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网上展馆]绚丽多彩光绪瓷清光绪景德镇窑粉彩云龙纹荸荠瓶高31.7厘米。清光绪粉彩朵云百蝠纹大盘直径51.5cm清光绪景德镇官窑红釉贯耳方瓶高29.8cm、口径10.9x8.8cm、底径12.1x9.8cm。光绪年间所产瓷器,却令人耳目一新,当刮目相看。光绪为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时期出产的瓷器,多姿多彩。探讨光绪瓷器为何绚丽多彩,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反映在一件光绪时期“三星老人”青花瓷碗,很有特色。这也是光绪瓷器得以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网上展馆] 绚丽多彩光绪瓷
清光绪 景德镇窑粉彩云龙纹荸荠瓶 高31.7厘米。
清光绪 粉彩太狮少狮纹双耳瓶(一对) 高42.5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3厘米。
清光绪 矾红描金“金玉满堂荣华富贵”烛台 高23.5、23.8厘米,口径11.6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粉彩花鸟帽筒(一对) 高29.8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五彩开光花鸟纹棒槌瓶 高27.4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高38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粉彩龙凤纹赏瓶 高39.5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青花竹石芭蕉图玉壶春瓶 高29厘米,口径8.8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茶叶末双铺首方瓶 高31厘米,口径9.5*6.8厘米,底径9*7.3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粉彩百蝠纹帽筒(一对) 高28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粉彩花鸟纹八角缸 高33.5厘米,口径39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蓝釉描金皮球花赏瓶 高38厘米,口径9.3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粉彩万花地开光花鸟纹扁瓶 高25.5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素三彩花鸟瓶 口径3.2厘米,高27.5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青花五彩花卉纹鼻烟壶 高5.3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五彩五开光龙凤纹盘 高3.2厘米,口径20.3厘米,底径10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笔筒 高12.5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9.1厘米。
清光绪 粉彩朵云百蝠纹大盘 直径51.5cm
清光绪 景德镇官窑红釉贯耳方瓶 高29.8cm、口径10.9 x8.8cm、底径12.1x9.8cm。
清光绪 景德镇窑黄釉小梅瓶
清光绪 景德镇窑五彩三国故事图棒槌瓶 高79.5cm、口径19.3cm、底径18.5cm。
清光绪 景德镇窑乾隆款粉彩九桃图天球瓶 高54cm 口径12cm 底径22.5cm
清光绪 景德镇窑青花红彩描金云蝠纹瓶 高32厘米
清光绪 景德镇窑五彩人物折沿大盘 口径52.4cm
清光绪 景德镇窑鳝鱼黄荸荠瓶 高31cm
清光绪 景德镇窑青花牡丹凸蝶纹瓶 高21.5cm 口径8.2cm 底径8.5cm
清光绪 黄地紫绿龙纹碟 直径11.7cm
对现在的瓷器收藏者来说,所藏之物可能都是些不甚值钱的民窑器“大路货”,多为近现代的仿品,能收藏几件光绪瓷器也算不错了。闲暇之余,把玩这些瓷器,也能自得其乐了,这里谈的是光绪瓷器的一些特点。
1644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三件大事:明朝末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李自成退出北京城,大清定都北京。此后,清朝经历康、雍、乾三代盛世。至乾隆后期,有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大清一朝,开始由盛而衰,到了光绪年间,暮气沉沉。中国古代瓷器,经宋、元、明,屡创辉煌,至“清三代”,到达另一个高峰。清嘉庆以后,瓷器艺术日暮西山,一代不如一代。光绪年间所产瓷器,却令人耳目一新,当刮目相看。一些古瓷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在艺术上的反映。
光绪为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时期出产的瓷器,多姿多彩。如龙的形象,清中期以后,龙即不断出现在瓷器上,至光绪年间,则大量出现。这时期的龙,一改往日神圣不可侵犯,少了些威严、呆板,使龙仿佛从深宫走进平常生活,似乎还有些可爱。另外,瓷器中还不断出现外国人生活的场景,且“洋味”十足。这时期仿古瓷器也大量出现,如仿宋五大官窑瓷器,不少作品技法高超,几可乱真。无论是青花、粉彩瓷器等,无不造型生动、胎体坚硬、釉色温润、韵味十足。
探讨光绪瓷器为何绚丽多彩,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1840年,大清帝国在英国船坚炮利的攻击下,被迫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随后,“洋风”吹来,吹进这古老、尘封已久的帝国大门。此后,有关西洋体裁的作品,不断出现在“中国制造”瓷器上。至光绪年间,不仅“洋风”仍吹,同时科举被废,新学诞生。实际上,中国的单一文化,已渐渐融入多元文化。这一切无不对瓷器艺人的思想及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光绪时期,瓷器艺人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在绘画题材上,在釉色处理上,无不追求艺术境界。这里所说的创新,实际上是“复古”。工匠们有感于嘉庆以后瓷器艺术不断走下坡路,深为惋惜。一些有所作为的工匠,纷纷仿效明代青花、“清三代”青花的艺术效果, ... 上精益求精,往往在器底写上“大明某某年制”、“大清某某年制”,就是明证。大量仿宋代的单色釉瓷器,之所以仿得惟妙惟肖,亦出于工匠们的责任感。反映在一件光绪时期“三星老人”青花瓷碗,很有特色。有关“三星老人”的制品,是个传统体裁,但光绪时期工匠们追求艺术效果,使之造型端庄,青花釉色纯正,细看,颇有些康熙瓷的味道。这一时期,洋人不断进入国内,大量购买中国瓷器,把中国瓷器带进带出,造成瓷器需求量上升。这也是光绪瓷器得以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来源:市场报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