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说起流放,人们想到的往往就是那些苦寒荒瘴之地,流放人员的脸上,永远只是一副苦逼表情。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说起流放,人们想到的往往就是那些苦寒荒瘴之地,流放人员的脸上,永远只是一副苦逼表情。 其实,流放与「 ”发配充军”是不同的概念,被「 ”发配充军”,说明官府是不再理会你的生死了,但至于流放,统治者其实只是想给对方个惩戒,生命基本还是有保障的,而且多数还会有再度起用的机会。 古时候,根据罪犯的身份地位与犯案性质,大致会有三种等级的流放区域供统治者选择: 如果是重大「 ”不可恕”的类型,就流放发往交战区一带的边境区域戍边,属于有去无回但但性命大致无虞的类型,相当于今日的「 ” ... ”;如果仅仅是作为一种惩戒,就发往非交战区的偏远区域----尽管偏远,但还是处于中央政权的绝对控制之下,而且流放期满后往往还有机会回去;如果是皇亲国戚被流放,那他们的「 ”流放等级”也会相当高,其实就相当于换个远离朝堂的地方继续安享生活而已,那些区域与「 ”苦寒荒瘴”是无关的。 流放不同于这类型的充军发配 此外,还有一种「 ”降职下放”,即贬谪,也是属于变相的流放;区别只是,他们的身份依旧是朝廷官员。在那些偏远地区,被贬谪者的职责之一就是管理那些被流放的人,在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之余,自己也是朝廷的惩戒对象之一。 根据历代疆域版图的变迁,流放地域也时有变化 普通百姓犯了大罪没被处死的话,其结果多半就是「 ”发配充军”,在战场上的死活就得看自己运气了;而「 ”流放”,是只有「 ”体制中人”才有的待遇:生命有保障,生活有着落(甚至过得不会差到哪去),这就是体制带来的好处,到底是「 ”高人一等”,犯了罪也不例外。 由于历代王朝的版图多有变迁,古时边疆地域或偏远地区的范围也是常有变动的。比如汉朝时,往南最偏远的区域可达今天的广西合浦、越南中北部区域、往西北就到今天的甘肃宁夏一带;宋朝时候,由于疆域大幅缩小,也就仅剩岭南区域可选了;而到了清朝,东北方向可达今日的黑龙江牡丹江地区(宁古塔)、西北可达今日的 ... 区域(伊犁)、南部可达今日的海南、西南部可达黔西、巴蜀和云南广西的西部边陲,东部则可达台湾省。 「 ”苦寒之地”宁古塔聚集的是大量清代名臣 由于元明清时候疆域过于广大,不看里程、光是指定这些固定流放地域的话往往难以执行----流放者往往还没走到目的地就在路上累死了。 于是清朝时开始划分具体的「 ”流放路程”:以案犯所在地为中心,按流放距离的等级指定最终目的地。比如以2000/3000公里为流放半径,就往相应方向选择一个该距离范围内的地点,通常误差会小于一百公里。 如此一来,「 ”流放地”就逐渐失去当初「 ”苦寒荒瘴”的意义了。比如台湾省府的案犯就只能往大陆发配(其余方位都是大海),两三千公里范围的话,目的地大致就在广东湖南一带,其流放目的地往往比台湾省当地还要发达呢! 从台湾省流放到广东,幸或不幸? 由于以州府为单位的流放地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互换性,在以里程决定流放地的情形下,内地的可选流放范围往往就大得多。为争取较为舒适一些的流放地(甚至视流放如度假),相关贪腐也就出现了,这在清朝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人文熏陶特性:被流放者的文人身份,对流放地的人文文化具有开拓性作用 古代最著名的流放者当属苏东坡,他一生经历数次贬谪(即下放)与流放,在其流放的路途上与目的地均留下了惠及千年的「 ”苏东坡文化”。 苏东坡在流放路上留下了大量「 ”东坡文化” 宋神宗时期,苏东坡曾先后被贬黄州(湖北黄冈)、杭州、颍州(安徽阜阳)、扬州与定州(河北)。那时期的他好歹还属于「 ”公务员”;,宋哲宗新任后,他继续被贬往英州(广东英德)、惠州、最后到达海南儋州(儋县),直到宋徽宗即位才被朝廷召回,那时候的他就完全是一位「 ”罪官”了,已属典型的「 ”流放”。 苏东坡流放途经大量地域,在各地均留下了有关他的足迹与文化美谈,为当地赋予了大量人文气息。比如黄冈的「 ”东坡饼”、杭州的「 ”东坡肉”、颍州西湖、惠州西湖、岭南的荔枝文化等,实在是不胜枚举。 在苏东坡离开儋州之后,宋代也首次出现了来自海南的乡贡,这都有赖苏东坡在当地「 ”办学堂,介学风”,因而海南人一直将苏东坡视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韩愈也曾被贬官流放至广东潮州,「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流放期间,韩愈重置乡校,延师兴学,使潮州的文风蔚然兴起,为潮州奠下了千年古城的文化基调,今天尚有「 ”韩文公祠”在纪念他在地方上的巨大贡献。 今日的韩公祠 相互融合特性:相向的流放行为,带动了遥远地域之间的知识文化融合 两千年来,我国历史上流徙不断,名人名臣们的贬谪流放固然充满着「 ”悲歌与血泪”,但他们终非寻常普通人一个。 在流放期间,这些名人志士们普遍积极传播先进文化、为当地带去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地方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贡献无疑是不可忽视的—--若非成为「 ”流放地”,这些相距遥远的地区之间本就难有互通,更别说迎来这些文人泰斗了。由此带动的地方发展虽非统治者的本意,但这却是历史演变与生俱来的力量。 林则徐也是著名的被流放名臣 林则徐被流放新疆期间,除大力发展当地的屯田与水利之外,期间还「 ”西域遍行三万里”,根据实地考察整理出的关于南疆的地理信息资料,对后来新疆的国防建设及经济开发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样地,汉唐明清以来被流放到中原的西域人员,也为中原各地带去了西域作物的种植技术及驯兽技术(如驯化狼狗、养马等),这类易地的相互流放,本质上已成了一种行政本意之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方式之一。 满清入关中原,本身已为中原地区带来了东北文化;而清初时成千上万被流放到宁古塔的 ... ,也同样为当地带去了「 ”宁古塔文化”。 渤海文化、金元文化和宁古塔流放文化,为今天黑龙江三大历史文化亮点,这都是得益于「 ”易地流放”无心插柳而形成的,它们都具有典型的「 ”跨地域”文化融合特性,地方人文上包罗万有、具有豪迈奔放的壮阔特点。 雅俗相融特性:皇亲国戚的集中流放地,彻底改变了当地的人文氛围 动耶上万人的皇亲国戚流放队伍 除文人名臣外,皇亲国戚也是历史上巨大的被流放群体之一。巴蜀及湖北的房县,历史上曾流放过大量帝王及皇亲贵胄,这些宗室达官们在被贬时也是动耶上万人的随行队伍,简直就是一次大规模的举家搬迁!所谓「 ”流放”,就是换了个地方继续挥霍作乐而已。 据考证,数千年间光流放到湖北房县的帝王或贵胄之后就多达22位,其余级别的高官更是有五六十人,堪称我国流放史上的一大奇观!流放到房县最著名的人物当数唐中宗李显,因为他的一家子人都当过皇帝,他自己也是两度为太子、两度为皇帝,他这样级别的流放者可谓空前绝后了。 空前绝后身份的流放者李显 房县古称房陵,所处的湖北省西北部居于历代政权的核心地带边缘,既远离朝堂又方便当权者对他们的控制。秦、汉、隋、唐等朝均曾将重要的朝堂人物流放此地,比如吕不韦家族、嫪毐家族、隋文帝太子杨勇、唐高宗太子李忠、唐中宗李显等。 由于这些宫廷人物在此长期居住生活,这个「 ”四水围绕、四山围合”的地方竟也孕育出了具有独特高贵气质的文化。 当地人重礼仪、讲孝悌,「 ”民多秦音、俗尚楚歌「 ”,为国内仅有的秦楚文化混合之地,历史底蕴非常浓厚。帝王们将「 ”推杯换盏”的宫廷礼仪习俗也带到了房县,如此的山野「 ”桃源之地”融合了如此的「 ”宫廷文化”,这正是今日房县独有的魅力所在。 房县文化,与数千年的「 ”皇室流放地”息息相关 无论是文人墨客在流放过程中带来的耳濡目染的「 ”熏陶”、还是遥远地域间的互补融合,这样的经济文化特性形成本是一种本能之举。 作为文人或官员,他们在流放到当地之后总要有所作为,为当地传输教化、互通生产技术的有无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除此之外,他们其实也干不了别的事情,总不至于跑过去种田吧! 作为帝王贵胄,即便是被流放了,他们的生活规格却并不会因此降低多少,这等于就在当地”复制「 ”了一处皇亲国戚的生活居所而已。 寻常山野百姓本是无缘感受这样的宫廷气氛的,”李显们「 ”在当地呆久了,地方上自然也就受其感染、融汇出雅俗共存的地方文化。 谁能想象,这样的地方是昔日帝王「 ”流放”出来的 我们说「 ”任何历史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或多面性”,在流放这事情上,这样的多面性是体现得最明显的了。 流放本是一种惩戒行为,由于它牵涉的人物太多、范围太广,这就好比招蜂的花一样:所经之处必会引致蝶飞蜂舞,而这朵花却只能说:「 ”我就是路过的!” 这朵花说得没错,流放终归是流放,我们仅是从今日的历史角度看到了它所带来的「 ”意外惊喜”,但就相关的当事人来说,他们的脸上或许布满乐观,内心却难免还是苦逼的,毕竟被「 ”炖冬菇”,怎么说都算不上是光彩的事情。 「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本文标签:文化中国古代史历史苏东坡宁古塔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