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人间红尘难看破

有一位外道的修道人,捧着花,来见佛。佛说:“放下!”修道人放下了左手中的一株花。佛说:“放下!”于是,又放下右手的一株花。佛说:“放下!”那修道人说:“我今两手空空,更教我放下什么?”佛说:“我不是教你放下手中的花,你应当放下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啊!”外道人于是得悟。>——《五灯会元》卷一>第二个故事>坦山和尚和他的侍者外出行脚,走到一条河边,看见一位漂亮的女孩子立在河边,也想过河,却无法过去。坦山说:“我背你过河吧!”于是,背着她,过了河。那女孩子千谢万谢地走了。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半天,那小和尚终于憋不住了,愤愤地说:“师父,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刚才你为什么要背那个女孩?”坦山说:“我早就放下了,你还没有放下呀!”>第三个故事>一位将军在家中拿出他所收藏的珍宝古玩来,欣赏把玩,一不小心,差一点把一只玉杯打碎。幸亏他手快,抓住了滑下的杯子,但已经满头大汗了。待他定下心来,他想:“我率领千军万马,出死入生,从来没有害怕过,为什么今天一只小小的杯子就让我惊吓成这个样子了?”他由此悟出,有了爱憎之心,有了贪恋之心,才让他如此惊怖,如此失常。于是,他把那只玉杯打碎了。>这里三则故事,都已告诉了我们,人,应该“放下”什么。可是生活中,许多烦恼,许多执著,许多不开心,有几个肯放下,有几个能放下?人总会遇到难堪的处境,最怕的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郁结、不肯放下,就留在心上。留在心上,又承受不了内心的压力,那就麻烦多多了。>人的内心世界真奇妙。有时候难以理喻,有时候又无法用“情”字来概括。有人说,生活太复杂,这个世界太复杂。其实,生活并不复杂,社会也不复杂,复杂的是人。人太复杂。人为什么复杂?因为人的心太复杂。人的脑子里(心里)念头太多。有许多念头,似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无法控制它。该想的,想不出,想不起,它不来。不该想的,不请自来。甚至挡也挡不住。特别是人在面对矛盾、面对困惑、面对“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时候,杂念纷至沓来,排遣不去,越想越想不开,想不通,吃不下,睡不着。落到这种困境,别说你是作家、诗人、科学家,即使是心理学家,你也找不到主宰自己念头的出路。在李后主那里,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李清照那里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曹雪芹那里叫“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人就是这么奇怪,丢不了,放不下,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实际上是自己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人对自己的念头没有自由。于是什么样离奇的、出人意外的蠢事、傻事、损人不利己的事、害人又害己的事,都会不断地制造出来。在旁观者的眼里,也许会认为这个人的念头、想法、做法、行为,太离谱,太不合情理,太出格,太失常,可是在本人,他认定他那个念头是不可替代的,不可动摇的、甚至不惜一切,不计后果的做去,至死还自我感觉良好。多少人间悲剧,就这样毫无理性地在一幕幕上演。为什么?人不肯放下。>人,又往往被自身的许多假相掩盖着。一个人爱吹牛,说大话,极力显示自己的能耐,其实,他掩盖的是他的自卑和空虚。吹牛,说大话,是假象,正是他不肯放下他的自卑和空虚。如果他能看清(观照)自己的这个“如实”真相,他就会惭愧,再不愿吹牛,说大话了。一个暴跳如雷的人,他的脾气、怒气,也是假相,掩盖的正是沮丧和恐惧。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且游刃有余的人,是不会发脾气,不会那样失去理性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突显其暴力的非理性的发作之时,恐怕正是不肯放下他的失败、挫折而又无能为力之际。所以研究一下人们内心的种种变化、各种妄念的显现、各种执著的暴露,你便能判别出什么是迷?什么是悟?>据说,东南亚有一种捕捉猴子的 ... :>用一只木箱,将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里面,箱子上开了一只小洞,大小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猴子伸进手去,抓住了水果,手就抽不出来,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放下。但大多数的猴子,都不肯把手中的东西放弃,以致当猎人来的时候,不费气力,就把猴子一个个捉住了。这是猴子的悲剧。像猴子一样不肯放下的人的悲剧,在生活中还少吗?不肯放下,当然与不能看破有关。>对于“看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但是,有一位老太太,她却做到了:她在路上碰到抢匪,把她的一只钱包抢走了。回到家里,她向一家人分享了下面的话:>“我今天有四件事要感上天之恩:>以前我从没有碰到过抢匪,今天碰上了。>虽然他抢了我的钱包,但没有夺去我的性命。>虽然抢走了钱包里的钱,但数量不多。>是人家抢了我的,不是我去抢了人家的。”>怎样看待不幸?以感恩、赞美来看待,不仅释怀,而且充满喜乐,这是真正的“看破”。>第四个故事>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惶失措,他看到一位老太太,非常平静地在祈祷,神情安详而又幸福。等风浪过去,全船脱离险境,这人好奇地跑过去问老太太,你怎么一点都不怕呢?>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马吉,已经被上帝接去了,到了天上的家。二女儿叫马丽亚,住在英国。刚才我是在祷告,如果接我回天上的家,我就去看大女儿;如果让我去英国,我就去看二女儿,不管去哪里,都一样。所以,我很安心啊!”>这个老太太,真的放下了。然而,放下,不仅仅是对凡夫说的,对修行人,学佛者,更要懂得放下的实践意义。一方面,你要发菩提心,要有求道求法的诚心、恒心,但是又要把一切执著放下,把追求心、期待心、修功德的心、成道的心,全部放下。既放下身外之物、心外之物,包括一切的快乐和苦难;同时也要放下何时才能悟道、得道的渴望与寻求。只有把一切心都放下,你才能发现,原来佛就和你在一起,道就和你在一起,它没有离开过你,你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它,它本来就在你的心中。不放下一切分别、执著,成佛很难,悟道很难,往生西方也很难!>六祖慧能未出家前,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经文时,当场若有所悟,决定出家学道。他前往湖北黄梅,投奔五祖弘忍。半年之后,听五祖讲《金刚经》,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豁然开悟。在《坛经》中,他谈到无住、无相、无念,这三者实际上是相通相融的。“无住”,就是不在一个念头上或任何一种现象上产生执著,牢牢不放。比如,一个人受了批评,听到了一句非议的话,或遭遇挫折,蒙冤受屈,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扰,心生苦闷,那就叫心有所住。贪财贪色,贪名贪利,心中牵挂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贪恋,甚或瞋恨怨怒,这些就叫“有所住”。凡是烦恼,想不开,看不破,放不下,就是心有所住。所谓“心无所住,”当然,就是身在红尘,又能跳出红尘,不受红尘困扰,不受红尘的系缚。“而生其心”,就是生“无所住”心,就是生出离心。一个学佛者,出入红尘还能救度红尘中的众生,为他们布施法雨,广说佛法,这就是慈悲心、菩萨心、智慧心了。>“心无所住”就是心生无住,无住生心,生无住心。外在的现象,如梦如幻,自己不为所迷,自性清净,不会在利害、荣辱、是非、得失、人我分别中打滚,折腾,这才是真正的放下。>六祖慧能大师的那一首著名的得法偈,也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据说慧能二十四岁时到达黄梅,拜见五祖弘忍大师。弘忍问:来为何事?慧能说:“唯求法作佛”。弘忍随口一问:“獦獠也想求法作佛吗?”不料,慧能马上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却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好一个“佛性有何差别!”这一问,当然令五祖刮目相看,把他派到碓房去踏碓舂米。他在那里安心劳动了八个月。一天,五祖 ... 门人,要大家作一首偈,目的是考察一下各人的见地,为日后做准备。大家都仰望首座神秀。神秀是东山会下的教授师,名望皆在众人之上。盼他写首偈来,也是众望所归。但神秀没有自信,不写又不行,于是,他将偈写在廊下的壁上。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听到别人念了这首偈,认为他没有见性。当下也作了一首,请人代他写在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了慧能的偈子,便在夜间唤他进房,为他说法,付法传衣。当天晚上,五祖就送慧能去九江驿,嘱他速回岭南。慧能走了,后来就是鼎鼎大名的六祖。>其实,神秀的那首偈,并没有错。茗山老法师就多次说过,一个尚未开悟,还在修持过程中的人,应该牢牢记神秀的教导,必须时时勤拂拭,老老实实地磨练自己,保持心地清净,这是一个长期用功的过程,一点也马虎不得。但六祖慧能大师,已经彻悟了,境界自然不同。他认为一切都不应该执著,“菩提树”、“明镜台”何须执著?智慧也不应执著。一执著有智慧,执著的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说“本来无一物”。既没有生死,也没有涅盘;既没有烦恼,也没有智慧;既没有污染,也没有清净;既也没有分别,也没有凡圣。只有心中一无牵挂,什么都放下了,这才是真正的开悟。正如《心经》中所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才是真正的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就是“本来无一物”,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的得大自在。>有道是:“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第五个故事>有个出家人去问马祖道一禅师:“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向我直接开示祖师西来意!”马祖说:“我今天很累,没有说话的心情,你去问智藏。”跑来问智藏,智藏说:“你为什么不问和尚(指马祖)?”僧说:“是和尚叫我来问上座呀!”智藏摸了一下头,说:“今日头痛,你去问怀海师兄吧。”跑去问怀海,怀海说:“我不知道。”这位出家人无奈,只好再回到马祖那里,把经过禀报了。马祖说:“藏头白,海头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三个人都不肯回答。不肯回答,就是没有什么好回答的。既然没有什么好回答的,那当然也就是没有什么好问的。他最后还是找到马祖这里来,马祖只有点拨他了:你问的问题,就像智藏的头是白的,怀海的头是黑的。智藏年纪大了,满头已白,怀海还年轻,头发仍黑。一白一黑,答案现成,何须再问?处处皆佛法,样样都是道,你自己看不到,还要问这问那。等于说,你自己穿着衣服,还要到处找衣服,你碗里就有饭,还要找饭吃。佛法本是自然如是,天然如是,一切现成,用禅宗祖师的话说:吃饭、睡觉、屙屎、拉尿、都是。不需要问,不需要说,所以一切语言,文字,都是多余。说出来的,写出来的,恐怕就不是佛法了。如果要问要答,要说要写,那都是心中的执著。心中的执著不肯放下,问什么是佛法?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都不是,一切都不是。心中的执著放下了,不执著于善,也不执著于恶,心无所住,一念不生,这就是祖师西来意,就是佛法。这不就是像“藏头白,海头黑”一样简单,现成,明明白白吗?>“看破,放下”的智慧,是 ... 的智慧。现实生活中,有人能悟,有人不能悟。能悟的,懂得放下的 ... ,这 ... 用处太大了,好处太多了,有些人,心事重重,苦闷多多,钻在牛角尖里出不去,从痛苦得很,消极得很,到了绝望得很,几乎死路一条。其实没有这么严重,都是心中的执著,把自己放进了“地狱”。只要放下,放下即实地。只要放下,回头是岸。只要放下,柳暗花明,海阔天空。我住在上海静安寺时,有一个交通大学的硕士生跑来找我,一进门:“师父,我这几天烦恼太多了。”我当时特别忙,根本无暇接待。只好来个干脆:“你烦恼多,说明你没有智慧,说明你有业障。”他一听连忙说:“师父,够了。”掉转身就走了。他不放下,他是不会走的。他坐也没坐,头也不回就走了,他已跳出他自己设定的、自己带来的框框了。我曾看到一本书叫《智慧的痛苦》,我有点吃惊,是智慧的痛苦还是智者的痛苦?作者很有名,但我想,这个词,大概同佛教的“智慧”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佛教说来,有智慧,就不会痛苦。痛苦,正因为没有智慧。>唐代洞山良价禅师有一首偈语:>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时?>为他闲事长无明?>名闻利养,人人所求。但是有名利,就有伤害,有荣就有辱。“人怕出名猪怕壮”说的也是这一层道理。无宠不惊,无荣不辱。懂得这个道理,就能看破、放下。有些人,追求太多,贪恋无已,把人我、是非、得失,看的太重,太计较,太执著,增加了自己的负、人际的纷扰、社会的动荡,话又说回来,“不求名利不求荣”是说个人的不贪名不图利不慕荣。不求个人的私名私利。不求个人的安富尊荣。但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人民大众,当然还是要“求”的,求国家稳定,求社会繁荣,求大众福祉,这才是我们学佛的慈悲济世之旨。人能随缘,就能抛却纷扰,就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众生不辞辛劳,努力奉献,竭诚服务,广结善缘。“人生百岁,草生一秋”。一个幻躯,不倒能几时?怎么能为一点闲事,增长无明,迷误自己?无明与烦恼,是人的两大病根。无明不除,烦恼不断。痛苦不能解脱,生死也不能了脱。无门慧开禅师说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不把闲事挂心头,不为闲事长无明。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洞山良价禅师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洞山良价禅师有一天在过河时,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船上一个人,水面一个人。水面上的不是他,是影子。船上的不是影子,才是他。当他未看到水面的倒影之前,始终不得开悟,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也许认为在身外还有一个东西,那才是本来面目(或称自性)。直到他见到水面上自己的影子,才知道不要离开自己的身心,另外去找什么。如果这样去找本来面目,去求道求法,去希望得法悟道,那实际上离开本来面目,就愈走愈远了。现在,我看到水面上的影子,影子是我,而我并不是那个影子,这就是开悟。很多人误解为,开悟一定是石破天惊,混沌初开,一件很不得了的大事。其实,未悟的时候,对面不相识,悟了以后,才发现根本不曾离开过,本来如此,如此而已。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影子从我而生,离了我,不会有影子。所以圣严法师指出: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身体和正在动念头的心,是本来面目的影子,离开我们的身心之外,不可能还有一个什么东西叫本来面目。可是,在你发现这个道理之前,绝不可以把我们平常有执著,有烦恼的身心当作是本来面目。恰恰那是本来面目的影子。>“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般人(凡夫)常在生活中自我困扰,也困扰他人,原因就在于太执著人我区别,分里分外,分亲分疏,为利害得失所牵,情不能己,理不能明,甚至是用别人的判断来判断,用影子的经验来经验,把世界颠倒了来看,那已不是本来的东西了。如果能达到洞山良价禅师的悟境,对所有的现象,却已了了分明,既知我,亦知非我,还能心无挂碍。“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那种种执著、牵挂、烦恼的身心并未离开我的本来面目,而是把我的本来面目遮掩住了。一旦离开了烦恼、执著,本来面目终于现前。所以,开悟后的我是本来面目,看破,放下后的我,是本来面目,而不是那个执著的我、烦恼的我了。我还是我,只是看破,放下了,没有烦恼了,这才见本来面目,才是得大自在。可见,只要你放下,佛性便显现出来了。>生活是多样化的,生活中还有一种不肯放下:>第六个故事>有一只狐狸,想溜进一座葡萄园去大吃一顿。但是栅栏的空隙太小,它挤不过去。于是,下决心狠狠地节食了三天,让身子略为瘦了一点,总算可以潜进园子里了。>可是,当它满足所愿,痛痛快快吃完葡萄以后,却又钻不出来了。只好在里面又饿了三天,才能够出来。>这只狐狸叹口气说:“忙来忙去,还是一场空。”>无效劳动,白忙一顿,可做可不做却又在那儿大做而特做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大概不少吧。为什么却不看破?为什么不能放下?放下,也就减少了白忙,减少了无效劳动了。你要学会有效地办事,有效地工作,也得学会放下的 ... 。这就是 ... 的智慧。>说到 ... 的智慧,我又想起一则故事:>一个大富翁,家财万贯,住在一所豪华巨宅里,每天烦恼不断。在他楼下有一间违章建筑,里面住了一对贫穷的夫妇,每天出去打工,回来了弹琴唱歌,活得非常开心,他觉得很奇怪,这穷人饭也吃不上,这么快乐?我山珍海味,却烦恼不断,实在想不通。管家说:“老爷,这好办。你要送烦恼吗?就送他二十万吧。”富翁说:“送了二十万,他们不就享福了?”管家说:“试试吧,送了就知道了。”这对穷夫妻忽然得到二十万,这下不平静了。到了晚上,想把这笔钱藏起来。放在枕头下,屋梁上,橱柜里,放在哪里都不放心。一夜没有睡,天亮时,才发觉上了当。第二天,原封退回。“把你的烦恼还给你!”不要了。>这当然是一则笑话。送烦恼,实际上就是把烦恼放下。能把烦恼放下,把烦恼送掉,把烦恼断灭,这个意义非同小可。学佛的一大事因缘,其实就是了脱生死,究竟涅盘。众生不能了脱生死,就是因为烦恼不能断尽,因烦恼系缚而流转生死。众生若破执放下,则一切烦恼必能断尽。烦恼无尽既能断,当然也就能出尘了脱生死了。>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这首偈子看起来很幽默。但说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谁能不跨越死亡的门槛呢?任何人都要“轮到”的,能把生死放下,当然是最彻底的放下了。>记得香港跑马地天主教公墓,有一副对联:>今日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也相同>含意相仿佛,但上面这首佛教中的偈子,却比这副对联早了一千多年。红尘固不足贪恋,但人人平等,却是佛家的智慧。生死都能放下,还有什么不能放下?>据胡因梦的回忆,广钦老和尚圆寂前,说了一句话:“没来没去没事情。”多么平淡,却又多么丰富;多么平静,却又多么深刻;未来的还没来,当然“没来”;去了的,已经没有了,当然已“没去”。没来没去没事情,这是究竟解脱,无挂无碍,这就是“空”,就是“无我”,就是般若智慧。万念放下,当下离执息妄,当下即涅盘。这是放下多么彻底,心量多么宽广。多么崇高的人格,多么明净的心灵——终极之美!>自己带不走,别人抢得走的是钱则;>自己带不走,别人抢不走的是学问;>自己能带走,别人抢不走的是智慧>——放下即涅盘。>梦商国师有一首偈,正可为我此章作结:>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人间红尘难看破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炉锤】的意思是什么?【炉锤】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炉锤」在《汉语大词典》第9916页第7卷314炉锤见「炉锤」。

  2. 明末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大明帝国威名赫赫的将门集体殉国

    李自成抓住战机,一日内追击明军四百里,孙传庭集团遭到毁灭性打击,四万余人战死,武器辎重损失殆尽。一场明末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城市保卫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战略制定之后,榆林将门歃血会师,积极备战,并拿出私财犒赏军队。负责攻城的李过将这些被俘的将领送到西安,以备李自成招降。榆林之战是李自成进入陕西后最艰苦的一场战役,前后历时十二天,以榆林城全城死节的方式结束。

  3. 不堪造就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bùkānzàojiù【解释】指没有培养前途。【出处】【例子】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茅盾《蚀·追求》八)【近义词】不务正业【反义词】孺子可教,鹏程万里【相关】百度“不堪造就”

  4. 溥仪最看中的一件宝物,一直贴身携带,生怕被人抢去,最后上交国家

    1924年11月5日,对末代皇帝溥仪来说是很痛苦的一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结束了对清皇室的优待政策。就在溥仪准备乘飞机逃往日本时,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被遣送到了苏联境内控制。>而有一件宝贝却一直被溥仪贴身保存,几十年如一日。1950年7月,溥仪被遣送回中国。当时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期,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支援国家,思虑再三,溥仪最终将这件宝贝献给了国家,它就是——乾隆田黄三连印。

  5. 塞谢舍特女王的陵墓

    “让我们从头开始,”AbdelHakimkarr建议,当他在一个被太阳晒白的粉红色石头和砾石的考古挖掘的北侧跳跃。相关内容扎西哈瓦斯的秋天当你以挖掘古埃及的皇家财富为生时,开始确实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比四千年前,第六王朝时期。我们站在塞加拉泰提国王墓地的边缘,卡拉尔和他的考古队正在那里挖掘泰提母亲塞谢舍特王后的坟墓。这座陵墓,以及曾经容纳它的五层楼高的金字塔,直到最近还是一个倾倒周围挖掘的沙子和

  6. 姓名学占卜测恋爱运_姓名测试

    恋爱姓名学占卜姓名换算惯例想要知道自己的恋爱性格,首先必须先将自己的名字用罗马拼音拼出来哦!姓名数4的你安全第一的慎重派什么样的名字的人容易成为明星_姓名测试如同具古典美的芙蓉花给人的印象,你凡事都慎重,就连选男朋友,第一个条件也是具安全感而非外表帅气。姓名数6的你不论恋爱还是当朋友都很被动代表柔软且惹人怜爱的你是香豌豆草,男孩看见这样的你就会有想一直守护你的心情。

  7. 自由

    自由为了丰富囚犯们的精神生活,监狱请来了一位大师开展讲座。题为《自由》大体就是讲虽然身体被囚禁,心灵却是自由的,可以通过冥想、怀念等方式融入外面的世界。那声音越来越近,一块软滑的东西从囚室里穿过铁栏跳到他身上,又“吧嗒吧嗒”地朝门口蹦去。“经过我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执念足够强的时候,即使身体被禁锢,也能达到自由的境界……”

  8. 乘舆播越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chéngyúbōyuè【解释】指天子流亡在外。【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乘舆播越”

  9. 找回真实快乐的自我

    找回真实快乐的自我(一)——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人之所以烦恼痛苦不快乐,只因为不认识自己,以及不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从而无知地对外在的事物产生了固执的念想所引起的。更重要的是令我明白了佛在《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说的--每一个众生都有一颗不生不灭的佛性道理之后,我更加信心十足,下定决心挖掘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令自己达到不死不生的境界。

  10. 元朝仁德王后为何会远嫁高丽?仁德王后是怎么死的?

    仁德王后是谁啊,怎么都没有听说过。是元代的蒙古公主,嫁入高丽为恭愍王的王妃。这个仁德皇后宝塔失里为元顺宗之子魏王阿不哥之女,在出嫁时被元惠宗封为承懿公主。王祺与宝塔失里在元朝完婚后,没有立即回国,而是在元朝又过了两年蜜月。到了至正十一年,元惠宗将王眡迁到江华,册立王祺为高丽王。随后,王祺更名为王颛。之后王祺娶权臣李齐贤的女儿为妃。承懿公主怀孕了,王祺很高兴,为其大赦。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