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明朝初年(1402年),永乐皇帝朱棣诛...方孝孺「”十族”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战胜了侄子建文帝,取得了夺取明朝帝位争夺战的胜利。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起草皇帝登位诏书。朱棣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斗气式地反问道:"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之后又在纸上大书"燕贼篡位"。朱棣顿时怒不可遏,于是真得下令屠...了方孝孺的所有亲族,另外加上他的「”弟子”凑成「”十族「”

明朝初年(1402年),永乐皇帝朱棣诛 ... 方孝孺「 ”十族”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 「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战胜了侄子建文帝,取得了夺取明朝帝位争夺战的胜利。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起草皇帝登位诏书。朱棣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斗气式地反问道:"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之后又在纸上大书"燕贼篡位"。 朱棣顿时怒不可遏,于是真得下令屠 ... 了方孝孺的所有亲族,另外加上他的「 ”弟子”凑成「 ”十族「 ”。这场 ... 戮一共持续了七天,被 ... 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到最后要 ... 方孝孺的时候,刽子手将方孝孺的嘴巴用刀裂开到两个耳朵,并且割下他的舌头,随后处以凌迟之刑。当时的刑场真是惨绝人寰,不忍目睹。 方孝孺(1357年—1402年),浙江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年幼时很爱读书,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乡亲们称他为「 ”小韩愈,成年后跟着大儒宋濂学习。在宋濂的门生中,连前辈的胡翰,苏伯衡也自认不如他。方孝孺虽然跟着儒学大师宋濂学到了孔孟儒家的「 ”修心、治国、平天下”的书本知识,但是十分遗憾的是,他却没有学到了儒家另一半的学问,也是更高级的学问:明哲保身和权变的智慧。而这一智慧是孔子学问中最高级、也最难以把握的学问。 方孝孺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多次向弟子们谈论到这一智慧,如《论语》中记载: 子曰:「 ”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 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意思为: 孔子说:「 ”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 ... 时他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国家政治 ... 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 意思为: 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动乱的地方不可以居住。 这段话的整个原文是: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意思为: 要真诚地相信(所学),才能能动地去学习道理;坚守所学,才能真正认识到「 ”道”的善美。将要发生暴乱的诸侯国就不要再进入了,已经发生暴乱的诸侯国就不要再在那里居住了。天下若符合「 ”道”,就可以出来展现自己的才能;天下若不符合「 ”道”,就隐藏起自己的才能。须知,在符合「 ”道”的诸侯国里,贫穷且卑贱,是可耻的事情;在不符合「 ”道”的诸侯国里,富裕哪怕高贵,也是可耻的事情。 儒家经典《周易》也说: 「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周易·系辞下》 意思为: 尺蠖(即青虫)将自己的身躯尽量得弯曲,是为了伸展前进;蛇在冬天冬眠,是为了保全生命。 孔子本人在明哲保身和权变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下面举一个孔子真实的实例。 有一个例子突出地反映出孔子的这个权变智慧: 孔子与弟子们周游列国时,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一行人。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他长得长大又有力量。此外,孔子还有几个身强力壮的弟子。这时,蒲邑人感到了害怕,对孔子说:「 ”如果你们不去卫都,我们就放了你们,”孔子于是和他们立了盟誓,之后蒲邑人将孔子一行人放出东门。出人意料的是,孔子接着还是继续前往卫都。子贡说:「 ”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 ”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还有有一个虚构的故事也反映出孔子的这个权变智慧: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正在大门外扫地,这时走来了一个脸色发绿的男人,气冲冲地问:「 ”你老师在家吗?我要问他一个问题?” 学生回答:「 ”什么问题啊?能先告诉我一下吗?” 来人问:「 ”可以啊。我问你,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脱口回答道:「 ”这还要问吗?一年有四季啊!” 客人很肯定地摇摇头说:「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 ”哎,你搞错了!一年有四季!” 「 ”不对!你搞错了!一年只有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谁也不肯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就决定打赌:如果一年是四季,来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一年是三季,学生向来人磕三个头。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两人便让孔子裁决。 孔子认真打量了一下来人,便肯定地说:「 ”一年有三季!” 来人马上对着学生大喊:「 ”我讲得对吧!你赶快磕头吧!” 学生听了,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没办法,只好乖乖向来人磕了三个头。来人很满意地离开了这里。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便迫不及待地问孔子:「 ”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有三季呢?” 孔子不紧不慢地回答道:「 ”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精变的,蚂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就没有见过冬天,你讲有三季他会满意,你讲有四季,那么你就算和他吵到明天也没有结果。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上面这个故事虽然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但确认说明了孔子拥有的一个大智慧:权变。而我们很多普通人,包括饱读诗书的方孝孺,缺少的正是这个大智慧。 今天看来,方孝孺就是一个缺乏智慧的迂儒。 「 ”靖难之役”之初,朱棣与朱允炆之间胜负未定,方孝孺还可以观望一下,此时的上策是急流勇退,不掺乎朱家的家务事,至少要做好进或退的两手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方孝孺在朱棣获胜前没有做好「 ”退”的准备,在朱棣获胜后也舍不得 ... 殉难,结果在朱棣叫他来起草登位诏书时,他陷入了巨大的被动和窘境:写吧,辱没了读书人的「 ”气节”;不写吧,朱棣要 ... 他的九族。此时,只懂儒术外表、不懂儒术真谛的方孝孺就表现出比「 ”尺蠖”、「 ”龙蛇”还不如的智慧,与 ... 人魔王朱棣斗起嘴来:"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并且大书"燕贼篡位"。结果导致朱棣盛怒之下 ... 了方孝孺的「 ”十族「 ”八百七十三人,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一个之最。 假如当时方孝孺不与朱棣逞强斗嘴,而是说一句「 ”一人做事一人当”,也许损失要小很多。 与腐儒方孝孺相比,他的师弟楼琏就要聪明一些:方孝孺被 ... 后,朱棣将笔墨和屠刀一起送到了楼琏的面前,让他二选一。楼琏是怎么处置的呢?他回答朱棣说:「 ”天命归您不可违,臣即受命,当效笔杆子之劳。”这一番话让朱棣很受用,朱棣没有动楼琏的全家。 楼琏写完朱棣的登位诏书回家后,他也不想失了读书人的气节。他被迫写登位诏书,是因为他不想连累家人,不想被诛九族,甚至十族。最终,楼琏在家里以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朱棣得知消息后,也没有深究楼琏。 同样一件事,方孝孺表现迂腐、斗嘴逞能,搭上了873条人命,而楼琏只死了一人,保住了全族。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差距竟然如此之大。 按我看来,方孝孺和楼琏的老师宋濂对于二人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宋濂身为一代大儒,竟然没有教给两位学生儒学的高级智慧: 明哲保身的智慧和权变的智慧。 一代大儒宋濂应该被打 ... 啊!
本文标签:方孝孺儒家明成祖国学孔子宋濂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