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水流大树经

水流大树经【前言】自然界,许多因果的事件不断发生着,但是常被我们忽略。台风来临时,有些高山上的树木被折断,掉落各处,有的顺着溪流沖到下游,最后流入大海,这是台湾省地区常见的景象,在佛陀时期的印度也是如此,常常有大树漂浮在恒河上,最后流入大海。这些大树的流入大海,便是顺着因果而行。但是,要满足多少因素才能抵达大海呢?佛陀当年就利用这一景象,对弟子们解说佛法修行的道理。【佛陀在阿含的开示】(一)水流大树的譬喻有一时期,佛陀住在中印度的阿毗阇(阿逾陀)的恒河水边。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跟前,向佛陀求法,希望能够专心修行,抵达涅槃,不再于生死轮回中流转。 这时,佛陀看见恒河水中有一棵漂流的大树,随流而下,于是就告诉这位比丘说:「你看到这恒河中漂流的大树吗?」比丘回答说:「看到了,世尊!」佛陀告诉这位比丘说:如果这棵大树a不附着此岸、b不附着彼岸、c不沈没于水底、d不受阻于洲渚、e不卷入于漩涡、f不被人取走、g也不被非人取走,而且h内部又不 ... ,那么这棵大树应当会随着水流,一直顺趋、流向大海吗?比丘回答佛陀说:「应当会这样子,世尊!」佛陀又说:比丘也像这样,如果a不附着此岸、b不附着彼岸、c不沈没于水底、d不受阻于洲渚、e不卷入于洄漩、f不被人取走、g也不被非人取走,而且h内部又不 ... ,那么应当会随着水流,一直顺趋、流向涅槃。(二)修行的法义上述这个「水流大树」的譬喻中,佛陀共提出大树流到大海的八个因素。这位比丘对譬喻所指的法义并不了解,所以他接着问佛陀说:a什么叫做此岸?b什么叫做彼岸?c什么叫做沉没?d什么叫做洲渚?e什么叫做漩涡?f什么叫做被人取走?g什么叫做被非人取走?h什么叫做内部 ... ?请世尊为我广为解说。我听法后,将独自在静僻之处,专心思惟,内心安住于不放逸,一直修行到不再于生死轮回中流转。佛陀告诉这位比丘说:a此岸,就是内六入处。b彼岸,就是六外入处。c沉没,就是指眷恋于俗事。d洲渚,就是指我慢。e卷入于洄漩,就好象有人由于贪于五欲而还戒退转道心了。f被人取走,就好象有人习近于俗人,相互之间的忧、喜、苦、乐,始终共同相随,纠缠不清。g被非人拿取,就好象有人想修梵行,而发愿说:『我现在持戒、苦行,修习梵行,是为了将来往生天上。』h内部 ... ,就是指犯戒而行邪恶不善之法,行为 ... ,不听闻正法,就好象莠稗混在稻中,其实不是稻;又好象螺贝之声相似于海浪之声,其实不是浪声;同样地,有的人不是学道沙门而装成是学道沙门的样子,其实不是学道沙门;有的人不是修持梵行而装成是修持梵行的样子,其实不是修持梵行。这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后,内心欢喜,告辞回去,便独自在静僻之处,仔细思考佛陀所说的《水流大树经》的教义,遵照奉行,一直修到抵达涅槃,不再于生死轮回中流转,证得了阿罗汉的圣果。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1174经,称作《水流大树经》。【一些省思】(1)佛陀指出,水中漂流的大树要满足八个因素才能流到大海,这种细腻的观察,显示出佛陀为何被称作「世间解」──因为他具有正念正知,对五取蕴、内外六处、五趣众生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2)许多禅修者都想早日证果,但是为何修行者多证果者少呢?由上述的《水流大树经》可以看出原因。整个修行的过程完全要顺着因果的原则,唯有正确的因才能获得正确的果。禅修者要满足八个因素才能抵达涅槃的大海。这八个因素一旦满足,「果」必然呈现,谁也档不住。所以,禅修者应将力气放在「因」的具足,而不是渴望「果」的呈现。(3)佛陀所说的修行的八个因素,仔细分析起来,和律仪以及「出离心」或「放下执着」有关:a不附着此岸,就是不贪着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处。这是属于「根律仪」;也和出离三界之决心或放下对内六处的执着有关。b不附着彼岸,就是不贪着于色、声、香、味、处、法等外六处。这也是属于「根律仪」,这也和出离三界之决心或放下对外六处的执着有关。c不沈没于水底,就是不眷恋于俗事。这也是属于出离三界之决心或放下对俗事的执着。d不受阻于洲渚,就是不生起我慢的心理,要放下骄傲的心理的执着, 即使是初果、二果和三果的圣者还有微细的我慢要放下,才能抵达究竟涅槃。e不卷入于洄漩,就是不贪着于五欲,不舍戒退转道心。这是和守戒以及出离心有关。f不被人取走,就是不习近于俗人,不被相互之间的忧、喜、苦、乐等纠缠不清。这是属于出离三界之决心或放下对俗人的执着。g不被非人拿取,就是修习梵行不是为了将来往生天上。这也是属于出离三界之决心或放下对天界的执着。h内部不 ... ,就是不犯戒,不行邪恶之法,行为端正。这是属于「戒律仪」。(4)至于河水的大树代表什么法义呢?就是众生的「心」。河水有一直往大海流动的力量,这力量代表什么法义呢?就是「正念正知」。众生的心虽都有觉性,但是被内外六处所迷惑,如果贪着于内、外六处,就会招感后有,结果粘着于两岸,不能前进。所以,禅修者要培养出大的「正念正知」,将自己的心不粘着于两岸,也不下沉,也不向往天界,因而能走在「中道」,顺流抵达涅槃的大海。(5)以「正念正知」不粘着于内外六处,其实便是修习「法念住」,在《念住经》中,佛陀说: 比丘如何于法即内外六处,观法而住耶?诸比丘!于此:a比丘知眼、知色,知缘其二者生结。知未生之结如何生起,知已生之结如何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b比丘知耳、知声,…c比丘知鼻、知香,…d比丘知舌、知味,…e比丘知身、知触,…f比丘知意、知法,知缘其二者生结。知未生之结如何生起,知已生之结如何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于是觉知:「唯有法」,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无贪、无见住于内,彼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可知禅修者于内、外六处接触时,要觉察有无「结」(贪、瞋、癡)的生起,并以正念正知立刻放下,如此就能走在中道,往赴涅槃大海。【结语】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 ... 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 ... 。佛陀所教导的正法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佛陀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对象时,就要觉察自己的内心有无生起贪爱或厌恶的心理。唯有以正念正知不粘着于喜欢和不喜欢的两岸,我们才算是走在中道上,才能抵达涅槃的大海。(《人乘季刊》31卷,第1期,2009 林崇安教授) >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水流大树经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宋真宗时期,一只蝗虫煽动了一下翅膀,可怕的蝗灾冲向了大海

    戊辰,青州飞蝗赴海死,积海岸百余里。己巳,诏民有出私廪振贫乏者,三千石至八千石,第授助教、文学、上佐之秩。

  5.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6.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7.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8.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9. 铁扇公主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为何不是牛精?

    西游里的妖魔鬼怪有不少,最后能活下来的却不多。除了九头虫、黑熊精外,最有名的就是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一家三口了。然而,铁扇公主前身是谁,她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是牛魔王之子,为何不是牛精等问题,西游中并没有交待。

  10.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随机推荐

  1. 想起佛祖释迦牟尼

    后来佛祖在那居士陪同下要走,一行才觉悟,慌忙跪地礼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他由姨母抚养长大。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

  2. 【良守】的意思是什么?【良守】是什么意思?

    晋·傅咸《赠建平太守李叔龙》诗:「弘道兴化,实在良守。」《晋书诸葛恢传》:「今之会稽,昔之关中,足食足兵,在于良守。」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三:「昔者贤牧分陕,良守共治,下邑必树其风,一乡可以为绩。」良守的拼音liángshǒu良守是什么意思良守liángshǒu贤能的州郡长官。

  3. 伊莲妮·路易丝·玛丽亚·安娜简介_伊莲妮公主的丈夫_伊莲妮公主有几个孩子_伊莲妮公主评价

    1888年5月24日,伊莲妮公主与姨母维多利亚公主和姨父腓特烈三世的次子,她的表哥,普鲁士的海因里希王子在柏林夏洛滕堡宫的教堂内结婚。伊莲妮结婚时,她的姨父兼公公,患有喉癌的腓特烈三世已经濒临死亡,但就在两人的婚礼结束后不到一个月,腓特烈便寿终正寝。尽管海因里希的母亲维多利亚很喜欢伊莲妮,但是,当维多利亚发现首度怀孕的伊莲妮没有戴披肩或围巾来掩饰她的孕态时,她也会对此感到大为震惊。

  4. 带有株字的成语

    包含有“株”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株连蔓引——指广泛株连。朽株枯木——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无用的人。同“枯木朽株”。盘木朽株——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枯枿朽株——枯朽的枝干。根株牵连——指一方有祸,另一方如同根与株一般不可避免地受到牵累。根株结盘——树木的根与干盘曲相结。根连株逮——犹株连。根连株拔——指连根拔除。待兔守株——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5. 解析二战日军阵亡数据,为何七成都死在了太平洋战场?

    二战时期,日本为了实现其野心,不惜大举侵略犯下滔天罪行。在各个战场,日军阵亡总人数为220万左右。其中有155万是死在太平洋战场,占死亡总人数70%。此举的用意,原本没指望永久摧毁太平洋美海军力量。在中途岛海战中,日军被击沉四艘航母,三百多架飞机。美国巨大的威胁,迫使日本将主要兵力投放到太平洋战场在日本的众多对手中,美军无疑是最强大的,也是最具威胁的。

  6. 地藏菩萨殊胜感应记

    学佛虽有几年,但是尚未深入经藏。去年发愿今后做慈善工作,年底毅然辞去美差去北京,希望能找到一慈善工作岗位。去北京后找工作很不顺利,今年上半年北京非典疫病暴发,找工作更加困难。这位佛友发心念49遍药师经,在念经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微妙的感应。他连夜准备面试,第二天在面试的路上一路地念地藏菩萨圣号。我听后也非常欢喜,建议他把这段感应事迹写出来流布,以增长有缘人的净信。

  7. 天龙八部里的阿紫是谁 如何评价阿紫历史名人

    邪不胜正,惟萧峰才能轻易震慑制服阿紫,阿紫诸般心智机巧,小精灵诡计,在萧峰堂堂正正大英雄气概面前却难以施展开来,处处别手别脚,处处自讨苦吃。阿紫对萧峰,心中早已高举白旗。何况阿朱临死前萧峰已誓不言悔地答应要照顾阿紫。既有姐妹同心,又有移情作用,阿紫嘴上不说,实已决心要取代阿朱姐姐的位置了。阿紫在星宿派中闯出祸事来,星宿派弟子来找阿紫算账,还是萧峰一而再、再而三地出手为阿紫解了围。

  8. 上辈子欠你一滴泪

    上辈子欠你一滴泪美文精选一:《上辈子欠你一滴泪》文/佳美女:自从与你相识,我就感觉到,咱们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相同的爱好、相同的性格、相同的真诚,相同的泪滴…难道是我上辈子欠你一滴泪吗?是我上辈子欠你一滴泪,让今生咱们来相随。

  9. 有性无言

    僧问:“请和尚离声、色外答!”

  10. 良工巧匠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liánggōngqiǎojiàng【解释】良工:手艺精良的工人;巧匠:技艺精巧的匠人。指技艺高超的工匠。【出处】《吕氏春秋·慎大览·不广》:“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例子】今洛阳国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他木,与造化争妙。(宋·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李氏仁丰园》)【相关】百度“良工巧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