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为什么汉景帝因为一双「 ”筷子”放弃了名将周亚夫? | 刘三解

人际关系是大多数人读史书时最喜欢品味的内容,并从中抽象出这样或那样的人生经验来,不过有不少人是还没读懂事实的时候,就去总结经验,往往就会有些偏。 今天的问题如下: 为什么汉景帝因为一双「 ”筷子”放弃了名将周亚夫? 回答如下: 汉景帝不是因为一双筷子放弃了周亚夫,而是因为筷子之外的事儿。 先来说说这个事情的直接起因,《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了这个故事: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 ”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这段话,前半截子是筷子的问题,给你一大块肉,却没有餐具,然后自己要筷子,这一段,其实周亚夫没什么失礼的地方,甚至算不上怨望。 关键是后面,景帝说了「 ”此不足君所乎?”之后,周亚夫的反应,而不是这句话本身。 这句话的理解,别说现代人,就是古代给《史记》作注释的各家,也有不同的解释: 集解孟康曰:「 ”设胾无箸者,此非不足满于君所乎?嫌恨之。”如淳曰:「 ”非故不足君之食具也,偶失之。”索隐言不设箸者,此盖非我意,于君有不足乎?故如淳云「 ”非故不足君之食具,偶失之耳”。盖当然也,所以帝视而笑也。若本不为足,当别有辞,未必为之笑也。孟康、晋灼虽探古人之情,亦未必能得其实。顾氏亦同孟氏之说,又引魏武赐荀彧虚器,各记异说也。 大体上就是善解和恶解两种: 善解就是笑着说,你那儿缺东西啊? 恶解就是,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吗? 问题是,周亚夫在面对君主时,无论君主是善言还是恶言,他的反应是「 ”免冠谢”,也就是摘下帽子称罪,谢也可以解为「 ”辞去”,景帝让他起身,周亚夫就势小步快跑地离开(趋出)。 这个反应,实际上是大不敬的,无论周亚夫认为自己是否有错,那么在汉景帝表达了宽宥的态度之后,应该是回到席间解释,而他在此时的反应是,离开,就说明之前的「 ”免冠谢”完全是虚应故事,并非发自本心。 而他的快步离开,只能让人视为负气而走,所谓「 ”怏怏者”。 换句话说,对于汉景帝这个长君,一路提拔他的「 ”老领导”,周亚夫还能「 ”虚应故事”,但又毫不避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那么,对于年幼的新君,周亚夫又会是什么态度?所以,汉景帝此时已经有了 ... 心。 而更重要的是,周亚夫在担任丞相期间,曾多次阻挠汉景帝的提议: 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窦太后曰:「 ”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 ”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 ”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 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 ”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 ”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这里面表面上最触动汉景帝的是几条: 1,废太子,「 ”丞相固争之,不得。” 2,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3,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 背后会触动景帝的有几条: 1,拒绝窦太后的提议; 2,冲突主要涉及在封侯问题上。 一条条说: 首先,秦汉丞相地位极为尊贵,几乎是总揽国政,但是,对于皇帝国本的废立,丞相却坚决参与,并阻击了皇帝的意志,难免会让皇帝认为其操纵皇室的野心,更深了说,是向储君卖好,方便其日后把持; 其次,重申「 ”非有功不得侯”的约定,又强调了后果,那么,「 ”共击之”的对象是谁呢?谁有能够造成这样的后果呢?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威胁皇帝,所以景帝「 ”默然而止”; 第三,你不听我的,我就称病,撂挑子,这种属于硬抵抗,把皇帝逼在墙角,要么认错纠正,要么踢走你,也算是逼迫; 第四,汉景帝朝,窦太后的影响力非常大,硬怼她的「 ”好意”,本身让汉景帝也是非常下不来台,等于是违拗母命; 第五,开国功臣侯们本身是有一个集团的,汉文帝朝通过令列侯之国,逐步解除了他们对于长安朝政的干预,周亚夫算是功臣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他旗帜鲜明且强硬地对抗两次新增列侯的皇帝意志,究竟是站在国事的角度,还是站在本集团的角度? 重点是,汉文帝时已经有先例: 封弓高侯,「 ”以匈奴相国降,故韩王信孽子,侯,千二百三十七户。”封襄成侯,「 ”以匈奴相国降侯,故韩王信太子之子,侯千四百三十二户。” 而周亚夫的理由是说这些人「 ”背主之人”,那么,汉文帝,也就是景帝的爸爸,册封韩王信家族的这群二五仔,也是有问题的了? 所以,站在汉景帝的角度,对于周亚夫的质疑,其实已经上升到了政权安危的程度,而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 ”功高震主”,试问,曹参功低吗?周勃功低吗?卫青功低吗? 让汉景帝以极为暴烈和不讲理的方式陷害周亚夫致死,绝没有那么简单,一定是让他感觉到了严重的威胁,才会如此,而周亚夫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立场,都决定了,这位勋二代对刘氏皇族,绝对算不得恭顺。 这一点,太史公的评论其实说得很清楚: 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重点就是这9个字: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细细品品,很有味道。

为什么汉景帝因为一双「 ”筷子”放弃了名将周亚夫? | 刘三解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3.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4.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5. 一辈子都在抗击匈奴的汉武帝,为什么最后将江山托付给一个匈奴人

    汉武帝而金日磾当时不过是一个匈奴战俘,一次偶然相遇中,将两个地位悬殊的男人联系在了一起。让疑惑的是,这个匈奴人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让汉武帝如此重用,打了一辈子匈奴的刘彻最后把江山交给一个匈奴人来辅佐,在这背后是不是又另有玄机?古代骑兵一手策划匈奴征讨之战的汉武帝,他深知骑兵是战胜匈奴的关键,而马匹就是骑兵的重中之重,想要战胜敌人,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鸿门宴上出现的三个「 ”二百五”让刘邦360度无死角完美逃脱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意是: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原本是想做局...了他,即历史出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是项羽这边出了个头号「”二百五”,非上去客串「”英雄救美”,最后刘邦在张良、樊哙的掩护下成功逃跑的故事。#我要上头条##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历史冷知识#头号人物项伯最出名的「”二百五”到底是谁呢?那就是项伯。项伯和项梁虽然都是项羽的叔叔,可是智商绝对不在一个leve

  9. 从「 ”胡惟庸案”,看大明初期政治情况与造成的改变

    胡惟庸是大明初期的一大政治转折点明立国初期,天下未定,南征北伐事务繁多,朱元璋不得不先沿袭元朝的政体,在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其下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统领百官,掌握全国最高行政权。

  10.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随机推荐

  1. 善心筑就万灵寺

    善心筑就万灵寺明朝年间,路孔镇有个大财主,姓赵,人称赵百万,四里八乡的人都晓得他有钱,具体有好多钱,也没人说得清楚,只晓得半个路孔场都是他的。赵百万虽然有钱,但是有个最大的心病,那就是只有姑娘没得儿子,百万家产没得传香火的根根。赵大善人诚心诚意地说。三个月后,赵大善人带着自己的全家来到寺庙还愿。真敖给寺庙取名“万灵寺”,因为赵百万老年得子的消息流传很广,所以万灵寺一年四季香火旺盛。

  2. 郑和下西洋目的真的是为寻建文帝吗?

    通过这样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正史对于郑和下西洋目的的看法:郑和下西洋为的是寻找惠帝的下落。上述的郑和传当中所记载的就是有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一种说法。这样来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更加倾向于一种文化性质的交流,也就是说,用财务去换取生产技术。因此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是让大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所以说,关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下落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跟的。

  3. ... 英明一世,手下却有一窝囊武将,死后还被奉为战神

    后来唐朝的另一员大将来到之后他们才算是稳住脚跟,但很快就是得救,攻了过来将他们二人同时活捉。后来经过李寿的多次战败之后,...才看清了他的无能,在封赏的时候也没有给他很高的位置,对此李寿还曾表示不满。

  4. 梦见香椿树_周公解梦梦到香椿树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香椿树好不好

    梦见香椿树发芽,意味着生活将有改变。梦见有雨下到香椿树上,暗示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女人梦见香椿树有嫩叶,代表梦者近期有桃花运。做梦梦到香椿树树叶茂盛,代表着事业的成功。梦中的香椿树代表了幸福美满,是大吉之兆。梦见树倒_周公解梦梦到树倒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树倒好不好原版历史新知梦椿,吉。《断梦秘书》梦香椿嫩菜。

  5. “待晓堂前拜舅姑”的“舅姑”是什么人?

    在古代的诗文中,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把自己的公公婆婆称做“舅姑”。然而,在古汉语里,“舅姑”一词往往与现在人们所说的“公婆”同义。“中表”亲也就是所谓的“亲上加亲”,即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所以干脆就称“公婆”为“姑舅”。随着婚姻制度的变化,作为血亲的“舅、姑”与作为姻亲的“公、婆”也不再完全重叠,但习惯称谓并未因此立即改变,相反,其仍在日常生活以及历史典籍中流传。

  6. 天昏地暗的意思 | 成语大全

    多指云雾遮蔽日月或风沙漫天的景象。

  7. 闪电战带来了生机:令人难以置信的新彩色图片显示了伦敦的毁灭和蔑视

    75年前,希特勒下令德国空军在伦敦全境进行一系列空袭,在八个月的血腥暴力期间,首都遭受了空前的破坏。现在展出了一系列彩色照片,显示了纳粹在后来被称为闪电战的爆炸中造成的破坏的全部恐怖。发生在1940年9月的袭击1941年5月,4.3万多人丧生,100多万人无家可归,给整个首都造成了空前的破坏。这些令人心酸的图片现在正在曼彻斯特北部帝国战争博物馆展出,作为恐怖历史的一部分:在IWM北部对英国人进行闪

  8. 长孙皇后:李世民钟情一生的女子

    自幼投奔舅舅隋仁寿元年二月六日,长安永兴坊,高氏为丈夫长孙晟诞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儿,小字观音婢。大业五年,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逝世,年仅八岁的长孙氏与母亲及哥哥一并被异母兄长长孙安业赶出家门,高氏无奈之下只得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投奔哥哥高士廉。

  9. 清热去火蜂蜜 蜂蜜的营养功效和作用

    甜甜的蜂蜜也是很不错的去火食物。蜂蜜它有“清热、解毒、润燥”等功效,是“健康长寿”的妙药。建议每天食用100克蜂蜜,不要再吃其他糖类。预防血管硬化蜂蜜可以预防和延缓血管硬化。每3个月至少应该有15天食用蜂蜜。改善睡眠蜂蜜是帮助睡眠的良药,因为它是一种能作用于全身的镇静剂。保护肝脏蜂蜜护肝,每隔天早晨空腹和每晚临睡前食用。

  10. 葬到月亮上的姑娘(上)

    从前,在壮乡有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名叫玛娜。看到这些,玛娜姑娘不禁懊恼起来,心想:要是把那只麻雀留住作个伴多好,一个人在家织呀绣呀的,太孤单了。从此以后,玛娜姑娘每天绣花时,总觉得那红眼睛的麻雀在窗外啾啾地叫,但她一走到窗口,叫声就不见了。玛娜姑娘觉得可惜极了,正想转身往回走,忽听见高墙里弓弦一响,接着,有个东西掉到了她的跟前,正是她刚才要抓的麻雀。玛娜马上掏出白手帕为它包扎伤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