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婴戏图浅析一描写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谓之婴戏纹或婴戏图。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曾大量地使用婴戏图作装饰图案,各式婴儿戏图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层出不穷。二长达二百多年历史的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婴戏图,从其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等方面考虑,笔者将它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论述。宣德朝青花婴戏图比永乐时明显增多,常见仕女婴戏、婴戏十六子等。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婴戏图浅析
一
描写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谓之婴戏纹或婴戏图。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曾大量地使用婴戏图作装饰图案,各式婴儿戏图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层出不穷。画面上的儿童,生动活泼,稚趣可爱,就像在我们身边嬉戏的孩童一样,可谓我国古代儿童画的杰作。它真实地反映了明代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了解明代儿童形象及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盛开的奇葩,它是应用钴料在白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1300℃左右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创烧于唐代,由于种种原因,它的生产并没有发展起来。经历五代、两宋时期,到了元代,景德镇的制瓷匠师才掌握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使之成为一个成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独立品种。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青花瓷又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明代青花瓷器的纹饰丰富多样,如花卉、动物、人物、文字、几何形状、吉祥图案等。婴戏图属于人物纹饰一类,常见题材有放风筝、捉迷藏、对弈、蹴鞠、习武、攀枝娃娃、莲生贵子、喜报多子、庭院婴戏、郊外婴戏、傀儡戏、婴孩读书、十六子、百子、五子登科等,器物造型以碗、盘、瓶、罐、缸、盒等多见。
婴戏图作为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一种常用装饰纹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不同的艺术风格的转变,总是能够敏锐地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耿宝昌先生在谈及古陶瓷鉴定时,都特别强调纹饰的重要性。因此,对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婴戏图进行系统的排比和研究,了解其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掌握其发展、演变的规律,无疑会为我们鉴定明代青花瓷器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
长达二百多年历史的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婴戏图,从其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等方面考虑,笔者将它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论述。
(一)前期: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
明朝建国之初,封建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宽和的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明初几十年间,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
洪武青花瓷既保留了一些元代青花瓷的遗风,又有所创新,处于承前启后的变革时期。纹饰基本上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也有少量的云龙纹、庭院小景之类,历史人物故事和婴戏图稀少。
永、宣青花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青料一般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青花颜色青翠浓艳,浓处多凝聚银黑色铁锈斑,并有自然晕散现象,使得所绘人物面目不清。永乐青花瓷主题纹饰仍以折枝花、缠枝花为主,人物纹极少,在极少的人物纹中,却以婴戏题材为多。宣德朝青花婴戏图比永乐时明显增多,常见仕女婴戏、婴戏十六子等。永乐、宣德都有这类相近题材的碗,二者比较,后者胎骨略为厚重,青花发色稍显浓重。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共约三十年,社会动荡,瓷业不振,官窑一度停烧,陶瓷界称为“空白期”。常见多为民窑青花瓷,以国产青料为主,艳丽清新,处于上承宣德、下启成化的过渡期。正统朝青花婴戏图少见,婴孩形象多与大人在一起。景泰时青花婴戏图明显增多,与其它高士、仙人等人物题材成为景泰青花瓷中最突出的装饰纹饰。孩儿面容壮健,五官攒聚脸心,头顶有辫翘起,斜向额前,形似豚尾。天顺朝青花纹饰比正统、景泰时增多,但婴戏图反而减少,主题纹饰仍然是以花卉为主,团花尤具特色。
青花婴戏图始见于元代青花瓷器,但数量极少。永乐、宣德到“空白期”的青花婴戏图已较元代增多,但与明代中后期相比,却是较少的,是明代青花婴戏图的初创期。其特点主要有:1.器物造型以碗为主;2.永、宣青花多使用“苏麻离青”料,色泽浓艳晕散,“空白期”以国产青料为主,发色清新艳丽;3.多表现为庭院婴戏,几个孩童在庭院内玩耍,婴孩数量最多到十六子,十六子婴戏图是永乐朝之首创。4.儿童的绘画技法较为写实、工整,以一笔点画为主。儿童形象矮胖、圆脸、头大,口、鼻、眼绘画分明,额上有几根刘海,衣着描绘清晰。
(二)中期:成化、弘治、正德
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开始繁荣,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青花瓷有自己的风格,自成一体。开始采用国产平等青料,青花色泽淡雅清新,造型轻巧俊秀,绘画疏朗舒适。
成代开始流行婴戏图。在青花人物纹饰中,以婴戏题材为主,一般画于器物的外壁,一般表现为庭院婴戏,有九、十二、十四、十五或十六婴孩的。实物遗存较多,官窑、民窑常见。
弘治青花瓷继承成化风格,有“成弘不分”之说,婴戏图仍然流行,此时庭院婴戏题材已开始减少,画面布局走向简单,婴孩的绘画趋于写意,但衣服的着墨仍比较多。
正德朝青花婴戏图婴儿的形象的有所改变,开启后期嘉靖、万历婴戏图之风,婴儿的后脑略大,但和整个形体比较,比例仍算合理。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是明代青花婴戏图的流行期。其特点主要有:1.器物造型以碗、盘为主;2.采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淡雅;3.庭院婴戏题材仍然采用,孩儿人数有多有少,少至一个,多至十六子。常以树石栏杆、花草作衬景,但绘画不及永、宣时严谨。4.绘画技法既有写实,也有写意,实笔点画与勾勒平涂并举,成化时婴孩头型基本为正圆形,正德始后脑略大,开始呈现漫画风格,令人备感其活泼可爱。成化时婴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底,故有“成化一件衣”之说。
(三)后期:嘉靖、隆庆、万历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处于明代后期,政治、经济逐渐走向衰落,景德镇瓷业生产也开始走下坡路,大部分产品的工艺较为粗糙,质量明显下降。此时使用新的国产“回青料”,青花色调浓艳。嘉靖、万历皇帝本人迷信道教,纹饰道教色彩重,风格较前代有很大的变化。
嘉靖开始,青花婴戏图风行,较之成化、弘治、正德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与当时社会上道教的兴盛有很大的关系。现存嘉靖青花婴戏图实物甚多。
隆庆朝仅六年,时间短暂,所以其青花婴戏图基本上承继嘉靖风格,与嘉靖难以区分。攀枝娃娃是隆庆时出现的创新图案。收藏于景德镇陶瓷馆的青花婴戏图六方罐,可以视为隆庆青花婴戏图的代表作。
由于 ... 经济的发展以及“官搭民烧”制度的推行,万历朝青花瓷器无论在 ... 技巧还是在形制装饰等方面都比前朝有较大的提高,高质量的民窑产品与官窑产品难以区别,始于前朝的攀枝娃娃图案此时更为流行。万历晚期还开创了青花淡描、铁线描和勾筋淡水点染的绘画技法。淡描青花是极为突出的工艺,用极淡的色调双勾图案花纹,给人以幽雅的感觉。
嘉、隆、万时期,婴戏图被大量用作装饰青花瓷器,是明代青花婴戏图的风行期。其主要特点有:1.造型比中期增多,除碗之外,还有缸、六方罐、圆罐、长颈瓶、盒等。2.使用国产“回青料”,青花发色浓艳。3.婴戏题材广泛,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4.绘画以写意为主,多采用勾勒平涂技法。婴孩头型自嘉靖开始向后凸出,并且时间越后凸出的程度越大,甚至成平卧冬瓜状,显得头重脚轻,不合比例,婴孩的绘画很有漫画色彩,顽皮可爱。
(四)末期:天启、崇祯
天启、崇祯两朝处于明代末期,共二十四年,时间不长,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衰竭,景德镇御窑近于停产。陶瓷常将这两朝瓷器归为一体,统称“明末瓷器”或“转变期瓷器”。此期的青花瓷,既沿袭万历时期的风格,又开启了明末清初的新面貌。
明末青花婴戏图仍然大量使用,但风格改变,颇具特色。万历后期开始,绘画婴孩采用双勾分水技法,减笔变形,豪放夸张,呈现“极写意式”或“大写意”,将孩童天真活泼之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呈现一片清新之风。遗存实物很多。如张浦生先生《青花瓷画鉴赏》中的春郊嬉春图残碗、莲生贵子图残碗、双童踢球图残碗、蹴鞠图残碗等。
末期青花婴戏图风格与以前截然不同,夸张变异,是明代青花婴戏图的转变期。其主要特点有:1.造型以碗为主;2.青花分水,发色浅淡,有层次感;3.婴戏题材广泛,但画面简洁,主要突出刻画婴孩,花草树石等衬托景物变得稀少,甚至只绘婴孩,不画景物;4.绘画采用双勾分水技法,呈“极写意式”或“大写意”,刻画婴孩写意变形,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甚至不见眼鼻,草草几笔而就,但表现力强,富有动感,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明代青花婴戏图各个时期的时代脉络清晰,特征突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分别为初创期、流行期、风行期、转变期。官窑拘谨细致,民窑随意简朴,但都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把儿童刻画得生动活泼,天真烂漫,惹人喜爱,是当时艺术匠师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无穷遐想。
三
小孩天真活泼,聪明可爱,深得人们的喜爱。古代瓷器、绘画、玉雕、剪纸、木刻、刺绣、年画等多种艺术门类都喜欢表现儿童题材。明代景德镇的青花婴戏图,不仅是对传统婴戏图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受到当时其他艺术品种如绘画等影响,并以自己杰出的艺术成就,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儿童题材。
在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上,儿童题材很早就被用作陶瓷器的装饰。据考证,婴戏图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表现为釉下褐绿彩婴戏莲纹。到了宋代,定窑、磁州窑、耀州窑、介休窑、景德镇窑、容县窑等都曾用婴戏图作装饰,当时的制瓷匠师,通过刻花、印花、绘画等工艺技法,将婴戏花、婴戏球、婴戏海水、荡船、钓鱼、放爆竹、蹴鞠等儿童嬉戏玩耍之生活画面表现出来。其中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最富表现力,将儿童的娇憨之态发挥得惟妙惟肖,传神之至。元代瓷器也喜爱用婴戏图作装饰。青花瓷器到了元代已经发展成熟,婴戏图也被用作元代青花瓷器的主题装饰。
唐宋以来,绘画发展史上出现了一批擅长绘画儿童题材的画家。《宣和画谱》中说唐代画家张萱“于贵公子与闺房之秀最工……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张萱能很好地把握住儿童的人体比例和风格,克服了唐以前儿童图案“貌小体壮”的不足之处。宋代儿童题材画家更是名家辈出,如苏汉臣画的婴儿“天机烂漫”、“深得其貌而更尽神情”,作品有“秋庭戏婴图”、“婴儿群舞图”、“萱草婴儿图”等;李嵩也写有“货郎图”等。
此外,儿童题材还广泛地体现在其他艺术种类之中,如唐代的铜镜、宋代的玉雕等。可见,明代景德镇青花婴戏图深受传统婴戏图的影响,是对传统婴戏图的继承和发展。
明代绘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辉煌时期,其儿童题材绘画对明代景德镇青花婴戏的影响很大。官窑青花婴戏图深受宫廷绘画影响,而民窑青花婴戏图则深受民间绘画影响。明代早期,宫廷绘画兴盛,绘画技法仍然推崇工笔写实,比较严谨细密,多用水墨,稍带写意,下笔轻快,这种风格一直影响到天顺、成化时期。王仲玉、周位、边文进、谢环、周文靖、商喜、李在等人都是很有成就的宫廷画家,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擅长绘画人物,技艺精湛。从永乐、宣德的青花婴戏图碗上的画风观察,明显地打下了明初宫廷绘画的时代烙印。如果说著名的书法家沈度能为明初御厂官窑瓷器写款,那么,宫廷画家也完全可能为官窑瓷器绘写画稿。
明代中后期,成化至嘉靖前后,宫廷绘画由兴盛逐渐走向衰微,画风也随之改变,流行粗笔写意技法,风格比早期更加豪放、简练。人物画以吴伟、王谔、朱端、周臣等为代表。这种画风在此时的青花婴戏图中也得到充分的反映。
由万历后期到天启、崇祯,明王朝 ... ,宫廷绘画衰落,民间绘画兴盛,画风有了很大变化,突破成规,大胆创新,笔墨更加纵横奔放,挥洒淋漓。人物画的代表有丁云鹏、尤求、吴彬、徐渭、陈洪绶等。其中,丁云鹏、陈洪绶曾为当时流行的版画作了不少插图,为当时欣欣向荣的版画艺术作出了贡献。而版画的广泛流行,更有利于瓷画工匠的借鉴与利用,对青花婴戏图产生直接的影响。《芥子园画传》第一集《人物谱·极写意人物式》中,共画录了近二百种写意人物,人物画得很小,并解释说:“山水中点景人物诸式不可太工,亦不可太无式。……此类人物画法尤写意中之写意也,下笔最要飞舞活泼。……出于一笔两笔之间,删繁就简,而就至简,天趣宛然,实有数百笔所不能写出者,而此一、两笔忽然而得,方为入微。”这也是当时文人士大夫那种“不求形似,聊写心中逸气”的意趣和风格的体现。当时青花婴戏图的“极写意式”儿童形象与这种画风如出一辙,足以说明当时的绘画对青花婴戏的直接影响。
明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社会上各种封建思想广为盛行。各种吉祥图案、吉祥语句深入社会生活并反映于工艺美术品之中,极一时之盛。吉祥图案的作用主要是寓意,隐示人们的美好愿望。青花婴戏图属于吉祥图案。儿童聪明活泼,稚趣可爱,也是人类延续生命的象征,在封建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希望生育男孩来“传宗接代”,继续香火;“人丁兴旺,多子多福”,人们更盼望多生孩子,尤其是多生男孩来提高家庭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明代景德镇青花婴戏图的广泛流行,如莲生贵子、喜报多子、十六子、百子等,正是当时社会上人们希望多子多孙的封建观念的真实体现。
明代景德镇的青花婴戏图,题材丰富,神情活泼,技艺高超,对后世婴戏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创新的题材,如永乐首创的十六子及嘉靖开始的百子图,自出现以后代代因袭而成传统的图案,一直流传到晚清民国,得到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青睐。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