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任伯年画吴昌硕小像《棕阴纳凉图》

任伯年画吴昌硕小像《棕阴纳凉图》

  《棕阴纳凉图》是吴昌硕后人旧藏,是首度在市场中亮相的任伯年画吴昌硕小像题材作品。同时,也是这几幅作品中唯一为吴昌硕家属珍藏,并含吴昌硕自题签条的一件。纵110cm,横55.5cm,设色纸本,几近全品相。画心中,吴昌硕的老师杨见山题跋,称此画:“神情酷肖,尤妙在清风徐徐从纸上生,顿觉心肺一爽,如服清凉散,技至此可谓神矣!”这种“安得解捝大自在,放浪形骸了无碍”的样貌,是开埠后上海文人生活的写照,也能看出任伯年满怀知音的情谊,和他对吴昌硕事业的支持。艺术大师以执着面对艺术理想的坦荡洒脱,一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从这幅作品中便可感知。

  画这幅画时,任伯年48岁,吴昌硕44岁,两人都正当盛年。画面上,一大片棕榈为背景,浓淡墨勾染并施,棕榈树下,昌硕先生倚书与朱琴,赤膊席地而坐,静静地纳凉,神情自若。他双目远视,若有所思,眉梢略向上,口鼻两旁寿带纹勾起,一股英杰不凡之概,流溢于眉睫之间。任伯年为什么要在他的艺术鼎盛时期,特意捕捉他扇罢小憩如此心闲神畅的一刹那,为吴昌硕画这样一幅很像是家庭留影一样的像,画面背后带出了任伯年、吴昌硕与海上画坛说不完的故事。

  如今在上海山西北路,人们仍然能看到—幢砖木结构石库门两层楼,它曾陪护吴昌硕度过晚年的生活。1913年,在海上大画家王一亭帮助下,考虑到几十年来在上海从艺、交友所集聚的人脉,70岁的吴昌硕终于携妻从苏州迁至上海。这位为人谦恭,却穷其毕生精力追求艺术的巅峰的大师,寓居在这三间两厢房中,把海派书画引领进了鼎盛时期,直至去世。在二楼中央的画室,居中临南窗安放有一张大画桌,上面除了放有文房四宝和大师与西泠印社来往的书札信件外,一尊弥勒佛笑迎亲朋同好。这是在几经反复数十年后,吴昌硕才如愿获得这一方天地,回想起来过程不算艰辛却也颇为周折。

  早在1883年3月,因为要坐船去天津大沽口,吴昌硕借上海登船的机会,在“颐颐草堂”里拜望了慕名已久的海派书画翘楚任伯年。这是当时和未来海派两位大师级人物的第一次会面。任伯年这位明星级的艺术家,欣喜地为吴昌硕作了《芜青亭长像》以此纪念。谈话间,上海艺苑初现勃兴的势头,令吴昌硕十分向往。不久后,他虽然回到苏州生活,但从他为上海借住之处所题斋名“去住且随缘室”里,多少透露出他萌发了移家海上的念头。

  1887年,对于任、吴二人来说都非比寻常。那一年,惊世骇俗的埃菲尔铁塔正式破土动工,巴黎城的现代主义从古典主义中拔地而起,而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到处是煤气电灯、电报 ... ,自来水、洒水车、自鸣钟、跑马场,五光十色,比起周围的战火不断,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金融的发达、贸易的兴盛,更重要的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艺术新天地,以它巨大审美创造力和包容性,吸引着各地的书画家们。正如张鸣珂在《寒松阁谈艺琐录》里所说,“当时的上海,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而来,侨居买画,公寿、伯年最为杰出。”任伯年作为第一代海派书画群体的重要人物,当时他早已名扬海外,绘画事业如日中天。也正是那年,在和任伯年等人切磋艺事后不久,感受着水上轻风摇曳和南方冬日暖阳的惬意,吴昌硕正式携全家迁往上海。

  初到上海的吴昌硕生活并不理想,一度曾住在吴淞江的小船上。因为要时常到浦东作画办事,来往奔波,作品却乏人问津。摩登的大上海里是群雄逐鹿,画家面临的是激烈的竞争和挑剔的眼光。而这时候任伯年润例之高,据说一张四尺画几乎可以养活一家数口人一个月。哪怕如此高的价格,求画的人依然甚多,任的画案上积稿如山,应接不暇,有的求画者为了能及时取到画件,不惜加价,甚至加倍。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成功的画家,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号召聚集了一批有才华和底气的书画家,他为其他画家撰写荐语,这里面就包括了吴昌硕。有趣的是,1886年,吴昌硕还为任伯年刻过一枚“画奴”大印,边款曰:“伯年先生画得奇趣,求者踵接,无片刻暇,改号‘画奴’,善自比也。”同款“画奴”熨纸石以及大量任伯年画稿也在今年西泠春拍“任伯年遗珍专场”亮相。正是这样,海派书画家整合成了一个群体。海派书画苑这支艺术精英团队,团结同仁,提携后进,扶持学子,襟怀坦荡、高风亮节,画坛内部的优胜劣汰,推动着海派艺术不断成熟,也为日后涌现像吴昌硕这样的大师名家建构了一个平台。

  现实有时候会磨砺理想的高韬,这对所有浪漫主义者都是最深刻的体验。吴昌硕从26岁离家去苏杭寻师访友,到青年中了秀才,却绝意仕途,立志潜心于艺术。从客居上海“去住且随缘”,到任伯年辞世后,成为海派书画新的领军人物,最终他以雄健郁勃、瑰丽豪放的画韵笔姿,赢得了上海新兴市民的喜爱,也受到了海外艺苑的肯定。作为领袖式的人物,他又参与了海上题襟馆书画会、豫园书画善会等社团的组织领导工作,成为海派书画家的一面旗帜,之后在众望之下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在任伯年历年为吴昌硕所作画像中,我们看到他容貌的变化,也见证了任伯年人物画技法的演变。

  如今我们依然在谈论人文理想。这是一种持续的冲动,也是一种共有的感动。大师正是怀着一颗虔诚的、谦虚的心才敲开了艺术的大门。对艺术的执著,要耐得住寂寞,但不是与生活疏离,只有将艺术融入生活,才是艺术家最美好的体验。海派书画凸显了鲜明的生活情致、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经济价值,使上海成为当时全国书画创作的中心和最为活跃之地。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中,海派书画的价格远不及京津等派,2011年西泠春拍一幅任伯年所绘《华祝三多图》拍出了1.67亿元,开创了海派书画的亿元先河。这幅《棕阴纳凉图(吴昌硕小像)》更是见证了两位海派书画领军人物惺惺相惜,互为对方才情而倾服的莫逆之交。

  来源:西泠印社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任伯年画吴昌硕小像《棕阴纳凉图》的更多相关文章

  1. 真实「 ”余则成”:牛兰夫妇潜入上海,被捕后命运如何?

    作者:常辰哲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这对红色间谍,堪称现实版的「”余则成”夫妇。虽然看上去,这只是战争年代一个普通的间谍故事,因为在当时西方巡捕房和蒋氏大肆抓捕的背景下,无数革命者被捕遇害,他们的事情看上去似乎很普通。但是这起「”间谍案”,却几乎改变了历史走向。故事的开头很简单,也很偶然。1931年6月,新加坡,英国警察抓到了一个共产国际的联络员,约瑟夫。这个约瑟夫,是向马来西亚的同志转移经费的。

  2. 从曹植的《洛神赋》,看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

    虽然在储君的争夺中,曹植没有能够胜过曹丕,但在文学领域,他绝对是曹家最为出色的人,后世很多人对于曹植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谢灵运更是直接就表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三国剧照可由于三国以及后来南北朝的乱战,使得曹植的很多文章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还是有部分作品能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曹植《洛神赋》洛神又称

  3.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4. 曾暴打黄金荣的"民国公子"卢筱嘉,后来结局如何?

    1920年的某晚,彼时的上海滩法国巡捕房华人督查探长,「”通吃”江湖的上海滩大佬黄金荣,正在他为情人露兰春搭建的「”共舞台”里悠闲看戏。却不料突然一队士兵闹哄哄闯入,当场把黄金荣捆了塞车里,直接押到了淞沪护军使何丰林的公馆里。满头雾水的黄金荣,在何公馆地牢里活活关了两天,接着又被拉了出来。然后当着何丰林的面,一个暴怒的公子哥当场啪啪甩了黄金荣两个耳光,外加一声怒喝:「”这是老子还你的”。跺一脚上海

  5.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6.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7. 王羲之家族真的是一个书法家辈出的世家吗

    王羲之这个家族,就是非常重视文化的一个家族。王羲之除了把书法传给王羲之和所有的儿子以外。王羲之的后代在唐代武后时期,还有一位叫王方庆的,给武后献出了王氏家族十人的书法作品,这就是著名的《万岁通天帖》。王羲之家族确实是一个善于书法传统的家族。说到根本上来说,还在于王羲之家族非常庞大,而且重视文化教育,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家族。

  8. 100年前,孙中山设想建设3个世界级港口:以港口来带动中国的复兴

    一,孙中山的港口建设思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不就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按照「”南北议和”的协约让给了袁世凯。孙中山认为此时已经实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和民权,只有民生尚待实现。于是孙中山从当年就开始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收集资料,并且宣传「”平均地权”、「”兴办实业”「”修建铁路”等思想。到1918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上海写下了《实业计划》、《民权初成》,

  9. 晚清李氏后人要捐文物,博物馆拉了6卡车后,接着又上交14箱黄金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凤章的孙子李国森,由于担心家中的文物遭到破坏,于是紧忙给上海博物馆打掉话,要求将家中文物系数捐赠给博物馆,最终,博物馆整整拉了6大卡车,才将李国森家中的青铜器等珍贵文物拉走,博物馆工作人员为了登记这些文物,足足花费了两天多的时间。而且对于李氏家族中如此富有的人物,却在子孙后代上落下了遗憾。

  10. 从中外历史上的文人看 你们认为的所谓「 ”斜杠青年”能有多跨界

    要学习鲁迅先生,永远对青年充满希望,爱接近她们,爱向他们学习。斜杠青年不知道按谁的定义,比如学艺术史、当过策展人、然后写小说、而且研究文艺复兴,还出了书,在美院上课。这应该就是大部分人眼中的斜杠青年了吧。

随机推荐

  1. 伤心的 ... 空间说说大全 离开你以后我必须独自面对害怕孤独和痛苦-感人的情话

    15.也许生命中最美的就是这种没有结果的感情,一切都来不及表达,所有的,可能都因死亡或错过而冰封。

  2. 精進修行

    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於清晨前往河邊洗浴,後至岸邊歇息。凡夫卻因貪愛色身,追逐五欲造作惡業,始終受苦流轉。有智之修行者,依如來教法以智慧力、精進力行道,「理將俗反」用佛法真理將顛倒錯誤的知見行為導正,捨五欲、破五蓋、斷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煩惱,必能成就道業。

  3. 梦见“外公”是什么意思

    梦见外公,预示著近期你将会很忧伤悲哀,是不祥之兆。女性梦见外,预示著近期你会出远门,但途中不可言行过分。学子梦见外公,预示着你的考试成绩不错。职场新人梦见外公,预示着你近期的工作状态不错,处理事情也比较灵活,但是执行力度欠缺些,要好好学习下。梦见已去世的外公,预示著近期你的健康状况不佳,可能是睡眠不足引起的。

  4. 为何会有行刑队?为何几万发 ... 才 ... 一个敌人?心理学家怎么说?

    很多朋友都知道个说法,越南战争时,美国人每50000多发...,才能打死一个北越士兵。有心理学家分析了战争年代士兵们的心理。很多人到了战场,一个敌人都没...到。因为他们根本不想...人。他们的...,只是从敌人的脑袋上飞过……不过,专家们还发现,从二战到越战,不愿向敌人开枪的士兵越来越少。也许,正是人性中哪怕对敌人亦存在的怜悯,才使得和平成为可能。这也解释了为何会有行刑队。

  5. 南怀瑾老师讲“弥勒菩萨”

    南怀瑾老师讲“弥勒菩萨”关于弥勒菩萨,在佛教中称之为“一生补处”菩萨。此在《弥勒菩萨下生经》有清楚的记载。弥勒外在的表现是在享受,但是,内心则是菩萨境界,一切无著,彻底清净。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自号名契此,人称长汀子,唐末五代人。讲到弥勒菩萨,再跟各位提一提中国的特殊社会这一部分。

  6. 范绍增简介:妻妾成群

      范绍增:范绍增,绰号“范哈儿”,是“傻儿师长”的原型。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人。范绍增是中国 *** 抗日将领。范绍增1949年起义。范绍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 *** 四野五十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省人民 *** 委员、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

  7. 「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因果”是指原因与结果。以时间之因果关系而言,因在前,果在后,此称为因果异时;但若就空间而言,则如束芦之相倚相依之情形,此乃广义之因果关系,称为因果同时。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其道理不同,不落因果就是大修行人所做的一切因果,将后不受报。不昧因果就是不可断丧因果,不可冒昧因果,应依因果,大修行人所做所为,其因果是不可断丧的,不会因证得果位就没有因果了,因果不是特权可抹煞的,其意义即在此也。。

  8. 班超的投笔从戎为何会那么成功 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班超生在他的那个年代,九州内部安稳,自己家族又是书香门第,想要在马背上立下功劳,还是有点难度的,那咱们就来看一看,班超的投笔从戎为何会那么成功?>>综上,所以笔者认为,班超之所以能投笔从戎成功,这无外乎于他从小就博览群书,有着深厚的历史功底,无论是对西域各部族或者匈奴都有所了解,加上当时的西域四分五裂,天时地利人和,班超也算是转型成功。

  9. 梦见别人买车

    周公解梦梦见别人买车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别人买车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蒋经国上海打虎遭遇杜月笙,强龙难压地头蛇!

    8月23日和27日,蒋经国两次指挥上海的军警,到全市库存房、水陆交通场所搜查。火烧到了杜月笙头上。但事实上,“上海皇帝”杜月笙无法咽下这口气。这一表态不打紧,整个上海,全体工商界都拭目以待。对蒋经国在关键时刻未下手逮捕小孔,杜月笙不依不饶,再度反击,他动员所有的工厂,以原料缺乏为辞,全部停产,并唆使徒众参与黑市交易,掀起抢购风潮,借以报复。蒋经国随即要求孔令侃顾全大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