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国古代的职官制度中,为了表示官员的地位与勋劳,除授予有实职的官衔外,往往还授予一系列荣誉性虚衔,而古人又特别重视这些虚衔,在署名时,常常把实职官衔和一系列荣誉性虚衔全部罗列于姓名之前,形成一大串,使人眼花缭乱。

  今天咱们就一起盘点下古代官员的种种品级官阶的由来。

  1、品:

  品是用以表示官员级别高低的标志,起源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官僚选择制度。当时将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9等,以备选用,称「九品」,后来将在职官员的尊卑也分9个等级,亦称九品。北魏时期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把每品分为正与从,第四品以下的正与从又各分上与下,把最初的9个等级发展成30个等级。其排列顺序为:

  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上、从九品下。

  这种等级区分,隋唐以后各代仍被沿用,直至清末始废,只是各代略有差异。唐、宋时期的武职,从第三品起分上、下级,形成武职32个等级。隋代和清代只保留九品之中分正与从的办法,正与从不再分上下,且文职与武职相同,形成整齐划一的从正一品到从九品的18个品级。金代较为特殊,把第三品到第五品的正与从各分为上、中、下三级,形成42个品级。元、明两代与金代基本相似。

  官员的品级与实任官职一般都相互对应。以清代为例,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六部尚书或总督为从一品,各省巡抚为正二品,布政使为从二品,知府为从四品,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知县为正七品,县丞为正八品,主簿为正九品,典史为从九品。在封建社会里,只有九品之内的官员才称「官」,也称「流内」,九品以外的办事人员称「吏」,也称「流外」或「未入流」。品级较高而任实职较低的官员称「行某某官」,品级较低而任实职较高的官员称「守某某官」。

  2、阶

  阶是一种无实职实责,专门用作标明官员品级高低的荣誉称号。在我国古代职官制度中,每一个品级都有一个相应的称号相匹配,统称「品阶」。例如清文阶官正一品称光禄大夫,从一品称荣禄大夫,正二品称资政大夫,从二品称通奉大夫等。

  品阶之名称始于唐代,后各代沿用,至清末始废,只是各代的名称略有差异。古人对品阶称号十分重视,在泰山现存的碑文中,其名款之前常常冠以「某某大夫」、「某某郎」等品阶称号,以示荣耀。

  3、勋

  勋亦属于无实职的荣誉虚衔,始于唐代。唐代除了规定了一套品阶名称外,又利用过去的散官虚衔搞了一套专为授予有功勋僚的荣誉虚衔,称为「勋」,受勋者称「勋官」。

  北周时,本以勋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至唐始定制,共12级,称「十二转」。其名称顺序是: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最低的武骑尉称第一转,最高的上柱国称十二转。《木兰诗》所称「策勋十二转」,即授木兰为上柱国的意思,是级别最高的勋官。唐以后的五代及宋、金、元各代,皆沿袭了唐代的勋官制度,其名称也基本相同。明代把勋官分为文勋与武勋,武勋分十二转,其名称与唐代同。文勋分十转,其名称顺序为:左柱国、右柱国、正治上卿、正治卿、资治尹、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修正庶尹、协正庶尹。

  勋官的十二转,相当于阶官的正二品至从七品。清代废除了勋官制度,把勋与爵合而为一。

  4、爵

  爵即爵位,亦属无实职的荣誉虚衔。在所有表示官员地位高低的虚衔中,爵的起源最早。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郑注:「禄,所受食;爵,秩次也。」可见「爵」就是贵族官僚的等级。现在可以确知的最早的爵位等级,出于战国时的秦国。商鞅变法时,把过去的爵位加以整理,明确规定为二十级,由二十级至一级分别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其中第一级至第八级为民爵,第九级至第二十级才是官爵。秦始皇封泰山松为「五大夫」,即秦爵的第九级,为官爵之最低级。汉代的爵位只有王、侯两级。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并沿用了汉代的县侯、亭侯等名称。隋唐时的爵位分八等,同汉代一样,只有皇子才能封王、异姓功臣只能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给予爵位以后,一般不增加物质待遇,只有在爵位之后再加上「食实封若干户」,才有一定的收入。五代、宋、金、元时期的爵位基本如唐制。

  清代的爵位分两个系统,一是皇族的爵级,分十等;二是皇族以外的爵级,分为九等。

  5、公与孤

  公与孤即「三公」与「三孤」,是我国古代最高级荣誉虚衔。

  三公,起源很早。据载周代就有两种三公:一种是太师、太傅、太保,一种是司马、司徒、司空。周代的三公是否是后来所称的三公还不能断定。「三公」之制到西汉才真正明确,以朝中执政三巨头丞相、太尉、御使大夫或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而以太师、太傅、太保作为三公的虚衔。自此以后,太师、太傅、太保一直作为最高荣誉虚衔,直到明清。

  三孤,即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少」,起源于汉代。《通典》解释为:「孤,特也,言卑于公,尊于卿。」可知三孤是仅次于三公的荣誉虚衔。

  西晋以后,又把汉代的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官职发展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种荣誉虚衔,统称「东宫六傅」。此后的北魏、北齐及隋唐以后各代相沿不变。这样自隋唐以来,我国历代都有公孤系列的12种荣誉虚衔。这些虚衔无实职,无官属,无定员,只作为高级官员的加衔。其中地位最低的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相当于正二品。但无论何种高官,包括正一品大员,初次加公孤衔,一般仍需从东宫六傅的最低衔开始。由于太子称东宫,故「东宫六傅」又称「宫衔」,太子太保称宫保。清代对加宫衔的官员均称宫保,如称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为丁宫保。

古代官员分几品?古代官员「品级官职」大盘点的更多相关文章

  1. 隋朝并非二世而亡,陏共有八位皇帝,有一位活得时间比 ... 长

    众所周知,秦朝和隋朝是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朝代,秦朝历秦始皇、秦二世,隋朝历隋文帝、隋炀帝,都只延续了两位君主,称之为「”二世而亡”。但是如果严格来说,秦朝和隋朝都不算是二世而亡,因为秦朝还有秦三世子婴,但子婴不称帝而称王,最后也是惨死项羽手中。至于隋朝,今天小编给读者们介绍「”隋三世”,从知名度上,隋三世没有秦三世高,但秦三世已经降为王,隋三世还是如假包换的皇帝,他就是隋恭帝杨侑。公元605年(大

  2. 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藩镇叛乱,比「 ”安史之乱”更加严重

    唐朝中期曾爆发过一场险些导致大唐亡国的叛乱事件,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不过,就在「”安史之乱”结束二十年后,另一场后果更严重的叛乱事件又险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历史上将这次叛乱称为「”奉天之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时年37岁的皇太子李适继承皇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出生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当时唐朝正处于鼎盛阶段,可后来的「”安史之乱”却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3.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4.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5.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6.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7. 一辈子都在抗击匈奴的汉武帝,为什么最后将江山托付给一个匈奴人

    汉武帝而金日磾当时不过是一个匈奴战俘,一次偶然相遇中,将两个地位悬殊的男人联系在了一起。让疑惑的是,这个匈奴人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让汉武帝如此重用,打了一辈子匈奴的刘彻最后把江山交给一个匈奴人来辅佐,在这背后是不是又另有玄机?古代骑兵一手策划匈奴征讨之战的汉武帝,他深知骑兵是战胜匈奴的关键,而马匹就是骑兵的重中之重,想要战胜敌人,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8.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9.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10. 鸿门宴上出现的三个「 ”二百五”让刘邦360度无死角完美逃脱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意是: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原本是想做局...了他,即历史出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是项羽这边出了个头号「”二百五”,非上去客串「”英雄救美”,最后刘邦在张良、樊哙的掩护下成功逃跑的故事。#我要上头条##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历史冷知识#头号人物项伯最出名的「”二百五”到底是谁呢?那就是项伯。项伯和项梁虽然都是项羽的叔叔,可是智商绝对不在一个leve

随机推荐

  1. 动静有常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dòngjìngyǒucháng【解释】常:常规,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指行动合乎规范。【出处】《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例子】【相关】百度“动静有常”

  2. 老规矩

    >和李二爷一同上车的还有一位老人,他站稳后,忽然拿出个纸糊的高帽子,戴在了头上,帽子上写着四个大字:小心小偷。李二爷没搭理他,瞥了一眼那个戴高帽子的老人,就闭目养起了神。>李二爷说了仨字:“老规矩。”>回去后,麻爷就按老规矩,扣了自个儿俩月的份子钱,扣了四个绺子一个月的。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爷爷说的一番话:“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规矩。可惜啊,现如今,没几个人讲这些老规矩喽!”

  3. 兔丝燕麦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tùsīyànmài【解释】兔丝:菟丝子。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出处】《魏书·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例子】【近义词】有名无实【相关】百度“兔丝燕麦”

  4. 梦见我自己金榜题名

    周公解梦梦见我自己金榜题名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我自己金榜题名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对外软弱的李鸿章,终在此事中硬气了一回!

    后来,秘鲁代表托请英国出面施压李鸿章,李鸿章不为所挟,强硬依然。而事前李鸿章已派专员秘密到古巴、秘鲁调查华工情况。李鸿章得知两国条约签定后华工在秘鲁依然受残酷迫害,境遇未能好转,非常气愤。由于李鸿章等态度强硬,秘鲁代表拂袖而去,私下又试图找一些列强驻华使节为其游说,也未使李鸿章屈服。

  6. 带“玫瑰”两字的短信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代表爱情,但是玫瑰做到了;不是每一种树都能耐得住渴,但是白杨做到了;不是每一头猪都能收到短信,但是你做到了。如果我有钱,我愿买下所有的玫瑰和巧克力。要问我爱你有多深,塑料玫瑰花代表我的心!★烛光映透我们的悸动,玫瑰嗅出心灵的相通。★玫瑰开在九月里,我的心中只有你,好想和你在一起,没有什么送给你,只有一句我爱你!★一千朵玫瑰给你,要你好好爱自己。

  7. 经典格言短句-感人的情话

    多少提心吊胆的脸孔,经不起久别重逢的考验,好看不好看,荡气回肠的少,惊讶当年何故痴情若此的好,一时的悲剧,回头看来遂成为余生都嘲笑自己鼠目寸光的喜剧。

  8. 朱元璋给儿子剥橘子吃,而皇后却让儿子赶紧逃,其中有什么隐情?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戎马半生,造就了他多疑,...伐果断的性格,总是怀疑有人造反,曾经还亲自给自己的儿子剥橘子吃,以此来试探自己的儿子有没有策反之心,还好皇后及时发现,告诉自己的孩子赶紧逃命,你父皇要...你,这才免于一死。

  9. 梦见挪树

    周公解梦梦见挪树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挪树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梦见有女儿了

    周公解梦梦见有女儿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有女儿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