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处暑过暑气止8月23日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

处暑过 暑气止 8月23日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 ”申”(西南方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 ”处暑”表示炎热暑天即将结束,气温将逐渐下降。处暑是一年当中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尽管早晚已有些浓重的凉意,北京地区白昼的时间也减少到了13小时25分钟。 处暑三候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1 鹰乃祭鸟 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用。 2 天地始肃 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 ... 之气。古时有「 ”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 ... 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 ”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3 禾乃登 「 ”禾”指的是黍、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 ”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处暑习俗 1 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 ”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 ”出游迎秋”之意。 2 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有俗称「 ”七月半”或「 ”中元节”的祭祖活动。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3 放河灯 河灯也叫「 ”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正如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所描述地那样:「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4 开渔节 对于渔民来说,处暑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在浙江沿海一带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5 吃鸭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6 吃龙眼 「 ”处暑”到了,「 ”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 ”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 ”补气”、「 ”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 ”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 ”补气”、「 ”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同时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是有益的。 节令饮食 1 鸭肉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随息居饮食谱》说,鸭肉「 ”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鸭肉有滋润的功效,可以防止秋季干燥。鸭肉性凉,在尚有暑热的初秋食用,可以祛除暑气,避免上火。 2 百合 百合,性微寒,味甘淡。其富含人体所必需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多种生物碱,可以在初秋的时候起到很好的润肺止咳、宁心安神、补中益气的功效。 3 莲藕 莲藕性寒味甘,入心、脾、胃经,生吃能清热润肺、凉血散淤,熟食则将寒气祛除,有养胃健脾、益血止血补气的作用。而秋天天气变得干燥,根据「 ”燥则润之”的原则,食藕还可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 4 银耳 中医认为,银耳味甘、淡、性平、无毒,具有强精补肾、润肠益胃、补气和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美容嫩肤、延年益寿之功效。很适合像秋季天气干燥的季节食用。 处暑养生 处暑节气应该特别注意保护中焦脾胃,并要注意护肺气、平肝火。 1 情志养生 五志肺主悲伤,心主喜,五行心火克肺金。因此,养肺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记忧愁、悲伤,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该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 ... 之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通俗的说,心平气和是养肺的最好 ... 。肺是呼气器官,而情绪变化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的急促、不平稳不仅增加了肺的负担,同时也会产生阳气外泄,这与秋收恰恰相反。所以,情志调养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2 起居养生 由于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 1、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宜早睡早起。 2、处暑的睡眠养生,要睡「 ”子午觉”(即每天中午最好午睡1小时左右)。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容易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 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即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是秋季养生的重要 ... 之一。 3 饮食养生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冬瓜、瓠子、丝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制品。 4 运动养生 老师强调运动养生的核心是:保持肺、肝两条经络气血津液运行的润和顺,保证肺、肝两脏营养的进入和代谢产物的排除,从而纠正肺、肝两脏的微小失衡,保持肺、肝两脏的功能顺通安和。除了正常的心肺功能有氧运动外,可参考直接锻炼和提高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道家养生术----脏腑顺安18法: 每天卯时(5~7时,大肠主时,肺与大肠相表里)做脏腑顺安十八法第13、14节宣肺气、大肠助,搓鼻翼、肺金固; 亥时(21-23时,三焦主时):第9、10节舒肝气、胆相助,搓眼轮、期明目(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疏肝理气,防止肝火过旺,克伐脾土。 保持肺、肝经脏腑经络功能的旺盛。 5 经络养生 处暑时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易复发或加重。可加强自我保健预防疾病。 如,采用捶背法可补养肺气: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6次。捶背时,先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 ... 气管两侧防哮喘:四指并拢与拇指相对应放置于颈部气管两侧,自廉泉穴到天突穴,进行有节律性提捏人迎穴,反复进行36次。 6 方药养生 处暑顺安汤:方中黄连6克,清热燥湿(脾喜燥恶湿)、泻火解毒,专清心经之热(心火为脾土之母,心经有热,易下延脾经);鲜竹叶9克 清心除烦、生津利尿,给心火以出路;藿香、佩兰各9克 化湿、解暑、护中;香砂六君子汤(木香6克、砂仁6克、陈皮6克、党参9克、白术6克、茯苓9克、甘草6克),千古名方,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全方清热除湿、理气健脾,为处暑护中之要法。 服用时辰:处暑前、中、后连续三天,巳时(9-11时,脾经主时)、亥时(晚9-11时,三焦主时)。 秋季润肺,五行之中肺属金,肝属木,秋季要想肺气调达,必要疏肝解郁,因为肝火犯肺(木火刑金),也就是说,如果肝火过旺而影响肺气的肃降。可服用慈禧御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保密配方、广誉远的定坤丹口服液,疏肝解郁、调节内分泌、温肾补阳、养颜助孕。 症状和适应症: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干、口苦、目赤,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久孕不育、胎停育、乳腺增生、卵巢早衰、 ... 肌瘤、 ... 内膜异位症、孕后血瘀、更年期综合征等,均可服用。若能配合中药个性化汤剂调理,效果更佳。 处暑,猛如虎 处暑,有人说:「 ”处暑降温”。 但在南方这仿佛是个笑话,俗话说:「 ”处暑处暑,热死老鼠”。夏天会「 ”回光返照”,一只秋老虎跑到人间。 诗人杨万里在南方任职时,曾写三首诗,说他被南方的「 ”秋老虎”打扰到睡不着:「 ”夜热依然午热同”,秋老虎白天入侵,到了夜晚还不肯离去,令他「 ”汗如雨点涌人肤”。 诗人无奈,心里急哄哄地,只好走出房门,假装秋老虎一点都不可怕,站在月光下,闭目凝神,才觉得身体开始凉快。 秋老虎凶险似火烧,烧得都是你我,面对它,我们要练就虎毒不侵的功夫,但不是与虎斗智斗勇,而是退避三舍,懂得管理自己——养生:养气、养元、养心。 养元:气顺,一切皆顺 民间有句俗语:「 ”立秋不落雨,二十四只秋老虎。” 立秋如果没有下雨,之后二十四天都有一只秋老虎下山,气温被它追赶,一路猛涨,热得人们透不过气,「 ”情绪中暑”。 古人面对秋老虎,要把这口气发泄出来,去登高。 有一年秋,杜牧心情郁闷到说不出来,他说:「 ”尘世烦扰的生活,很难再有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情了”。于是干脆收拾包袱,带上吃的,带上好友,去登秋山。 避开山下喧嚣和秋老虎,一路上有人陪你说话,有迎面吹来清爽的风,有变黄的树叶,思绪慢慢抛到了九霄云外。 登到山顶,望着对面的山,大声「 ”哈”出一口气,所有毒热苦闷,都一一消散。发泄出这口气,吸着天地浩然之气,杜牧和好友采了两把菊花,插在头上高高兴兴地下山了。 在太极拳中,这叫「 ”气顺”。把心里的热气、火气、怨气、烟尘气,发泄出来,顺四时之气,调喜怒哀乐之情绪。 城市生活,节奏忙碌,偶尔也需要透透气,换换氧气,气顺方能心静。 养元:对的,才是好的 秋老虎狂飙的日子,忍耐暑热,身体消耗很大,需养满一身能量,才好对付毒虎。 汪曾祺说:「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吃的。”吃好了,身体才有元气,但美味的食物太多,此时吃什么东西,才最养元气呢? 一千年前,宋太宗也向官员苏易简问过这个问题,苏易简说:「 ”腌菜汁最好吃。” 那是他在一天夜里,饮了很多酒,到了半夜,酒水在肠胃里发烧,咽喉热,口舌燥,起身去了中庭,把埋着的一个腌菜罐子,挖出来连喝了好几大碗,才把胃里的秽气清除干净。 那罐又香又凉的腌菜汁最适合他当时的脾胃,就算是天仙做的汤都比不上,所以他对宋太宗说:「 ”物无定味,适口者珍”。 世间的食物,没有一个标准,养元也没有必须吃什么,适合自己的就可以视为「 ”珍品”。 我们说人要吃好,容易被理解为吃些山珍海味的佳肴,冬虫夏草的补品,而真正能成长、滋养自己的往往是适口的食物。 根据现阶段的需要,细致调理,养好元气,才能达到好的生命状态。 养元要吃好,但是是吃对。 养心:心和,生活快乐 也许有些人发现了,秋老虎不是连续来二十四天,而是去了来,来了去,一时凉爽,一时高热,反复无常。这阴晴不定的秋老虎,最令人心烦。 有一夜在下秋雨,滴滴答答落在芭蕉叶上,令文人蒋坦一夜难眠,第二日他在芭蕉叶题诗:「 ”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妻子秋芙说:「 ”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蒋坦看到后,知道是妻子的玩笑话,但还是豁然开朗,有所感悟。 在日后的生活里,无论是秋暑难耐,还是大雨袭来,蒋坦都不容易心忧了,淡定地提着饭食,携着妻子,去山里喝茶,去小径上赏花,到山里看水,或室内生香。 中医说,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好不好,是由身体里的「 ”心神”决定的。 秋老虎来时会烦恼,带了风雨亦烦恼,都是此时情绪此时天,心烦还是心和,都是人心的选择。当察觉自己心累时,不如去 ... ,去发呆,去做些闲事。 「 ”心神”和美了,舒服了,哪怕秋老虎再来,也不会觉得太难。 所谓好的养生,就是「 ”心和”。 心神若能保持闲心,哪怕只是一时一刻,也能得到很多的快乐。 处暑之后,秋老虎还没有回山,偶尔还会出来搞事情,防不胜防。 正如一句台词说:「 ”有工夫绝望的话,还不如吃点好吃的去睡觉呢。” 面对这只秋老虎,我们更要把每天要吃的都吃美了,把每天的气息都理顺了,把心安定好了,万事万物自然随风开,随雨落。 烦恼时,忙碌时,看看窗外的风景,你会发现,天正一点点变高,云正慢慢变阔,树叶趋而宁静。 一个人安排好了生活,即使是秋老虎天,也能安然平静地前行。 因为真正的养生,不是围着身体打转,而是滋养生命,滋养好的生活状态。 养得一身的气顺心和,才能养成一生的风清月明。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秋老虎处暑养生中医养生健康祛湿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