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三国中诸葛亮、法正、李严的问题1.进蜀后,两人各司其职,当时,刘备并未称帝,两人在刘备身边均是“军师”。后主刘禅,听从诸葛亮,将李严被废为庶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李严,到死也没有再获得启用,甚至诸葛亮死后,李严听闻后,也病逝了。随后,诸葛亮把李严前后亲笔所写的书信和奏章拿出来比对,前后严重矛盾,李严词穷,低头认错。于是,诸葛亮牵头,上书弹劾李严。
三国中诸葛亮、法正、李严的问题
1.进蜀后,两人各司其职,当时,刘备并未称帝,两人在刘备身边均是“军师” 。只是,诸葛亮在益州属于新人,他影响到的一般是刘备的“荆州旧部”,而法正(字孝直)在益州一直比较有声望,他和张松关系好,张松将益州五十四郡地理图本献给刘备时,就和法正通过气,可以说,在益州内部,法正的影响力要强过诸葛亮。法正在刘备为关羽报仇,兴兵伐吴之前已经“病逝”,诸葛亮对赵云,许靖(当时已是蜀国的尚书),说“若法孝直在,必能止住主上东行”,说明当时法正已经不在。而诸葛亮对益州的影响力不如法正,所以“制止不了”刘备的东征。
2,刘备托孤,没有将“兵权”完全交给李严,你不要误解。刘备只是将永安,白帝城,江州的兵权大概5万左右交给李严,原因是,当时刘备东征,损失了许多大将和兵力,诸葛亮来白帝城后,成都无人,刘备知道诸葛亮一定要回成都,扶持刘禅做皇帝,所以,他必须想好并且委派一个人守住东边阵线,以防东吴,所以,他将“东川”也就是今天四川涪陵以东,江州,永安一带的兵权交给李严。后来,诸葛亮北伐之前,上庸降将孟达(一开始是刘备棋下,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向上庸求救兵,孟达等不发兵,致使关羽走麦城,被东吴俘获,孟达害怕,举上庸兵马投降魏国)也是因为有李严在西蜀任大将,有兵权,所以,也决心将功孰罪,举起大汉旗号,又反叛魏国。诸葛亮将李严留用到北伐,可能也有这个目的,利用他来劝说孟达。但是,孟达愚蠢,反叛计谋被司马懿看破,孟达被 ... ,李严的一大用途“就此失效”。后来,诸葛亮再次北伐,要求李严屯扎汉中并负责筹集兵粮 结果李严未按期征集粮食。李严怕受到惩罚。就对诸葛亮和后主刘禅撒谎,一面向诸葛亮说东吴要进攻白帝城,一面对刘禅说,筹集粮食顺利,北伐顺利进行。诸葛亮急忙班师。 回去发现上当,就拿着李严书信、和郭攸之,张翼等人上表弹劾了李严。后主刘禅,听从诸葛亮,将李严被废为庶人。发配梓潼郡(剑阁以南,锦屏山以东,涪城西北,绵竹东北)。
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终体力不支,于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
而李严心里很清楚,自己被废之后,最了解自己的,最有气度原谅自己的还是诸葛亮,自己唯一有可能再被起用的机会,就是诸葛亮北伐成功,诸葛亮回成都,后主询问人才的时候,诸葛亮可能会捐弃前嫌,提拔他一下。可是,北伐失利,诸葛亮也死了,自己再也没有被起用的机会了,就郁闷而死,可能是病逝在梓潼郡。因为,根据记载,他没有离开过梓潼郡。(表示对朝廷的命令的服从,和对诸葛亮的忠诚不变)
刘备死前,掌管益州兵权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人:
马超,在阳平关以南,汉中以西,掌管下办,阴平一带的兵权。约有3万余人。
魏延,汉中太守,领征西将军,掌管汉中兵马5万左右。
刘备没有称帝时,自己就是益州牧,那兵权就在他自己手里。
后来,刘备在成都称帝,皇帝自己不能做州牧,所以封诸葛亮为丞相,和益州牧。那么,除了上述魏延,马超据守的两个主要地区之外,剑阁以南,江州以西,包括成都,江油的兵权都在诸葛亮手上。(大概有10万左右)所以,刘备也知道,自己死后,有可能夺权的就是诸葛亮。所以在白帝托孤时,就试探诸葛亮,“如子刘禅不才,丞相可自立为成都之主”。诸葛亮汗流如珠,叩拜,说“臣赶不尽忠贞之节,效之以死乎?”。刘备这才安心,并让太子刘禅,两个小王子刘永,刘理共同“以父事丞相”,就是把诸葛亮当成是自己的父亲。后来,刘禅做了皇帝也一直称呼诸葛亮为“相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是,李严因何罪被斩
李严(?-234),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延误押运粮草,为推卸责任而阻挠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三国演义》中李严是怎么死的?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没,李严负责督运粮草,但是由于粮草供应不上,李严要诸葛亮撤兵,诸葛亮同意回来了。结果,诸葛亮撤军的消息一传到成都,李严就故意装作大惊小怪的样子说:哎,丞相怎么撤兵了?粮草很多呀,他怎么回来了?然后又打一封报告给刘禅,说丞相这个撤兵是假的,伪退,目的是诱敌深入。
等诸葛亮回到成都以后,就发现李严在那儿颠三倒四,于是诸葛亮就把李严跟他的所有来往的亲笔的书信全部出示。《三国志·李严传》的说法是:“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就是第一封信怎么写的,第二封信怎么写的,第三封信怎么写的,都是李严亲笔所写,拿给大家看。这样一来怎么样呢?李严没话说了,《李严传》的说法是:“辞穷情竭,首谢罪负。”怎么意思呢?理屈词穷,坦白交待,低头认罪。就这样,李严被诸葛亮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
李严,到死也没有再获得启用,甚至诸葛亮死后,李严听闻后,也病逝了。
李严是南阳人,曾在南阳郡中以才干知名,后来在刘表治下各郡任职。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西往奔蜀,投靠刘璋。建安18年,刘备进攻绵竹,刘璋任他为护军,在绵竹附近抵御刘备,之后李严率部投降,被刘备封为裨将军。成都被平定后,李严官拜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三国中诸葛亮为什么弹劾托孤重臣李严?
三国历史中,李严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有点陌生。但其实他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何以见得?仅一件事上就可以说明: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临终前他受命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李严。《三国志》载,“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李严何许人也?
李严,南阳郡人。年轻时在郡里担任小官,便以才干著称,后来荆州牧刘表派他到各郡县去任职。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投靠了刘璋,刘璋命他为成都县令,又收获了一众好评。后来刘备占领益州,李严率军归降。在刘备麾下,他同样做出了漂亮的业绩。
在这三任领导手下,李严管理过多地,都干得风生水起,这说明,此人的确具备了出色的行政能力。
李严为什么被罢黜?
事情是这样的——
公元231年,诸葛亮再度出兵北伐,李严负责后勤补给工作。恰逢秋夏之季,久雨不晴,运粮接应不上,于是李严声称奉皇帝刘禅指示,派人传令前方,命诸葛亮班师。
然而,当诸葛亮班师回朝,李严却假装吃惊:咦?粮草如此充足,怎么回来了?
?1?同时,上书刘禅说:丞相不是真的撤兵,这是假装撤退,打算诱敌深入呢!
对于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陈寿在《三国志》里写,李严这是“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qiān,过失之意)也。”
随后,诸葛亮把李严前后亲笔所写的书信和奏章拿出来比对,前后严重矛盾,李严词穷,低头认错。
于是,诸葛亮牵头,上书弹劾李严。最后,皇帝刘禅下诏:李严免职,贬为庶民。
如果只是这一件事,诸葛亮至不至于如此不留情面,一棍子将李严打死?
事实是,李严已经捣乱了很久,诸葛亮也忍了他很久。
第一件,公元226,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却想尽办法推脱不去,而且提出了一个很过分的要求:要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并由他担任巴州刺史。
第二件。公元230年,曹魏大军准备进逼汉川,诸葛亮为加强汉中防务,要求李严率两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结果李严不高兴,说人家司马懿已经来挖我墙脚了,给出的待遇和官职都很诱人呢。
第三件。而且,这之前,李严还曾劝诸葛亮受九锡(cì,通“赐”,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驳斥回来。
(部分文段选至中央广播那些年节目)
三国中的李严是怎么死的
气死的…….军事上,曾两度平定地方上的叛乱。。建兴八年,因曹真大举伐蜀,受命带兵二万赶赴汉中,后代管丞相李严督运粮草,但办事不力致使蜀军北伐被迫停止,李严为了推卸责任,不惜编造谎言诬陷诸葛亮,又想 ... 死督运领顶罪,直到诸葛亮用证据揭露其 ... 行径后才认罪,加上李严平素自私,人际关系差,招致大部分同僚的敌视,所以被罢官流放梓潼郡。建兴十二年,李严闻知诸葛亮逝世,认为后人不会给予起用他的机会,于是气愤病死。 结果气的加生病 而死 默哀
三国时期的蜀汉重臣李严结局怎么死的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三国李严为什么被流放
《三国志·蜀书》上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李严负责押运粮草。当时正值秋夏之际,又逢连日阴雨,运粮跟不上。于是李严写信给诸葛亮,说后主刘禅让诸葛亮退军。诸葛亮退兵,李严又说:“军粮尚还足,为什么回来呢?”想逃脱未完成军粮输送的责任。又给刘禅上表,说诸葛亮是假退,想诱敌一战。诸葛亮向刘禅出具了李严的信,对照笔迹,李严骗人的把戏被揭穿,被贬为平民,流放到梓橦。
三国李严到底是文将还是武将
李严(?-234),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官爵 尚书令、中都护、骠骑将军、都乡侯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延误押运粮草,为推卸责任而阻挠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新三国演义刘备拜访李严是哪集?
第77集
刘备询问旧臣李严蜀中何去何从,李严叩拜劝其称帝。刘备终为所动,命其辅佐孔明料理蜀中事务。建安二十六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刘备下诏攻伐东吴,赵云觐见,劝其暂缓对吴发兵。孔明也历数蜀吴交兵的弊端,刘备只得暂缓伐吴。蜀军帐中,张飞对暂缓伐吴的政策异常不满,决定进成都面见刘备。张飞在刘备内室大发雷霆,刘备好言将其劝退。刘备伐吴心切,命李严、黄权二人筹备粮草、兵马,秋后伐吴。阆中军中,张飞日日饮酒抒发郁闷心情。张飞酒后责罚部下,暴戾无度。部下不堪,趁夜将张飞首级砍下,投奔东吴而去。张飞之死,使得孙权愈加担心刘备将讨伐东吴。
如何评价三国时的蜀国重臣李严,最后的晚节不保是自己
李严获罪很大部分原因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说明了荆州氏族阶级在益州完全胜利。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白帝城托孤,确立了诸葛亮和李严两人为顾命大臣,其实这是刘备为了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做的决定。当时刘备取得益州之后,收服了不少益州当地的氏族阶级,李严就是当时投靠到刘备手下的,可以说李严在当时刘备集团里是代表益州氏族阶级,而诸葛亮代表的是自荆州就跟随刘备入蜀的荆州氏族阶级。而最后李严在诸葛亮伐魏时候获罪被罢官,就说明了荆州氏族阶级在蜀汉政权斗争里取得了完全胜利,益州氏族被荆州氏族彻底打压,包括后来的继承诸葛亮位置的费祎蒋琬都是荆州氏族出来的,而只有董允算是半个益州氏族的。从后任者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蜀汉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中荆州氏族完败益州氏族,这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李严被罢官,李严实际上所犯的过错没有多大,无非就是反对诸葛亮伐魏,希望先发展自身力量,等力量强大了再联吴伐魏。而诸葛亮却主张采取以攻为守的决策,不停的侵犯魏国边境,致使魏国不敢贸然攻蜀,至于二人谁对谁错历史是没有答案的,我们也说不出来,只能说李严的决策也没错,与民生息,集中发展自身力量,但是诸葛亮的决策也没错,因为当时魏国太强大了,恐怕来不及休养生息就被人先一步进攻,与其被动进攻不如主动出击。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李严与诸葛亮斗法失败了,自己也彻底退出政治舞台,李严被治罪很大程度上不能说他犯了多大错,而在于他是政治斗争失败而退出的,李严论人品确实不如诸葛亮,其人有些心胸狭隘,但是才能还是有的,可惜被诸葛亮抓到一点小毛病就被罢官了,只能说政治上失败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