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最容易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莫过于饮食界的「”科学研究”。今天来一个报道,某某科学研究表明,吃面包脑子会变笨,明天来一篇文章,吃面包对身体各种有益,甚至一天内出现两份截然相反的结论,手上这一片小面包,到底是吃还是不吃,令人纠结。这不,悉尼大学的一份研究又显示,在小鼠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8%蛋白质+80%碳水化合物的组合最有效。这些几乎只吃碳水的小鼠,解剖中大脑的海马体区域与年轻时相比,几乎没有

最容易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莫过于饮食界的「 ”科学研究”。今天来一个报道,某某科学研究表明,吃面包脑子会变笨,明天来一篇文章,吃面包对身体各种有益,甚至一天内出现两份截然相反的结论,手上这一片小面包,到底是吃还是不吃,令人纠结。 这不,悉尼大学的一份研究又显示,在小鼠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8%蛋白质+80%碳水化合物的组合最有效。这些几乎只吃碳水的小鼠,解剖中大脑的海马体区域与年轻时相比,几乎没有减少。于是科学家再次推论:这个结论可能对于人类依然适用,高碳水饮食不但可以预防老年痴呆,还可以健康长寿。 碳水,吃 or 不吃? 我收到母亲的微信,读完文章时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好气的是,母亲推送给我的文章中,作者一句振臂高呼「 ”厉害了!大米面条吃起来!”,瞬间把我辛辛苦苦科普了一年的「 ”苦口婆心”付之东流;好笑的是,作者上半部分写了高碳水饮食可能的好处,下半截又提到了地中海饮食和椰子油,而这两者完全和高碳水没有半毛钱关系。 翻遍全篇,文中没有引用具体的研究文献,不过就算引用了文献,普通老百姓怎么会在意这些?看留言区就知道,多数人从这种类型的文章中get到的点就是:科学家一会儿说不能吃粥粉面饭,一会儿又说能吃,干脆还是散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继续该吃吃,该喝喝,人生在世,开心就好。 到底要怎么吃饭?这是一个学问很深的问题。而碳水更是其中的风口浪尖。 碳水能不能吃,该吃多少?眼花缭乱的饮食模式,哪一种是最科学的呢?翻遍各种营养学书籍,试过不同的膳食模式,帮助不同人调整过饮食结构后,我必须要感叹一句:最科学的饮食方式,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地中海式饮食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而食物的特殊性,就在于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对你好的东西,对别人不一定也好,只有个性化的饮食模式,才能精准匹配到个人的需求,带我们远离因吃得不合理而陷入的健康陷阱。在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 ”碳水耐受度”的概念。 一个人的碳水耐受度,简单说代表了你吃多少碳水化合物时不出问题,也可以反映出身体对血糖的调控能力。如果你对碳水的耐受度很差,那么你大概率会出现的早期症状,就是餐后昏昏欲睡。这是因为随着餐后血糖的上升而迅速飙升的胰岛素,将激活身体中另一条生理机制,最终导致大脑中褪黑素的合成增加,从而出现不受控制的睡意。 其实,这也是糖尿病早期症状之一,代表着身体代谢糖的能力已经有损伤,如果你不加节制,继续放任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那么你身体的血糖调控机制很可能损伤的越来越严重,而最终的结果,就是患上糖尿病。 饭饱神虚?不,你只是摔坑了 在我自己的观察中,确实感受到这种碳水的调控能力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比如我的母亲。我母亲从小训诫我:「 ”粥才是祖国五千年饮食文化的精髓!粥才养胃!粥才延年益寿!”尽管在我眼中她所热爱的粥有多么高升糖(升血糖的能力非常快速),令我备受打击的就是她的例假依然雷打不动的准,而我的大姨妈自造访之日起,就没准时敲过门。 有一次,我好奇地询问她:「 ”妈妈你祖籍在哪里?”,母亲一脸自豪:「 ”河南哦!我的祖先可是中原人”。好吧,你赢了。我默默在心里这么来了一句。大家都知道,中原人自古以来就是种地的啊!所以,老妈的老祖宗早就适应了谷物中的碳水,她的基因早就在这么多年的进化中,对碳水有了很好的耐受度。 那为什么我就不行了咧?对了,聪明的读者你,一定猜出来了——我是「 ”混血”。当然不是真的混血了啦!我的爷爷祖上是满族人,满族人在清朝建立以前,那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饮血吃肉,挖野菜野果充饥,这有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我对碳水的耐受度明显低于我的妈妈。同样的一份早餐,豆浆馒头煮鸡蛋,我妈吃完干一上午的活,我吃完就昏昏欲睡,一上午都不精神。从小,我都是个明显的肉食者,或许这就是基因天然给予的提示。 碳水的耐受度不仅仅在不同人之间有差别,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应对不同的需求时,身体的反应也不完全相同。 举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阵子我和一群姑娘团报了健身课,那时我已经自我感觉把自己的血糖控制的比较好了,早餐后能精力充沛地工作一上午,午餐过后也不会有从前那种困到死的状况,然而我却遇上了一件麻烦事——健身课上我突然发现自己的体力变得很差!? 好吧你得理解这件事对于一个从小除了跳绳和800米不太擅长以外,其余体育成绩全都是以男生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晴天霹雳,讲实话,虽然我很羨慕那些小鸟依人的女孩,但我心目中最爱的还是毛利兰那种外表温柔,关键时刻可以一记飞踢的帅气好吗! 于是我百思不得其解,为啥我的体力会有如此明显的下降?我确实有很长时间没好好锻炼了,这是我的错了啦,可好像也不至于会下降这么多吧。教练一眼看出我是明显的运动低血糖,他给了一个建议:下次带一根香蕉来吧。他说的这句话,突然间让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海: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我坚持了较长时间的低升糖饮食模式,其实并不适合运动中使用? 中高强度的运动,你需要糖 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在下一次前往健身房之前,把中午的主食从玉米、紫薯或者杂粮饭,换成了一盘炒面。我还精准地算好了时间,从我开始吃饭,到吃完后来到健身房开始上课,正好间隔1小时。对,1小时,做过医院葡萄糖耐量测试的朋友都知道,这就是餐后血糖最高峰的时段。 奇迹发生了,这堂私教课上虽然和之前一样「 ”虐”,但我却从头至尾感觉良好,完全没有之前低血糖的不适和乏力,我不仅完成了所有的训练,而且完全没有正常情况下吃完高碳水餐点后的昏昏欲睡,整个下午精神状态都在爆棚。为什么会这样?哈哈,其实很简单,中高强度以上的体力活动,包括许多人推崇的HIIT,都是需要消耗碳水来供能的!而我正好在餐后血糖最高峰的时候,通过增加运动量,把血糖消耗掉了。 所以,到底要吃多少碳水化合物,完全取决于你身体对碳水的耐受度,以及你的不同需求,并没有一个非常统一的标准。对于一个血糖调控机制已经失常的人来说,降低他整体膳食中的碳水比例,让他从大量蔬菜以及少量低升糖指数的主食中获取一定的碳水,同时提升优质蛋白质和优质油脂(如椰子油)在三餐中的比例,只随身携带少量苏打饼干以防突然出现的低血糖,就是一个适合他的饮食方式。但是对于运动员或者健身爱好者来说,这么做就是不合时宜的。 在探索属于自己的最佳饮食模式之路上,我们当然需要参考各种各样的膳食模式,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刻板照做,最重要的是,我们得理解不同的膳食模式的背后,究竟是哪个方面真正对健康的起到了促进作用。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饮食健康血糖养生碳水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