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佛陀是所有探求精神成熟者的最高模范。首先以佛陀常年所用的语文│巴利文编写成三本巨着,称为‘三藏’。第一本是《经藏》,记载了佛陀和他的一些证悟弟子的演说,以及描述佛陀的生平事迹。多少世纪以来,佛弟子为了对巴利文‘三藏经’表示敬意,把它写在金碟子上,把其中几页夹在镶有宝石的封面中,或把经典收藏在宏伟的图书馆内。
 佛陀法语[一日一则](一)](https://resources.devmax.cn/uploads/20230826/d7bc9b72899f2f6fffca97c102d1d334.jpg)
前言佛陀曾发表过无数的演说,任何人只要专心阅读其中几则,即刻会意识到包含在其中的调和、宁静、超越、稳固、不变的慈悲与无量的耐心。这些演说包含了无数的忠告、格言与提示,是达成心的宁静的方向与 ... 。 │荷盟贺士(Hermann Hesse) 佛陀说教的目标是自由│摆脱了情感束缚的自由、摆脱了因无知而加诸于自己身上的忧虑的自由、以及最终摆脱了生死轮回的自由,即涅盘。 涅盘的自由有如可以遥望,但还不能抵达的一座遭冰雪盖的晶莹闪亮山峰一样,是座落在道路的尽头,即八正道的终点。这条道路很漫长,曲折很多,时而崎岖,时而平坦。我们若要避免走入歧途,而以稳健的步伐踏上此道,就必需有外援。对于佛教徒而言,这外援源自三皈依│佛、法、僧。 佛是我们的皈依处,因为他的生平事迹与得道证实了证悟真理是可能的、达臻圆满是人生的真正目标。佛陀是所有探求精神成熟者的最高模范。冥想佛陀的生平与事迹,能使我们充满走上正道所需的热诚。 法,佛陀的教诲,是我们的皈依处,因为它提供我们有关世事的实际与完整的说明,同时也给予我们在道德上、人际关系上、禅定上以及近乎生活的各个方面上的忠告。 僧是指过去的、现在的、悟道的、未悟道的佛弟子,秉持相同的信念,即要证得佛陀所证悟的而结伴修行。僧伽是我们的皈依处,因为在这道路上,走在前端的可以给予我们忠告;与我们同行的可以与我们做伴,在我们迷失时,帮我们回返正轨,在我们失足摔倒时,加以扶助。 当佛陀了悟佛法并加以宣说时,僧众们热切希望能通过修习佛法,达成佛陀所证悟的,因此,佛法可以说是三个皈依处中最为卓绝的。佛陀本身说他在生活中依靠佛法、恭敬佛法、推重佛法、顺从佛法;以法为旗帜、以法为标准、以法为主。 佛陀在公元前五二八年证得正觉,不久后,便开始教导他所发现的真理。他有时通过口头的讲述,有时则以例子来教导。在说教时,他的用语既贴切又清楚。他也常借助意义深长的比喻来加强演说内容,使那些有福份听闻的人永远铭记在心。他的行为圆满地体现出他时常鼓励人们所发展的仁慈,人们也长久牢记着。 在佛陀入灭六个月后,人们开始把他所说与所做的牢记下来,有如一条金线穿过水晶珠子一般地由导师口授给弟子。这种口传方式后来转为文字记载。首先以佛陀常年所用的语文│巴利文编写成三本巨着,称为‘三藏’。第一本是《经藏》,记载了佛陀和他的一些证悟弟子的演说,以及描述佛陀的生平事迹。第二本是《律藏》,收录了僧团戒律与行政程序。第三本是《论藏》,收集了各心理过程的详细分析。 多少世纪以来,佛弟子为了对巴利文‘三藏经’表示敬意,把它写在金碟子上,把其中几页夹在镶有宝石的封面中,或把经典收藏在宏伟的图书馆内。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非常推重‘三藏’,极力使自己的生活围绕着『三藏’中所包含的法,在‘三藏’中找寻指示与激励,而‘三藏’,永远指向自由的涅盘,则使他们的意念平静,心灵纯净。总之,熟悉佛陀的教诲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弟子的生活重点是禅定。在佛陀所教的最为重要的禅定修习法之中,有一个是冥想佛法(Dhammanussati),即在‘三藏’中选出一节经文,然后静静的冥想它的涵义。人若能抱着恭敬与愿意接纳的态度,每修习此禅定经文的涵义经如此沉思冥想,必定能铭刻在心中。 阅读或聆听佛陀的教诲就有如与佛陀直接接触。虽然这本书是专为那些修习冥想佛法之禅定者而编写的,但是,凡是对佛陀的教诲有兴趣的人都会觉得这本书很有用。书中包括有收录在‘三藏’中的演说摘录,收录在正统文献中的演说摘录。这些摘录按一天一则编排,除了一些是新的翻译,其余大部分是根据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的英文译文而重新整理的。佛教的神圣文献中有甚多重复部分,这在佛法处于以口传授的时期非常重要,然而大多数现代读者则认为这会使人分心。这些重复部分在不会改变经文的原意的原则下,已被我删除或 ... 在一起。 此书编写完毕后,我的朋友:刘妙莲居士和郭锦彪居士将它译成中文,施性国居士和陈英德居士帮忙校对,以供华文读者阅读。愿我们一起分享法施的功德,也愿所有读者能从书中受益。 达弥卡法师 一月 一月一日 在缺乏好导师的情况下,应该依据佛法来修习。佛法是确实的。正确的修习将带给你永久的快乐与幸福。 一月二日 ‘设想大地被水覆盖了,有一人将一副穿有一个洞的牛轭(牛马等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抛入水中。牛轭随风四处漂流。再假设每一百年中,有一只瞎了眼的海龟浮出水面,那么,依你猜测,这只每隔百年才浮出水面的海龟的头部伸入轭上洞孔的机会有多少?’ ‘世尊,那是微乎其微的。’ ‘是的!人能出世为人的机会也同样是微乎其微;彻底了悟的如来住世的机会也同样是微乎其微;佛法与如来的戒律能在世间教授也同样是微乎其微。你既然已出世为人,如来又已到世间并教导佛法,你就应该力求了悟四圣谛。’ 一月三日 永生之门已开启, 有所听闻者都满怀信心地做出反应。 一月四日 一个对佛陀的教诲有信心,并能将教诲纳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他的想法是:‘导师是教主,我是修习者。教主无所不知,我则不然。’ 一个对佛陀的教诲有信心,并能将教诲纳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导师的教诲将会不断地帮他茁壮成长,发挥力量。对他而言:‘只要能争取到人力所能达到的,就算我的皮、骨、腱都萎缩了,肌肉都干巴了,我也在所不惜。’ 一个对佛陀的教诲有信心,并能将教诲纳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即在此时此刻拥有渊博的知识或如果有轮回的业力,就会投生在“不还”阶段。 一月五日 在个人德行的修习法方面,佛陀的教学法是无以伦比的。一个人必须忠诚,不欺骗、不唠叨、不多嘴、不搬弄是非、不轻视他人、不汲汲谋求增加利益。他应严守感官、适量进食、促进和平、提高警惕、积极行动、孜孜不倦。他应修习禅定、念念分明、言语庄重、循序渐进、意志坚定、明白事理。不渴求感官欲乐,只保持正念、谨慎。这是个人德行的无上教诲。世尊在这方面已大彻大悟,没有其他修道者或婆罗门比世尊更了解德行。 一月六日 世尊问:‘镜子之作用何在?’ 罗罗答:‘在于反映,世尊。’ ‘既然如此,在造任何身业、口业、意业之前应反复思考。’ 一月七日 被惧怕所驱动的人, 来到了神圣的山丘、森林与树丛中, 来到了神圣的灵树与灵庙前。 然而它们皆非安全之避难所, 皆非最佳之皈依处, 不是去了那儿, 苦痛便能解除。 然则谁若以佛、法、僧为皈依处, 谁便得以启发智慧,了悟四圣谛; 苦(苦谛)、苦的来源(集谛)、 苦的断灭(灭谛)、灭苦之八正道(道谛)。 这是安全的庇护所, 是最佳之皈依处; 到此处求庇护的人, 能摆脱所有痛苦。 一月八日 没有了日月,也就没有光亮,没有光芒,只有无明;世上也没有昼夜、年月和四季之分。但当日月形成后,便能发射光亮、光芒,驱走 ... 、无明;世上便有昼夜、年月、四季之分了。 一样的,当至上、彻底了悟的如来未到来之前,世上也没有光亮、没有光芒;只有 ... ,只有无明;人间也没有关于四圣谛的宣言、教义、解说、推动、开放、分析及阐述。但当至上、彻底了悟的如来到来后,世上便有了光亮、光芒,驱走 ... 、无明;人间也有了关于四圣谛的宣言、教义、解说、推动、开放、分析及阐述。 一月九日 ‘我将为你讲述八正道;为你分析八正道。我这就讲,请仔细听。何谓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何谓正见?正见即正确了解人生的痛苦、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断灭以及断灭的 ... 。 何谓正思维?正思维即离欲、慈悲、助人的思维。 何谓正语?正语即不说谎、不搬弄是非、不恶口和不绮语。 何谓正业?正业即不 ... 生、不偷盗、不邪Y。 何谓正命?正命即放弃不正当职业,以正当职业谋生。 何谓正精进?正精进即兴起,扬善去恶的念头,做出努力,集中并引导心念去制止恶念的滋生、断灭已升起的恶念,培育未升起的善念以及促进已升起的善念,使它全面发展,达至圆满。 何谓正念?正念即保持清醒,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感受、思想、心念,以便制止世间的一切诱惑与嫌恶。 何谓正定?正定即修习四禅定。 一月十日 抛向天空的一把泥土, 肯定会坠回大地; 至上佛陀的教诲, 是同样肯定与可靠的。 黑夜消失之后, 太阳肯定会升起; 至上佛陀的教诲, 是同样肯定与可靠的。 雄狮步出洞穴时, 肯定会吼叫一声; 至上佛陀的教诲, 是同样肯定与可靠的。 一月十一日 凡不能促使人迈向割舍、放弃、镇定、寂静、高深知识、觉悟或证入涅盘的教义,你可肯定它不是佛法、戒律,不是佛陀的教诲。只有能促使人迈向割舍、放弃、镇定、寂静、高深知识、觉悟或证入涅盘的教义,你才可肯定它是佛法、戒律,是佛陀的教诲。 一月十二日 广阔的海洋只有一种滋味│咸的滋味。 我的教义也只有一种滋味│自由的滋味。 一月十三日 如果众生都像我一样了解布施的功德,那么‘吝啬’的污点就不会缠住或逗留在心中。在应用事物时,如果没有与他人分享,他们就不会感到享受。即使是最后的一点食物,如果不与他人分享,他们也不会感到享受。 一月十四日 摩诃利(Mahali)问世尊:‘世尊,造恶业的原因是甚么?’ ‘贪、嗔、痴、不专注和邪念,这些都是造恶业的原因。’ ‘世尊,造善业的原因又是甚么?’ ‘慷慨、慈爱、智慧、专注和正念,这些都是造善业的原因。’ 一月十五日 修习甚么佛法才会给自己带来莫大好处?关于这点,圣洁弟子会自我反省:‘我珍惜生命,不愿死去;我喜爱享乐,憎恨痛苦,我不愿意被他人 ... 害;同样的,他人也不愿意被我 ... 害。因为凡是我觉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我又怎能把不愉快之事加诸在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 ... 、劝勉他人戒 ... 、赞扬戒 ... 的行径。 圣洁弟子会再次自我反省:‘如果我的东西被别人盗取,我会不愉快;同样的,如果我盗取了他人的东西,他们也一定不愉快,因为凡是我觉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将不愉快之事加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偷盗、劝勉他人戒偷盗、赞扬戒偷盗的行径。 圣洁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别人 ... 我的伴侣,我会不愉快。同样的,如果我去 ... 他人的伴侣,他们也一定觉得不愉快,因为凡是我觉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那我怎能将不愉快之事加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邪Y,劝勉他人戒邪Y,赞扬戒邪Y的行径。 圣洁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别人通过撒谎来破坏我的利益,我会不愉快。同样的,我通过撒谎来破坏他人的利益,他人也一定不高兴,因为凡是我觉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将不愉快之事加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撒谎,赞扬戒撒谎的行径。 圣洁的弟子又进一步反省:‘如果别人通过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来破坏我与朋友的感情,或者咒 ... 我,以无聊无意义的话来扰乱我的心,我会不愉快。同样的,如果我如此对待他人,他们也一定不愉快;因为我觉得不愉快之事,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将不愉快之事加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搬弄是非、戒咒 ... 、戒绮语,劝勉他人戒搬弄是非、戒咒 ... 、戒绮语,赞扬戒咒 ... 、戒绮语的行径。 一月十六日 贪所应受的责怪较轻,然而,要纠正它为时较慢, 瞠所应受的责怪较重,然而,要纠正它为时较快, 痴所应受的责怪较重,然而,要纠正它为时较慢。 一月十七日 在家人能从间或性的感官享受中得到四种快乐。哪四种呢?有物权之乐、有财富之乐、无债务之乐和无过失之乐。 何谓有物权之乐?在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与血汗,正当合法地挣得财富,想到这一点时,他就觉得快乐和满足。 何谓有财富之乐?在家人以正当、合法的途径赚得财富,并用它来行善,想到这一点时,他就觉得快乐和满足。 何谓无债务之乐?在家人不欠他人大、小债务,想到这一点时,他就觉得快乐和满足。 何谓无过失之乐?圣洁的弟子,在身体、语言、思想上都清净无过失,想到这一点时,他就觉得快乐和满足。 一月十八日 有智慧、守纪律、 善良、聪明、 谦虚、不高傲, 这种人获得他人的尊敬。 清晨早起,蔑视怠惰、 争吵时刻能平心静气, 德行圆满、行事灵巧, 这种人获得他人的尊敬。 广结朋友,珍惜友谊、 善气迎人、福泽共享, 是个向导、哲人、益友, 这种人获得他人的尊敬。 慷慨解囊、言语温文、 积极行善、一视同仁, 这种人获得他人的尊敬。 一月十九日 世上有四种人。哪四种?一种是不关注个人或他人利益的人,一种是只关注他人而不在乎个人利益的人,另一种是只关注个人而不在乎他人利益的人,还有一种是既关注个人也关注他人利益的人。 不关注个人或他人利益的人有如火葬柴堆中的一根柴,中间搽了粪而两边着了火,既不能当村民的燃料,又不能充当森林中的树木。只关注他人而不关注个人利益的人比前者卓越、高超一些。只关注个人而不关注他人利益的人会更卓越,更高超。能同时关注个人与他人利益的人则是四种类别之首领;是最佳、最高和最至上的。 就有如从牛身上取得牛乳,从牛乳中提炼出乳酪,从乳酪中提炼出酥油,再从酥油的上层撇取精华,就可说是四种类别中最好的一类了。同样的,能关注个人与他人利益的人是四种类别之首,是最佳、最高、最至上的。 一月廿日 有十样东西能滋养十样人们所渴望、喜爱、陶醉而又难以得到的东西。那十样?精力与努力滋养了财富;华丽的衣服,精雅的装饰滋养了美貌;有规律的生活滋养了健康;结交善友滋养了德行、抑制感官之欲滋养了圣洁生活。摒弃争执滋养了友谊、反复温习滋养了渊博知识、多听多问滋养了智慧,学习与检查滋养了对教诲的了解、正当的生活滋养了往生天道的机会。 一月廿一日 当一个犯了五戒的愚人坐在大会堂里,大街上或十字路口,听到别人议论他,他必定寻思:‘这些人在议论着我,因为我做了这些事。’这是那愚人此时此地所感受到第一类苦恼与沮丧。 当愚人见到国王捉拿及处罚小偷或犯人时,他必定寻思:‘这国王正在处罚这犯人而我也做了这些事,如果被国王知道了,也必定会处罚我!’这是愚人此时此地所感受到的第二种苦恼与沮丧。 当愚人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或睡在地上,以往在身、口、意上所犯的错必定笼罩着他,就有如夜幕低垂时,山峰的阴影必定笼罩大地一般。这时愚人不禁寻思:‘我过去不曾行善,也不曾积德,面对可怕事物,也不曾找到避难所。我会到专为不行善,只行恶的人而设的地方。’于是这愚人悲伤、恸哭、胸顿足、神智不清。这是愚人此时此地所感受的第三种苦恼与沮丧。 一月廿二日 修持佛法者, 应戒酒及劝勉他人戒酒, 应知道酒会令人迷醉。 愚者因迷醉而造恶业, 并且导致他人疏忽大意, 故,这祸根应闪避, 这愚行只为愚人所爱。 一月廿三日 凭藉四种素质,聪明睿智,德高望重的人过着踏实、有活力、无过失、不被智者责备的日子。哪四种素质?清净身业、口业、意业及感恩图报。 一月廿四日 本无过失者, 与恶人为伍, 会被人怀疑行恶, 名誉也因此受损。 一个人受朋友与领导者影响, 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下, 变得与他们一般样。 被跟随者与跟随者相似, 被触动者与触动者相似。 一支涂了毒药的箭, 触动了未涂毒药的箭, 结果全被沾染了毒药。 正直者不愿被污染, 不与愚人为伍。 若将腐鱼片串于‘孤沙’草上, 那草迅速染上臭味, 与愚者相伴, 结果也是一样。 若将乳香包于普通叶子, 那叶子亦迅速染上香味, 与智者相伴, 结果也是一样。 谨记叶子之例, 并了解其结果, 人应与智者为伍, 绝不与愚者为伴。 一月廿五日 我们可以以三种素质辨认出谁是正信者。哪三种?他渴望会见有德之士;他渴望听闻佛法,他并不吝啬,为人慷慨、廉洁、乐于布施、乐于助人,乐于与他人分享财物。 一月廿六日 基于怜悯众生,为众生与天神的福利与快乐着想,能如此卖力地为众生谋求福利与快乐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佛法是尽善尽美,显而易见和不受时限的。它任人自愿尝试、循序渐进地学习,是智者所能成就的。能宣说这循序渐进的教诲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世尊清楚解释何者为对,何者为错,何者该指责,何为该赞扬,何者该仿效,何者该避免,何者为低,何者为高,何者纯净,何者不纯,何者混浊。能解说得如此详尽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世尊教导弟子通达涅盘之道。涅盘与通达涅盘之道是互相配合,合而为一的,有如恒河与耶木那河(Yamuna)汇为一体,一起奔流,能引导我们踏上通达涅盘之道的导师,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世尊拥有很多同伴,包括初学者与断灭烦恼者,世尊与他们共居一处,共享团结之乐。这样的导师,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供养佛陀的果报卓着。显贵们因为世尊声名显赫,便特意寻找他以赠送礼物。然而世尊并不因此而高傲自大。如此导师,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世尊已解开心中疑问,不再犹豫。对于圣洁生活的宗旨,毫不怀疑,他已完成自己的目标。能达至如此境界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一月廿七日 倾盆大雨由天而降,雨水流入沟渠,沟渠涨满之后,便流入洼地;洼地涨满之后,便流入陷坑,再流入小池、大池、湖泊、小溪、小河与大海。同样的,圣洁的弟子具备了对佛陀、佛法、僧团的坚定信心,具备了圣者所喜爱的德行,凭藉这些条件,他能像不断向前冲流的雨水一样,最终会到达彼岸,断除一切烦恼。 一月廿八日 想要告诫他人时,应先自我反省:‘我是否在修习身体和语言上的清净?我是否已完美无缺、纤细无遗地修成了身体和语言上的清净呢?这些素质是否已在我身上显露出来呢?’若答案是否定的,他人必定会说:‘去修习你自己的德行和语言吧!’ 再者,想要告诫他人时,应先自我反省:‘我是否已修成了友善之心,对同修者是否不存任何恶念?这些素质植根在我身上了吗?’若答案是否定的,他人必定会说:‘去修习你自己的友善之心吧!’ 一月廿九日 一堆鲜花, 可以编成许多花环; 同样的,一个人, 可以成就许多善业。 一月卅日 从三样东西我们可以辨认出谁是智者。哪三样,他能看清缺点,当看到缺点时,他会尽力纠正,当其他人承认缺点时,他会原谅那人。 一月卅一日 不造恶业, 力行善事, 净化心念, 这是诸佛的教诲。 不轻视、伤害他人, 严守僧团戒律, 饮食要适量,居处幽僻, 专心修习禅定, 这是诸佛的教诲。 故,修习慈悲观, 应是为自己与他人, 大家应满怀爱心, 这是诸佛的教诲。 二月 二月一日 修行的目的不在取得名利带来的好处、德行带来的好处、禅定带来的好处、知识与眼光带来的好处,而在取得心灵上真正的解脱,这才是圣洁生活的真正目标与终点。 二月二日 智者不与心怀恶念和妒意者为友,亦不与幸灾乐祸者为伍,真的,与恶者交往是罪恶的。 智者,应与满怀信心、和蔼、聪慧者为友,亦与知识渊博者为伍,真的,与善者交往是幸福的。 二月三日 布施食物时,施主布施了五样东西。那五样?即生命、美貌、快乐,力量与智慧。施主在现在与将来,亦能分享到生命、美貌、快乐、力量与智慧的特质。 二月四日 一个尚未能控制心念的修行者,若真的渴望解除一切束缚,并将此事当为切身大事来对待,那么,我认为仔细观察心念对他最有助益。 二月五日 污化了心念,众生被污化了; 净化了心念,众生被净化了。 二月六日 通过将心念专注在呼气与吸气的念息法修习禅定,能带来极大的果报与益处。如何使心念专注在呼气与吸气上呢?它如何带来极大的果报与益处呢? 修行者应到树林中、树根上或空旷之地,盘膝而坐,挺直背脊,开始观息,把心念专注在呼气与吸气上。深深吸入时,应念住:“我吸入长气。”深深呼出时,应念住:“我呼出长气。”轻轻吸入时,应念住:“我吸入短气。”轻轻呼出时,应念住:“我呼出短气。” 再者,修行者吸气时应念住:“我吸气并感受一切身上的活动。”呼气时应念住:“我呼气并感受一切身上的活动。”又,吸气时应念住:“我吸气并镇静一切身上的活动。”呼气时应念住:“我呼气并镇静一切身上的活动。” 二月七日 一句话如果具有以下五种特质便是善言、非恶语、没有过失、不为智者所指责之语;在适当的时候说出、句句属实、说时语气温柔和善、说的是那目标、怀着慈爱心说出。 二月八日 孝敬父母的家庭被视为有如婆罗门、先贤、远古的神只一般,是真正值得供养的。 为何以“婆罗门”、“先贤”、“远古的神只”、“值得供养”等措辞形容父母呢?因为父母为儿女们付出极多│带他们来到这个世间、扶养及栽培他们等。 二月九日 感官之乐来自五境。那五境?即眼睛所能辨别出的形象,它有趣可爱、迷人、具惑力,与感官之乐有关连。耳朵所能辨别出的声音;鼻子所能辨别出的气味;舌头所能辨别出的味道,身体所能辨别出的触觉,它们各个都有趣、可爱、迷人、具诱惑力、与感官之乐有关连。它们是感官之乐的五个源头。所以,因五境而引起的快乐称为感官之乐。它是一种平凡之乐、一般人之乐、不高贵之乐。它是不值得追求,发展或重视的。我以为它是可怕的。 二月十日 人若想修习更高的心念,必须时刻注意五个步骤。那五个? 人在进行某件事时,与贪、嗔、痴相关连的恶念升起了,他应把心念转移到纯正之事物上,如此,恶念就会消失,心念就会稳定,平静、集中和专注一境。这有如一个木匠、或他的学徒能以小凿刀敲凿出一个大木栓一样。 当心念专注于纯正之事物上时,与贪、嗔、痴相关连的恶念又再升起,他就应分析恶念的坏处,想着:“确实的这些恶念是罪过的,是应受谴责的,是会导致痛苦的。”如此,恶念就会消失,心念就会稳定、平静、集中与专注一境。这有如衣着端庄的少男或少女,对缠挂在他们颈项上的死蛇、死狗与死尸感到厌恶与羞惭一样。 在思考恶念所引发的坏处时,与贪、嗔、痴相关连的恶念又再升起,他就应把它忘却,不加以留意。如此,恶念就会消失,心念就会稳定、平静、集中与专注一境。这有如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不想看到某件事物而把视线转移或把眼睛闭上一样。 在设法忘却或不去留意恶念时,与贪、嗔、痴相关连的恶念又再升起,他就应让它们自行平息。如此,恶念就会消失,心念就会稳定、平静、集中与专注一境。这有如一个人发觉自己没有理由奔跑时,就会放慢下来步行;发觉没有理由步行时,就会站立;发觉没有理由站立时,就会坐下;发觉没有理由坐下时,就会躺下,于是他从奋进状态转为平静。 在让恶念自行平息时,与贪、嗔、痴相关连的恶念再度升起,他就应咬紧牙关、舌头顶上颚,以心念来束缚,压抑、制止恶念。如此,恶念就会消失,心念就会稳定、平静、集中与专注一境。这有如一名壮汉抓住一名瘦弱者的头部与肩膀,强行将他压下去一样。 能做到以上五个步骤的人是心念的主人,他只想要想的心念,不想不要想的心念。他已不再执着、已摆脱束缚,收敛傲气和断除烦恼。 二月十一日 拥有慈心的人, 对世间众生都很慈悲 不论它们是在上、下、左、右 无边无际的每一个角落 满溢着无限、完整 与全面发展的慈悲心 以往所犯的小过失, 不会在他心中纠缠 二月十二日 一个人虽通过眼睛看到形象、鼻子嗅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感到触觉、心灵识别念头,却并不执着于这些事物的外表或细节。如果放纵这五个感官,诱惑、厌恶、恶念等思维就会兴起。有鉴于此,人应致力于控制这些感官。能把感官控制好便能体验到不被牵引、激怒之乐。 二月十三日 有五种杂质会影响金的弯曲度、可造性、光泽、坚韧度,使它不易达臻完美的效果。那五种杂质呢?即铁、铜、锡、铅、银。金若纯净不含杂质,则易于弯曲、可造性高、富有光泽、不会脆弱,可达臻完美的效果,人可用它冶制成自己喜爱的各种装饰品,如图章、戒指、耳环、颈链、金链等。 同样的有五种杂质会影响心的灵活性,可造性、光泽,使其不适合断除污点。那五种杂质呢?即感官之欲、憎恨、懒散怠惰、烦躁不安、疑惑。心若摆脱这五种杂质则能发挥其灵活性、可造性、光泽、不再脆弱,适合断除污点。人也因此能引导纯净的心,去了悟所有能以心来了悟的事,不论它在多深之地,多远之处心都能直接看清。 二月十四日 以努力渡怒江 以精力过悲海 二月十五日 专心修习与发展念息法,是非常平静、卓越、完美的事,亦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修习念息法还能在片刻之间灭除了升起的恶念,就有如在干旱季节所下的一场骤雨,在片刻之间抑制了飞扬的尘土一样。 二月十六日 一个好人的轮回出世,是为了给周遭的许多人带来利益、快乐与幸福,包括他的父母、妻子、儿女、佣人、工人、朋友、伙伴以及隐士和婆罗门。 二月十七日 纳窟拉毗达(Nakulapita)居士与妻子纳窟拉玛达(Nakulamata)来见世尊。坐下后,纳窟拉毗达说:“我的妻子过门时,我只不过是个小男孩,她是个小女孩。时至今日,我都不曾察觉到自己曾在思想上或肉体上对她做出超越庄重范围的行为。世尊,我们俩渴望今世永聚首,也渴望来世永相聚。” 纳窟拉玛达接着说:“世尊,我被带入夫家时只是个小女孩,他是个小男孩。时至今日,我都不曾察觉到自己曾在思想上或肉体上对他做出超越庄重范围的行为。世尊,我们俩渴望今世永聚首,也渴望来世永相聚。” 世尊说:如果夫妻俩今世、来世都渴望能相聚,而他们的信念、德行、布施、智慧都能相互配合,那么,他们今世、来世都能相聚。 二月十八日 人若不断地追忆、思想过去、现在、未来所渴望的事物,欲念便因此滋生。有了欲念,人就会被所渴望的事物束缚。一个充满欲念的心,就是我所说的“束缚”。 二月十九日 拥有财富会遭受到五种不利的后果。那五种?即遭受火灾烧毁、水灾淹没、帝王忌、强盗抢夺、不肖子争夺。 拥有财富亦能带来五种有利的后果。那五种?即用财富使自己快乐、使父母、妻儿、佣人员工、友人伙伴快乐、他怀着将来会美好的高尚目标,用财富供养隐士与婆罗门,将能获得快乐与往生到天道去。 二月廿日 “世尊,能看见布施的显见成果吗?” 世尊回答:“能!好施者受众人爱戴,善士智者都愿意跟随他。他的好声名因此传播开来。这些都是布施所带来的显见成果。此外,不论是与达官贵人、婆罗门、居士或沙门交往时,好施者能满怀信心,从容不迫地应对,这是布施的显见成果。再者,好施者死后必能投生在天道中,这是布施的将来成果。 二月廿一日 来!在日常生活中把感官之门户守好。全神地、小心翼翼地视察心念的活动,时刻持有一个警觉、洞察分明的心。 二月廿二日 拉伐惹婆罗门(Bharadvaja Brahmin)族的阿拘沙卡(Akkosalca)听族长跟随着乔达摩的僧众修行,非常气愤,不高兴,跑到世尊跟前,以无礼、刻薄的语言辱 ... 、咒 ... 世尊。他 ... 毕之后,世尊说:“你有接待过登门造访的亲戚、朋友或其他客人吗?” “有的,乔达摩,我有时要接待。” “那你有替他们准备软、硬食物及让他们歇息吗?” “有的,乔达摩,我有时会这么做。” “那如果他们不接受你的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将属于谁的?” “属于我的。” “婆罗门,现在也一样,你用来辱 ... 、咒 ... 我的粗言暴语我一概不接受,它们还是属于你的。婆罗门,是你的。当遭受他人辱 ... 苛责时,反唇相讥的人,就有如宾客与主人一起入席,共享美食,彼此能互相受惠。婆罗门,我们并不曾一起入席,共享美食及互相受惠。它们还是你的,婆罗门,它们还属于你的。 二月廿三日 感官之欲是一种障碍,它蒙盖了心,也削弱了智慧。憎恨、懒散怠惰、烦燥不安和疑惑也是障碍,它们蒙盖了心,也削弱了智慧。一个人若摒除了这些在心中茁壮长大并削弱了智慧的障碍,智慧便会大进,便能分辨出自我利益,他人利益,人我的共同利益,及获得圣者的知识与眼光,进而能超越出人道。 二月廿四日 没有支架的瓶子易打翻,有支架的瓶子不易打翻。没有支柱的心易崩溃,有支柱的心不易崩溃。心的支柱是甚么?是八正道: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 二月廿五日 已有污渍的脏布块,即使浸在青、黄、红或深红色的染料中,也难以染得均匀好看。为甚么呢?因为那布块本身不清洁。同样的,一颗心受了污染,厄运必定随之而来。一块洁净的布块,浸在青、黄、红或深红色的染料中,必能染得均匀好看。为甚么呢?因为那布块本身是洁净的。同样的,一颗心保持洁净,好运必定随之而来。 二月廿六日 你若能正确的运用“圣洁的生活、崇高的境界,如来的生活方式”等词时,你便会懂得用它们来形容全神贯注于念息法的状态。 二月廿七日 别对罪恶掉以轻心, 说它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通过一点一滴的累积, 水瓶盛满了水; 通过同样的途径, 愚者积满了罪恶。 别对善行漫不经心, 说它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通过一点一滴的累积, 水瓶盛满了水, 通过同样的途径, 智者积满了善行。 二月廿八日 丧失财物事小,丧失智慧事大; 求取财物事小,求取智慧事大。 三月 三月一日 起身!坐直! 梦想有何益处? 怎么你病了,被忧伤之箭射中, 仍然能继续安眠? 起身!坐直! 锻链自己,争取心境平和。 别让阎王得知你懒散, 把你骗入他的领域。 天神与人都受执着所困, 你应摒除执着。 莫错过机会, 错过者惟有走入地狱。 怠惰是尘埃, 尘埃随着怠惰而来, 以知识和警觉, 从身上拔出致伤的箭。 三月二日 身体不能缺乏粮食,必须依靠粮食来维持生活。同样地,五障也不能缺乏各自的粮食以维持下去。甚么是激起或支持已升起的感官之欲的粮食呢?是没有节制地注视事物的诱惑特征。甚么是激起或支持已升起憎恨的粮食呢?是没有节制地关注事物令人厌恶的一面。甚么是导致或支持懒散怠惰的粮食呢?是没有节制地沉溺于悔恨、昏沉倦怠、精神松懈中。甚么是激起或支持烦燥不安的粮食呢?是没有节制地关注心念上的干扰。甚么是激起或支持疑惑的粮食呢?是没有节制地关注不确定及存有疑问的事物。 三月三日 弥加拉·罗汉尼亚王(Migara Rohaneyga)的要臣兀加(Ugga)对世尊说:“世尊,陛下的财富真令人惊叹呀!” “兀加,陛下的财富究竟有多少呢?” “很难说呀,也许有一亿金和一亿银吧!” “那是真正的财富吗?它们会因水、火、暴君、强盗、敌人和不肖子孙而丧失。但是有七种宝物是不会因上述因素而丧失的。那七种呢?即信心、德行、责任感、知耻心、学识、布施和智慧。这七种宝物不受水、火、暴君、强盗、敌人和不肖子孙所影响。 三月四日 一个人不再撒谎就不再是人世间的骗子,而是个老实、可靠、可信赖之人了。一个人不再诽谤他人,就不再说长道短、挑拨离间,他是众失和者的调解人,是众团结者的支持人。他促进和谐、庆祝和谐、乐于进行调解。调解是他说话的动机。一个人不再用粗言暴语,所说的话,就不再是伤人之言语,而是顺耳动听、感人肺腑、温和有礼、受人喜爱之言语。一个人不再讲绮语(轻浮的话),而只在适当的时候开口,讲的句句属实、切中事理;讲的是佛法、戒律、有价值之言语;讲得合时、有理、清晰,与目标有关。 三月五日 有能力却不奉养年老的父母, 这是一个人身败名裂的原因。 三月六日 一时,世尊住在释迦族的迦毗罗国中的榕树园里,释迦族人摩诃讷玛(Mahanama)来问世尊:“世尊,要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在家弟子?” 世尊说:“归依了佛、法、僧之后就是佛弟子。” “世尊,在家弟子如何修养德行?” “在家弟子若能戒 ... 生、戒偷盗、戒邪Y、戒妄语、戒饮酒、就是有德。” “世尊,怎样才算是利益自己而非他人?” “当一个人建立起信心、德行、能割舍放弃、好亲近僧众、好闻佛法、能专心听闻并反覆思考、理解佛法的文句与字义、并依法修习,然而却不积极助他人建立这些素质,那他便是只利益自己而非他人。” “世尊,怎样才算是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当自己已建立起信心、德行、能割舍放弃、好亲近僧众、好闻佛法、能专心听闻并反覆思考、理解佛法的文句与字义,并依法修习,同时也积极帮助他人建立这些素质,那他便是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三月七日 如果把虫胶(可作红色染料)、郁金粉、蓝色或黄色染料混在一碗水中,视力再好的人也不能辨认或看清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同样的,当一个人的心被感官之欲所充塞、淹没,而不知如何预防时,他就不能辨认或看清自己与他人的福利;以往牢记在心的经文全都忘却了;近日所学的更不用提了。 如果将一碗水放在火上加热,煮滚沸腾,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辨认或看清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同样的,当一个人的心被憎恨所充塞、淹没而不知如何预防时,他就不能辨认或看清自己与他人的福利,以往牢记在心的经文全都忘却了;近日所学的更不用提了。 如果在一碗水中长满了水草,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辨认或看清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同样的,当一个人的心被懒散怠惰所充塞、淹没而不知如何预防时,他就不能辨认或看清自己与他人的福利;以往牢记在心的经文全都忘却了;近日所学的更不用提了。 如果一碗水经风而掀起阵阵涟漪,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辨认或看清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同样的,当一个人的心被烦燥不安所充塞、淹没而不知如何预防时,他就不能辨认或看清自己与他人的福利,以往牢记在心的经文全都忘却了;近日所学的更不用提了。 如果一碗水经搅拌而变得浑浊似泥,把它放在荫暗处,视力再好的人也不能辨认或看清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同样的,当一个人的心被疑惑所充塞、淹没而不知如何预防时,他就不能辨认或看清自己与他人的福利;以往牢记在心的经文全都忘却了,近日所学的更不用提了。 三月八日 不断地做那样的思索冥想,心便产生那样的倾向。 三月九日 不论是国王、农夫、将军、村长、互助会主管或族长,只要具备了五种素养,便会进步、成长而不衰退。那五种? 就以族长为例吧!他以自己的精力、血汗,用合法的途径赚取财富。他尊敬孝顺父母,父母则欣喜慈爱地回报他说:“愿你长寿,愿神保佑你!”因此具备了善待父母的素养的人,一定会进步、成长而不衰退。他也同样善待妻子、儿女、佣人、工人,善待佃户与房客、天神、沙门与婆罗门,而他们也都会回报他说:“愿你长寿、愿神保佑你!” 三月十日 清净身体有那三方面?人应戒 ... ,放下刀棍,慈悲和善地对待众生,心平气和地过活。人应戒偷,不论在树林中或村落中,若不是人家赐给,绝不自取、绝不偷盗。人应戒邪Y,不与任何受父母、兄姐或亲戚监护的女子 ... ,也不与受法律保护,誓言对丈夫忠心或正在受刑或佩花待嫁的女子 ... 。 三月十一日 日夜勤力净化身、口、意业的人,日夜都快乐。 三月十二日 世尊问:‘我指甲中的小沙粒和大地的相比,何者较多?’‘世尊,大地的远比您指甲中的沙粒多,两者根本不能相比。’‘同样的,轮回在人道的众生很少,远远比不上轮回在非人道的众生。’因此,你应时刻修行,提醒自己:“我们应认真地过活。” 三月十三日 黎明是旭日之前驱,德行是八正道之先锋。 三月十四日 有三种念头会导致盲目、无知、使智慧消失,使烦恼滋生,对证悟涅盘没有助益。那三种?贪念、嗔念与伤害念。 有三种念头会扩大视野与见闻、使智慧增加、会促进和谐,对证悟涅盘有助益。那三种?舍离念、慈悲念、施助念。 三月十五日 世尊问目犍连:“你感觉昏沉吗?” “是的,世尊。” “那,当你感觉昏沉时,就别执着于昏沉的念头,它可能就因此消失。若不,或许你反覆思考佛法的教义能将昏沉去除。再不,或许你反覆背诵经文细节能将昏沉去除。再不,或许你从坐席处立起,洗脸,仰望满布星星的夜空能将昏沉去除。再不,或许你在内心建立起清醒的知觉,不论昼夜都光明无阻清楚明亮,这能将昏沉去除。再不,或许你来回走动,对身前背后的一切都很清楚,但心神集中在内,不为外物所诱,这能将昏沉去除。再不,或许你向右边躺,以左脚叠右脚做狮子卧状,保持清醒,念念分明,并默想着「过一会儿我将起身。”醒觉后立即起身,思想着:“我不迷恋卧躺与睡眠。”应这样的锻链自己。 三月十六日 归依佛、法、僧,将不再畏怕、焦虑。 三月十七日 有四件事可以增进智慧,对在人道中的众生有很大助益。那四件事呢?即结交善人,听闻佛法,明智留意,依法修行。 三月十八日 流浪汉难提耶(Nandiya)问世尊:“有那些条件,在修习与发展之后,能引人走上涅盘的目标。” “难提耶,有八个条件在修习与发展之后,能引人走上涅盘之道,达到证悟涅盘的目标。那八个呢?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三月十九日 人生有五个最适于奋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释迦牟尼婆罗门佛法佛教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