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现代化的新趋势与历史学的新使命

  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历史学及其人才培养为应对这一挑战,面临着强化人文素质、培养深邃的历史意识和从全球史观高度,塑造具有世界视野、开放精神,能整体性理解人类文化遗产和发展现状的“通识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关键词:历史学;人文精神;全球史观

  Abstract: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wave of globalization bring about new blow and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idea of education and pattern of training。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history and training of history professional workers have some fresh undertakings to fulfill,including intensifying the quality of humanity,developing a profound historical awareness,and establishing “knowing——all——type” professional workers with a global view,open——door mind,who can wholesomely understand heritages of human culture and status quo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history;spirit of humanity;global view of history

  在当前随着全球现代化的新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作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学科及其人才培养,如何应对挑战,面临着更新观念、变革体制和强化使命的新选择。

  一、现代化的新趋势

  当前由于信息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全球整体关联不断加深的历史趋势,人类进入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以世界性普遍交往为依存方式的新时代。反映这个新时代到来的首要标志,是以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日益信息化(informatization)。由于这一技术创新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工业化时代人类争取和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动力、内涵,以及人类相互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开始发生革命性的转变。

  首先,由于计算机等技术创新成就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知识和信息开始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动力源泉。特别是90年代以来数字化信息革命的发生,知识、信息已成为生产力内在的资源要素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中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创造的产值在发达国家逐年上升,产业结构中非物质化生产趋势不断加强。据经合组织在一项研究报告中的估计,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所创造的产值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并且,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本世纪初的5%—20%而上升到90%。信息产业,作为现代社会的先驱产业,正以前所未闻、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活力,日益取代传统产业,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其次,在产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人类的生存活动方式开始发生重要转变。包括人们的物质消费、经济往来、精神交流、文化观念和接受教育的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消费结构中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在个人消费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借助移动通讯和互联网,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交流已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在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居民之间建立起沟通、理解的桥梁;同时,在一国内部也使工业化以来的商品交换模式、文化传递模式和医疗卫生保健条件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新出现的网上购物、电子家庭,将使大型超级市场和公司陈旧过时;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电子图书馆将动摇大学校园的传统地位;信息技术对生物遗传密码的破译和利用,将使人体器官的复制和生命周期的延长成为现实,并使传统的医疗保健技术和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观。

  第三,随着网络数字技术全球性扩散所带来的生产力要素在国际空间的快速流动,人类相互依存、整体关联的程度空前加深,全球范围各种文明要素的互动、影响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由于“有史以来地球上第一次有了瞬间即可分享的信息”[1],过去那种基本由民族国家控制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地域性格局,开始愈来愈大地受到全球信息和资源超越国界流动的冲击、影响。在不自觉地追求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中,整个世界经济由于广泛的国际分工和时空距离的缩小,逐渐联结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而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文化,也由于全球 *** 流空间的开拓,逐步发展为一种相互理解、多样共存的文化。在政治领域,超国家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开始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协调和联络作用。人类的共同利益、发展的人类性开始凸现,并成为现代化新的重要价值取向。

  上述这些变化,概括地反映了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我们所处时代的本质特征,其中信息化及其所推动的全球化,是人类所面临的、从未有过的新变化。它表明:人类目前正在完成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信息化和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2]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愈来愈大地表现为知识和拥有知识的人才之间的竞争。只有那些对知识经济、新科技革命作出积极回应的民族,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时代变迁已把知识创新和决定知识创新的人才培养问题提到历史的前台。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更新观念、变革体制的挑战和选择!

  二、大学教育理念的新变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给高等教育提出新的变革要求。世纪之交,大学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功能,由于信息革命的冲击和全球化趋势,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首先,过去所流行的适用于工业化时期专业分工相对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过去那种以培养株守一隅的狭隘专家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正在被培养拥有专业技能,同时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健全完善的人格并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通才”所取代。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初已提出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的教育目标,强调“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强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1985年,他们开始实施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的“四合一”人才培养计划,不拘一格地提高人才的总体素质。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都把实现文理融合的“通识教育”作为培养能适应时代发展,具有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通才”的有效途径。“通才取胜”,在发达国家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已经付诸实践,并为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历所证实。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在《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对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了深入的分析,结论表明:完善的智力和人格结构是这些人共有的心理特征。这些人通常包括渊博的知识、超人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精湛的实验技巧等[3]。

  其次,传统的、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教育,开始向“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目标过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迎接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重要条件。“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4]。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现行大学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的传统理念,实现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实践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必要性,不仅来自高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到来对创新人才需求的挑战,而且在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压制了创造性才能的发挥”[5]。其中,积久成习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整个教育内容大幅度地向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倾斜的趋势,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创新人格的形成,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研究表明,当知识的传授片面地以应对考试为主要目的时,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就有可能抑制甚至泯灭人的创造精神;人的创造 *** 和欲望就会因为知识传递中的单调、重复效应,趋于萎缩和退化。面对知识经济到来的大潮,滞留在工业经济时代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世纪之交各国掀起的高等教育改革中,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都相继制定了旨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计划的改革方案,以政策和法制手段推动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72年发表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提出教育“要解放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的任务以来,1996年又发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再度重申:“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6]这些都是对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的积极回应,表达了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

  第三,适应工业化时代要求的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向尊重个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转变。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及其与他人的合作、互补,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独特性不仅通过个体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而且主要通过个体的内在精神,即主体性和创造性表现出来。研究表明,越是具有主体性、创造性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的自我实现,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就越大。所以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尊重个体、个性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志,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使创新成为自我实现、服务社会和提升生命质量的最佳形式。日本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造性能力。”[7]英国、德国、美国在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都开始把发展“适宜的个性特征”、“个人责任感”、“独立追求学问”等,视为人才培养个性化的主要目标加以推崇。

  第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自工业革命以来,200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突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使科学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加强。这种现象不免使个体心性完善、满足人的终极关怀为目标的人文教育受到削弱。同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人文教育本身也出现了知识化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研究,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高扬。但是,科学本身并不能保证其研究和利用方向的正确,其片面性的发展更无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解决。当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被机械地按专业化分工传授给学生,并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加以强调时,就会使受教育者因为人文精神的匮乏,生存意义的缺失,走向片面发展。

  20世纪后半期,发生在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和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对传统的、片面的科学教育提出了挑战,恢复并以新的时代内容发展人文教育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人文教育不仅为存在主义等教育哲学流派和思想家所推崇,而且成为多国 *** 密切关注的课题。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揭示了因人文教育弱化对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在全美掀起课程改革热潮。此后,日本、英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都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恢复和发展人文教育的重视。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有关发展“科学的人道主义”教育观,在客观上反映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正在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一个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会逐步被各国按各自的国情纳入教育改革实践,并成为教育发展新的动力源泉。

  世纪之交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这些新变化、新趋势表明,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时代以来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其中深藏在科学教育繁荣背后的人文教育危机,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暴露出的最大弊端。它制约着创新性人才结构的形成,也限制着富有生命意识的个体潜能的发挥。对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而言,用新的理性人文教育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是步入新世纪的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在建构新的理性人文教育模式中,作为人文学科主干之一的历史学担负着新的特殊使命。

  三、历史学的新使命

  历史学是总结和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具有强烈人文教育功能的人文学科。作为“知古鉴今”的学问,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8]。由于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9],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历史学,即历史科学。历史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被纳入高等教育,对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的传承与传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人们自觉地、有效地遵照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社会实践,批判性地吸收、改造历史文化遗产,科学地认识、预见人类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产生了显著的实践效果。

  但是,与百余年来科学主义至上时代的其他学科一样,由于专业分工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被大大地“窄化”了。首先,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论断的曲解,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被按既定的理论切割、组装成教条式的僵化模式,限制了人们对历史规律性、真实性和人在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能动性的认识。其次,历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泛政治化”倾向,窄化了历史本身的丰富内容,使之成为适应现实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工具,弱化了史学本身以丰富的文化积累和历史经验弥补人类对现实认识不足的重要“启智”功能。第三,历史学“惩恶扬善”的伦理功能,以及由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性和历史场景所展示的激发人们内在精神的美感,即“历史美”受到严重忽视,历史变成远离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意识和精神追求的空洞说教,成为一连串模式的复演、重建,从而丧失最重要的人文底蕴和理解世界的功能。第四,专业内部过细的分工和条块分割,使历史研究的内容日益“碎化”。由于缺乏“通识”,缺乏对域外历史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认识,大大限制了专业历史学家的视野,也使一般的历史教育因过分强调对民族特性的把握,丧失通览全球、融会贯通精神气质的培养。这些与全球整体联系不断加深的趋势和高科技发展对学科更新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面对时代发展要求,历史学正处于学科重建的转折时期。当前如何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创造性地发挥历史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历史学的重要使命。

  首先,应服从深化人文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的需要。历史学要拓宽教学、研究的内容,把历史上反映人与外部世界关系,人作为个体和群体在精神世界对生命现象体验、感悟和超越的内容纳入历史范畴,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人类文化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其对人类历史演变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说明人的文化创造活动和理想追求对历史规律形成的作用,恢复历史学长期被淡化的人文品格,并以此重塑“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突出文化素质在培养高素质一流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吸收年鉴学派整体史观的合理成份,运用“长时段”理论,大尺度地评介历史变迁,引导学生穿越时间隧道,在神游万里、驰骋古今的长周期内把握历史规律,培养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发展观念,在动态中把握和认识历史发展趋势,理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长时段”地看待历史,要求我们站到人类文明演进的更高境界,从文明进步的角度把握历史。包括从公元前8000年农业的起源,公元前900年至前3世纪为标志的古典文化繁荣的“轴心时代”,都应和近代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联系起来,视为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了解这些历史联系,可以培养一种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的“历史感”和历史思维,使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形成较为深邃的远见,并潜移默化为人的内在素质。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指出:“如果没有历史学——也就是说,如果仅仅简单地从现在的状况去对人类进行思考,而不是从人类全部时代的各个不同时期的生存状况去对人类进行思考,社会科学就不完整。只有历史学才能为我们提供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进程和社会制度如何发挥作用所需要的认识能力。”[10]342这是对上述见解最具说服力的诠解。

  第三,适应学科综合化以及对“通识”人才培养的需求,历史教学、历史研究中的中外关系史、世界史正在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当代世界的全球化,从历史角度看,实际是历史上人类从分散到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性不断加深的趋势的新发展;当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中国在东亚的特定地位,同历史上中外关系的发展都有着直接、间接的历史联系。这些都需要突破传统的民族中心观的界限,用地区的、全球的观点加以解释。就世界史而论,新的研究已经表明:“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分,就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11]这种把全球文明视为一个整体的观念和撰写全球史的实践,是对传统的、以地域或国别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的旧理念的挑战和重要突破,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人类历史观和整体思维的新发展。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一书中,曾以荷兰历史学家的名言“我们的文明首先是以全世界的过去作为它自己的过去的文明;我们的历史首先是世界史”[10]1来突出全书所反映的这一时代主题,并强调指出“今天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全球性”[10]242,全球历史观是当代历史学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全球史(global history)已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史学新潮流,跨越地理空间,观察相距万里的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探寻今日的全球 *** 往日益频繁的经历,已成为最吸引历史学家、特别是年轻一代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正是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2000年8月,在挪威奥斯陆召开的国际历史科学第19次大会上,已将“全球史”研究确定为大会主题之一。它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对全球历史联系的密切关注,展示了这一研究未来的发展前景。

  这些最新的理论思维成果,必将对历史学人才培养新功能的发挥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并且首先使全球观念和全球意识,伴随着世界历史中人类相互依存性的揭示,获得深入理解,成为反映人类类本质、类意识觉醒的共同精神财富。21世纪的人才观是培养通时达变、具有创新精神、全球观念和合作意识的一代新人。人类能否应对诸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南北差距和地区性冲突升级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首先取决于上述综合性人才结构的形成,世界史研究中的新思维和时空观将为新的人才素质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其次,贯穿于全球史研究中的系统方法,将为培养新人才结构的系统思维能力提供新的认识和实践机会。系统方法在世界史研究中的应用,“首先要求把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进行认识和分析”[2]176,“强调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以及个别人物的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认识世界历史;并强调对重大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研究”[12]181。这种密切关注历史发展诸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方法,沿用了当代系统科学的概念、范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某些具体问题所阐发的系统思想,对探索世界历史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标志着人类思维方式新的变革。成功地运用这一方法,必然会使研究主体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发生新的变化,从而最终达到强化思维能力的目的。第三,全球史所要建构的世界历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承认不同文明及其载体的存在价值和平等地位,批判和反对各种不同形式的“中心论”、“中心观”,主张“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13]。这种旨在摆脱狭隘的“我族中心观”的平等观和开放理念,有助于新的人才结构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能从整体、互动的多因素角度认识和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深层动因,养成合作、共存、宽容、互利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世界视野、开放精神、能理解人类共同利益之所在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总之,历史学的新使命,是由历史学本身兼具科学与人文的属性所决定的。恢复历史学的人文品位,开掘历史学新的认知功能,是历史学能否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关键。历史学科将在何种程度上承担上述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其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合理认识。

  [参考文献]

  [1]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7。

  [2]拉兹洛 E。决定命运的选择[M]。李吟波,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历史认知网书店,1997:6——7。

  [3]哈利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M]。周叶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 。 *** 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7。

  [5]盖泽尔斯 J W。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2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499。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7]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6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

  [9]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10]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吴象婴,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54。

  [12]于沛。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3]巴勒克拉夫。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N]。北京:生活·读书·新知历史认知网书店,1985:13。

现代化的新趋势与历史学的新使命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3. 心多向往自由,人就有多勇敢——斯巴达克起义给我们的启示

    克罗丢的部队围住了维苏威火山唯一的下山通道,打算困死起义军。这是斯巴达克扯起义旗以来面临的第一次真正挑战。斯巴达克决定率领起义军去西西里岛,点燃那里的革命烈火,解放更多的奴隶。于是斯巴达克的渡海计划泡汤了,他必须重新调整义军的行进方向。但没多久,他们就被克拉苏盯上了。好在这次偷袭被及时发现,而斯巴达克也离他们不远,迅速驰援缓解了危机。

  4. 郭沫若本是文化名人,为何热衷于挖坟掘墓,梦想是破解秦始皇陵

    早年的郭沫若确实是能文能武的全才,人称「”孔夫子挂腰刀”,写过很多不错的文集,然而解放后,身为中国科学院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却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开棺1956年,郭沫若和吴晗等人向国家建议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刚开始就遭到了大多考古学家的反对,主要当时国家文物保护技术很不成熟,就是挖掘成功,也难以对陵墓出土的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可是当时反对者人微言轻,加上郭沫若的一意孤行,

  5. 孙竞昊:「 ”康先生”(Mr. Commodity)在江南

    本文系由2019年5月31日在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举办的「”江南文化”系列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来。一、引言:「”德先生”与「”赛先生”之外的「”康先生”1、「”...”新文化的灵魂今年是「”...”百年祭,海内外都在搞一些学术及非学术的纪念活动。大家纪念1919年春夏之交的...活动,以及与之相连的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语境里,而且造成了之后新文化运动

  6. 散居世界却仍能捍卫传统,蒙古人在欧洲的后裔,卡尔梅克人的历史

    提到卡尔梅克人,大家一定会感觉十分陌生。英明的革命领袖列宁同志,身体里也流动着四分之一的卡尔梅克族的鲜血。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慢慢拓展到了伏尔加河,在此生活的土尔扈特人、和硕特人和卡尔梅克人,均受到了沙俄帝国强制性的同化政策影响。不仅如此,沙皇还将自己的养马场委托给土尔扈特人管理,并极力想从草原猛士中挑选为他卖命的士兵。

  7. 面对蜀地的不同态度,可见曹操为何赶不上刘秀,拖延症必须要改

    最终太学生刘秀举兵起义,排除万难,最终建立了东汉王朝,一统天下。刘秀四十岁之前,便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重任,曹操六十八岁致死都只有半壁江山。01刘秀没有天子的负担,曹操却有。不过当时老刘家经历了两百年的统治,子孙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了。可是王莽篡汉彻底改变了刘秀的命运,倒不是说刘秀反对王莽的统治,而是王莽的新政伤害到了老刘家的利益,这才逼得老刘家起兵造反的。

  8. 西方人的「 ”明朝梦”,十七世纪的中国,欧洲为中国着迷的时代

    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历史教授史景迁在《...》举办的对谈中说,综观人类过去一千年的历史,他希望活在1540年前后,住在杭州西湖的边上——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教养和最富于文化的时代。

  9. 希腊火:是「 ”炼金术”造就了这种超级武器?

    从公元632年之后,崛起的...帝国就四处征战,成了拜占庭帝国的最大敌人。叙利亚、巴基斯坦和埃及,都先后落入了...人的手里,还没等拜占庭人平复内心的悲伤,庞大的...舰队就来到了君士坦丁堡的城下……希腊火公元678年6月25日,...舰队向君士坦丁堡发动总攻,拜占庭帝国的海军若是撑不过这一战,...人就彻底赢了。但是,装有大量士兵和攻城器械的...军舰,还没有来到城墙下,就忽然看到城中驶出了大量的小船。

  10. 18世纪开始的亚洲,大清帝国曾与俄罗斯帝国、大英帝国三分天下

    在当今的世界史分期中,1500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这一年的前后,西方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并最终称霸全球。PS:这里的西方特指西欧大航海时代——公元1500年的世界,其实西方并没有优势1500年的世界,亚洲逐渐形成了四大帝国:...世界的奥斯曼帝国、波斯萨菲王朝、印度莫卧儿帝国,以及中国的明朝,而当时的西方其实远不能与这四大帝国相比,奥斯曼帝国甚至是欧洲人的噩梦,时时威胁着欧洲的安全。

随机推荐

  1. 梦见天色染红_周公解梦梦到天色染红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天色染红好不好

    梦见天色染红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天色染红的详细解说吧。梦见天色染红,是即将遭火灾的警告。梦见五色彩云,表示运势会持续亨通。梦见天空布满彩霞,表示能喜悦丰收。梦见树叶红了_周公解梦梦到树叶红了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树叶红了好不好梦中的彩霞,是爱恋之意。周公股市梦见天色染红,股市暗示诸股高涨之兆,但如果东边天红则股价将回到原来的水平,西边天红则应该买进。

  2. 【罗幕】的意思是什么?【罗幕】是什么意思?

    ●《文选陆机<君子有所思行>》:「邃宇列绮窗,兰室接罗幕。」张铣注:「罗幕即罗帐。」●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宋晏殊《蝶恋花》词:「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罗幕」在《汉语大词典》第12207页第8卷1051参见:罗幕罗幕是什么意思罗幕luómù丝罗帐幕。

  3. 刘备赐死刘封时,得知刘封说的那句话,就觉得诸葛亮眼光不错

    >>刘备北驻葭萌,后与刘璋决裂,于是召诸葛亮等入蜀。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刘封为副军中郎将。孟达写信给刘封,劝刘封投降,但被刘封拒绝。申耽、申仪两兄弟背叛刘封,刘封因此被孟达徐晃等击败。刘封回到成都后,刘备责备他欺凌孟达,且不救援关羽。不过,表面上的样子还是要做的,故而刘备在刘封自尽后,表现的还是挺伤心的,不过内心却是暗道:诸葛亮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4. 鲅鱼的营养价值-什么人适合吃鲅鱼

    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9克多、脂肪2.5克,肉坚实味鲜美,营养丰富。鲅鱼的营养价值鲅鱼的功效与作用:1、鲅鱼有补气、平咳作用,对体弱咳喘有一定疗效。吃鲅鱼的注意事项:1、吃鱼前后忌喝茶。食用鲅鱼也应该选择新鲜的,鲅鱼放置时间稍长,“组织胺”就会释放出来,不易清理。

  5. 【陋妄】的意思是什么?【陋妄】是什么意思?

    清·恽敬《杂记》:「吴王使干将作剑二,曰干将、莫邪,《晋书》合之,陋妄乃至于此。」陋妄的拼音lòuwàng陋妄是什么意思陋妄lòuwàng浅陋荒谬。

  6. 梦到丑闻,梦见丑闻,丑闻相关的周公解梦

    梦到丑闻,梦见丑闻,丑闻相关的周公解梦梦见自己受到别人的诽谤,会名声大噪,官运亨通。女人梦见受到诽议,是意味着贞洁无暇。少女梦见出了丑事,会有很多求婚者。小伙子梦见出了丢脸的事,高等家族会登门求婚。梦见妻子品行不端,是不祥之兆,夫妻会感情不和。梦见敌人出了丑闻,敌人会归降自己。梦见朋友受到指责,很快会身居高位。

  7. 口耳相传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 成语大全

    中文发音:kǒuěrxiāngchuán。

  8. 更进一竿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gèngjìnyīgān【解释】更:再,又;竿:竹竿。又前进了一步。【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例子】【相关】百度“更进一竿”

  9. 鼻头大鼻梁低面相_看相大全

    鼻头大鼻梁低面相鼻梁很低,意志力比较低,财运通常不佳。一个人的鼻梁高或低,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运好坏。女人鼻头大鼻子是财帛宫,鼻头也叫准头,女人鼻头大的面相不仅代表财气,也代表夫运,夫运的好坏。鼻头大小鼻头代表自我,女人鼻头大,女人很容易自我为中心,也便是固执,坚持自己的想法。鼻头还代表心田,鼻头大的人,称为心和平而无毒;鼻头尖的人,则与之相反。女人鼻头有痣面相_看相大全

  10. 面相看人的进取能力

    生活中偶尔遇见一种人,其貌古怪,面色昏暗不平,而且五岳偏斜,但却在一定人生阶段进步神速,甚至一举超过五官较好的人。一个人的进步和进取,除开其先天的领悟学习能力,重点可看五个方面,这五方面较好则不愁发展。五官再差首取印堂,印堂宽明,福德有通路,谋事进取顺利少阻。发质润黑不燥不繁,其性温良,从来没有发硬干燥的人能处高位。观人面相,不能以美丑而定,要看得细致分明,方知其妙。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