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1月23日,两支被复旦大学认定的辽宁曹操后代首次齐聚沈阳,因没有族谱印证无法确定各自的辈分,认亲恳谈会只能以这种尴尬的方式进行。曹氏后人首聚沈城11月23日上午,被复旦大学研究认定曹操后代的铁岭腰堡曹国平和东港曹祖义分别带着各自族人相聚沈阳,想认认亲并共同研究续个家谱。
曹操后人的首次相聚
曹操的后人还活着吗?
曹操后人聚沈 怕论错辈分直呼名
铁岭曹国平和东港曹祖义带族人前来,因无法弄清祖先和辈分,想统一家谱成难题
前排左一为曹祖义 前排左四为曹国平
“我们都无法知道彼此的辈分,所以不敢乱论,只能直呼其名。”11月23日,两支被复旦大学认定的辽宁曹操后代首次齐聚沈阳,因没有族谱印证无法确定各自的辈分,认亲恳谈会只能以这种尴尬的方式进行。
曹氏后人首聚沈城
11月23日上午,被复旦大学研究认定曹操后代的铁岭腰堡曹国平和东港曹祖义分别带着各自族人相聚沈阳,想认认亲并共同研究续个家谱。这些曹姓族人站到一起,相貌惊人地相似,都是浓眉大眼。曹祖义说,大家站在一起,一看就知道是一家人。
参加认亲恳谈会的,还有在沈阳居住生活的曹征、曹铁成、曹振。今年47岁的曹征说,曾祖父曹世福是晚清的小官吏,在日俄战争期间和族人一起从安徽来到铁岭。安徽绩溪、舒城、亳州三地曹氏亦被复旦大学认定为曹操后人。
曹操一生共生育25个儿子,辽宁这三支曹姓后人到底是曹操哪个儿子的后人?复旦大学虽然厘清了东港曹氏、铁岭曹氏同为曹操后代,但却无法厘清辽宁三支曹姓后人的出身和辈分。曹祖义自称是曹操第70代孙,长子曹丕的后代。而铁岭曹国平由于没有族谱,不知道自己的先祖究竟是谁。
复旦大学研究结果显示,曹国平这支族人与安徽省舒城的曹友平等人在十七、十八代前共为同一祖先。由此推断,曹国平这支族人祖先应是在明代永乐年间从舒城迁入铁岭,应是曹植的后代。
曹国平之子曹强对此却不认同。曹强说,“我给复旦大学打 ... 求证,他们也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我们就是曹植的后人,我认为我们是曹丕的后代。”
怕论错辈分直呼名
始祖和辈分难以确定,三支曹操后代只能直呼各自的姓名,不敢排资论辈。“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历史上有曹丕曹植兄弟阋墙,在恳谈会上,大家都不愿去触碰这个敏感的话题。“虽然自己对祖先和辈分心里有数,但也没有必要和其他人争论,这样会伤了和气,我们都刻意回避了这个问题。”曹祖义说。
曹强说,“魏曹后代能传到现在,已经很难,现在没有科学论断,就说谁是谁的后代都是不负责任的,我想在我们没有明确之前,就先不要论这些了,只要知道我们都是魏曹的后代就行了。”
家谱难续亲情不断
两个小时相聚是短暂的,共续曹氏家谱的意愿是美好的,可因为无法弄清祖先和辈分,三支曹氏想同修一个统一的家谱成了难题。
曹强表示,“血浓于水,虽然我们三家在观点上有分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认亲,不影响我们都是曹操的后人,只要认定这一点就行了。至于家谱的事儿,我们回头后再研究,不行三家就单续各自家谱以示后人。”
曹操后人的聚焦话题
两支被复旦大学认定的辽宁曹操后代首次齐聚沈阳,右图是他们的合影,那么他们肯定都具有相同的
Y染色体是男性独有的染色体,在未出现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同一男子的后代必然有相同的染色体。
曹操到底是曹后人还是夏侯后人
曹操是曹魏的开山之祖,谥武皇帝,那么其家世应该清清楚楚了,但实际上,对于曹操的家世,至今仍模糊不清,就连他的子孙也搞不清,曹氏一族的先辈到底是谁。曹操曾作《家传》,自称是“曹叔振铎之后”,据说振铎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封于曹,因而为姓。曹 ... 后,曹植在《武帝诔》中仍维护父亲的说法,亦称“于穆武皇,胄稷胤周”,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后谡及周文王的后代,源自姬姓。但到魏明帝时,有一次在谈到郊祀时,侍中高堂隆说“以魏为舜后,推舜配天”,蒋济立刻反驳,认为“舜本姓妫,其苗曰田,非曹之先“(《三国志·魏书·蒋济传》),蒋济还引用了《曹腾碑文》:“曹氏族出自邾”,并认为“魏非舜后而横祀非族,降黜太祖,不配正天,皆为缪妄。”但蒋济的观点并没有被明帝接受,在景初元年冬,“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圜丘”祀天,发诏文说“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这一提法,直接否定了曹操自己的说法,害得曹氏子孙以讹传讹,到元帝被废时仍称“昔我皇祖有虞”。
关于曹操身世之迷,连其子孙都搞不清楚,甚至互相诘难,表明曹氏先世实属难考。那么我们不妨来猜猜看,曹家到底出自何人?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对曹操的家世记载得很简单,除了提到他是西汉相国曹参之后外,仅寥寥几笔“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曹嵩,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请大家注意“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就是说陈寿也不知道曹操的先祖是何人。)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对上述记载作了补充,根据这些补充我们得知,曹腾的父亲叫曹节,“素以仁厚称”。曹节应该没有做过官,不然曹操及其后人一定会大肆宣扬的,《三国志·魏书·刘晔传》曾引魏明帝的诏书证明:“自我魏室之承天序,既发迹于高皇、太皇帝,而功隆于武皇、文皇帝。至于高皇之父处士君,潜修德让,……”,高皇即是曹腾,“处士”有特定的含义,就是不官于朝而有才德的人士,所以说,曹节肯定没做过官,但为人仁厚且富有。
曹腾是东汉中后期有名的宦官,曾侍奉过四任皇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后汉书》还专门为其立传,安帝时,曹腾入宫为黄门从官,之后侍奉太子(顺帝),顺帝死后,他与大将军梁冀共立桓帝,因此被封为费亭侯,迁大长秋,俸禄仅次于丞相和太尉。据说曹腾是个相当不错的宦官,“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后汉书·曹腾传》),曹腾与其父曹节一样宽厚,深得当时的名士所称羡。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既然是“养子”,必然另有所出,那么曹操的祖宗到底姓什么,连陈寿和司马光也没搞明白,只好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袁绍讨曹时曾说“父嵩乞丐携养”,从而点出曹嵩的出身非常卑微(当然了,我们也可以想象,如非家庭困难,谁会把自己的孩子送给一个太监当“养子”呀),现在我们都认为曹嵩的姓氏是夏侯氏,这是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录的:“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敦之叔父。”,此说也并非无稽之谈,曹操对待夏侯兄弟,的确视同本家,陈寿作《三国志》时也合诸夏侯与诸曹为传,亦非偶然。
曹嵩虽出身卑微,但待人接物很是得体,常被人称道,他曾做过司隶校尉,灵帝时又拜为大司农、大鸿胪,不过后来官迷心窃,花钱买了一个太尉,因此被袁绍 ... 为“因臧买位,舆金辇宝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当然时买卖官爵是朝廷明令支持的,曹嵩买官也没什么不光彩,至于袁绍的檄文,完全是从贬低曹操的出身来打击其士气罢了,我们当不得真。
由此可见,曹操生长在既有权势,又有财力的大宦官、大官僚的家庭中,这样的家庭以及曹腾的影响,为曹操的成长,以至顺利踏入仕途铺平了道路,曹操性格上的既智又诈,既傲又卑,自信又多疑等等,都与其出身有直接关系:首先,显赫的家世,让曹操在众人面前有高人一等,志得意满的感觉,可是宦官的出身,卑微的身世,又让曹操在与袁绍之流达官显贵,士族子弟交往时又觉得低人一筹,难免产生自卑的心理。
其实从史书所载来看,把家世搞得模模糊糊的始作俑者就是曹操本人,挂靠前贤(无论后谡、文王,还是有虞氏),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其一,按中国传统,为人“养子”或过继给别人为嗣子,名义上就不是原父母的儿子了;其二,曹氏为当时世族,家势显赫,如果曹操无视这样显赫的家世,非要继承先祖之姓,无异于自取其辱;其三,无论袁绍说的“乞丐携养”是不是真的,但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与显赫的曹家相比,乃祖一定不是什么富豪人家,否则就不会把儿子送给别人当养子。所以,曹操隐其所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他把自己的身世置于各政敌的家世相等或相近,无异于在客观上增加了自己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至于明帝推翻其祖的说法,实在是笨到极点,尚有点政治头脑的人也不会自取其辱。至于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包括曹操的政敌也不愿提及曹操的真正祖先,恐怕不外两点,即在当时人的眼里,曹嵩既为曹腾“养子”,其后人就是曹氏的后代了,不应再评论什么,再者把曹操视为“奸阉遗丑”的后代, ... 起来更痛快一些,更能让曹操无地自容罢了。
至于曹氏的真正祖先,我们恐怕也无从考证,比较接近的恐怕就是曹腾碑文所述“曹氏族出自邾”而已。
家世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家中的第四个儿子,字季兴。历事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汉灵帝四个皇帝。他最初得到皇帝的青睐,是因为陪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汉顺帝读书。从黄门从官迁为小黄门,又迁中常侍。在省内(即宫内)供事三十多年,一直小心谨慎,其家族也从不在家乡横行霸道。而且曹腾又经常向皇帝推荐一些名士,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当时有个蜀郡太守让上计吏(每年 ... 汇报地方工作的吏员)顺便送些礼物给曹腾,结果被益州刺史种暠查出。种暠上奏罢免太守,并弹劾曹腾,请下廷尉案罪。皇却说帝:“书是从外面来的,不是曹腾的过错。”于是将奏折留中不发(即不处理)。结果曹腾丝毫不介意此事,常常在皇帝面前称赞种暠是有才能的官员。后来种暠当上司徒,还感慨说:“我能当上司徒,都是曹常侍的帮助啊!”曹腾约束家族为恶和亲近士大夫,引起当时各界对曹腾的普遍赞誉。在他死后,他的养子曹嵩还在朝廷当大司农,甚至用钱买了个太尉当。
但是不要因为认为曹腾就是一个好人。汉顺帝死后,刚刚满两岁的幼子汉冲帝在继位一年以后又夭折。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立一位年长有德的宗室当皇帝,都属意于清河王刘蒜,外戚大将军梁冀为了继续掌权,却立了八岁的勃海孝王的儿子刘缵当皇帝,即汉质帝。但这位小皇帝也很聪明,在朝会时指着梁冀对群臣说:“此跋扈将军也。”惶恐的梁冀又毒死了这位即位才一年多的小皇帝。这时大臣们强烈要求立清河王刘蒜,梁冀本来打算立自己的妹夫蠡吾侯刘志,但见群情激昂,也没了主意,不知道怎么拒绝。
清河王刘蒜“为人严重,动止有度,朝臣太尉李固等莫不归心焉。”但是曹腾曾经拜见刘蒜,刘蒜并不以礼相待,引起了曹腾的仇视。曹腾连夜赶往梁冀家中进行劝说,对他说:“将军累世有椒房之亲,秉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梁冀采纳他的建议,强行立蠡吾侯刘志为帝,既汉桓帝。曹腾以此功劳,迁为大长秋,达到宦官官位的极点,并且被封为费亭侯。
(二)身世
当时的大宦官常常封侯,但是谁来继承他们的爵位呢?有三种途径:
第一,从同宗族中过继一个作为养子。
第二,从异姓姻族中过继一个作为养子。
第三,收买一个孤儿作为养子。
《吴书》说曹操是从夏侯氏过继来的。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原因有三:
第一,夏侯氏若是曹操的本族,那么曹操与夏侯敦子女互相通婚,岂不违背了“同姓不婚”的原则?
第二,袁绍在《讨司空曹操檄》中 ...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乞丐携养”。以袁绍和曹操少年时频繁的交往,袁绍应该比较清楚曹操的身世来历。
第三,按理说,曹操建立自己的国家,就应该以本姓建国,而他不恢复夏侯氏的本姓,只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本来姓氏的来源或者自己根本就是从曹氏宗族中过继的。
因此,综上所述,曹操的父亲曹嵩只有两种来源,最可能的是被收养的孤儿,其次则是曹腾宗族疏属亲戚中过继的。
曹操哪些值得后人佩服
1、王沈的《魏书》,肯定了曹操的五大优点:用兵如神、知人善任、文武双全、作风简朴、赏罚严明。
这5点,我们普通人能学的,只有“作风简朴”——即勤俭节约,不追求奢侈。
曹操这个人是很可爱的,他在生活当中非常可爱,他是一个生活很随和的人,吃不讲究,穿不讲究,住也不讲究,饭能吃饱就行,衣能穿暖就行,房子能避风雨就行,惟一的嗜好就是女人啊,不知道他这方面讲究不讲究,不过我看他到处留情的做法,好像也不太讲究。O(∩_∩)O~
曹操都能节俭朴素,我们有什么不能?毛主席、周 ... 等老一辈领导人,不都是很简朴的吗?
2、曹操好读书,尤好兵书,跟据史书上的记载,曹操终其一生都是爱读书的,即便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手不释卷。这好学不倦的精神是很多年轻人所没有的。
3、大气。
大气,是一种雄视天下、笑傲江湖的英雄气。所以我们说曹操虽然被称为奸雄,虽然很多人都关注到他的奸,但是我认为更本质的是雄,曹操一生都表现出了这种雄,我行我素,笑傲江湖。曹操是非常喜欢笑的,如果我们去读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书上讲到曹操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笑这个字。当然曹操的笑有各种各样的笑,有放声大笑,也有自我调侃的苦笑,还有讥笑,还有冷笑,甚至是充满 ... 机的冷笑,但是曹操始终在笑。
如果比较一下《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刘备在干什么呢,刘备不停地在哭,而曹操不停的在笑。曹操也哭,他的战友去世,他的朋友去世,他的亲人去世,曹操也会嚎啕大哭,但是曹操如果做错了事情,曹操打了败仗,曹操遭到人家的羞辱,曹操绝对不会哭,他一定会笑。因为曹操是一个大气磅礴的人,我们去读读曹操的诗,就可以感觉到这种大气,所以古人评价曹操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你去读读曹操的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出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多大的气派啊!所以 ... 后来回忆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指的就是曹操的诗,是非常大气。
曹姓曹勉先祖是曹操后人吗
不是 春秋时有曹国
曹姓
曹姓是中国传统的一个姓氏,百家姓中排第26。
关于来源有六种。
起源一:赐受曹官 以官为氏
起源二:受封曹国 以国为氏
起源三:出自姬姓。
起源四:曹姓黄帝后裔
起源五:古曹国人
起源六:少数民族汉姓
曹操的父亲本名夏侯嵩。后拜当时的中常侍(太监的一种官职)曹腾为父过继给曹家,故改姓曹。古时候继子便是儿子,过继给他人的孩子就不是自己家的了,就等于是人家的儿子一样和自己家再也没有关系了,所以连姓氏都改成人家的。
像夏侯渊,夏侯敦都是曹操原先夏侯氏的堂兄弟,就是夏侯嵩(即:曹嵩)的本家兄弟的子女。曹洪,曹仁都是曹操在曹姓家族中的堂兄弟,都是曹腾的兄弟们所生的孩子。
其实在汉代的规矩,曹操不应该认夏侯氏为本家宗族,这个不和规矩,因为他已经是过继到曹家了。不过乱世英雄起四方,皇帝都变的可有可无了,这些规矩就显的形同虚设了。
【起源参考】 曹是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
古代曹姓的後裔,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後,受封於邾国 (今山东邹县 ) ,後被楚国所灭,其子孙或为朱氏,或为曹氏。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文王第十三子叔振铎,受封於陶丘。後被宋国所灭,其国人以「曹」为氏。
据《新唐书》,为少数民族「昭武九姓」(见「何」氏)之一。隋唐时期,西北突部落建有康居国,其支庶分出小国「曹」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东北部。其族人有入中原定居者,於汉族融合,用汉姓「曹」
【起源参考二】 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二,在台湾省排名第五十八。曹姓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古帝颛顼玄孙陆终的后代。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五个名叫安,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曹,他的后代就有人把曹作为自己的姓。曹安的后代曹挟,被周武王改封在邾,建立了邾国。战国中期,邾国被楚国所灭,国人就有人用曹作为自己的姓氏。曹姓的另一个来源是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把曹挟改封到了邾,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建立了曹国。战国时,曹国被宋国所灭,有些国人也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曹。 发展和演变:曹姓还有其他两个来源。一是在现在的乌兹别克,曾经有过一个曹国,当地人有的人迁居中原,就以曹为姓。另外一个来源比较有名,东汉时期,曹参之后曹腾,官至大鸿胪,无后,死后由养子曹嵩继任。曹嵩原来姓夏侯,过继给曹腾后改姓曹。曹嵩的儿子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先秦时期,曹姓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一带,汉代迁至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唐代,曹姓开始进入福建,广西,到明代,开始迁居广东,清朝雍正年间,曹姓有人开始移居台湾省。曹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谯国,彭城,高平,巨野,沛县,杜陵,山阳,上虞,新野,扶风,吴兴,谯县,桂州,梅州等。
【家族名人】 曹参 (?~前190)字敬伯,汉初沛人。与萧何同佐高祖定天下,封平阳侯,继萧何为相,一遵萧规。卒諡懿。
曹娥 (130~143)东汉上虞人。其父溺死於江中,不得屍骸。娥时年十四,沿江号哭十七昼夜,投江而死。经五日,抱父屍浮出。世传为孝女。
曹操
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魏武帝之子。汉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父卒,嗣为丞相。建安二十五年代汉即帝位,在位七年。性好文学,博闻强识。作有典论及诗赋函札百余篇。卒諡文帝。
曹植 (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十岁能属文,甚得武帝宠爱。文帝立,忌其才而不重用,封陈王。植才思捷,词藻富丽,尤长於诗。六朝诗人多受其影响,谢灵运尝言: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卒諡思,世称为陈思王。著有曹子建集十卷。
曹雪芹 (1719~1764)名沾,字梦阮,号芹溪、芹圃,清汉军正白旗人,曹寅之孙。工诗善画。本世家子,後家道中落,因追怀往昔,相传著《红楼梦》八十回,未成病卒。高鹗为续作四十回,合为一百二十回,盛行於世。
曹国舅 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学道山岩间,遇锺离权、吕洞宾二仙而得道。因相传为宋曹太后之弟,故称为曹国舅。
【地域分布】 安徽焦郡,江苏彭城郡,山东高平郡,山东巨野郡
曹操为什么能够聚人,他的用人之道又是怎样的?
一、唯才是举。
曹操用人,不看出身,不看地位,不看功绩,甚至人品也不太看重,只看才华如何。这样一来,人才大部分都愿意去曹操那里,人才济济。
在三国那个动荡年代,曹操这样的用人绝对是正确的,为自己包揽了大批人才。懂三国的人都知道,魏那边才是才人最多的,最强的。我们看刘备,因为庞统长像难看就不重用,直到后面发现旁统厉害才重新起用。这和曹操真是巨大差距。
二、海纳百川。
曹操手下的人才,有很多比例都是从敌对势力那边过来的。而对这些“叛变”过来的人,曹操绝大部分都接受了,而且重用了。
比如曹操前期五大谋士中,贾诩从张绣那来的,郭嘉从袁绍那来的。
著名将领中,张辽从吕布那来的,张颌从袁绍那来的,等等。
我们再看刘备孙权他们。他们手下也有降将,比如刘备的黄忠、魏延,孙权的甘宁等,但数量不多,和曹操没法比,重用程度也和曹操差远了。
三、功过分明。
打了胜仗,夸奖属下,打了败仗,检讨自己。这样就使得手下人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献计献策之时无所顾及。和他反差最大的是袁绍,打胜了夸自己,打败了怪谋士。
用人方面,曹操真是强啊~~~~
后人对曹操的评价
曹操,以前把他 ... 为乱臣贼子,后来为他 ... ,认为他是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当然不管如何评价,曹操是个绝对有能力的能臣是绝对不可否认的。
先看他的出身,应该说,他的出身在 ... 中并不是很出色的,宦官的养子的儿子。这为真正的高贵的士族不耻的,尤其是在党锢之后。不过曹操是之中的异类,他和大多数的士族子弟如袁绍等人关系都不错,而且也反对宦官弄权,不过,这也正常,有弄权的宦官,也有忠于皇帝的宦官,汉代宦官的权力毕竟有限,假如后代能漂白为士大夫那是更好。
所以曹操年轻时,到是结识了许多朋友,不过那时的交友 ... ,自然不是什么好办法,我们也不必深究了,贵族有贵族的结识 ... 。这点曹操袁绍就比刘备孙家他们有优势多了,刘备一介平民,认识的也就是草莽英雄,之后好不容易挂了个汉室后裔,但是也就在之后和刘表刘璋之类的本家兄弟上用用,那些实权派根本不理他。至于孙策原来还是做强盗的,最多也就算地方豪强,比起曹操在中央有势力,差的不是一大截。
曹操后来做官,有了父辈的支持自然很便利,宦官那有祖父支持,士族那因为交游广泛对他的印象也不错,之后为政和宦官捣了一把乱,在宦官那有祖父保住没事,在士族那可是大大得分。
再下来就是黄巾起义了,说实在的,黄巾起义比起西汉末年的赤眉绿林起义要弱的多了,远没达到颠覆政权的能力,和太平天国起义也比不上,虽然很多地方势力借此机会有了自己的武装,但是只要中央政权保证稳定,还是可以支撑下去,来一个中兴的,偏偏何进只会 ... 猪,不会做事,先要外兵入京,再被宦官设计 ... 了。之后袁绍 ... 宦官,当真是乱了,(不过此时曹操一家已经不算宦官势力了,不然挂了也难说。)这一乱才真正断送了汉家江山,据说宦官头目被 ... 前说朝廷完了,这句话到是没错,就算宦官掌权,士族势力还可以对峙,宦官也灭不了汉朝,但是宦官和外戚两大势力覆灭,由外兵士族掌权,汉朝真是完了。之后董卓入京,他一个西北乡巴佬能有什么威望,只能靠强力压制,这时地方势力就有借口了,汉朝从此进入了割据时刻。
这时的曹操还是很忠于朝廷的,之前镇压黄巾起义说实在他没捞到什么油水,(黄巾起义主要得利的是原地方大员。)地位也不如袁绍那般高,不过在讨袁的联军中是比较一心一意的,不能否认他有争风头的情况在里面,但是此时的他还是想做一个能臣,为汉室尽忠的。(讨董成功的话,那最得利的应该是联军主帅袁绍,但是看他后来的动作,一直不迎接献帝,看来还是胸无大志,想在一方割据做土皇帝。)在这次行动中大家都有私心,出力的两个一个是曹操,宦官子弟,一个是孙坚,原来是地方黑社会头子。其他的官员都有私心,汉朝最终要靠这些官员支持,当真是要倒霉了。
群雄割据之后,曹操回家招兵买马,当然和袁绍那种三世五公比起来,曹操要逊色一点,但是比起刘备白手起家,孙策那种靠老爸留下的部曲和自己的老朋友打天下,要好的多了。他曹家家大势大,搜刮的钱财多,招兵不缺了,还有他曹家和夏侯家两族兄弟多,而且一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主,上阵不离父子兵,曹家夏侯家的兄弟不用象外姓那样担心,用起来得心应手,再加上曹操本身就是不世出的一代兵法大家。外加曹操收罗的那些谋士,曹操对人能所用其才,不拘一格,能连续击败北方诸雄,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当然,其中最关键的是两点,第一点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天子虽然没了实权,但是名义上的权威还有,还是中央朝廷,是大家公认的。你曹操要讨伐某人也就是军阀混战,但是天子下令就是师出有名,我讨伐你你反抗还就是造反,天下人人可讨之,这武器可是重要的很,你看那些恨曹操的,都也不得不打着复兴汉室的幌子,不过老百姓可不管你谁是谁非,首先看谁给饭吃,其次看天子在哪?中央朝廷在哪?至于谁是贼,就没这么好研究的了。不过天子这个香馍馍谁都想要啊,要不是袁绍目光短浅,想做土皇帝,懒得迎汉帝,刘备实力太弱,孙坚被人暗 ... 。这个天子还真保不住。不过,在曹操迎接汉帝之前谁都没想到,可见曹操判断之英明。第二点就是打败袁绍,之前曹操虽然控制了天子朝廷,打败了一些小势力,但是总体实力和袁绍比起来还差的多。从号召力上,曹操虽然有天子,但是在官衔上还不如袁绍,而且曹操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而袁绍三世五公,在士族中的号召力要远远超过曹操,名声也比曹操好的多。从实力上说,曹操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地盘,兵力,粮草都远不如袁绍,又腹背受敌,就算他手下的大将也不比袁绍手下的河北诸将高超多少,就拿官渡之前的形势看,曹操的战术上虽然获得了许多胜利,但是在战略上还是处于劣势。袁绍虽然犯了很多错误,但是靠实力就要把曹操慢慢磨死。官渡对峙,曹军缺粮,又不能退兵,一退兵,就立刻溃败,曹军中大量人员向袁绍投降,这已经说明形势的危急。要不是许攸投降,乌巢被偷袭,北方就成了袁绍之天下,那之后的局势就完全不同了。而打败袁绍之后,在北上收编北方四州,一统北方,曹操成为天下之雄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之后赤壁,汉中的受挫,只是伤其一指,没有伤到根本。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孙权还能三分天下不愧为世间豪杰,尤其是蜀汉,几度北伐,压制了北方。
曹操本有一统天下之心,但是赤壁汉中受挫,外加年事已高,也只有暂时放下一统雄心了。他曾经说过,假若没有他,“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虽然事实如此,不过也是自誉了,没有他,袁绍,孙权,刘备等人都可能统一天下,其实他也就是其中的一个胜利者罢了。
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这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他已经是魏王了,已经破了刘姓不能为王的惯例,为什么不再进一步呢?
是曹操想为自己留后路?曹操知道自己很遭人恨是一定的,而且他也不敢保证他之后曹家是不是能够掌权,所以他给自己布置了很多假坟墓,是不是因为这点使他有顾忌,想为自己留个后路呢?应该不是,即便他不称帝,别人也不会不恨他,而且自己称帝,和自己的儿子称帝,效果是一样的。
是曹操还有汉臣之心?这也不好说,假若说以前的曹操,他效忠汉室是有可能的,但是现在的曹操已经是一代霸主,天子已经成为他手中的玩偶,何况他已经成为魏王,破了刘姓不能为王的惯例,这样的作为已经不能称为汉臣了。(之后刘备称王到是没什么问题,他姓上就占了便宜。)不过,或许他真有一点忠臣之心吧,只想做周文王而已。
是曹操有顾忌?确实很多手下的大臣反对他称帝,连他也知道,孙权劝他称帝是要害他在火上烤,但是他手下还是有很多想做开国元勋的大臣,就是这些大臣将曹丕送上皇帝宝座。
也许是什么方面的关系都有吧,总之曹操没做皇帝,不过他儿子曹丕马上就做了。曹操马上就追封为皇帝。
假如曹丕不篡汉,而象日本那样作为幕府将军的统治会如何呢?这里有几个问题,天皇只是作为傀儡,而汉朝的皇帝是有过实权的。中国时常有北方强敌入侵,需要强大的由皇帝控制的中央政权把握一切,而日本岛国不太会发生那种情况。而且日本没有更换皇帝的传统,中国自秦到汉,西汉到新再到东汉,已经换过两次了。而且,历代将军其实都有天皇血统,与其说将军专权,还不如说是外戚专权更好。
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西汉当年被王莽篡权,之后赤眉绿林进京都选刘姓为王,这说明汉家的天下在大家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要不是东汉末年朝政太过 ... ,民心有些偏离,曹魏也说不定真以魏王之号令天下,尤其是在刘备以汉室后裔号召天下的情况下,以这种名义号令天下更好一些。不过,怎么看由刘备再建汉室的可能性都大于曹魏开幕府的可能。
而且日本那种情况确实比较少,就算日本天皇也不是没受到威胁的时刻,只是日本的将军并不能真正的象中国那样完完全全的控制各地,所以不得已才留下天皇作为幌子。而当年织田信长以武力开始统一天下时,其实也展露了想取天皇而代之的念头,尤其是自号为神,明显是和天皇是神的说法相同,要不是之后的本能寺之变,说真的日本天皇也难保。
曹操人物分析
姓名: 曹操
陵墓: 高陵
政权: 曹魏
在世: 155年-220年3月15日
生平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 ... 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 ... 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朝廷封曹操为议郎,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 ... 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相差大,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 ... 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 ... 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 ... 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 ... 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敦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侯成、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徐州牧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 ... 掉。刘备遂袭 ... 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谭、次子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
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刘宋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操之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问题的。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曹操对袁绍有很深的认识,他敢于在袁绍将要大军压境之时抽身去进攻刘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曹操军突然 ... 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曹军 ... 死,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 ... 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二战分别被 ... ,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相应办法击破。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恰好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 “‘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草”。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但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溃散,大将张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于是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一战,曹操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于是,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放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了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 ... 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 ... 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遂撤军北还。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材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锺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九月,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州,杨秋逃至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五月,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割冀州的河东、魏郡等十郡以为魏国封地。曹操封魏公后,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权势愈来愈大。七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随后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候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沔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刘备 ... 掉,曹军大败。曹操遂放弃汉中,军队全部撤回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大破于禁所统七军,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很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兵,路上被孙权军擒 ... 。
曹操在孙权擒 ... 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家庭
曹操有二十五位儿子:
曹丕,公元221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
曹彰,绰号黄须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最终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公元225年立为陈王。
曹熊,早薨。
曹昂,年轻时曾举考廉,为张绣所 ... 。
曹铄,早薨。
曹冲,为著名神童,曾以妙法为大象称重。
曹据,公元232年封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为燕王。
曹林,公元232年封为沛王。
曹衮,公元232年封为中山王。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睿对其爱护备至,死后又获厚葬。
曹玹,公元211年封为西乡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为陈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公元232年封为赵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为楚王。公元251年与太尉王凌谋反事变,被赐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为郿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为东平王。
曹茂,素来与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为东平王。
史书评论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诗风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袅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 ... 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气出唱(三首)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
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火昆〕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忄曷〕。
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
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其二
华阴山,自以为大。
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门”内有“言”,音“银”)!
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鼓吹一何嘈嘈。
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
乘云驾龙,郁何〔艹务〕〔艹务〕。
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
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
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
乐共饮食到黄昏。
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其三
游君山,甚为真。
崔嵬砟硌,尔自为神。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
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精列
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
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
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