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甚至连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要有“行为规范”,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以前,对于“怎么坐”讲究颇多。“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古人“坐”的姿势可谓数不胜数。

  那么,怎么“坐”才叫“坐有坐相”?

  “安坐”——古代最合礼仪的坐姿

  古代的“坐”与现代的“坐”并不一样。在秦汉以前,“坐”的概念比较宽泛,“坐”、“踞”、“跪”、“拜”等都属于坐的范畴,这是当时最合乎礼仪的坐姿。“坐”,又叫“安坐”、“正坐”、“跪坐”,成语“正襟危坐”里所说的“坐”,指的就是这种坐法。

  安坐,是早期最体面的一种坐姿,即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据考证,安坐源于神灵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势“尸坐”,乃一种权威姿势,当时的贵族或者有身份者,在公开场合都是这么个坐法。

  同一个坐姿,也有不同的“坐法”。有关坐姿的理论,古人称之为“坐容”,系“容经”的组成部分。西汉贾谊在《新书》中专门写了《容经》一章,其中“坐容”这样要求:

  “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身体挺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长一短,脚掌不要着地。两眼平视的,称为“经坐”;头微低,目光注视对面尊者的膝盖,叫“恭坐”;低头,目光不超出身边数尺远,则为“肃坐”;头完全低下来,甚至连手肘都下垂,则叫“卑坐”。

  贾谊所说的“经坐”,其实就是常规的“安坐”,即“席地而坐”。据分析,贾谊的《容经》可能是专为诸侯王而写的“礼仪教材”。可见,当时“怎么坐”确实很重要。

  除了固定场合的“坐法”外,类似像今天坐公交出行一样的乘车行为也有特别要求。秦汉以前,人们乘车分为“坐乘”和“立乘”两种,即坐着和站着之分,分别有“坐车之容”和“立车之容”约束之。

  “箕踞”——古人最随便的坐姿

  先秦时期,不会坐或是乱坐都属不懂礼仪的行为。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就曾因乱坐而被孔子臭骂一通。一次,原壤张开两腿,坐等孔子,即“原壤夷俟”一说。据《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见到后当场就发火了,用拐杖敲打着原壤的小腿骂道:“幼儿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其大概意思是,你从小就不懂礼数,长大也是废物一个,老了白浪费粮食,是个害人精。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能都是“正襟危坐”,孔子大骂原壤显然是过于“上纲上线”了。秦汉以前,除了礼仪性质的坐外,还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在非公开场合有蹲踞、箕踞等姿势。蹲踞与箕踞相对舒适、自由,是古人较为随意的休息性姿势。

  “蹲踞”是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就是“蹲着坐”。“箕踞”是怎么个坐法?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称,“箕踞,则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就是两腿伸直拉开,呈八字状,看起来似簸箕。原壤的“夷”,应该就是这种坐姿。

  根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文物造型的分析,蹲踞、箕踞这两种比较生活化的坐法,其实是殷商时期东方夷人(今江苏、山东一带原居民)的坐法,与中原“文明”的安坐相比,自然显得原始、粗俗,春秋时期原壤的坐法被称为“夷”,源头即在此。

  “双手垂坐”——古代女性防“走光”坐姿

  对于蹲踞坐姿的最原始象征意义,有民俗学者认为是上古时人们生殖崇拜观的反映,具有惊人生殖力的青蛙就是这种坐姿,故蹲踞又称“蛙坐”,代表雌性。现代考古出土的上古圆腹形器物上多绘有这类蛙形神人形象。

  蹲踞、箕踞这两种坐法都容易暴露 *** ,两腿伸直拉开的箕踞尤易“走光”。孟子的老婆有一次这样叉开腿坐着被孟子看见,差点被“休”了。据西 *** 韩婴所撰的《韩诗外传》记载: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孟子反应如此强烈,是有缘由的。那时女性穿的都是开裆裤,且无着 *** 的习惯。“箕踞”成何体统?十分讲究礼教的孟子要把老婆赶回娘家,也许并非小题大做。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坐法到后来不只是“走光”和失礼的问题,如果有人这么坐着见人,简直是对对方的一种侮辱。用《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话说,叫“不宜踞见长者。”荆轲在知道刺秦王失败后,即是“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女性如何坐才不算失礼?从“女”字起源上便可知道。“女”是一个象形字,从甲骨文和小篆的字形来看,就是坐姿:两膝着地,臀部落在两脚上,双手相交下垂于前。“双手垂坐”不仅可防止“走光”,且与“女”字类似,“母”、“妾”也是这种坐姿,这是当时女性最优雅的坐姿。

  “垂足坐”——汉末最新潮的坐姿

  床在今看来是一种睡具,但在早期其第一功能是坐。许慎《说文解字》称:“床,安身之几坐也”。在椅子尚未出现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家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席子上。这种床也称榻,坐榻其实与“席地而坐”基本没区别,仍是双膝落地,臀部着脚跟。但在魏晋以后,由于“胡床”的出现,坐法也有了新的变化。

  所谓“胡床”就是一种简易折叠椅,因从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宋人陶谷在《清异录》“逍遥座”条称:“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坐胡床的姿势与现代人常规坐法极为相似,古人称之为“垂足坐”,是当时最新潮的坐法。

  有记载的最早“垂足坐”的名人是东汉皇帝刘宏(灵帝),《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因皇帝的喜爱,这个新潮坐法首先在京城贵族中间流行开来。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胡床坐像,见于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连坐胡床。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忌讳胡人,搞起“去胡运动”,凡沾“胡”字的名称一律改掉,如大家常吃的黄瓜,名字便是从“胡瓜”改来的;胡床则易名“交床”。

  在交床基础上,唐玄宗李隆基的随从还造出了专供其出游巡幸时坐的“逍遥座”。此后,交床不断改革,慢慢设计出了靠背、扶手,这便可以“倚”了,于是“椅子”出现,交床也因此改名“交椅”。明嘉靖元年尤子求所绘的《麟堂秋宴图》中,人们坐的便是有后背的交椅。交椅,不仅改变了古人的坐法,而且至今仍在影响人们的坐姿。

  “坐功”——宋代人坐出了最高境界

  在五代之前,虽然已出现了“胡床”,“垂足坐”已不少见,但“席地而坐”仍被视为尊贵的坐法。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仍是盘腿而坐,而不是“垂足坐”。

  五代时期,传统的“榻上坐”和新潮的“椅上坐”开始在社交场合并行。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人物长卷《韩熙载夜宴图》上,便出现了这两种坐法。五代以后,人们的坐法已基本上统一为“垂足坐”—在坐姿上,中国古人从此实现了“现代化”。

  但是传统的坐法并没有因为“垂足坐”的流行、普及而彻底消失,相反,还被作为一种健身、养生手段受到青睐,宋代甚至将“坐”上升到一种境界。有名的《二十四节气坐功图》,据传即是宋代著名的“睡功”大师、道教人物陈抟所创。根据12个月中24个节气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坐姿,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因陈抟曾有赐号“希夷先生”,江湖上又称之为“陈希夷坐功图”。

  如在即将到来的寒露节气,有“寒露九月节坐功图”,其坐法是:“宜每日寅时正坐,举两臂,踊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据说可以治疗风湿、头疼、痔疮等多种病症,但此说是否靠谱并无考证。

  这种“坐功”,其实是古代丹家所倡导的“内丹学”,也为后世养生家所推崇。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的作者高溓就曾积极提倡“坐功”,并辑录出陈拓的坐功图。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坐与佛家的“打坐”,即“盘坐”、“ *** ”,是有区别的。

“坐有坐相”古代坐姿大全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孔祥熙是如何成为孔子75代孙的?

    南京......成立以后,孔祥熙历任实业...、财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和中国银行总裁等职。

  2. 树欲静而风不止,下一句流传了2000多年,背后的故事令人心酸

    品读历史,解读优秀家庭文化。

  3. 名人启示录:老子原创《道德经》,为何孔子修订《六经》名声更响

    撰文:郭珣;图片:网络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4. 批判孔子、干翻朱熹,76岁用剃刀自尽,大明第一狂人真不简单​

    我们大家都生过病,也都治过病。不知道大家寻思过没有,诊断与治疗的差别?诊断是摸清楚你得了什么病,治疗是对症下药。

  5. 了解一下,古代六位「 ”仁宗「 ”皇帝

    仁,在古代儒家学说中,被认为是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也被认为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

  6. 读史明智:从《史记·鲁周公世家》入手,看西周姬姓诸侯的兴衰史

    提到春秋时期的鲁国,我们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位比孔子更早的牛人也是鲁国人,他就是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

  7. 中国人为什么不应该 ... 孔子和商鞅?

    一些中国人经常...孔子,说孔子的思想虚伪、腐朽、落后,看不起女人和劳动人民,为统治者服务等。我们可以...思想落后的当代人,却不能...孔子和商鞅,为什么呢?孔子和商鞅是2300多年前的人物,他们生前是风云人物,改变了当时的历史。今天的人凭什么...家?孔子、商鞅的时代,是中国的婴幼儿时期或者小学阶段。

  8. 孔子最喜欢的年青人是什么样子?

    长者喜欢一个年青人,无过于把他收为女婿。

  9.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是要人类倒退吗

    过去,由于传播手段的落后,普通人接触到的通常都是儒家经典,其他诸子言论即便见到,也是经过筛选后的辅助读物。像《老子》这样尊道贵德而轻仁薄礼的经典,除非改造成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否则是很难进入大众视野的。因此有人认为,通行本《道德经》存在着很多被篡改和增删的嫌疑。

  10. 读书人在古代地位高吗?其实不然,看他们三个就知道了

    文/晨曦水滴人生感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识字,历来被人们看做是高端的行业,端坐庙堂之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随机推荐

  1. 使用手机、网络障碍往生

    但是使用手机、网络,参杂很多恶趣因缘,造这些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让自己的心不能和阿弥陀佛,和阿弥陀佛的心咒、名号以及净土的境界相应。所以,相续不成熟、没有力量的凡夫众生使用手机和网络,十个有五双全都是障碍往生净土的。如果再去上网、再去使用手机的话,下辈子不说往生净土,就连能否转生善趣、遇到正法、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做一个出家人的身份,谁都不敢下结论。

  2. 梦见发烧:发烧,财神降临_周公解梦梦到发烧:发烧,财神降临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发烧:发烧,财神降临好不好

    患虐发烧,有酒食。梦见发烧,意味着一切都很顺利。如果在梦中出现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那就意味着做梦人会与别人合伙经商。如果梦见住院的高烧病人,那就预示著做梦人能够依靠行医发财;如果是国王或国家领导人梦见反对他的人发髙烧,那预示著反对他的人会尊重自己,成为一位好公民。

  3. 梦见追人预示什么 -周公解梦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晚上梦到的事物很可能是你内心深处所想表达的事情,或者是将会发生的事情的预兆,下面就来说一说你昨晚梦见追人预示什么?梦见追人预示什么梦见追赶、跑步等,吉兆。鳏寡孤独者梦见追人但就是追不到主旅行,解释:吉,但要小心防受骗。梦见新生儿预示什么-周公解梦

  4. 汉献帝刘协的简介 刘协最后将皇位让给谁继承了历史名人

    汉献帝刘协人物生平简介刘协字伯和,是汉灵帝刘宏的次子,汉少帝刘辩同父异母的弟弟。董卓因受到威胁,便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了谁公元189年,董卓强迫何太后下诏书废掉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历史上称为汉献帝。汉献帝刘协的皇后是谁刘协的一生有两个皇后,第一个是自己所喜爱的,第二个是受人威逼,迫于无奈才娶得。

  5. 晚清第一巨贪,人称铁帽子,王溥仪对他恨之入骨

    众所周知,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第二个被少数民族所统治的朝代。清朝共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前八位是开国功臣,凭真本事获得的殊荣,后四位则是世袭的爵位。到了同治十一年,奕劻被授为御前大臣,这是他人生巅峰的开始。他想方设法讨好慈禧,为了获得慈禧的青睐,他还把麻将引入宫中,言传身教以致于很多人都对此乐此不疲。由于奕劻一生揽财无数,又被称为“晚清第一巨贪”。

  6. 一个橘子防三种癌

    专家介绍每天一个桔子有效预防三癌。因其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P,可辅治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及多种心血管疾病,其所含的"诺米林"物质还有明显抗癌作用,可预防胃癌。

  7. 吕太后滥杀刘邦子孙的原因

    最后结果乃是,汉高祖差一点儿因为吕太后的快意恩仇而断子绝孙;而吕太后自己的吕姓家族,也就因着吕太后的快意恩仇而真的断子绝孙了。吕太后疯狂吕太后尽杀刘姓子孙刘邦死后,吕太后做了一件常理上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就是,她把刘邦的那些已经封王的子子孙孙们,一个一个地消灭了。吕太后决定,以吕姓外戚之女为赵王刘友之王后。

  8. 为何史书记载秦穆公用人殉葬?一生功绩被毁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故事流传的很多。但他却是史记中第一位被否定功绩的王,在秦本纪里,写到他的一生功绩就这样被毁了,究竟为何?>秦穆公知道后,想任用百里奚,就派人用五张羊皮把他换回来。于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了五位贤人,被流传至今。三位同时领兵,攻打晋国,第三次大胜而归,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在史记里,说秦穆公在死了的时候,让人殉葬,尤其是当时秦国又才能的一些官员一起陪葬,名声尽毁。

  9. 十围五攻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shíwénwǔgōng【解释】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它,超过五倍就可以攻击它。【出处】《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例子】【相关】百度“十围五攻”

  10. 托儿所炉火边的茶:世纪之交的儿童保姆

    多么可爱的一本书!儿童作家诺埃尔·斯特雷特费尔德对一个保姆的生活所作的这一叙述,从头到尾引起了我的注意。说真的,我在创纪录的时间里完成了。虽然这是一个基于事实和家庭传说的直接叙述,但它读起来像一本小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人,她在小时候照顾过作者的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这让这位12岁的现代美国女孩大开眼界,艾米莉·哈克韦尔进入了“服务”行业,每年从厨房端盘子到托儿所挣5英镑。久而久之,她成了首席保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