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孙权逼死陆逊,真的是因为他参与了「 ”南鲁党争”吗?

前言 陆逊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 ... 家,参与了吕蒙袭取荆州,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大败刘备,为东吴政权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纵观陆逊的一生,他前半生是无比光荣的,得到了孙权的重用,但是晚年却被孙权逼死,不得善终。那么,在孙权逼死陆逊的背后,有何政治原因和时代背景呢? 一、陆逊之死 陆逊剧照 对于陆逊之死,通常的说法是,他参与了「 ”夺嫡之争”,又叫「 ”南鲁党争”。「 ”南”,指的是南宫,也就是太子孙和;鲁,指的是鲁王,也就是鲁王孙霸。 孙权(182年-252年)一共生有七个儿子,长子孙登(209年-241年)是第一任太子,但是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同年,次子孙虑(213年-232年)也死了,年仅二十岁。所以三子孙和就成了第二任太子。 按理说,皇位非孙和莫属。孙权也的确很喜欢孙和,并且还特别宠爱他的母亲王夫人。但是孙权又很喜欢鲁王孙霸,用《三国志·孙霸传》的说法,是「 ”宠爱崇特,与和无异”,也就是说,孙权宠爱孙霸,跟孙和没有什么两样。 孙权剧照 有一次,孙权的长女全公主和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吵架,全公主就跑到孙权那里说他们母子二人的坏话。孙权大怒,王夫人忧心忡忡,抑郁而死。孙和也开始担心自己被废,孙霸于是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内分为两派,一派拥护太子孙和,我们不妨称之为「 ” ... ”;另一派拥护鲁王孙霸,我们不妨称之为「 ”鲁王党”。 双方为此展开斗争,还一度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用《三国志·孙和传》裴松之注引《通语》的说法,是「 ”举国中分”,也就是说朝廷都快分裂了。孙权当然不能坐视不理,遂在赤乌八年(公元250年)开始整顿。结果是,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赐死。「 ” ... ”和「 ”鲁王党”中,有很多人都没有好下场。比如「 ” ... ”的陈象、陈正被诛,朱据、屈晃遭到一顿毒打,受到牵连的多达十几家;「 ”鲁王党”的全寄、孙奇、吴安、杨竺被 ... 。 陆逊就是因为支持太子而被逼死的。 陆逊剧照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当太子和鲁王斗得你死我活时,全琮的儿子全寄支持鲁王。陆逊就写信给全寄,让他不要站在鲁王一边,否则必将大祸临头。后来,太子感受到了鲁王的威胁,开始不安。 陆逊就在这个时候上疏孙权,大意就是说,太子是正宗,应该承继大统,而鲁王只是一个藩王,不能夺嫡。我誓死捍卫太子的地位。这样的奏章多达三四次,每次都说得义正言辞,孙权却没有回应陆逊。不久,陆逊的门生顾谭、顾承、姚信等人,因为亲附太子,被流放在外。太子太傅吾粲也因给陆逊通风报信,被下狱处死。孙权多次派人责 ... 陆逊,陆逊闷闷不乐,最终忧愤而死(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岁。 陆逊受到孙权的责 ... 后,「 ”愤恚致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为就在去年,也就是赤乌七年(公元249年),陆逊还接替了顾雍的丞相,总司三事,以训群僚,领武昌事如故。孙权更是在诏书中这样夸赞他: 「 ”惟君天资聪睿,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弭难。夫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 二、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孙权剧照 孙权逼死陆逊,表面上看是因为陆逊参与了「 ”南鲁党争”,并且还是「 ” ... ”的领袖,一号人物。然而,将这件事仔细推敲后,我们会发现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很简单,陆逊死后,「 ” ... ”的二号人物诸葛恪,非凡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晋升为大将军;「 ”鲁王党”的一号人物步骘接替了陆逊的相位,二号人物吕岱晋升为上大将军,三号人物全琮晋升为大司马。由此可见,孙权逼死陆逊,绝非仅因他牵涉到「 ”南鲁党争”这么简单。 那么,陆逊逼死陆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陆逊的身份出了问题。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下面我给大家细细道来。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简而言之,陆逊是江东本地人士。江东本地人士跟他的死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还得给大家说说东吴政权的组成。 孙权建立的东吴政权,跟蜀汉政权一样,也是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的。 第一股政治势力,即「 ”淮泗将领”,包括孙坚和孙策的旧部,代表人物有周瑜、黄盖、程普、周泰等人。 第二股政治势力,即「 ”宾旅寄寓之士”,我们不妨简称为「 ”流亡北士”。简单来说,就是因躲避战乱,逃亡到江东的外来人士,代表人物有张昭、诸葛瑾、严畯。 张昭剧照 第三股政治势力,即「 ”江东本地人士”,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 ”江东四大家族”,也就是虞、魏、顾、 ... 大家族,代表人物分别是虞翻、魏腾、顾雍和陆逊。江东的吴郡也有四大家族,即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代表人物分别是顾雍、陆逊、朱桓、张温。 这三股政治势力,是存在矛盾的。因为根据「 ”后来居上,以我为主”的原则,统治东吴的人,肯定得是「 ”淮泗将领”。具体来说,「 ”流亡北士”在观望,在犹豫,时刻有逃走的可能性(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 ”江东本地人士”则几乎一片反对声。 反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孙坚起兵的地方并不在江东,他领导的主力部队,也不是「 ”江东子弟兵”,而是他招募的「 ”淮泗将领”。「 ”江东本地人士”,也没有把孙坚当成自己人。所以当孙策带着他的部队来到江东时,遭到了本地人士的激烈反对。而孙策为了统治江东,只好大开 ... 戒,用「 ” ... ”使江东人士屈服。用郭嘉的说法,是孙策「 ”所诛皆英豪雄杰”。 孙策死后,孙权即位。这时候孙权接手的江东,可谓是内忧外患。在内,「 ”流亡北士”在犹豫,「 ”江东本地人士”几乎一片敌意;在外,曹操和袁绍相持于官渡,即将爆发大战,而无论谁赢,下一步的目标都是江东。 显然,孙权要想在江东立足,成就霸业,就必须要得到「 ”江东本地人士”的支持,孙吴政权也必须要「 ”江东化”。 用田余庆先生的话说,孙权建国的道路,就是「 ”江东化”的过程。这一点,我们从孙权连续任命的四位将领中可以看出。周瑜,属于「 ”淮泗将领”;鲁肃,属于「 ”流亡北士”;吕蒙,属于「 ”南渡平民”,可以用来过渡;陆逊属于「 ”江东本地人士”。 讲到这里,还得回到陆逊的身份。 陆逊剧照 陆逊不但属于「 ”江东四大家族”,而且属于「 ”吴郡四大家族”。孙权重用陆逊,可以看作东吴政权「 ”江东化”的铁证。 值得一提的是,陆家和孙家是有国恨家仇的。陆逊的从祖父(祖父的哥哥或弟弟)叫陆康,是东汉末年的庐江太守。据《后汉书·陆康传》记载,袁术在寿春时,因没有粮食,便向陆康求援。陆康认为袁术是「 ”汉贼”,于是没有理睬他。袁术就派孙策去攻打庐江。结果是,城破人亡,陆康得病身亡,跟随他的陆氏宗族死伤达五十多人。 所以,孙权出于政治的原因,不得不重用陆逊,但是也在时刻防范他。 举个例子说明。吕蒙为了忽悠关羽,不得不「 ”装病”,孙权就问谁能接替他的位置,吕蒙推荐了陆逊。吕蒙 ... 死了关羽后,不久就生病了。孙权再次问吕蒙,谁能接替他的位置。吕蒙的推荐,就不是陆逊,而是朱然了。 孙权剧照 而吕蒙之所以前后不一,是因为他猜透了孙权的心思。后来陆逊挨整,从这里也初见端倪。 至于「 ”夷陵之战”时,孙权任命陆逊为东吴大都督,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这时刘备已经来势汹汹,非陆逊统帅三军不可了。 也就是说,孙权之所以逼死陆逊,是因为陆逊的特殊身份。用马植杰先生的话说,孙权逼死陆逊,有四个原因。第一,陆逊是江东士族,而且还是势力最大的。第二,陆逊的党羽众多,无论是太子也好,还是吴国的世家豪族也罢,都跟陆逊关系好,这点让孙权非常忌惮。第三,孙权怕他的接班人,镇不住陆逊。第四,陆逊是孙策的女婿,孙权不想看到孙策后代的势力变大。 有这四个原因,孙权当然不会放过陆逊,更何况陆逊还掺和了「 ”南党之争”。我想,在孙权看来,立谁为太子是他的「 ”家务事”,只有他一个人说了算,不容任何掺和,哪怕这个人是丞相。 既然陆逊掺和了「 ”南鲁之争”,那他就是「 ”该死”了,因为孙权正好可以借此逼死他。 三、在「 ”南鲁之争”中,挨整的几乎都是「 ”江东士族” 陆逊剧照 「 ” ... ”中: 陆逊,吴郡吴县人,江东和吴郡「 ”四大家族”之一,被逼致死; 顾谭,陆逊外甥,被 ... 流放; 朱据,吴郡吴县人,吴郡「 ”四大家族”之一,赤乌十三年(公元255年)被贬,后被赐死; 吾粲,吴郡乌程人,被下狱处死; 与此相反,腾胤,北海剧县人,「 ”流亡北士”之后,相安无事;是仪,北海营陵人,属于「 ”流亡北士”,相安无事;诸葛恪,琅琊阳都人,「 ”流亡北士”之后,非但没事,反而晋升为大将军。 「 ”鲁王党”中: 步骘,临淮淮阴人,属于「 ”流亡北士”,非但没事,反而升官; 吕岱,广陵海陵人,属于「 ”流亡北士”,也升官; 全琮,有点特殊,他是吴郡钱唐人,属于「 ”江东士族”,但是也升官了。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孙策一到江东,全琮就率众投靠了孙策,所以他可以看作是「 ”淮泗将领”。 显然,孙权在处理「 ”南鲁之争”的问题上,并非乱 ... 一通,而是有明确目标的。属于「 ”江东士族”的人,不是被 ... ,就是被 ... 流放;而属于「 ”流亡北士”和「 ”淮泗将领”的人,则相安无事,有的甚至还升了官。 结语 孙权的「 ”江东化”并非心甘情愿,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之所以要逼死陆逊,是因为陆逊身份的特殊性,即属于江东和吴郡「 ”四大家族”之一,而孙权对江东士族是始终不信任的。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裴松之:《裴松之注三国志》 易中天:《品三国》 田余庆:《孙吴建国的道路》 马植杰:《三国史》 樊树志:《国史概要》 文:元哥说历史 图:来源网络,侵删。 文章原创首发,请勿转载。

孙权逼死陆逊,真的是因为他参与了「 ”南鲁党争”吗?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三国群英传2,大乔小乔,两女胜过千军万马

    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三国里出名的美女,正所谓美女配英雄,而孙策周瑜是三国里有名的英雄人物,大乔在演义中的描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就是孙策牺牲太早,小乔的描写就比较多了,和周瑜是珠联璧合,才子佳人的一对赤壁之战,三国最出名的战役,战前诸葛亮曾引用曹植的铜雀台赋成功激怒周瑜,让周瑜借坡下驴,誓战曹操,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写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诗,最主要的这好像还是初中要求背

  2.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3. 刘璋号称暗弱,却为何能把刘备、庞统打得如此悲惨?

    如果刘璋不给,那么刘备就有借口了,至少在明面上说得过去。这一年来,刘备借攻打张鲁为名,在刘璋这儿吃吃喝喝,都快把刘璋给吃穷了。可没想到,刘璋竟然没发火,而且一口答应给刘备人马报销火车票,只是资助的人马与物资减半,不管如何,已经相当够意思了。

  4.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5.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曹操一生之错:实锤奸雄,放虎归山,急功近利失人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9.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10.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有哪十大功劳?论诸葛亮的地位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十大功劳:1.隆重对策。千古一对隆中对,给迷茫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刘备集团制定了长期的极具眼力的战略规划,并直接影响了天下三分之势。《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诸葛亮传》: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随机推荐

  1. 哲学家请教佛陀

    一天,一个哲学家来找佛陀,向他请教:“不用语言,也不用非语言,你告诉我真理好吗?”>哲学家走后,阿难陀问佛陀,哲学家达成了什么。>一个哲学家要来找佛陀是非常少见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一个哲学家来到佛陀那里——很少发生,但是每当它发生了——立刻就会有一种蜕变。因为如果一个哲学家来找佛陀,这意味着在内在深处,他已经了解到哲学的失败,否则,他为什么要来呢?

  2. 亲证极乐世界真实不虚

    三年半前一个中午,我的姑婆往生了极乐国土,由于我极诚心为其念佛回向,渴望她能回归极乐国土,念佛是在一边念一边落泪而完成的,那次念力很深,念了一个半钟,后去上学了。这完全是我诚心念佛感应到诸佛菩萨的示现极乐世界的美好,这是我第一次亲证极乐世界的真实不虚,对我学佛路上有很大的信心!

  3. 孔雀公主

    不一会,孔雀公主们上了岸,披上了孔雀氅,在湖滨跳起了柔美的舞蹈,袅袅娜娜,好看得很。一刹那间,姑娘们又变成七只孔雀,凌空而起,向西飞去。

  4. 关于青春心情不好的说说 都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可惜青春是只壁虎-感人的情话

    说要抓住时光的脚步陪我到荒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努力和收获,都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5. 盘点世界最成功的五大游牧民族,蒙古人进不了前二

    阿瓦尔汗国柔然人的习俗与匈奴人差不多,都是以游牧生活为主,是个十足的战斗民族。然而相比于本文其他五个民族,他们对于中原政权的战绩可谓是乏善可陈。

  6. 宗炳的故事 如何评价宗炳

    宗炳是南朝刘宋时期的画家,擅长绘画、书法、音乐,《画山水序》是他的代表作品。宗炳的故事元兴元年,他由老家南阳涅阳,逃之千里入庐山,更是因为崇尚佛教、仰慕佛学大师慧远。我想,正是这缘由,37岁的陶渊明与小他10岁、在庐山西麓东林寺里的宗炳没有交往。>如何评价宗炳>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说:“宗炳这一篇《画山水序》方是中国最早、当然也是世界最早的山水画论。”对此,宗炳却有认识上的局限性。

  7. 哥舒翰简介 唐朝时期名将神策军统领哥舒翰生平

    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俘虏,后安庆绪杀安禄山,登基为帝,不久,败于唐军而逃,将杀害。哥舒翰的祖父名叫哥舒沮,曾任左清道率,哥舒翰的父亲名叫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赤水军使。天宝六年,王忠嗣又提拔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开始独当一面,对付吐蕃的入侵。哥舒翰长枪折断,就持半截枪与敌人搏杀,所向披靡,三路吐番军都被打垮,自此,哥舒翰名声大振,朝廷任命他为陇西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

  8. 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时代性之认识

    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时代性之认识山水画里的南北分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在晚明乃至整个清代,南北宗论打着董其昌的标签,逐渐成为一种后人认识山水画发展的权威理论,进而演变为描述画史的常识以及评判作品的套语。此后,南北宗论基本上被当作一种对山水画史的错误描述而遭到否定。

  9. 梦见别人叫我

    周公解梦梦见别人叫我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别人叫我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農村俗語“路有三不走,禮有三不隨,錢有三不借”是啥意思?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其發展過程中,沉澱了無數的經典知識!俗語就是其中的一種,它不僅通俗易懂,還往往能通過一句簡單的話,就能折射出很多的人生道理。現在的農村就流傳着很多這樣的俗語,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道理呢?下面我們就給大家講一下。1、錢有3不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每個人掙錢都不容易,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錢財。有3種人堅決不能借:①不知根知底的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