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什么原因促成了斯诺赴延安采访?

data-filtered="filtered" 斯诺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近代报道中国最著名的西方记者。他的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巨大、长盛不衰,被认为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基本读物。红军由此书为世界所知,斯诺由此书而成就功名。

  斯诺1936年7月的延安之行是此书的基石。当时,在中国的西方记者至少有二三十人,比如《京津泰晤士报》的爱泼斯坦,合众国际社的厄尔·利夫、美国《亚洲》杂志的欧文·拉铁摩尔以及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德国记者罕斯·希伯等,其中不乏想去红区探奇者,但为什么是斯诺如愿以偿成为先行者?

data-filtered="filtered" 红星照耀中国

  经济压力

  冒险精神在斯诺的生命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美国学者勃纳德·托玛斯将其研究斯诺的著作命名为《冒险的岁月》并不奇怪。斯诺年轻时在纽约曾炒过股,漂洋过海时曾混过船票,1930年代在北平经济困窘时曾赌马赢过1000美元从而转危为安,这些都能体现斯诺的冒险性格。

  1990年代美国的研究者根据斯诺的日记和书信发掘了促使斯诺去红区探索的其他原因,其中之一乃出于经济上的压力:1933年,斯诺夫妇辗转来到北平,情况似乎还是不错的,据其日记可知:“在北平,一个新闻记者可以过得像一个银行董事长那样阔绰,即使他的收入不高”。斯诺夫妇住四合院,仅主人房就有6间之多,还有仆人、厨师、花匠、人力车夫,每年大约花1000多美元。

  研究斯诺的美国学者汉密尔顿发现: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影响了新闻联社的财政收入,令斯诺的自在生活受到威胁。1933年新闻联社开始减少斯诺的薪水,到年底就干脆辞退他了。

  1935年4月,斯诺写信给友人说:“这一年过得很快乐,但经济上很紧张,尤其是当美元贬值时”。

  斯诺去红区采访不是没有犹豫的,根据斯诺前夫人海伦·斯诺的回忆,正当斯诺踌躇不决时,是她做了有力的推动,她说:“绝对没错,你必须去一趟”。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里,斯诺使用了 ... 这张显得有些土气的照片。

  出版商的推动

  二战爆发后,中国战场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英美的通讯社和出版商一度将中国看成是热点,特别对神秘的中国工农红军感兴趣。几乎在斯诺考虑采访红区的同时(甚至可能还要早些),出版商就不断要求活跃的斯诺去尝试采访红区。

  1932年,斯诺曾对他的出版代理说自己准备从上海的红色分子那里弄张访问中国苏维埃的护照,他说“我几乎要成功了,但在最后的时刻我联系的 ... 人对我产生了怀疑,他失踪了,我也再没法和他联系。”

  1933年,出版商哈利逊·史密斯和哈斯公司预付斯诺750美金,约他在1934年底前写一本关于红色中国或其他主题的书。而斯诺立即“很高兴地收下来”,并保证到年底完成初稿。

  出版商推动斯诺去红区采访这一点也得到了某些中国研究者的认同,武际良指出:

  1934年,美国出版商哈里逊·史密斯曾经提议同斯诺签定一项合同,并预付稿费750美元,要他写一本关于红色中国的书……1935年《英国每日先驱报》也建议资助他作一次旅行,以获得关于红色中国的真相。

  去红区前,斯诺在给出版商的一封绝密信件中说:“我明天将去红色中国会见 ... ,我将旅行、拍照,写我喜欢的东西。假如我达到目的,那将是世界大事。”

  显然,在出版商的推动下,斯诺加快了去延安的步伐。斯诺陕北之行的全部费用1000美元都由报社报销。斯诺交稿时将书名定为《我到了红色中国》,《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是出版商改定的,由此可见出版界在斯诺成名前后担任的重要角色。

data-filtered="filtered" 埃德加·斯诺在延安时与 ... 合影

   ... 的安排

  传统研究认为斯诺访问红区的关键人物有两个:一个是 ... 地下党员俞启威( ... ),一个是宋庆龄。根据汉密尔顿的研究,1936年3月俞启威曾答应帮助斯诺联系去红区采访,但他不久就消失了,斯诺5月去上海找宋庆龄、鲁迅、艾黎和史沫特莱等人,希望得到访问红色根据地的机会。此举还引起史沫特莱的不快,因为她也想去延安。汉密尔顿认为之所以选择斯诺,是斯诺的“国籍、他的社会联系和他的独立性格”使然。

  那么,是什么人发出的请求呢?1992年,武际良指出:

  他(斯诺)立即提出去红区采访的要求。而就在前不久,毛和周从陕北来信要她(宋庆龄)物色一位公平正直的外国记者和医生到苏区考察,以便争取国际上了解中国的抗日主张。

  2005年,英国伦敦大学基于新解禁的莫斯科共产国际的档案材料的研究披露, ... 是决定斯诺进入红区的始作俑者,研究指出:

  (红军)与斯诺相遇不是偶然的。那年(1936年)春天,毛曾经让上海的地下党找一个能发表作品的外国记者和一个医生。经过慎重考虑,毛邀请了斯诺,因为斯诺具备多方面条件:他是一个美国人;他为具有影响的《星期六晚邮报》和《纽约先锋论坛报》写稿;并具有同情心。

  斯诺1936年7月进入红区,同行的还有黎巴嫩裔美国人马海德医生,他的药箱里装了许多机密文件……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发表后,其影响达到甚至超过了 ... 的预期,在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红军和 ... 的伟大形象树立起来了,一批批年轻人从各地开赴延安。 ... 后来说:“斯诺著作的功劳可与大禹治水相比。”

  (摘自《领导文萃》2013年10月下)


 斯诺笔下的蒋介石:一个具有各种特质的合集

  ... 在延安时的两次“挨 ... ”经历

 抗战时延安的女青年,为何约定不嫁老干部?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什么原因促成了斯诺赴延安采访?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毛主席会见埃德加·斯诺时为何事说自己:实在可怜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佚名核心提示:还有就是毛...和塑像,不顾时间或环境,到处张挂陈列,搞得太多了。

  2. 抗战末美国曾计划与 ... 军事合作 为什么最终流产?

    在美国,因为斯诺报道了中国革命,罗斯福总统曾3次在白宫约见斯诺,密谈中国问题。1944年5月26日,罗斯福第二次在总统办公室接见了斯诺。罗斯福果断地说:“我一直在和那里的两个...合作,直到我们能使他们凑在一起为止。”罗斯福逝世后,美国和...进行的军事合作计划自然流产。

  3. 中译本《西行漫记》何时发行

    西行漫记1939年12月,埃德加-斯诺著的《西行漫记》之中译本出版。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1937年的英文版原名是《红星照耀中国》,上海复社翻译出版时改名为《西行漫记》,该书是作者于1936年6月冒险采访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根据地的记录,是第一部忠实地报道红色根据地实况的长篇作品,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

  4. 外国人眼中 ... 什么样?日本人曾认为是大胖子

    因为《红星照耀中国》,世界开始知道...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国...的领袖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日本自以为是最了解中国红军的,但是在这篇文章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是一个胖子。”这张照片传入支持国共合作的苏联后,就有人分析这是...。可见,从1927年这张合影开始,无论是介绍中国革命的小册子,还是...个人传记,...的形象都不是一个胖子。

  5. 西哈努克为何说“尼克松是 ... 最好的代理人”?

    西哈努克与...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大风号·非常历史·丁晓平,1970...和斯诺的最后一次会面谈了些什么?>斯诺夫妇立刻乘车来到中...。>吃完饭,斯诺跟随...来到他的书房,继续进行谈话。

  6. 斯诺为何称赞“1937年的中国陆军”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强的?

    南京国民...国防准备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整军备战。就是说整军的目标是成立抗日国防军。>蒋介石>1935年1月26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全国军事整理会议,部署整军工作。>斯诺>这次整编计划虽未全部完成,但通过整军使中国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评价说,“在1937年,中国的陆军”是该国有史以来最大最强的。

  7. 6位外国人看 ... :令人感兴趣且高深莫测

    斯诺为...拍摄的著名照片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佚名,6位外国人看...:令人极感兴趣而高深莫测的人接触过...的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会被他的丰富学识、伟岸人格和惊人的洞察力、思辨力所折服。经周恩来安排,于11日抵保安会见...。斯诺形容...“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

  8. ... 会见埃德加·斯诺时为何事说自己:实在可怜

    对此,毛主席曾笑着对埃德加·斯诺说:“看我站在那里受到风吹雨打。实在可怜!”>毛主席在和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曾经说:“我像一个打伞和尚”。>...主席是在1970年12月18日同斯诺交谈的,这时文化大革命已取得了胜利,但也出现了一些逆流。在回顾历史时,美国人们不能否认华盛顿的作用。

  9. 红色政权的建立过程简介 什么是红区?

    随后北上东固,与红军独立二团、红军独立四团会师,在赣南站住了脚。3月20日,红四军在长汀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利用军阀混战之机,在赣西南、闽西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4月初,红四军在瑞金同从井冈山转移到赣南的红五军主力会合。至此,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0. 埃德加斯诺简介

    埃德加·斯诺,美国着名记者。>西行漫记>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领导人。>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即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还热情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gs5000>1939年,斯诺再赴延安访问。后来,胡愈之先生等翻译《西行漫记》一书时,因不知他还有过这样一个汉文名字,而译作“斯诺”二字,并一直沿用下来。

随机推荐

  1. 【貍德】的意思是什么?【貍德】是什么意思?

    郭庆藩集释引清·俞樾曰:「《广雅释兽》:貍、猫也。猫之捕鼠,饱而止矣,故曰是貍德也。」明·车任远《蕉鹿梦》第五折:「自古道,赤脚的赶鹿,著靴的吃肉。你也只是个钓鱼的么,你羊裘漫自夸鱼乐,貍德从知有兽心。只有樵夫打得鹿,不信你渔翁去拏得鹿。」貍德的拼音lídé貍德是什么意思貍德lídé谓狐貍之性。

  2. 【纇丝】的意思是什么?【纇丝】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纇丝」在《汉语大词典》第17159页第12卷358纇丝lèisī多节的丝。《明史后妃传一太祖孝慈高皇后》:「余帛纇丝、缉成衣裳,赐诸王妃公主,使知蚕桑艰难。」纇丝的拼音lèisī纇丝是什么意思★「纇丝」在《汉语大词典》第17159页第12卷358纇丝lèisī多节的丝。

  3. 漂亮的顶楼阳光房 具有哪些优缺点?

    顶楼阳光房阳光房也称为玻璃房,外文名:wintergarden。阳光房是国内外追求自然、时尚人士所推崇的建筑。阳台或露台阳光房,处于整套居室内,因此视觉连性非常重要。按阳光房的位置分类:露台阳光房、花园阳光房、封门斗阳光房、地下庭院阳光房、封阳台阳光房。一般而言,阳光房的主体结构,都选择方钢作为承重主体材料,有一些中小型的阳光房高档阳光房也可能用断桥铝合金结构。

  4. 匡国济时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 成语大全

    唐–李翱《卓异记–三十二年居相位》:“玄龄初与杜如晦为友,属隋室丧乱,未尝不慨然相顾,有匡国济时之心。”

  5. 佛陀故事会:贫生童子供佛斋僧后财富源源不绝

    贫生童子供佛斋僧后财富源源不绝在佛陀时代的印度王舍城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儿子,因为父亲出海经商,遇难死于海上,他们家里,仅靠他的母亲做苦工并向邻里亲戚们借钱维持生活。“我们竹林精舍的出家人很多,通常为我们办一餐供养,要花费五百个金钱哩!”贫生童子虽然自知年纪小,但他相信为了供佛斋僧,一定会使他达成目的的。

  6. 踏实的爱用行动实现承诺

    踏实的爱用行动实现承诺在本世纪初,一个由日本移居在旧金山附近的家庭在那里开创了一项种植玫瑰的产业。他们在一周内的3天早晨把玫瑰送到旧金山。他们的玫瑰在旧金山市场上很受欢迎。他告诉他的日本朋友。当日本人家庭还在拘留地时,他们的朋友一直在暖室中工作着,孩子们星期六之前一直上学,父亲常常每天工作16-17个小时。日本人家庭告别了拘禁生涯,坐上火车,他们可以回家了。

  7. 入土为安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rùtúwéiān【解释】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出处】明·冯惟敏《耍孩儿·骷髅诉冤》曲:“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亲戚多道:‘从来说入土为安,为何要拘定三年?’”【例子】舍妹已断了气,也该出殡了。在家虽好,但一则火烛当心,二者死者亦可以早些入土为安。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相关】百度“入土为安”

  8. 晚清第一巧匠,外国技术封锁,靠一张图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清朝末年,由于封建统治者继续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导致中国在各方面都落后世界一大截。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入中国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者才慌了神。

  9. 梦见超市开业

    周公解梦梦见超市开业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超市开业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县令王猛刚上台即处死几个“大老虎”树立权威

    但不论是什么“大老虎”,后台多硬、有多牛B,不听话立即抓起来,再不听话直接砍脑袋。王猛一件件地审理,又派人明察暗访,迅速抓了一批地痞流氓。有个“黑社会老大”,欺男霸女,势力最强,名声最坏。当即宣布赦免王猛。整个县风气好转,一跃成为示范县,为全国树立了典型。反对王猛的,只有三个下场:废为平民、当廷鞭打、直接处死。“打黑风暴”席卷了京城,一个个“大老虎”被送往监狱。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