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雕漆简说

雕漆简说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漆、使用漆料和 ... 漆器最早的国家。早在商周时,漆工技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战国时期的漆器 ... ,不仅品种和数量大大增多,而且在胎骨做法、造型装饰技法上都有创新,生产范围和地区也更广泛。到了唐代,制漆的工匠们创制出了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纹的技法。雕漆基本由胎、灰地子、糊布和雕有纹饰图案的大漆构成,雕漆胎有铜胎、铅胎、脱胎和木胎等,以木胎为主,胎上的灰布面上有几十道至上百道的大漆(罩漆),然后雕刻而成。雕漆大多用鲜明的朱漆,故名“剔红”,也称“雕红”。

  宋代的雕漆,已是“传世甚少”了。元代雕漆在宋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进步。雕漆匠彭君宝、杨茂、张成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从传世和元代墓葬中发掘出的雕漆器来看,雕漆器物的造型和 ... 的技术水平都很高。故宫藏有一件元代杨茂“剔红花卉尊”,杨茂是元代著名的髹漆艺人,浙江嘉兴西塘人。他的雕漆技术对明代髹漆工艺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件“剔红花卉尊”是他的漆器中的传世精品,尊高9.6厘米,口径12.8米。器为撇口,径稍短,腹部凸圆,下有矮圈足。尊的口内、外部通体均以红漆雕饰,雕刻着各种花卉纹饰,有菊花、山茶、秋葵、百合等花,纹饰雕刻得非常精致细腻,剔刻的刀法娴熟,不露刀锋。雕出的纹饰流畅而且圆润光滑,表现的花纹以写实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各种花卉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画面。花间黄漆素地,底部髹漆褐色,左侧有用针刻划的“杨茂造”三字款。

  张成是元末明初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漆器工匠,浙江嘉兴人,他 ... 出的漆器闻名遐迩,特别是他 ... 的“雕红”漆器,更是精美无比。他在唐人制漆的基础上,出色地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唐代的“剔红”技术,把“雕红”漆器的 ... 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雕制的“雕红”漆器,刀法圆浑,藏锋不露,所调制涂刷的朱漆色彩极其鲜艳,在“雕红”漆器上,尽管他涂的朱漆一层又一层,涂得非常厚,可是漆面从不出现裂纹,也从不剥落。他在“雕红”漆器上所雕刻的山水、楼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各种各样的景物,都跟设计出的图画完全一样。他的儿子张德刚从小跟他学习 ... 漆器,继承了他的技术,也成为了一名技艺超群的著名漆器工匠。明成祖永乐年间,朝廷在北京果园厂设立官局,专门生产“雕红”漆器,由于张德刚的技艺高超,被朝廷征聘到果园厂官局作匠师,制造以色如金子似的黄铜、木、锡等料作胎的贵重的“雕红”漆器,专供皇室使用。

  明朝漆器,在 ... 生产上有两个区域,一为浙江嘉兴,即元朝著名雕漆工匠张成、杨茂的家乡,一直到明嘉靖时《髹饰录》的作者黄成和明末的杨清仲都是这一系统,永乐时代营缮所副张德刚、包亮,也是这一派的作者,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丰润浑厚的风格及多样的题材。说到《髹饰录》作者黄成,他是继张成父子之后,明穆宗隆庆年间(公元1557—1572年),在新安又出现的一个著名的漆器匠师,他虽然是一个民间“雕红”的工匠,但他的技艺非常精湛, ... 出来的“雕红”漆器可以与朝廷设立的果园厂局专为皇家 ... 的“雕红”漆器媲美。黄成不仅自己 ... 出了许许多多极为精美的漆器,而且还总结性地写出了漆工专著《髹饰录》,全书分为乾、坤二集。正是由于他的这部宝贵著作,才使得我国古代许多宝贵的油漆技术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他为我国的油漆技术和漆器 ... 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区域是云南,据《万历野获编》卷廿六载:“元明下大理,选其工匠最高者禁中,至我国初(明初)收为郡县,滇工布满内府,今御用监供库诸役……”。《燕闲清赏》中谈到雕漆的时候说:“云南人以此为业,奈用刀不善藏锋……”。从藏品中可看出,嘉靖以后的作品显著的变化是露出锋棱的剔法,与永乐、宣德时期浙江系的作品注重磨工、不露刀痕的风格大不相同。露锋也不意味着有什么缺点,它是向着另一种风格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式样的作品,这与选用云南工匠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清代雕漆包括剔红、剔黄、剔犀、剔黑、剔彩等。故宫旧藏大量的雕漆器物,除明代的制品外,清代制品只有乾隆款和无款的两种,未见到康熙、雍正年款的雕漆器。为此有专家分析认为在清代无款的雕漆器中,可能有康熙、雍正年制的雕漆器。

  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酷爱文玩古董,长于古物的鉴赏,嗜古成癖,对书画、铜器、砚台、陶瓷、珐琅、雕漆、玉器等,无不雅好,长期搜求,不遗余力。每每有感而发,做诗记之。在乾隆御制诗中,不仅有大量的题画诗、题字诗,而且还有不少咏玉诗和咏其他器物的诗。关于乾隆皇帝鉴赏古董的情况,在清人所绘的《是一是二图》轴中可见。画中的乾隆身着汉装,坐于榻上,神态安详。坐榻周围精心放置着各类古玩、盆景,其中有青铜器、古瓷、书画等。明代的雕漆,造型优美,髹漆润厚,漆质优良,雕刻精细,纹理清晰,漆色纯正柔和。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许多器物上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文,明永乐剔红《观瀑图》圆盒就是其代表作,他在上面题诗作注,盖上自己的印章,其中雕漆中就有不少件,他在雕漆的诗句中,非常欣赏明代的雕漆作品。在收藏的漆器中,就保存有刻乾隆御制诗的雕漆器几十件。

  清代是我国雕漆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乾隆年间 ... 雕漆器,品种范围超出前代,小至鼻烟壶,大到屏风,各样生活用具及墙上、几案上之陈设品无所不有。鼻烟壶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质地的都有,就是雕红漆的烟壶也有。如清中期的雕红敦颐爱莲鼻烟壶,壶高7厘米,腹部最宽处为5.8厘米。壶为铜胎雕红,腹部扁圆,周身雕刻以山水通景,画面为一老者和一童子正在观赏池水中的莲花;另一面的景象为一小童手持莲花随老者前行。壶盖雕红连以象牙勺,壶表面髹以厚重的红漆,雕作精细的纹饰图案,是典型清中期的雕漆特点。它比起同时期的漆雕作品更精致,更具特色。尤其是雕刻出的历史人物,在方寸之间的布局构图中,将山水、树木、花卉、人物巧妙地分布于壶体之上,组合成了完整的画案。周敦颐爱莲壶,做到了场景清晰、情节生动,真可谓鬼斧神工之作,它出自雕红之高手。从风格和特点上看,它出自苏州的漆作。

  与瓷器上的装饰图案相比较,雕漆的效果更具有特色。瓷器上的图案为平面,而雕漆却是采用浮雕的手法,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是雕刻出的人物、花鸟、山水、房舍等图案,无一不是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如实地反映出了形体的风格。

  ——摘编自《收藏快报》2005年3月

  编辑:聪子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雕漆简说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2.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3.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4.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5. 《织锦记》戏剧中的董永,是一个父死不能葬,而只得卖身的穷人

    本文系作者单衫杏子红影视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从《万曲合选》看明代民间的时尚与万历间罕见选本相类的,还有署名「”莆阳奎璧斋”梓刻的《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合选》(一名《万家锦》,称《南词一枝》)辑选的年月虽未注明,但从所选三十种散出的内容看,诸如《李逵下山》《焦赞祭主》《周氏拜月》《河梁救驾》《十朋祭江》《荫分别》《山伯访友》等出,多见收于万历选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

  6. 一分钟弄明白,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山经海经大荒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大荒,海内与海外,大荒到底是哪里请看丫丫图说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典籍,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荒诞离奇的人物志怪,匪夷所思的奇异禽兽,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让人们对山海经里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山海经中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这些内容自然是不能写入到正常的历史典籍里的。

  7.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8.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9.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 ”颜值逆天”的文物?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拜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积淀所赐,每当有文物亮相,都不知会惊艳多少观众的目光。

  10. 《延禧攻略》的珠宝首饰大火,古代欧洲皇室的宝贝都远远比不上

    回看延禧攻略,让我们真正了解到古代的工艺和古代的珠宝首饰是何等的精美与精湛,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中国的古代的首饰,真的美的不可方物。

随机推荐

  1. 文殊菩萨仗剑刺佛

    以五逆罪说,文殊菩萨似乎欲犯出佛身血的大罪。本此可以证知文殊菩萨执利剑以刺佛陀,不过是其度众生所运用的善巧手段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刺于佛陀。同时我们也可知道,文殊菩萨手中所持的利剑,根本就是代表文殊菩萨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微妙智慧,不能把它当作真的利剑来看。所以五百菩萨证得无生法忍后,以偈赞叹文殊菩萨说: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此中显示文殊菩萨以智能通达空性。

  2. 無常

    此時舍衛國波斯匿王的母親,已高齡九十多歲,因歲長年邁而身染重病,不久便因病過世。孝順的波斯匿王帶領朝中大臣依循禮節,如法送葬。待葬禮結束,波斯匿王來到精舍,恭敬地頂禮世尊。

  3. 【栗皱】的意思是什么?【栗皱】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栗皱」在《汉语大词典》第6034页第4卷966栗皱lìzhòu栗子带刺的外壳。唐·杜甫《野望因过常少仙》诗:「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前蜀·贯休《湖头别墅》诗之一:「饥鼠掀菱壳,新蝉避栗皱。」栗皱的拼音lìzhòu栗皱是什么意思★「栗皱」在《汉语大词典》第6034页第4卷966栗皱lìzhòu栗子带刺的外壳。

  4. 编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编”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编”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断简残编——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编:穿简的细长皮条。指残缺不全的书籍。 断简遗编——简:古时用以书写的竹片。编:穿简的皮条。指残缺不全的古籍。 蠹简遗编——泛指残存的书籍。...

  5. 梦见和男友啪啪啪

    周公解梦梦见和男友啪啪啪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和男友啪啪啪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日本海啸巨石:这些数百年历史的遗迹拯救了今天的生命

    日本由于位于太平洋火环上,经常遭受地震袭击.有时,这些地震活动会导致海啸——一种“地震或潮汐海浪”.尽管这种致命的自然力无法阻止,但日本人已经学会了尽量减少海啸造成的损害的....一种...是听从他们祖先刻在“海啸石”上的建议,海啸这个词本身来自日语,翻译成“港湾波”.据估计,在这个岛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日本沿海地区已经竖立了几百块海啸巨石.据说大部分的海啸石头都可以追溯到1896年左右,那一年海啸

  7. 投梭折齿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tóusuōzhéchǐ【解释】投梭:用梭子掷人。比喻女子抗拒男子的挑逗引诱。【出处】《晋书·谢鲲传》:“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例子】若称誉贤女,岂容作此等语,必至投梭折齿矣。(清·陈澧《东塾读书记·诗》)【相关】百度“投梭折齿”

  8. 清末「 ”七年重建海军计划”差点吓倒对手

    进入近代以来,海军就是花大钱的军种。甲午海战,基本是东亚两国钱包厚度和采购力的比拼。因为两国都是从欧洲的英德等国订购新式铁甲舰。本来清朝下手订购比较早,订购的铁甲舰吨位也比较大。曾有明显领先对手。反倒是日本方面。拿出全部财政收入的接近一半拼命订购新舰。大东沟海战中的吉野舰,本来和致远舰就是同一个英国海军工厂出品的同一套图纸的先后升级版。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到了清朝要灭亡的前几年。

  9. 佛陀告诉你世上最痛苦的事

    另外一个弟子听了也说:“你们两个说的都不对!世界上最让人痛苦的是突然遇到让人害怕和恐惧的事情。”在这棵树的附近住着四种动物,分别是野鸽子、小鸟、毒蛇和梅花鹿,它们相处得很融洽。

  10. 在500万年前的深坑中发现的“翼蛇”化石

    史蒂文·贾辛斯基在田纳西州一个有500万年历史的深坑里,在一个被称为灰色化石的地方,科学家们在其他数百块蛇骨中发现了一条古代“翼蛇”的化石。贾辛斯基在一份声明中说:“蛇没有胳膊和腿,但它们有大量的脊椎。”研究人员将新的属和种命名为Zilantophisschuberti,大致翻译成舒伯特的有翼蛇或舒伯特的有翼蛇。新发现的“翼蛇”在4月3日在线发表在《爬虫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被描述。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