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季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结合艾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艾灸,以鼓舞正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湿气重可分为两种:外湿是因为气候潮湿,而病人在地上坐或卧而引起的;内湿多是因为冷饮等寒凉东西,损伤人体阳气造成的。中医认为,湿邪过盛能够引发疾病

「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季调神论》中「 ”春夏养阳”的原则,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结合艾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艾灸,以鼓舞正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湿气重可分为两种:外湿是因为气候潮湿,而病人在地上坐或卧而引起的;内湿多是因为冷饮等寒凉东西,损伤人体阳气造成的。中医认为,湿邪过盛能够引发疾病发生,比如脊椎病、皮肤病、脾胃病,还会引发如下问题。 伤害关节 湿气进入关节,与「 ”寒”相遇,会形成寒湿,是引发炎症,导致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 影响排泄 湿气过重,会造成「 ”湿气黏肠”,大便次数增多,且有拉不干净的感觉。中医说,「 ”湿气如裹”,湿气重会影响细胞间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湿棉被盖在人的身上一样,会让你常常有头沉、无精打采的感觉。 肥胖 湿气入皮下,会影响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降低脂肪燃烧效率,从而导致肥胖。过多的湿气滞留在体内,加重脾运化水湿的负担,就像马车超载一样,有时甚至会影响肾的利尿功能,严重的可继发全身浮肿。 月经不调 经常居住在潮湿环境,或者经常让身体受湿受潮的女人,体质会比较差,在经期前后会有四肢疲倦,低热难退,月经量少,痛经等症状。 湿邪如不去除,可使病情迁延难愈,如何知道自己体内是否有湿气,可从以下五大信号判断。 体内有「 ”湿”的五个信号 信号一:舌苔厚腻 如果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舌苔非常厚或者舌体胖大,并且舌头边缘还伴有非常明显的齿痕,那就说明体内的湿气太重了,应该及时调整过来,如果还有面色晦暗且发黄,早晨起床时眼皮浮肿或眼袋明显,这些信号也说明体内的湿气较重。 信号二:大便不成形 正常的大便是软硬适中的条形,如果大便像熟得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这也说明你的体内有湿,消化吸收功能异常。 信号三:食欲差 如果到了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涨涨的,在吃饭过程中还有隐隐的恶心感。这种现象也是脾胃功能较弱,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且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夏季。 信号四:小腿肚发酸 早上起床后会突然感觉自己的小腿肚非常的酸痛,并且感觉很沉重,还有的人会出现短期体重增加不少等虚胖的表现,这些都是体内湿气过重造成的。 信号五:精神状态差 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想长呼一口气才舒服,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有头昏脑涨之感,易困倦,记忆力减退。其实这一点不难理解,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路,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 治疗与饮食注意 对于内湿的防治,患者要记住不要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方面不能吃肥甘厚腻及暴饮暴食,提倡清淡易消化。另外用薏米、莲子、白扁豆赤小豆适量煮粥,可以保护脾胃。病人可应用健脾利湿的中药调理, 若湿和热同时存在,可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也要做些体育运动,运动出汗能很好去除身体内的湿气,病人一定要利用夏天的时间,把身体里的汗排出来。 另外,艾灸除湿作用非常好,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艾绒点然后的火如同阳光一样,可以振奋唤醒人的元气,挽回人的生命。服用艾叶的话,药效主要作用在足三阴经——肝脾肾,帮助人体排出寒湿气,把像秋天一样肃 ... 的寒气变成春天一样温暖的祥和之气。用艾叶做针疗,热力可以穿透经络,治疗多种疾病,让久病的人恢复健康。老年人元气不足,小肚子怕冷疼痛的,也可以用熟艾放在肚兜里面,补气温阳的效果很好。 为什么艾灸能有效治疗疾病并且使人健康长寿呢?原因是艾灸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大大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事艾灸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有利于病后的康复。 现代科学认为,衰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和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根据统计,艾灸法适用于300多种疾病,疗效显著者占200余种,所以经常施灸能使患者远离疾病,青春常驻,延年益寿。 ——摘自《中医艾灸入门简单学》,李志刚 针灸学博士 著 关注微信公众号:我的爸爸妈妈,获取更多健康资讯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体内湿气中医湿气艾灸健康养生祛湿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