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青铜器鉴赏术语与俗语

青铜器鉴赏术语与俗语

  科学鉴定通常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进行的元素分析、放射性元素的年代测定等,再就是系统知识的综合判断,俗称“眼学”。

  其实“眼学”也是科学的组成部分,因为考古学本身就是被列入科学行为的范畴的,而依据考古发掘的标本、标准器形成的类型学、器形学、图案学等也都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所以,“眼学”是运用了大量系统知识的经验之谈。例如:对于青铜器上铭文的鉴定常常成为对于有争议器物的强有力的证据,特别是数十字以上的长铭,今人很难编出可考却未见著述而又文意通畅的上古铭文,很难刻写出古意灿然、毫无造作且不出错误的古文字,这绝不是仪器可以解决的。又如:早期范铸法的错范痕迹和分隔内外范的垫痕与伪造的痕迹,目前的仪器还无法判断,但专家、有经验的文物工作者和收藏家只要借助肉眼或放大镜就可以判断。所以,积累经验、掌握青铜器的一般性特征和内在规律性的东西,是收藏活动必不可少的。

  在收藏活动中,有大量的词汇来自传统,并没有科学的界定。或者说,一些名词的法律界定是明确的,却并非科学和传统的界定,因此,在公私收藏领域习惯上沿用了许多的术语和俗语。譬如:“出土文物”的一般性概念为从古代遗址、墓葬、窖藏、塔基、石窟寺,包括水底和沉船等的被发掘、打捞、发现及被盗掘出的古代文物,是相对于流传于世的瓷器、字画、家具、文玩等“传世文物”而言的。所以,不论什么时间出土的,皆可称为出土文物。但是,法律中对于“倒买倒卖出土文物”的界定,则是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出土”的文物而言。民国以前的“出土文物”即视同“传世文物”了。

  收藏圈里对于出土文物出土时间和出土地点及其相关土壤环境的说法则更显生动,流行的评定语称“生”或“熟”,以及“坑”。

   “生”或者“生坑”,是指新出土与早些年出土,但保持了出土时的本来面貌,没有经过出土后的进一步处理,没有受到生活中油垢等污染和长期直接用手把玩形成的表层变化,锈色和土沁色灿然的器物。

   “熟”或者“熟坑”刚好相反,譬如明清时期出土,甚至宋代及宋代以前出土,经过了“传世”的经历,器物表面已经表现出自然的“熟”、“老”。特别是清代中期,藏家喜欢将青铜器除锈、擦光、上腊,加之常年把玩,就形成了“黑漆古”。

  国外个别公私机构曾经有过一种极端的行为,号称“恢复这些器物的本来面貌——其当年曾经被使用时的面貌”。于是,将古代青铜器上的锈统统除掉了。这非常不科学。因为,青铜器上的锈色是岁月的痕迹,是人类上古文明传承的历史烙印,会增加其文化的含量和历史的重量感。同时,这种绿锈一般是指铜器的氧化层,而氧化铜比铜本身还要稳定,除掉了“锈”反而会不利于青铜器的保护。因此,普遍流行的原状保护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更加

  科学。只有对于起腐蚀作用的“有害锈”必须尽快做局部的清除、保养。另外需要提及的是,近世工艺仿品的“生坑”效果大多是广告色合胶喷涂上去的,有些加工细腻的仿品色彩非常逼真,但开水浇上去之后水即变绿、变蓝和红。如前所述,自然锈色是氧化铜,比青铜本身更稳定,绝不可能溶于水。这几年高仿品的工艺水平改进了,可总有破绽可寻就是了。

  俗语中的“水坑”、“脏坑”、“发坑”和“半发坑”则不仅是说器物呈现的表面特征,还特指出土地相应的土壤环境以及器物呈现的品质特征。

  “水坑”器的出土地点多为湖南、湖北以及浙江,通常表现为色彩鲜亮、表面大多光润如镜。或绿得湛然,或黑得油亮,就像刚刚从水里捞出来的。因此,常与“水坑”器伴随出现的俗语还有“绿漆古”和“黑漆古”。

  严格意义上讲,“绿漆古”是铜器绿锈生成之后,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或者墓葬、窖藏常年浸水,器物表面的浮锈自然脱落,却因年代久远,绿色牢牢地浸染在器物表层上形成的,好像罩了层薄薄的绿漆,故俗称“绿漆古”。

  “黑漆古”的道理与“绿漆古,,相似,主要似取决于当地水质和土壤的酸碱度等,有器物长期传世形成的自然“包浆”,也有青铜器本身合金成分差异造成的原因。一般来说,器物出土时即黑亮如墨,表面几乎没有绿锈者,多为春秋、战国、两汉时期,而且战国、西汉的情况更加普遍,其中约90%属于战国时期铸造的。红、蓝色锈斑大多也出现晚期青铜器上,尤以汉代突出,当为青铜中杂入铁等成分造成的。这种情况商周时期绝对不会发生。近年“绿漆古”和“黑漆古”的伪晶亦有铜胎外用树脂材料做成的,纹饰非常精美,但树脂材料的导热性与青铜相差很大,只有上手就会感觉出来。

  “枣皮红”是指有些青铜器绿锈下呈现的暗红色,琉璃厂习语称之“枣皮红”。还有许多形容各种器物色彩特征的类似形象习语,例如章料术语中的“虾青”、“鸡血”,瓷器中的“翠毛儿蓝”、“豇豆红”等等。

  “包浆”是指没有浮锈,器物表面却通体呈现一层均匀、柔亮的氧化层的特殊现象,有时也用于泛指器物表面“生”“熟”情况与呈色情况。所以,可以用于出土器,也可对传世品而言。“包浆”通常是鉴别青铜器的重要依据,当然也就会有人故意做上去,而且可以做到神似。例如新铸的铜香炉,经过不同的混合液体浸泡,然后烘烤,会出现各种呈色的“包浆”。反复浸泡、焙烧之后,甚至会出现非常美丽的厚厚“包浆”。这在近些年苏州仿“宣德炉”上被广泛应用。

  “水银浸”亦称“水银古”,也是一种青铜器的自然“包浆”现象,有局部的,也有通体银白的,多见于铜镜。主要为战国到汉代时期制品,其中又以战国为多见,大多出土与中原地区。近年以河南仿为最高境界,几可乱真。

  “泛金”与“水银浸”的情况相仿,并非器物铸造之时镀了水银或者黄金,而是青铜器在特定的土壤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氧化层,旧时也称“返金”或者“返铜”。这种现象通常只出现在刚刚铸造完成尚没有使用过就人土的青铜器上,而且几乎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附近的商代地层中,陕西只存在个例,其他地区从未见到类似情况的报道。所以,非典型安阳类型的“泛金”器,大可直指其假。

  “脏坑”器的出土地点在北方一些地区,表现在铜器表面锈色斑驳而杂乱,并伴有大量“有害锈”,甚至使得器物严重受损。

  “发坑”和“半发坑”则指出土物不仅表面,而且质地本身都受到严重侵蚀,呈现出一种类似发酵、发泡状的疏松、涨裂。大部出现这种坟起、鼓泡、涨裂现象的俗称“发坑”,部分或局部出现的古玩行里习称“半发坑”。

  文物的自身品质与收藏价值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就是“品相”,是文物行里人对于文物自身质地与完残情况综合评价的习语。以金属铸币为例,“祖钱”或“雕母”的品质注定优于脱胎而成的“母钱”;“部颁样钱”或“进呈样钱”的品质注定优于“初炉钱”,“初炉钱”则优于一般流通币。所以,在这里“晶相”是一级高过一级的。

  但是,除了自身品质之外,保存状况的优劣也是决定“品相”好坏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铸造精美的普通流通币保存如新,“品相”自然是绝好的;“雕母”若损伤严重,也会被斥为“品相”不好。

  编辑:朱磊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青铜器鉴赏术语与俗语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2. 12000余尊彩塑,一览中国古代雕刻的最高水准

    山西古代彩塑总数有12000余尊,是不折不扣的彩塑艺术大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长治古代彩塑分别是:长治郊区梁家庄观音堂,长子县法兴寺,长子县崇庆寺以及沁县南涅水石刻。长治▼观音堂彩塑(明代)▼法兴寺彩塑(宋代)▼崇庆寺彩塑(宋代)▼南涅水石刻看完这些,果然美不胜收,但长治只是作为整个山西的缩影被推在了风口浪尖。

  3.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4.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5.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证(终章)

    西周武士复原图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

  6.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7. 夫妻「 ”合葬墓”遍地黄金,被盗3次后,考古家:至少还有20亿文物

    560年后,这座夫妻墓被发现,考古专家赶到时,发现了3个盗洞。仅是一个魏妃,就有着价值上亿的珠宝陪葬品,考古学家们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梁王墓中随葬品的价值,梁王墓中的文物不是瓷器就是黄金和玉器,其他的陶制品都很少,因此考古专家认为梁王墓中的文物价值超过了20亿。专家大呼:快挖,还剩下20亿文物!从梁王的墓志铭来看,在梁王去世后,皇帝为他赐谥号为:庄。

  8. 定陵是如何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的?

    此处的定陵,特指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皇陵区的明定陵,明定陵是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也是第一处被官方主动考古发掘的帝陵,但就是这次的挖掘,却造成了一次巨大的考古损失,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下面慢慢道来。鉴于这次灾难性的后果,在郭沫若在此请求挖掘武则天的陵墓时,上面冷冷的说:不允许,而且今后再也不准主动挖掘帝后陵墓!!!

  9.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10.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随机推荐

  1. 脂膏不润造句_脂膏不润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脂膏不润zhīgāobùrùn脂膏不润的意思和解释:比喻为人廉洁,不贪财物。脂膏不润的出处《东观汉记·孔奋》:“直脂膏中,亦不能润。”脂膏不润的例子脂膏不润造句脂膏不润造句相关表达上具有言简意丰、错落活泼、音律优美等特点成语本来就具有言简意丰的特点,互文手法的运用更使这一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 梦见清洗大便

    周公解梦梦见清洗大便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清洗大便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梦见朋友被害死

    周公解梦梦见朋友被害死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朋友被害死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通知书

    “你今天是怎么了?这么半天老摆弄它干什么?”父亲说着,从儿子手里夺过通知书,翻阅起来。上面有老师写的批语:“在课堂上射弹弓,往同学的衣袋里装虫子……请家长来谈一谈。”“你在学校里尽干这个,你长大会成个什么人啊?”>“爸爸,这不是我的通知书,是我从您的旧箱子里找到的。”

  5. 可怜的婴灵例证

    可怜的婴灵例证之一来自香港的郑国红,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无知而堕胎两次。可怜的婴灵例证之二婴灵报复父母母病惊见地狱农民家庭出身的周水珍,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不想被孩子拖累而堕胎。她的报应来得很快:尚未中年就身患重病,婴灵到家中报复父母。二0一0年十二月,被周女士堕胎的婴灵终于找到了父母,要父母给她道歉。

  6. 贫生童子的故事

    贫生童子的故事在佛陀时代的印度王舍城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儿子,因为父亲出海经商,遇难死于海上,他们家里,仅靠他的母亲做苦工并向邻里亲戚们借钱维持生活。这在贫生童子听来,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我们竹林精舍的出家人很多,通常为我们办一餐供养,要花费五百个金钱哩!」「好的,我就这样做吧!」五百个金钱,对贫生童子来说,几乎是一桩梦想不到的事,他家里穷得连一日三餐都不易维持,那里去找五百金钱呢?

  7. 大暑一年之中最炎热,养生更需要养心,讲讲不一样的夏日养生观

    今日迎来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大暑。

  8. 搞笑幽默情人节短信

    亲爱的,情人节快乐!情书是我写的,玫瑰是我送的,照片是我拿的,...是我打的,信息是我发的,祝情人节快乐!有情之人,天天是节。亲爱的老公记住了:如果结婚后老公在情人节不送花给老婆,老婆就在家里的花瓶里插上一把青菜。真水本应无香,所以真情才应无语。我的情人节里没有情人,只有我的老婆,她是我的最爱,今天是,明天是,直到我死去,我的心中也只有她!

  9. 披红戴花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 成语大全

    表示喜庆或光荣。成语出处:二月河《雍正皇帝》第25回:“刹时间,鼓乐大作,乐声中,两个礼部来的笔帖式披红戴花,抬出了幡龙金榜。”

  10. 揭秘列宁卧病期间确实向斯大林要过毒药

    揭秘列宁卧病期间确实向斯大林要过毒药  1922年5月列宁中风,由于担心致残失语,无法继续工作,要求提供毒药,以备不时之需。列宁不止一次地向斯大林、克鲁普斯卡娅、乌里扬诺娃、秘书福季耶娃等人提出过索取毒药的要求,被直接要求执行这一任务的是斯大林。政治局委员们都反对这样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