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2)

四、智慧的代表 (一)文殊菩萨的本迹 诸佛菩萨,凡果后施化,无不具足无上智慧,特别是文殊师利菩萨,更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因为文殊菩萨,是三世果上如来,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罗经说:文殊菩萨,现在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在宝积经中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在华严经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今为辅助释尊教化众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一婆罗门家,父名梵德,从母右协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 梵语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略称文殊,译名妙吉祥,或妙德。因其出生时,家族中出现十种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萨,古佛再来,了了见佛性,因名妙德。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言:“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左手持青莲华,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入,既青年,又威猛,却是无量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大乘心地观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放钵经中,释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云:“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 文殊菩萨,本居佛位,何止是释尊之师,亦释尊的师祖。在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末出家时,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后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法师。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常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为彼说法华经,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 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灯佛。而然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时妙光菩萨,即今的文殊师利菩萨。是以文殊菩萨,岂独是释尊本师,亦是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着,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而文殊菩萨本门的深远,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简直是无上智慧的化身。 (二)文殊菩萨的功德 文殊菩萨,带果行因,本其无上智慧,广作无边佛事,于十方佛土中,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度种种众生。岂独在婆婆世界助佛宣扬?不过,婆婆世界的众生,因释迦佛的介绍,始知文殊菩萨的伟大圣迹,及其功德的不可思议。今于其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中,略举其四如下: (1)带果行因堪当重任 文殊菩萨,既然是三世果位如来,其智慧特殊可知。因此,在释尊一代时教中,凡大乘法会,无不参与,而且担当重任。 在华严经,是一佛二菩萨共演大教,名华严三圣。一佛是释尊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二菩萨指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文殊执掌佛的智慧宝藏,普贤推展佛的广大行愿,所谓:文殊述德,普贤启行,同辅毗卢遮那佛,教化大机众生。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以其甚深无上的智慧,宣说诸佛无尽功德,特别是在福城中说法,广宣诸佛种种行门,种种功德,鼓励大众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并劝勉大众,亲近善知识,修学普贤殊胜行。先令六千比丘,发无上意,复令无量众生,共发菩提心。而善财童子,发菩提心已,因受文殊教化南下,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一一亲近侍奉,承受教诲,竖立青年学佛的好榜样。 在法华经:佛将开权显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之时,在王舍城耆阖崛山中,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现瑞,照彻东方万八千世界,令法会大众,尽见彼土大道心众生,及诸佛说法,四众修行,成就道法,及诸佛涅槃,舍利起塔种种佛事。 时弥勒菩萨,及在会大众,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幸而弥勒菩萨,念及文殊菩萨,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应曾见此希有之相。因而请问文殊菩萨:“以阿因缘,而有此瑞?”文殊菩萨言:“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并叙述往昔于过去诸佛处,曾见此瑞,显其本门深远,曾为然灯佛师:曾受持法华经满八十小劫,故如今释迦如来,放光现瑞,该是将说法华经。 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当多宝佛与智积菩萨欲还本土时,文殊菩萨,坐千叶宝莲,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莲花,从大海娑竭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顶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时智积菩萨问文殊,在龙宫教化几何?文殊答:“其数无量,非口所宣,非心所测。”同时,令其所教化无量菩萨,皆坐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作为见证。并告智积:“在海龙宫中,唯常宣说法华经,故令无数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智积因问:“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成佛?”文殊菩萨说: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辩才无碍,能持诸佛甚深秘密,于剎那间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即可作佛。 智积菩萨,不信龙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岂料言论末毕,龙女已现在前,头面顶礼世尊,却住一面,以偈赞佛。时舍利弗对龙女说:“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独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当时龙女,即以随身所带宝珠,奉献释尊,佛即纳之。龙女对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甚疾”女言:“汝以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即时会众,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既见龙女成佛,复闻龙女说法,无量众生,闻法悟解;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授记。 至此宝积菩萨,舍利弗,以及一切不信龙女能立即成佛者,皆默然信受此一事实。同时由事实证明,文殊菩萨常说法华经,恒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速得成佛。还有,证明女身有五障,不能成佛,仅众生知见,妄想分别执着而已。若能止妄归真,即女子身,立地成佛,如龙女然。 在楞严经:阿难尊者,示堕淫室,为摩登伽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之际,佛教文殊菩萨,持佛顶神咒,前往救护;并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女,归来见佛,遂启发楞严大教。在楞严会上,佛为阿难大众,征心辨见,破妄显真。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欲证此性,当修奢摩它、三摩、禅那,持戒修定,自可反妄归真,六根互用。后因阿难请问圆通本根,佛即敕令二十五圣,各说圆通之后,再敕文殊菩萨,为大众选择圆通本根。结果,文殊菩萨选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显示耳根闻性圆、通、常三真实功德。并说:“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以鼓励当时法会大众,及末世学人,修习耳门圆通法门。 在维摩经,维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问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维摩诘诃斥,不敢前往。佛再派弥勒菩萨等前往,诸大菩萨,亦各说曾被维摩诘诃责因缘,不敢前往。最后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谓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被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于是,文殊菩萨率领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入毗耶离城,到维摩诘室,两位古佛见面,旗鼓相当,遂展开一番妙论,令随文殊菩萨前往大众中,八千天子,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于共演诸佛不二法门时,令随往大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不但以上诸经,释尊委以重任,在大藏经中,因文殊菩萨而发起的大乘经典,或以文殊圣号标立经题的经典甚多,特别是在般若会上,文殊菩萨,处处现身说法,分担释尊的辛劳,诚释尊的权威法将,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2)权巧方便捉剑逼佛 文殊菩萨,不但本其无上智慧,辅助释尊,演说大乘妙法,广度众生,甚至为成熟众生,不惜惊世骇俗,持剑逼害于佛。大宝积经百零五卷中说,当时会众中,有五百菩萨,已得四禅,成就五通,由宿命通,得知自己往昔生中,曾作 ... 父 ... 母, ... 阿罗汉,毁佛塔寺,破和合僧等罪,心生忧悔,分别罪相,无时或忘。故于甚深法忍,不能证入。 文殊菩萨,为成熟五百菩萨,令止分别心,得悟无生法忍。于是即从座起,整衣袒肩,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佛告文殊:“汝住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佛因而说诸法如幻,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诸相虚妄,但由内心分别执着,见有诸相。时五百菩萨闻法,观察诸法如幻,是故于中,无人得罪,无罪可得,谁为 ... 者,而复遭殃,因知宿罪如幻,而证入无生法忍。欢善踊跃,说偈赞曰:“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如佛剑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 ... 。”可见文殊菩萨,成就众生的权巧方便。非大智大慧,焉能如是。 (3)建立道场摄化有缘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 ... 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省之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之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剎,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 据传记载:唐朝大历年间,曾有无著禅师,及法照禅师二人,曾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亲睹道场胜境。 无著禅师,是永嘉人,在唐大历二年,入五台山,在华严寺挂单。一日,游般若经楼,忽见一吉祥鸟,由其头顶经过,飞向东北。次日,又有白光两道,自东北来。同房僧众皆见而异之。无著心动,希见文殊菩萨,因往金刚窟,礼拜后,便于石上 ... 参禅。正闭目敛神之际,忽听有人叱牛饮水之声,开目视之,见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头上裹巾,正牵牛饮水,无著急迎上礼问老者何来?答:“山外求粮,用在台山。”并问无著:“仁者何来,到此何事?”无著答:“闻有金刚窟,来礼拜圣迹。”老人邀无著到其精舍参观,乃牵牛前行,无著随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声,有童子应声开门,从老人手中接过牛绳,牵牛入寺。 寺中琉璃为地,屋瓦金光耀目,华丽庄严,非人间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锦墩命无著坐,童子献茶,又上酥酪,吃之,顿感身心舒畅无比。无著问老人:“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答:“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住众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后三三。”老者问无著:“初出家时,所求者何?”无著答:“求大乘菩提心。”又问:“齿腊几何?”无著答:“三十。”老者言:“你很纯淑,到三十八岁时就好。”随即命无著下山,并赠偈曰:“一念净心即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并命均提送无著下山,童子送无著走出金刚窟,无著问:“此地伽蓝何名? ”童子笑问刚从何来?无著答:“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刚才伽蓝,即是般若寺。”无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萨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赐一言。童子稳身而歌曰:“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有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顷刻间童子与寺皆失其所在。唯见山林土石,无著凄然下山,隐居五台山而终。 法照禅师,亦于唐大历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阳)云峰寺挂单。一日在斋堂食粥,钵中忽现彩色祥云,云中有魏峨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从石门进去又有寺。寺额题有金色大字,名“大圣竹林寺。”法照惊讶,何以钵中有此景象?两天后,食粥时,钵中又现五台山寺景。亭台楼阁,魏峨庄严,金沙布地,宛非人间。大智文殊菩萨与圣众万余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毕,才隐没不见。法照心疑,询问诸僧,时有嘉延,昙晖二师,曾到过五台山,谓其所见,正是五台山圣境。法照遂兴起朝礼五台山之念。 大历四年,衡州湖东寺,启建九旬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下午,照师于寺内高楼,遥见祥云,云中出现楼阁,阁中梵僧执锡行道,身高丈余。阿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高座于中,直至酉时始渐隐去。当晚照师在道场外,见一老人,对他说:“你早发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见大圣,为何不去?”照答:“路遥难达。”老人言:“但决定去,便无困难。”自此,照师誓必前往五台山。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师从南岳结伴同行,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台山。同行者皆见佛光寺有数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见一如钵中所现景象。当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飞下,射法照禅师身。询问寺僧,谓是∶“大圣不思议光,常照有缘人。”照师依先来方面,向东北行五十余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石门前有两个八九岁青衣小童站立,一称善财,一称难陀。见照师来,即欢喜问询引入寺内,向北走数里,到一寺前,额题大金字:“大圣竹林寺。”寺广约二十里,有一百二十进院。院内皆有宝塔,殿阁庄严,黄金为地,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照师进入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围绕闻法菩萨圣众约万余。法照顶礼二大士,请问:“末代凡夫,去圣遥远,末悉该修何法门?”文殊菩萨答:“诸修行门中,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最为径要。忆我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门,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为诸法之王,汝当念诸法之王,无令间断。”法照又问:“当如何念?”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弥陀,被佛愿力,不可思议,后世众生,有称其名号者,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彼佛国土,速证菩提,永不退转。”跟着二位大士,各舒金手,为法照摩顶授记。文殊菩萨又言:“汝可到别院去巡礼。”法照到七宝果园,见园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后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门外,瞬间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立石为记,据说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华严院念佛道场,绝食期生净土。到第七日初夜时分,见一梵僧对他说:“汝见台山境界,为何不说?”言讫不见。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时,又见梵僧来说:“你所见五台山圣境,为何不向人宣说?普令大众发菩提心?”照师说:“我实无心,说出恐生疑谤,不获利益及遭罪业。”梵僧道:“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况你所见?不过要使众生见闻此者,发菩提心,去恶兴善,离苦得乐耳。”照师因忆前所见,录之于册,传示他人。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2)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上和下睦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shànghéxiàmù【解释】指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上和下睦”

  2. 木瓜的食疗与保健功效

    普及现代医学还发现,木瓜中含有番木瓜堿,有...中枢和抗阿米巴痢疾、抗肿瘤、抗菌和抗寄生虫病等作用,对腓肠肌痉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还具有抗淋巴性白血病之功。当你在宴席上,或在家庭用餐时,多食了些蛋类、肉类、牛奶,以及一些不易消化食物时,胃肠感到不舒适,吃些番木瓜后,胃肠不舒适状况就会消失,个中原因就是番木瓜中的蛋白消化酶在起作用,这种酶素能消化蛋白,有利于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有健脾消食之功。

  3. 艾米莉狄金森简介以及诗歌特点

    艾米莉狄金森简介说到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者,不得不提的就是艾米莉狄金森。如今,在收录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作品的书籍中,都有详细介绍艾米莉狄金森简介。通过了解艾米莉狄金森简介,也有助于更加全面了解艾米莉狄金森的性格特色。通过了解得知,艾米莉狄金森生于1830年,卒于1886年,...

  4. 启净公生西实录

    则先考之生西瑞应有当述者。生乎净土,更有西方三圣相迎,是谓生西特瑞。由此观之,生西之实不已昭然乎?因谥曰“启净公”。>佛历二千九百五十一年岁次甲子月,冯宝瑛述>启净公生西实录>达庵居士冯宝瑛>义理须通过事相得以弘传,事相须依义理而有成立的根据。同辈们听说了此事的,也纷纷受到鼓舞,因此先父的谥号称为“启净公”。

  5. 【梁山】的意思是什么?【梁山】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梁山liángshān1.山名。和县境者曰西梁山;当涂县境者为东梁山,原名博望山。二山隔江对峙如门阙,故亦名天门山。《文汇报》2007.12.4:「一个四岁的知府之子被虐杀了,不仅是梁山好汉满不在乎,千百年来《水浒》的读者中,也很少有人认为小衙内之死是一个多么严重的事件。」梁山的拼音liángshān梁山是什么意思梁山liángshān1.山名。

  6. 说天气热的搞笑说说-感人的情话

    十六、的天气,太阳正毒,晒得人汗珠往下直滚。桌子太烫,麻将刚码好,居然糊了三十五、天气热的让人烦躁,总是突如其来的暴雨也让人烦燥,一照镜子看见自己就烦燥。

  7. qq说说心情 心境可以归于平和,但不能趋于死寂-感人的情话

    六、高考的迷人之处,不是在于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说来说去,全是幻想而已。所以说,人重累人,心重累心。

  8. 杞人忧天造句_杞人忧天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杞人忧天qǐrényōutiān杞人忧天的意思和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人忧天的出处《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人忧天造句天垮正好抓云雀;不能杞人忧天。Iftheskyfalls,weshallcatchlarks.船到桥头自然直;勿杞人忧天。Iftheskyfalls,weshallcatchthelark.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Suchfearsarenotover-blown.有些担忧也是杞人忧天。回避型依附的人们害怕亲昵行为,总是杞人忧天。如

  9. qq空间爱情宣言 你就能看见你在我心里的位置是多么重要

    ≤微≥面一、≤乐≥接受件。莪、做不到△7mro如果心脏挖出来能不死丶你就能看见你在我心里的位置是多么重要.◆◇..四面墙、双人床。男人给女人的承诺。等你我的爱情宣言据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另一半。更多优美的爱情宣言文章请点击:情侣主页爱情宣言qq签名爱情誓言qq情侣空间爱情宣言回的人是不能去的,壹,回就有了。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去今生对你的记忆。

  10. 【领域】的意思是什么?【领域】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领域lǐngyù1.谓深闭固拒。★「领域」在《汉语大词典》第17083页第12卷282★「领域」在《现代汉语词典》第828页★「领域」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领域领域的拼音lǐngyù领域是什么意思领域lǐngyù1.谓深闭固拒。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