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 上 宋元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上瓷器,是宋元明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从文献记载结合国内外发现的实物资料,来探讨我国宋元明期特别是福建地区外销东南亚陶瓷,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若干特色及其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早在北宋时期,陶瓷外运,数额已颇不少。所以,明代陶瓷外销东南亚,随着海外贸易的发现,更远远超出于宋元之上。
明清福建漳州地区的窑业技术 明清福建漳州地区的窑业技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工作者们在漳州地区作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发现了一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瓷窑址,还对其中较重要者,进行了考古发掘和对外合作研究,并已将大部分资料整理、发表。由此可以说明,横室阶级窑是明清时期漳州地区窑业生产中主要的和普遍使用的窑炉形式。
景德镇陶歌 景德镇陶歌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武德年称假玉瓷,即今真玉未为奇。要是高庄称好不,不船运载任分携。此是修身正心事,一毫欠缺损光华。官古,镇窑最精。官庄在镇之下游,皆烧匣钵。自镇有陶,无不可仿,金银竹木,嵌刻毕肖。陶神童姓,窑工祀之甚虔。征说形家是火龙,水星一阁镇高峰,商民熙穰纷如织,消受清凉五夜钟。陶户提同口剩下零瓷及茅惊、缺口、色昏之器,估堆卖之,亦有提篮者,名走洲。
南窑笔记(旧抄本) 南窑笔记(旧抄本)新平之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其治陶始于季汉,埏埴朴素,即古之土脱碗也。继以三窑处于山僻,挽运维艰,故不久传。汝窑北宋出汝州,有深、浅月白色二种,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南昌仿龙泉深得其法,用麻油釉入紫金釉,用乐平绿石少许,肥润翠艳亚于古窑。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法,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
清高宗御制咏瓷诗 下 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下咏官窑贯耳瓶釉气犹滋火气磨,两傍贯耳足穿过。咏官窑海棠式瓶生二精陶出处州,近千年物拟琳球。咏官窑双弦小瓶宋时窑器至今存,围颈双弦朴可扪。咏官窑三登瓶修内成秘器,年陈陶气澄。咏官窑两耳壶底论越州及汝州,朴无矩度有神遒。以此品其第,高下原堪知。久置檀架间,未咏诚孤其。咏官窑筒器品称珍器亦称稀,生二陶成是也非,植笔簪花无不可,一家声应本相依。咏哥窑葵花碗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
清高宗御制咏瓷诗 上 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上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咏古陶器质朴形犹古,神农缅作遗。自牖称纳约,为樽同戒饕。咏陶器瓶繘井易象著,耻罍诗咏申。咏陶壶青绿千年色穆然,疑铜实出范铜先。不知唐《柳宗元集》有《代人进瓷器状》,又陆龟蒙有《秘色越器诗》,是唐中末之际已有之。宋瓷胆瓶芝为华彩玉为肌,火气全无古气披。咏花瓷书灯谁将大邑瓷,相并九华枝。咏挂瓶官汝称名品,新瓶制更嘉。本是大邑雅制,却为武怅嘉宾。
竹园陶说 竹园陶说自序英人拔晓著《中国美术》一书,分类述说,附之以图,曰石刻,曰建筑,曰治金,曰雕刻,曰雕漆,曰琢玉,曰陶瓷,曰琉璃,曰珐琅,曰首饰,曰织物,曰画。民国十四年六月十九日,竹园居士刘子芬记于沪渎。盖神农所陶,仅炊器食具,至舜则用器大备矣。下至汉魏,葬器以外,制及土偶,然皆陶也。兹引古说辨明于左。卵白即卵液,《陶说》以釉汁为瓷色,误也。《陶雅》称广窑胎骨系乌泥抟成。《陶雅》则称,或谓嘉道间广窑瓷
窑器说 窑器说窑器,所传柴、禹、官、哥、钧、定可勿论矣,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正、嘉、隆、万官窑。其青花五色二窑器制悉备,有三色鱼匾盏,磬口馒心圆足红铅小花合子等,有大如钱,有青花,有红花。明窑移处州府,处州青色土垩火候较旧龙泉质劣,古器质薄,一种盘底有双鱼,外有铜掇环,体厚者不佳。御土窑体薄而润最好,素折腰样茅口者体薄,色润莹白尤佳,其值低于定器。广东窑出潮州府,其器饶器类。
陶瓷艺人 这种明润优美的瓷器被人们誉为“假玉器”,十分畅销。据《浮梁县志》、《景德镇陶录》记载,霍仲初烧制的瓷器,质薄色素,莹缜如玉,人称“霍窑”或“霍器”。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吉州窑刻瓷艺人,制瓷名匠舒翁之女。陶工童宾悯同役之苦,愤而投入烈火熊熊的瓷窑中自焚,激起了景德镇陶瓷工人抗暴达4年之久,于万历三十年烧毁御窑厂,赶走潘相。
三希堂法帖目录(正编续编) 三希堂法帖目录(正编续编)第一册清乾隆皇帝弘历特谕魏钟繇---荐季直表晋王羲之--快雪时睛帖临钟繇千字文(传)行穰帖游目帖瞻近帖袁生帖秋月帖都下帖二谢帖曹娥碑(传)王献之--中秋帖送梨帖新埭帖保母帖王珣---伯远帖梁武帝---异趣帖隋无名氏--出师颂唐欧阳询--卜商帖张翰帖褚遂良--倪宽赞临兰亭序(传)冯承素--临兰亭序(传)颜真卿--自书告身朱巨川告江外帖孙虔礼--书谱卷上释怀素--论书帖柳公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