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摄妄念,观注真觉,证阿罗汉 收摄妄念,观注真觉,证阿罗汉宣化上人讲毕陵伽婆蹉。毕陵伽婆蹉,意为除习,于过去五百世常为婆罗门种,性情骄慢。因他已证阿罗汉果,故河神不得不听命。便太多次了,河神亦不高兴,便将经过向佛诉说。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向佛说。因此我就收摄我的知痛妄念,而随顺无痛之真觉。故在二十一天中,灭尽诸漏,永离虚妄,成阿罗汉果。现在佛问圆通,照我所证,忘掉识身妄心,纯一观注本觉真心,最为第一。
观心念及其果报 观察自己的心念、他人的心念及自己与他人的心念,观心念不断的生灭,保持觉知,超越执着,即可不再贪婪世间的任何事物。“以89心检视日常行为及果报”表中的“喜俱”是具有喜悦心,“舍俱”是具有平淡、中性的心,这只影响心的感受。但出世间的道心得到之后,立刻产生果报(果心),例如在一个心识刹那获得须陀洹道,下一个心识刹那即得到须陀洹果。若要详加了解各类心识及其善恶果报,请进一步研读《摄阿毗达摩义论》。
现代佛法 第十三讲:与诸阿罗汉同行 现代佛法第十三讲:与诸阿罗汉同行第十三讲:与诸阿罗汉同行今天我们再次讨论贪瞋痴,只是这次是从与它们相对的无贪、无瞋及无痴来探讨。制戒是为了协助比丘培育禅定,以便他能够实行任务,成为阿罗汉。然而,在家人就是在家人,选择不出家,因此不能效法阿罗汉到那种程度。如果在家人效法阿罗汉的比丘行为,他就不能继续做个在家人。再者,这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切善的尺度。
佛陀的忧喜 佛陀的忧喜有一天,佛陀坐在树下为大众说法,会中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的人多得不胜枚举。就在此时,佛陀的脸上再度露出欢喜的光彩,无数的光明照遍十方世界。当佛陀见众生都能行菩萨道,撒下得度的种子,怎能不满心欢喜呢?
阿罗汉尊者的启示 且于佛入涅后,更有阿难尊者与五百名罗汉尊者结集经典,留传后世,使佛法得以延续。记得一日在擦拭罗汉尊者时,因一念不恭敬心、轻忽心、加上粗心,直接从罗汉尊者的底座上跳下地面,结果撞到底座边角,整个身体跌落在地上,数分钟动弹不得。期许自己做一个上求下化的菩萨行者,亦学罗汉尊者断烦恼,精进行道,护法护教,为佛法做见证,并能勇于承担不圆满的自己。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据《乾隆大藏经》、《大正藏》校订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盘后八百年中,执师子国胜军王都,有阿罗汉名难提蜜多罗,具八解脱、三明、六通、无诤愿智、边际定等无量功德,皆悉具足。
五百罗汉系列—第330尊-士应真尊者 第叁佰叁拾尊--士应真尊者士应真尊者,即罗摩阿罗汉。即应受人天供养之真人。据载,尊者原为憍萨罗国国王达萨拉塔之长子,为遵守父王之诺言,放逐南印度森林中十四年,随行之妃子私多为魔王所劫掠,因而此起战争。后得猴神哈奴曼之帮助,夫妻团聚,返憍萨罗国为王,后皈依佛法,十分虔诚,广植福田,终证阿罗汉果。印度人视尊者为民族英雄,据传为毗湿奴神之第七次化身,因受诸神之托,乃诞生地界以降伏恶鬼。
24.作福不嫌多,但用于解脱 024.作福不嫌多,但用于解脱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只树给孤独园。这天,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盛装前往礼见佛陀,请求佛陀及僧团能在舍卫城住上三个月,接受他的供养。佛陀赞叹她是声闻弟子中,信解脱第一的比丘尼。
佛陀的启示(四) 要想彻底袪除苦的根本──渴(爱)。语文是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和意念的符号。不过如果用正面的文词来表诠涅盘,我们立刻就会产生一项与这语词有关的意念而执着它,结果可能与原意适相违反。涅盘即是绝对的真理,从《分别六界经》里可以略窥其端倪。佛将六者予以分析,结论是六者中没有一样是“我的”、“我”或“我自己”。无所罣碍故,心得澈底完全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