾。高鹤年居士立即出山,当天到达西安卧龙寺。然后南下赴上海,十月十九到达上海与狄楚青、王一亭、应季中等商议成立佛教慈悲义赈会。大师与了清方丈,招集锡麟堂了余上人,长生庵老当家,佛顶文质和尚,及诸山长老,说明北方赈灾救济事,当即成立佛教慈悲会普陀山分会,号召僧众随缘乐助。高居士再四不收,说纵然有款,理应送交分会。告别时,大师嘱咐赈事完毕后,再来普陀山休养。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