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印祖故事:弘一喜入大师门,朝礼普陀瞻盛德

弘一法师民国七年(1918年)出家,民国九年(1920年)春应张云雷居士等的邀请,为印光大师文钞题词,由此得读《印光法师文钞》,对印光大师的道德文章十分钦佩。这一年秋天,弘一法师赴贝山闭关修念佛三昧,来信向印光大师请求最后训言,得到印光大师的指点。弘一法师是年又发心刺血写经,来信向印光大师请教。大师给他详细开示刺血写经的法则和注意事项,并特别指出写经要用正式体,促使弘一法师书法风格发生大的转变。总之,弘一法师虽未与印光大师见面,但已开始饱受法乳之恩。民国十一年(1922年),弘一法师上书印光大师陈情,请求愿作弟子,大师没有答应。民国十二年(1923年)阿弥陀佛圣诞日,弘一法师在佛前燃臂香,乞三宝加被,再次上书请求作弟子,印光大师再一次谦逊地谢绝了。到了年底,弘一法师再次竭诚哀恳,大师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民国十三年阴历二月,弘一法师在给王心湛居士的信中,对于自己蒙印光大师收为弟子,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信中说:“朽人于当代善知识中,最服膺者惟光法师。前年尝致书陈情,愿厕弟子之列,法师未许,去岁阿弥陀佛诞,于佛前燃臂香,乞三宝慈力加被,复上书陈请,师又逊谢。逮及岁晚,乃再竭诚哀恳,方承慈悲摄受,欢喜庆幸,得未曾有矣。法师之本,吾人宁可测度,且约迹论,永嘉周孟由尝云,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 ... 灵峰,(明蕅益大师)步武资福,(清彻悟禅师)宏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诚不刊之定论也。孟由又属朽人当来探询法师生平事迹,撰述传文,以示后世,亦已承诺。他年参礼普陀时,必期成就此愿也。”印光大师收弘一法师为弟子属于破例,因为大师自出家就发一生不收徒众、不立门庭、不结社会之愿。这是大事针对当时佛门滥收剃度徒弟的流弊而发的愿。但是弘一法师的至诚打动了大师,从而破例收了一生唯一的出家弟子。弘一法师参礼普陀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民国十四年阴历五月,弘一法师得到旅金三十元,从温州启程,乘船赴普陀山。这次朝礼由周群铮居士陪同。周居士是弘一法师的护法,弘一法师在温州期间的饮食所需由周居士供养。到达普陀山后山法雨寺,弘一法师如愿见到自己尊崇的印光老人。寺院安排弘一法师住在藏经楼,便于他亲近印光大师。弘一法师在法雨寺住了七天,每天从早晚课和日常行为中观察学习印光大师的德行,向大师请教净土教义。弘一法师是一位非常细致认真的人,他对印光大师的语默动静,包括起居作息、衣食住宿、念佛拜佛、行住坐的威仪,一一观察入微。印光大师的言行威仪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弘一法师讲了一篇《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谈了他所体会到得常人能够学 ... 印光大师盛德。让我们来随喜弘一法师所说的印光大师四盛德。弘一法师说:“大师盛德至多,今且举常人之力所能随学者四端,略说述之。因师之种种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举之四端,皆是至简至易,无论何人,皆可依此而学也。” 甲、习劳 大师一生,最喜自作劳动之事。余于一九二四年[7]曾到普陀山,其时师年六十四岁,余见师一人独居,事事躬自操作,别无侍者[8]等为之帮助。直至去年,师年八十岁,每日仍自己扫地,拭几,擦油灯,洗衣服。师既如此习劳,为常人的模范,故见人有懒惰懈怠者,多诫劝之。 乙、惜福 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一九二四年[9],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及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10]。以上且举饭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丙、注重因果 大师一生最注重因果,尝语人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大师无论见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丁、专心念佛大师虽精通种种佛法,而自行劝人,则专依念佛法门。师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学欧美者。而师决不与彼等高谈佛法之哲理,唯一一劝其专心念佛。彼弟子辈闻师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决不敢轻视念佛法门而妄生疑议。此盖大师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我们如果能够学习实践印光大师的四大盛德,那么我们就无异于是大师的弟子,无异于与大师共住也。弘一法师到法雨寺参拜印光大师,受到印光大师的言传身教,对他今后的修持和弘法受益无穷。对于净土法门更加深信不疑,他曾经说:“余于佛法中最深信者唯净土法门。”而且在今后的弘法中,常书佛号,赠送有缘,经常演讲,提倡念佛,经常劝人,阅读印光法师文钞。而印光大师对弘一法师的德行也颇为嘉许,在未见面之前,印光大师在与尤惜阴居士的信中,曾赞扬弘一法师:“弘一师博学多闻,以光虽固陋,而其居心颇真实,其修行颇依固陋者之本分。”这次参拜印公,恰好王大同居士朝礼普陀,与两位高僧见了面,并记下了印光大师对弘一法师的赞语。王居士给弘一法师的赠诗说:“儒门逃出学参禅,面壁功夫胜十年,记得印公有一语,上人行德迈前贤。”也就是说印光大师赞叹弘一上人行持和品德可追古德前贤。当然,弘一上人也批评王居士第一句说得不对,因为弘公并非是参禅的,而是持戒念佛的。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印祖故事:弘一喜入大师门,朝礼普陀瞻盛德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梦见在饭店

    周公解梦梦见在饭店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在饭店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由朋友圈看人的德性与命运

    朋友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生命的搭伴配合,或许怀着无上自由信念的人认为,自己凭喜好想交什么朋友就交什么朋友,这样就可以无拘无束,就可以自由自在了。所谓朋友圈,无非就是性情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这种影响是共性的,简单的讲心性放射出来的行为语言形成一种宇宙共振,而受这种共振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朋友和配偶,因此当你和酒肉朋友在一起,你也就变成了别人的酒肉朋友。

  3. 梦见电梯,坐在电梯上,电梯突然停了

    梦见小黑狗的头掉了,公司阿姨帮忙做法超度。但是梦见电梯一直上升的话,表明您最近的势头很不错,干任何事都很顺利。此外,对性有强烈的好奇心时也会做这种梦,但是电梯停了,就表明自己恐惧性或有性障碍。

  4. 地藏七救了我的哑巴儿子

    地藏七救了我的哑巴儿子我是由于我的儿子才开始接触到佛的。曾想我的儿子一定能撑起我给他打下的一点事业。后来女儿跟如一老师打了一个地藏七,非常受益,就给我报了名,我带着20多岁的从小因为...而导致哑巴的儿子去了“白豪寺”打地藏七。地藏菩萨慈悲教化让我感悟深刻啊!此次打地藏七,我带着他一起,他原本就是很勤奋的人,在家就是很勤劳,洗衣服、做饭样样事都做。

  5. “穆王八骏”是怎么回事?穆王八骏是哪八骏

    关于周穆王的传闻有很多,而且都带有传奇色彩,这其中的一个传闻是“穆王八骏”。那么,“穆王八骏”是怎么回事呢?“穆王八骏”是传说中周穆王驾车用的八匹骏马,传说能日行万里。周穆王乘坐的是八匹马拉的舆车,每匹马的名字都很特别,关于“穆王八骏”是哪八骏有以下几种说法说法一:以马的毛色命名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

  6. 随车夏雨是什么意思?

    【拼音】suíchēxiàyǔ【解释】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同“随车致雨”。【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随车夏雨”

  7. 口渴见了水却不喝

    过去有这样的一个人,在路上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来,以解除这个苦痛,看到远处热雾,当作是水,可是走过去一看,却又不是。後来东找西寻,终於给他找到一条河流,河水滔滔不绝地流著,而且很是清洁;然而,这个人却只是呆望著,并不下去喝水。

  8. 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 比萨塔下什么都是斜的

    现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蜂拥到比萨城,都是慕斜塔之名而来。比萨斜塔修复工程耗资约合2500万美元,基本上达到预期效果。专家认为,经过修复的比萨斜塔,只要不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300年内不会倒塌。>比萨斜塔高约60米,塔体由8个层面组成,在直径16米的塔体中心有可以上下的螺旋形台阶约300级。每年5月至8月间,比萨斜塔晚上也向游人开放。

  9. 每天都这么累?内外湿邪在作怪!吃这五种食物可以去祛湿气

    湿邪在夏季最为常见。

  10. 米芾耍无赖

    米芾字元章,宋代大书画家。>米元章还有一种怪癖,特别讲究清洁,凡是他用的器物,不许别人动一下,摸一摸。米芾以他的名字,“推断他是一位爱好清洁的人”。>米芾还时常向人借古画临摹,却把原画留下,以伪作还人,因他临摹技术高,很多人竟辨不出真伪。有时候,他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古书画,竟不惜耍无赖。米芾说着,仍旧做出要投水...的状态。>米芾不知羞地回坐在原位上说:>“谢谢,谢谢!值得为它再活下去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