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切莫求解不修行

一同跟佛陀出家的两兄弟,他们在修学上渐渐分出差异来。哥哥对行的方面很精进,弟弟对解的方面很用功。几年的夙夜匪懈,息心深究,他们也都有成就。哥哥证得阿罗汉果,弟弟也深入三藏教典。可是,弟弟常常以为自己广学多闻,自夸炫耀,卖弄聪明,传播名声,引以为荣。他的哥哥知道以后,很是为他担心。对弟弟的成就,感到悲观。于是,有一次,他就劝告弟弟说道:“人身难得,佛世难值,正如佛陀常说的,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而今你既得了人身,应当以修行为重,解学则在其次,千万要慎重选择!”弟弟听了,并不以为然,像耳边风,并不记在心中,反驳道:“你说的我认为不一定是对。我觉得我现在虽然对佛法有大海一滴的认识,但尚未得其骨髓,所谓既登其堂,必入其室。待我精通三藏,堪任人天师表的时候,然后再修道也不迟。”“可是,人生无常,生命不能长久,也许你的三藏还没有学成,无常就落到你身上了,所以及早修行最为要紧。”弟弟仍然固执他的本意,不肯接受哥哥的劝告。不久,弟弟染上奇异的怪病,医药无效,必死无疑。弟弟知道自己会死,心中非常恐惧,对他哥哥说道:“我过去愚癡迷盲,不听你的教示。现在面临寿命将尽,修行已经来不及了。”说着,涕泪交流,向其兄悔过。不久,他的弟弟终于逝世。哥哥念手足情份,入定观他所投生的趣向。当他看见他投生在一个长者家中的时候,他便有了救度他弟弟的心念。那长者家,靠近寺院。为了想救度他的弟弟,哥哥便数次到长者家探望,总想找机会度他的弟弟。当转世的弟弟长到三岁的时候,便替他皈依,教念佛陀圣号。这小孩也很惹人喜爱,聪明乖巧,一学就会。当他长到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的乳母抱他往山上的寺院拜见他的师父的时候,因为寺在高山上,石阶曲折而崎岖,乳母抱他在怀中,一不小心谨慎,失手将小儿掉落在山下。顿时头破血流,粉身碎骨,凄惨地死亡了。当他临命终的一剎那,心中顿时生起恶念,怀恨乳母的抱持不慎,以至遭遇这样灾祸。由于他起了这一念瞋恨的心,命终之后,堕入地狱。他的哥哥知道这件事后,除怜悯其不幸外,又再入定观他的生趣,忽然,他在定中,观察到他的弟弟,已堕入在地狱中,他不觉叹息道:“地狱的苦楚,多么深重!地狱的罪业,多么难度!诸佛菩萨尚且不能奈何,何况是我?”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既得人身,又有几载?我们应该把握时机、努力修道,“解”道紧要,“行”更重要,佛教是知行合一,行解并重的。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切莫求解不修行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男室女家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nánshìnǚjiā【解释】犹男婚女嫁。指儿女成家。【出处】明·汪廷讷《狮吼记·赠妾》:“男室女家,大伦攸系,天长地久,乐意相关。”【例子】无【相关】百度“男室女家”

  2. 金山活佛神异录:活佛治病度人

    活佛治病度人活佛,他不计走到那里,除了显示他的随身法宝那一句「谁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外,还有一套替人治病的本领,可是,他并不挂医师牌子,也不标榜他会治病,只是有缘遇著他,他才露一手,他不露便罢,他一露就是「妙手回春」使病人马上霍然痊癒,真能拔苦与乐。活佛,他给人家治病,从来是不受人家金钱供养的,可以说是分文不取,假设人家带些水果食物给他,那他是接受的。

  3. 梦见父母 ... 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梦见父母...是什么意思,梦见父母...会有哪些寓意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梦见父母...,通常只是表示你近期心中渴望一场恋爱。怀孕的人梦见父母...,预示会生下健康的宝宝,且宝宝长大后会很聪明。本命年的人梦见父母...,意味着不可太亲信朋友,有恩将仇报之事,勿信传言。打算出门的人梦见父母...,建议多阻碍,延后再出行。梦见打群架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4. 春秋战国的经济战管仲用了什么法子帮齐桓公推上霸主之位?这个法子至今还在沿用!

    若无管仲的辅佐,齐桓公能否成就霸业还真的两说呢。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国,又用武力威胁了鲁、卫,将其收服,再加上晋国盟友宋国的支持,这才把晋文公推上了霸主的地位。而其经济战的主导者便是管仲。这个刀币便是管仲控制诸侯国,打响经济战的第一步。>管仲对齐桓公说:主君,这事简单。>2600年前的管仲就懂得用经济战帮齐桓公登上霸主地位,其智慧令现在的我们大开眼界。

  5. 梦见港口_周公解梦梦到港口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港口好不好

    做梦梦见港口好不好?梦见船靠向港口,暗示漂泊结束,患难之后,找到了情感的栖息之地;或是烦恼过去,生活将要顺心如意,安定舒适。梦见船离开港口,预示做梦人将开始一次旅行,或是一项新计划。梦见军营_周公解梦梦到军营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军营好不好梦见满载而归的大船驶入港口,还预示要赢得巨大的财富、地位、名誉。老人梦见离开码头,还预示可能会病重或是去世。

  6. 无庸置疑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wúyōngzhìyí【解释】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出处】【例子】【相关】百度“无庸置疑”

  7. 咸丰和恭亲王本是好兄弟,到最后为什么会反目成仇?

    咸丰并不是让恭亲王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而是给予了他充分的实权。>道光的本意是让静妃作为维系兄弟俩之间关系的桥梁,但他却没想到,静妃反而成了兄弟反目成仇的导火索。以此表示对恭亲王的不满。>因此在康慈皇太后葬礼完毕后,咸丰便解除了恭亲王的所有职务,兄弟间的关系出现了很深的裂痕。直到咸丰死前,都没有让恭亲王担任顾命大臣之职,终身都没有再原谅他。

  8. “文明礼仪”的口号有哪些呀(八个字的 | 历史新知网

    “文明礼仪”的口号有哪些呀文明和谐人人有责。礼貌待人共创文明。文明礼貌,秩序井然文明礼仪标语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9. 100句極簡語,囊括中國文學常識

    我國古代典籍是一份珍寶,在其中,古人留下許多智慧之語,在為人處事上,在人生中,這些哲理,在今天看來,依然受用。1.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譯文】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謙遜並感到自己的不足,能因此得益。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譯文】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3.言必信,行必果。【譯文】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要乾的事,就

  10. 人生,「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淡泊洒脱

    清朝著名的宰相张延玉的父亲张英,又号圃翁。张圃翁做过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才华横溢,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以德服众。而张英教育子女亦很有...,其著有《聪训斋语》,便是张家的家训。张氏一门的子弟在当时可谓兴盛至极,才俊迭出,有六代翰林之美誉。明清两朝约二十世,其一族秀才以上功名者就有千人之多。张英本人也是以身作则。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