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背后,都有哪些不能说的秘密

千百年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通过这个故事,马谡成功跻身纸上谈兵的又一「 ”典型”,坚守军法、不徇私情的诸葛亮则成了历史上少有的完美 ... 家。 然而,有关诸葛亮为何执意要「 ”挥泪斩马谡”,史学界向来是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严明军法说。持此说的史学家根据《三国志·马谡传》中「 ”谡违(诸葛)亮节制,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的记载,认为未按诸葛亮的既定部署守卫要地街亭是马谡战败的主因,不仅如此,在被张郃击败后,马谡竟然又阵前逃亡。依据蜀汉军法,马谡共犯有败军失军、违抗军令、阵前逃亡三项死罪,并且《襄阳纪》中明确记载诸葛亮在斩马谡之前曾说:「 ”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所以据此可以认定诸葛亮执意要斩马谡完全是出于严明军纪的考量; 2、平息众怒说。持此说的历史学者主要依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戮(马)谡以谢众”的记载,认为诸葛亮执意要斩马谡完全是出于平息众怒的考量; 3、派系斗争说。尹韵公《诸葛亮首次北伐新议》中明确指出,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派与以李严为首的东州派之间的派系斗争才是造成马谡之死的根本原因; 4、激励士气说。持此说法的历史学者认为,诸葛亮首次北伐即遭失败,必然会对蜀汉军队的士气造成重大打击,为了此后能再度发动北伐,诸葛亮势必要用斩马谡来激励士气。 看起来,以上这几种说法都很有道理,但我们依然无法肯定诸葛亮执意要斩马谡到底是出于何种考量,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只有「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本身存有不合理之处,才会导致这些不同说法的出现。 仔细揣摩一下马谡被斩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确实能发现一些不合理之处: 比如说,参与蜀汉首次北伐的有赵云、魏延、李恢、吴壹等元老、宿将,诸葛亮为何统统弃之不用,偏偏用一个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马谡; 比如说,三国之中,马谡是唯一一个直接因战败而被斩首的重要将领; 再比如说,北伐虽然失败了,但蜀汉军队并未因失败遭受重大损失,为何诸葛亮不能给马谡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既然存在这些不合理之处,那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背后,定然隐藏着一些不能说的秘密,而要揭开这些秘密,我们还得从刘备白帝城托孤说起。 跟我们熟知的有所不同,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对象其实有两位——诸葛亮和李严(严与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并以遗诏的形式对两人的职位做出了安排,「 ”以诸葛亮为丞相,处理朝政”,「 ”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 ... ”。 这一安排足以体现刘备的政治智慧:吕蒙袭取荆州后,蜀汉内部占据绝对优势的元老派(一直跟着刘备的关羽、张飞等人)遭受重创,以李严为首的东州派(先于刘备入川的世家大族)和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派成为蜀汉内部势力最强的两派,刘备重用李严和诸葛亮显然有团结蜀汉内部各派、共渡难关的用意,并且以李严主 ... 、以诸葛亮主政事的安排,可以让两人相互制衡,防止一家独大。 然而,刘备去世后不久,诸葛亮同李严之间的争斗就宣告开始。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蜀汉南中地区发生叛乱,但是诸葛亮直到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才出兵平叛。对此,史书中给出的解释是诸葛亮因「 ”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 单从表面上来看,这样的解释确实合情合理,但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疑点重重,这里仅列举两点: 1、前文提到,刘备在遗诏中「 ”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 ... ”,所以最应该领兵前去平叛的人是李严、而不是诸葛亮; 2、刘备刚刚驾崩,南中地区就出现叛乱,如果不及时平叛,难免会有其它地区效仿,所以,为了稳定蜀汉的统治,必须立即出兵前往平叛。但是诸葛亮却等了三年才出兵。 综合这两个疑点,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的目的是不想让李严借平定南中之乱提升威望,至于诸葛亮为何非要等三年才出兵平叛,则是因为他手中无兵。 刘备遭遇猇亭之败后,蜀汉剩余的兵力主要掌握在东州派的李严手中、部曲派的魏延手中、元老派的赵云手中和益州派的李恢手中,唯独诸葛亮的手中几乎没有掌握任何兵权,所以南中之乱初起之时,派遣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前去平叛,都不利于诸葛亮随后解除他们手中的兵权。 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假设——诸葛亮同李严争斗的最终目的是想要统一兵权、扫除蜀汉内部的派系之争、为以后顺利发动北伐扫清障碍。下面,我们就结合史料来论证一下这个假设是否能成立。 南中之乱发生后,诸葛亮开始通过招募新兵、征调郡县守备部队的办法(《襄阳纪》)来组建直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后来诸葛亮平定南中之乱的主力就是这支部队。有了这支嫡系部队,诸葛亮也就有了统一兵权的底气。 建兴三年三月,诸葛亮正式领兵出征,历经半年将南中之乱平定。通过此战,诸葛亮证明了自己的 ... 才能。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首先夺了魏延的汉中都督一职、打压了部曲派,接着又免去了李严的中都护一职、打击了东州派。这样,蜀汉的军政决策权和大部分兵权就集中到了诸葛亮手中。此后不久,诸葛亮就发动了第一次北伐。 综上所述,我们前文所做的假设确实能成立。一旦这个假设成立,诸葛亮弃魏延、赵云、李恢等人不用,执意要让马谡去防守至关重要的街亭的用意我们就能明白了——好不容易才将他们打压下去,怎么能再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但是,诸葛亮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马谡竟然敢违抗军令,并因此导致街亭失守。为了防止被打压的各派借机生事,诸葛亮不得不挥泪做出弃车(马谡)保帅(诸葛亮)之举。 由此可知,诸葛亮斩马谡时的挥泪,那是真的心疼、真的不想 ... 呀,马谡是他心中最为钟意的接班人,可是为了统一兵权、扫除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继续发动北伐等目的,他却不得不将马谡斩 ... 。 千百年来,诸葛亮早已成了智慧和忠义的化身、臣子所要效仿的偶像,而挥泪斩马谡背后隐藏的那些真正原因却不利于诸葛亮「 ”伟、光、正”的形象定义,所以也就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注释:张寅潇《从蜀汉派系斗争看马谡之死》中,认为蜀汉内部有五个派系:1、关羽、张飞、赵云等一直跟随刘备打天下的元老派;2、刘备在荆襄时期延揽的诸葛亮、马良等人,被称为荆襄派;3、早于刘备入川的南阳、三辅等地士民,因被刘璋称为「 ”东州士”,所以被称为东州派;4、刘备打天下时陆续归附的魏延等人,被称为部曲派;5、益州本地的实力派被称为益州派,本文也沿用了这一派系划分,特此说明!】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背后,都有哪些不能说的秘密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三国群英传2,大乔小乔,两女胜过千军万马

    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三国里出名的美女,正所谓美女配英雄,而孙策周瑜是三国里有名的英雄人物,大乔在演义中的描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就是孙策牺牲太早,小乔的描写就比较多了,和周瑜是珠联璧合,才子佳人的一对赤壁之战,三国最出名的战役,战前诸葛亮曾引用曹植的铜雀台赋成功激怒周瑜,让周瑜借坡下驴,誓战曹操,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写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诗,最主要的这好像还是初中要求背

  2.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3. 刘璋号称暗弱,却为何能把刘备、庞统打得如此悲惨?

    如果刘璋不给,那么刘备就有借口了,至少在明面上说得过去。这一年来,刘备借攻打张鲁为名,在刘璋这儿吃吃喝喝,都快把刘璋给吃穷了。可没想到,刘璋竟然没发火,而且一口答应给刘备人马报销火车票,只是资助的人马与物资减半,不管如何,已经相当够意思了。

  4.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5.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曹操一生之错:实锤奸雄,放虎归山,急功近利失人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9.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10.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有哪十大功劳?论诸葛亮的地位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十大功劳:1.隆重对策。千古一对隆中对,给迷茫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刘备集团制定了长期的极具眼力的战略规划,并直接影响了天下三分之势。《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诸葛亮传》: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随机推荐

  1.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包括啥?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确认应注意哪些问题?

    长期股权投资直接费用包括:购买过程中支付的佣金、手续费和税金等必要支出。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包括购买过程中支付的手续费等必要支出但所支付价款中包含的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作为应收项目核算不构成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成本为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但不包括应自被投资单位收取的已宣

  2. 梦见雨伞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请看下面由,从现代周公解梦,原版周公解梦,心理学解梦,占卜式解梦等多个角度对梦见雨伞是什么预兆进行详细解说吧。梦见雨伞是什么意思梦见雨伞,预示着你将会有好事发生,你所期盼的事情很快就会有好消息传来。梦见在骄阳下打雨伞,预示著最近将会有好的消息到来。梦见公司发雨伞,是升职或加薪的预兆。梦见雨伞的周公解梦签抽签前时要专心一致,秉除杂念,先双手合手默念:“周公周公,指点迷津。”

  3. 发生在我家可怕的事

    事情发生在今年10月18日晚上,那天是周日,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在家,这天我身体不太好有点虚弱,脾气也不太好(例假中),傍晚和母亲发生口角,我怒火沖天,平常都不会这样,但是那天我好象特别暴躁,特别易怒。。。。。。晚10点到家后,又和母亲发生口角,之后一直上网到11:30才睡觉...整个晚上都是在吵架拌嘴中度过的,而且我当时的想法就是离开这个家,很不想看到母亲,平常的我并不是这样。。。。。。很可怕的真实事件。

  4. 哭的原因

    儿子:我清扫鸟笼时,金丝雀没了。

  5. 对付女囚犯,古人为何如此变态?

    据《古代女囚文化》一书记载,最早的监狱,出现于西周时期。据说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女犯人到了大堂之上,先不问罪,而是先裸体,笞杖五十下。如果遇到个变态点的官吏,还会给你判个“裸游”,即脱掉裤子游街示众。当时由于受姓胡的牵连,其妻子和女儿双双入狱。小编查阅史料后发现,这种单独针对女子的变态手法,在宋明以后特别多,而且花样不断翻新,且成为官方默认之“潜规则”。那么,为何这种刑罚会在宋明特别盛行呢?

  6. 发动第二次 ... 战争的国家是?战争参战方?

    第二次...战争参战方及伤亡人数:英国,法国,沙俄(以调停名义),美国(以调停名义),清朝主要指挥官:迈克尔·西摩,葛罗,额尔金伯爵主要指挥官:咸丰皇帝,叶名琛,僧格林沁参战方兵力:17700人,173艘军舰(联军)参战方兵力:约200000人(清军)伤亡情况:405人伤亡(联军)21500人伤亡(清军)英法入侵:之一次...战争后,...列强最强烈的愿望,仍是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1851年太平

  7. 隆美尔在北非败给了蒙哥马利,为何人们普遍觉得蒙哥马利不如他?

    谈到蒙哥马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指挥下的阿拉曼战役。

  8. 拓跋焘是什么下场?他是怎么死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新知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拓跋焘,却惨死于官宦之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可以说拓跋焘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了,实施一系列兴盛强国之策。总之,拓跋焘几乎是在一路的打...中,品出一条血路来。>等太子死后,拓跋焘也想明白了,太子是没有罪的,十分地后悔,也想清楚了是宗爱陷害的。在拓跋焘喝醉酒的一个晚上,伙同几个太监,将他勒死,还有种说法是用枕头闷死。

  9. 折冲府

    贞观十年军府统称为折冲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其副为果毅都尉。折冲府和地方长官没有统属关系。折冲府储备战马、帐幕和鍪、甲、弩、矟等武器,征行时配给兵士。唐初,折冲府曾经在...组织、教练、指挥各方面起过重大作用。到了唐玄宗统治期间,折冲府逐渐成为空壳,番上宿卫由于兵员寡弱而无兵可交。天宝八载,诏停折冲府上下鱼书,标志着府兵制的彻底破坏。以后,折冲府只有兵额,却没有军士、武器、马匹。

  10. 周恩来曾向哪位日后的开国上将举枪敬过礼

    这对父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黄埔一期生陈明仁及他的儿子、黄埔19期生陈扬钊。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前夕,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已93岁高龄的陈扬钊。能攻善守的陈明仁被视为“能战名将”、“黄埔楷模”。起义前,陈扬钊受父亲重托,要赶到湘西安江将家属分散隐蔽,保证家人的安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