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老子道德经导读:淳风 【经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帛书甲本: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帛书...
老子道德经导读:淳风
【经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帛书甲本: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帛书乙本:大上,下知又□,亓□亲誉之,亓次畏之,亓次母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呵亓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胃我自然。
【翻译】
太上皇,下面就只知道有他的存在。再下一等的治道,就是亲爱与奖励百姓。再下一等的治道,就是以威权恐吓来治理。再下一等就是欺侮百姓。诚信不足以治理百姓,当然百姓就不再信赖君王。事情多思虑,而少言语。国家的事就能够成功顺遂,天下太平。百姓都不知有太上的存在,以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释义】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皇,下面就只知道有他的存在。
本章讲的是治道的层次,真正的大道,是自然无为,因此百姓淳朴,只知道似乎有统治者的存在。以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讲有为之治每况愈下。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河上公注: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也。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
王弼注:太上,谓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
其次亲而誉之,
再下一等的治道,就是亲爱与奖励百姓。
河上公注:其听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
王弼注: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言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亲而誉之也。
其次畏之,
再下一等的治道,就是以威权恐吓来治理。
河上公注:设刑法以治之。
王弼注:不复能以恩仁令物,而赖威权也。
其次侮之。
再下一等就是欺侮百姓。
河上公注:禁多令烦,不可归诚,故欺侮之。
王弼注:不能法以正齐民,而以智治国,下知避之,其令不从,故曰侮之也。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诚信不足以治理百姓,当然百姓就不再信赖君王。
河上公注: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
王弼注:夫御体失性则疾病生,辅物失真则疵衅作,信不足焉则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己处不足,非智之所齐也。
悠兮其贵言,
事情多思虑,而少言语。
此言慎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悠兮:思虑、忧虑的样子,或作「犹兮」,第十五章「犹兮若畏四邻」。悠:《说文》:「忧也。」段注:「释训曰:『悠悠、洋洋,思也。』《小雅》『悠悠我里』传曰:『悠悠,忧也。』按此传乃悠之本义。〈渭阳〉『悠悠我思』,无传,盖同《释训》。若〈黍离〉『悠悠苍天』传曰『悠悠,远意』,此谓悠同攸,攸同修,古多叚攸为修,长也、远也。」
贵言:物以稀为贵,贵言,就是少言。
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河上公注:说太上之君,举事犹贵重于言,恐离道失自然。
功成事遂,
国家的事就能够成功顺遂,天下太平。
河上公注:谓天下太平也。
百姓皆谓我自然。
百姓都不知有太上的存在,以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河上公注: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只自当然也。
王弼注: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覩也,无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应,故曰悠兮其贵言也。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