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想起读三国的日子,当读到蜀将魏延最后那三声“谁敢杀我”,总感觉真的好傻。傻的不是他没有料到马岱会从背后出手偷袭,而是想像不出哪个傻子会扯着嗓子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当时的模样岂非愚蠢可笑的很?而历史上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在三国演义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蜀,因屡立战功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称汉中王后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蜀汉建立后升为镇北将军。此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曾率军大破魏将郭淮等人,加为征西大将军。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奇谋”,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长史杨仪所约束而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不服而败逃,被杨仪所遣的马岱所斩。

  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怎么死的

  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的意思很明确,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琬、允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都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魏延的千古奇冤:脑后没长反骨 只是政治上太幼稚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魏延一出场便带着悲剧色彩。他杀韩玄、献城刘备,功不可没,却被身为军师的诸葛亮认定“天生长有反骨,日后必然造反”。虽然当时诸葛亮没能除之而后快,但他的这句话却埋下了祸根。以至于后来,当魏延和杨仪同时告发对方谋反的时候,吴太后便想起了诸葛亮的这句话,使得魏延从此背上了 “反贼”的骂名。那么魏延的脑后真有反骨吗?他“火烧栈道”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魏延脑后真有反骨吗?

  纵观《三国演义》,魏延的 “反骨”出现过两次,给人印象非常的深刻,但这是小说的虚构。有人认为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是想给魏延一个下马威,因为魏延本来是刘表的部将,后来杀了韩玄,然后开城投降,献长沙于刘备,所以诸葛亮是想挫魏延的锐气。但这也是《三国演义》的虚构,诸葛亮从来没有讲过魏延“脑后有反骨”,而且还有一点,魏延没有把韩玄杀掉。

  魏延是刘备的老部下,早就跟随刘备南征北战,是刘备的爱将。刘备打下汉中,要决定留谁来镇守汉中,全军上下大家都看好的是张飞,张飞也自以为非我莫属,结果想不到,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所以当时全军上下都为之一惊。可见,刘备对魏延是非常看重的,委以重任。然而诸葛亮似乎并不买刘备的账,偏偏认定他(魏延)是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人。不仅是诸葛亮,孙权也说过魏延,说“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如果魏延地下有知的话,可能会讲出这句话:“我比窦娥还要冤啊。”

  为什么说魏延根本就没反呢?因为谋反的标准无非有两条:第一条,魏延投降曹操。第二条,魏延要篡位。魏延这两条根本就没有,那怎么谈得上是谋反呢,何来谋反之由呢?

  陈寿在《三国志》里面明确地指出,魏延当时不过是想取代诸葛亮当全军的统帅,不过如此而已。虽然魏延不但公然违抗军令,还大搞个人意气之争。他烧了栈道,置蜀国军队的安危于不顾,那是头脑发昏。但另两个人也有责任,一个是全军统帅诸葛亮,第二个是诸葛亮的长史也就是诸葛亮的秘书长杨仪。

  有一种说法是“魏延之乱,始于诸葛”,张作耀的《刘备传》当中就说了,魏延的冤案完全是由诸葛亮是一手策划的。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召开了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但是这一次军事会议上面有三点不正常。首先,参加的人员除了诸葛亮本人以外,还有长史杨仪、司马费袆,征西将军姜维,独独把魏延排除在外。这是很不正常的一件事情。魏延当时担任的是征西大将军,比姜维要高得多了,“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假节”,这个“节”是皇帝赐给他的,可以先斩后奏。

  第二件怪事情,诸葛亮这一次决定由杨仪担任蜀汉军队的总司令。但是有一个问题,杨仪做三军统帅,没有朝廷的任命,名不正言不顺。

  第三个问题很奇怪,诸葛亮下令,我死后全军撤退,返回成都。他当场任命魏延为断后将军。但接下来他又下了一条奇怪的命令,说如果全军撤退以后,魏延不服从命令,不要管他。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已经把魏延看成是一个异己分子。

  诸葛亮之所以要这么排挤、看不惯魏延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们知道诸葛亮用兵一生唯谨慎,但是魏延用兵同诸葛亮截然不同,魏延主张出奇取胜。基本思想不吻合,思路不一样。所以诸葛亮想,如果我死后把军事指挥权交给魏延的话,不是把我的东西全部给否定掉吗?对此,诸葛亮是不能容忍的。

  第二个原因,我们可以看一看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推荐的几个人,郭攸之、费袆、蒋琬、董允这些人,都是循规蹈矩、听领导话的人,“小绵羊式”的人物。用古代的标准来讲,这些人叫循吏,循规蹈矩的官吏,诸葛亮比较喜欢。魏延性格比较倔强,上海人叫犟头倔脑,现代词叫有个性。这样性格的人,诸葛亮是绝对不可能喜欢他的。

  第三点,诸葛亮亲自指定了接班人,蒋琬、费袆、姜维。但是魏延的官职、功劳要比他们个人大得多,诸葛亮打击魏延,排挤魏延是为他的接班人扫除障碍,去掉绊脚石。所以这里面是有文章的。

三国中的魏延怎么死的?揭秘魏延的千古奇冤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三国群英传2,大乔小乔,两女胜过千军万马

    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三国里出名的美女,正所谓美女配英雄,而孙策周瑜是三国里有名的英雄人物,大乔在演义中的描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就是孙策牺牲太早,小乔的描写就比较多了,和周瑜是珠联璧合,才子佳人的一对赤壁之战,三国最出名的战役,战前诸葛亮曾引用曹植的铜雀台赋成功激怒周瑜,让周瑜借坡下驴,誓战曹操,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写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诗,最主要的这好像还是初中要求背

  2.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3. 刘璋号称暗弱,却为何能把刘备、庞统打得如此悲惨?

    如果刘璋不给,那么刘备就有借口了,至少在明面上说得过去。这一年来,刘备借攻打张鲁为名,在刘璋这儿吃吃喝喝,都快把刘璋给吃穷了。可没想到,刘璋竟然没发火,而且一口答应给刘备人马报销火车票,只是资助的人马与物资减半,不管如何,已经相当够意思了。

  4.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5.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曹操一生之错:实锤奸雄,放虎归山,急功近利失人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9.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10.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有哪十大功劳?论诸葛亮的地位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十大功劳:1.隆重对策。千古一对隆中对,给迷茫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刘备集团制定了长期的极具眼力的战略规划,并直接影响了天下三分之势。《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诸葛亮传》: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随机推荐

  1. 齐威王是什么人?一鸣惊人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你一定不知道吧,齐威王才是“一鸣惊人”成语的原创,接下来跟着历史新知小编一起欣赏。>齐威王“一鸣惊人”的故事记载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原因就是,楚庄王说“一鸣惊人”有可能是编造出来的。>楚庄王是公元前613年即位的,那么,“一鸣惊人”就发生在公元前611年或者公元前610年。>如果是这样,那么,齐威王才是“一鸣惊人”的原创。

  2. 【刘雪庵】的意思是什么?【刘雪庵】是什么意思?

    1930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39年起在重庆音乐院任教。建国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有歌曲《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等一百三十余首,钢琴曲《中国组曲》以及话剧《屈原》的配乐等。★「刘雪庵」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3. 戴叔伦的个人简介 戴叔伦的诗词风格

    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著有《女耕田行》、《屯田词》。个人简介>戴叔伦(约732-约789)字幼公,一说字次公,金坛城西南窑村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

  4. 慷慨激扬的意思 | 成语大全

    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5. 新年祝福语:给朋友的新年祝愿

    3、值此新春佳节之际,祝您及家人幸福吉祥身体健康,乐驰千里马,更上一层楼!

  6. 激励自己的 ... 空间说说-感人的情话

    六、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九、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

  7. 乐师伶伦(上)

    伶伦想了想,说:“好吧,让我试试看吧。”伶伦愉快地接受了黄帝的命令。伶伦就让大家按自己的愿望和想像,选取各自喜欢的材料。伶伦一一比较鉴别后,认为竹管做的乐器声音千变万化,清脆悦耳。有一次,黄帝正在练习骑马,刚跨上马背,忽然传来伶伦吹竹管发出的怪叫声。伶伦听到黄帝的鼓励,惭愧地对黄帝说:“我三年没有制成音律,这已是很大的罪过,黄帝还这样鼓励我,为臣的觉得受之有愧。”

  8. 放下嗔恨,让博爱驻心

    放下嗔恨,让博爱驻心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各种诱惑无处不在。所以,我们不但要放下嗔恨,而且要学会拓宽自己的心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慈悲、平等、清净、包容,让博爱进驻心田,驱散嗔恨的阴霾,便会体会到无比的快乐和美好。所以,让我们放下嗔恨,博爱驻心,心怀苍生,善行天下,每一天都过得快乐而有意义,争取不枉此生!博爱驻心天地宽,何苦执著虚幻相。

  9. 闭关自主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bìguānzìzhǔ【解释】指关闭关口,不和外国来往。【出处】见“闭关自守”。【例子】如今不是我们闭关自主的时侯了,输入欧西先觉诸邦的艺术也正是我们的急图。郭沫若《文艺论集·一个宣言》【相关】百度“闭关自主”

  10. 志大才疏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 成语大全

    志向远大;才能不足。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