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878年何如璋出任清朝首任驻日公使,关注于日本的维新变化,与日本友人交游过从,因德能良介的关系,认识了井上。1882年,井上受印刷局派遣,随何如璋来到中国。>井上的身影数次出现在近代中日重要的历史事件当中,因其学识渊博,对中国知之甚深,又长期供职外务省,处于中日接触、交涉的第一线,成为了中日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井上不幸罹难,时年38岁。

井上陈政(1862年——1900年),原名楢原陈政,1862年出生于江户没落楢原家,后因家贫被迫过继到井上家,故改名井上陈政。井上虽少时坎坷,但学业不辍。1877年即进入日本大藏省造币局制版部,学习洋学、汉学等课程,并得造币局局长德能良介的赏识,专研汉学,造诣极深,也打下了日后从事中日外交事务的学术基础。>>井上陈政发迹并活跃于近代中日外交开局之期,由于双方处于彼此试探的特殊时刻,因此井上前期的工作具有“间谍”色彩。1878年何如璋出任清朝首任驻日公使,关注于日本的维新变化,与日本友人交游过从,因德能良介的关系,认识了井上。1882年,井上受印刷局派遣,随何如璋来到中国。井上游历甚广,行经14省,历时6年收集中国各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多有著述,仅以现在能观察的著作就留有《禹域通纂》《支那内治要论》《支那历史》等,其论著多立足中国国情,对中国的著述系统而翔实,观察深刻而独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通”。例如,单就中国的造纸技术,井上就著有近三万字的《清国造纸法》的报告书,几近涵盖了东南地区除皮纸之外的主要手工纸的制法,而这些都是井上以假扮华人、欺瞒窃取等手段获得的,这也成为其经历中最不光彩的一页。>>在中国期间,井上与士人交游唱和,人脉甚广,其师友都是中国晚清时期炫耀一时的人物,如黎昌庶、黄遵宪、王先谦、汪康年等人。他还曾经何如璋引荐,投入经学大师俞樾门下。收入楢原后,余樾专门赋诗记之,“日本人井上陈政字子德,航海远来,愿留而受业,门下辞之,不可,遂居之于俞楼,赋诗赠之。”并称陈政“其人颇好学,能为古文。”井上终生以师礼尊崇余樾,这也成为了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井上的身影数次出现在近代中日重要的历史事件当中,因其学识渊博,对中国知之甚深,又长期供职外务省,处于中日接触、交涉的第一线,成为了中日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在马关议和期间(1894年),楢原陈政与陆奥宗光长子陆奥广吉同时出任日方和谈的通译官,《马关条约》的中文本也由其翻译成型。议和结束后,伊藤博文又命楢原草拟了《台湾省岛接收事宜》,准备对台湾省进行系统接收。1895年9月,他以一等通译官的身份赴任北京公使馆,后升任二等书记官。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井上不幸罹难,时年38岁。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陈政中日文化见证者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