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杨修并非死于曹操「 ”嫉贤妒能”,从杨修的悲剧看汉魏嬗代

《世说新语》里所记载的杨修形象颇为「 ”轻狂”,这一点被罗贯中所继承并加以发挥,所以我们看到《三国演义》里的杨修同样是恣肆逞才。但是小说却有意隐去了《世说新语》中所认为的杨修之死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卷了入曹丕曹植兄弟的立嗣之争。罗贯中在文学作品中大力渲染杨修「 ”恃才傲物”,好几次让曹操难堪,因此招致了 ... 身之祸,最终死于曹操的「 ”嫉贤妒能”。《三国演义》的这个做法当然是为了服务于小说主旨,是出于塑造曹操「 ”奸雄”形象的需要,而并非历史的真实。 《世说新语》虽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是关于杨修的死因也流于表面 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往往具有比文学作品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内容。即便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世说新语》,在「 ”杨修之死”这个问题的解释上,其实也显得有些平面化。杨修之死固然是因为卷入了曹氏夺嫡之争,但是杨修的死又远不止参与曹氏内部权力斗争这么简单。既然杨修当然并不是死于曹操的「 ”嫉贤妒能”,又不止是卷入「 ”曹操立嗣”这么简单。那么,杨修之死的背后到底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在笔者看来,杨修之死跟他本人的政治立场有直接的关系,也是汉魏嬗代历史进程中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以世家大族为支柱的东汉政权的彻底败亡,同时也预示着汉魏嬗代的必然到来。 一、曹操对于杨彪杨修父子的拉拢 陈寿在《三国志》里对曹操有一个总结性的评价,「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这里陈寿看到了曹操在政策层面是「 ”申商法术”,这是曹操打击以「 ”儒”为特征的世家大族的一面。陈寿的这个看法,我们不能说他错了。然而在《魏书·卢渊传》里,孝文帝答卢渊表里有「 ”曹操胜袁,盖由德业内举……定非弊卒之力强,十万之众寡也。”这样的说法。孝文帝对于曹操崛起的理解,比起陈寿来,显然层次更高,已经涉及到社会政治的深度。 曹操用人,对「 ”德”并不十分在意 曹操「 ”德业内举”,按照田余庆先生的说法,其实就是他对于东汉以来,在朝野都具有巨大影响的世家大族这个社会阶层,有一个比较清醒客观的认识。由此,曹操对待这个阶层,采取的是一个适度而又有效的弹性政策。 和田老观点相似的,还有徐杨杰在《中国家族制度史》一书中所提出的「 ”东汉政权是一个世系大族公卿满朝的政权,曹操夺取这个政权时不得不承认这个既成事实。为了巩固统治,曹操也必须吸收一些强宗大族在朝廷任重要官职。” 世家大族在汉末政治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 关于曹操对待世家大族的态度,田徐两位所见略同。我们考察曹操对待杨彪杨修父子的态度,这一点也能得到印证。弘农杨氏,是东汉以来的超一流家族和第一等高门,并且在汉末还和另外一个超一流家族汝南袁氏还有姻亲关系,而杨修便是杨氏和袁氏联姻的后代。杨修之父杨彪又是汉末的太尉,在这种情况下,杨修与其父的社会影响力就可想而知了。 因为杨彪出身东汉最有声望的高门大族,世代忠于汉室。杨彪的先祖从杨震开始,世代和宦官进行激烈的斗争,世代也都以清流自居,对曹操这种「 ”赘阉遗丑”本来是十分鄙视的,根本不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曹操的统治。曹操对此也早就心知肚明,其实曹操对于杨彪为首的世家大族势力一直十分忌惮,想 ... 杨彪之心早已有之。 《后汉书·杨震传附杨彪传》: 「 ”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到,曹操 ... 杨彪之心早已有之,只是未得借口,最后只能以袁术和杨彪的姻亲关系勉强处置杨彪。但是即便如此,曹操依然遭遇了来自己方势力内部的强大阻力。孔融以杨彪「 ”四世清德,海内所瞻。”提醒曹操杨氏的巨大影响力,并且警告曹操说「 ”横 ... 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甚至还以为自己「 ”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作为进一步的威胁。曹操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作罢。 曹操最终不敢妄 ... 杨彪 更为讽刺的是,袁绍和杨彪、孔融等人也有矛盾,曾经在建安三年(198年)给曹操去信,想借曹操之手除掉他们,然而曹操依然不敢轻举妄动。 《三国志·武帝纪》: 「 ”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以他过诛之。公曰:‘当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辅相君长,人怀怏怏,各有自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 曹操这番对袁绍的作答,当然首先是将他的虚伪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杨氏等人在东汉社会的巨大影响力,使得曹操不敢轻举妄动。 汉室虽然衰微,但是拥汉者却大有人在 曹操不敢 ... 杨彪,反而以太常的高位来进行笼络。然而杨彪以其坚定拥护汉室的政治立场,不可能真心和曹操合作。从这一点来说,杨彪和荀彧有相似之处,但是表现得更为极端。 《三国志·文帝纪》: 「 ”彪见汉祚将终,自以累世为三公耻为魏臣,遂称足挛,不复行,积十余年。帝即王位,欲以为太尉,令近臣宣旨。彪辞曰:‘尝以汉朝为三公,值世衰乱,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复为魏臣,于国之选,亦不为荣也。’” 杨彪在曹操代汉之心日益暴露的时候,选择了坚守汉节,闭门绝户十多年,拒绝和曹操合作。到了魏文帝践祚,想启用杨彪做魏朝的太尉,杨彪也再次表达了拒绝。 这种情况在杨修身上,亦是如此。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典略》: 「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又是时临淄侯植以才捷爱幸,来意投修,数与修书,书曰:「 ”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我们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两个关键性的信息,一是杨修受到了曹操的提拔和重用,这是曹操拉拢杨修的表现,同时这使得杨修具有了「 ”总知外内”的地位;第二点则甚为关键,那就是这里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和《世说新语》里完全不一样的杨修,《世说》里杨修颇为轻狂,主动参与了曹操的立嗣活动,是一个「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形象,其被 ... 颇有些「 ”咎由自取”的味道。而裴注引用的材料则向我们清楚的表明,是因为杨修在曹操身边掌握机密,曹魏诸卿争相与之结交,这里面甚至还包括了曹丕和曹植。而杨修之所以选择辅佐曹植,这自然和其政治立场有关。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将在后 ... 进一步分析。 杨修其实也是拥汉立场 因为杨氏一门在东汉的巨大社会声望,曹操不得不对其进行竭力拉拢。这显示出曹操在对待世家大族政策上灵活弹性的一面;但是,如果反复拉拢都不成,时机一到,曹操又会对这些「 ”恃旧不虔”,不愿意支持自己代汉的人物加以 ... 戮。 杨修之死,表面上是他卷入了立嗣之争。但是杨修的悲剧,本质上却是因为他和其父一样是忠汉立场,并不支持曹魏代汉,这才导致了曹操借故对其痛下 ... 手。 二、杨修之死与曹操立嗣 应该说,杨修和其父杨彪在拥汉这个问题上,具有相同的立场。但是父子两人的行事风格,却略有差异。杨彪从建安年间就开始拒绝与曹操合作,而杨修却一直出仕曹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杨修虽然为曹操效力,但是明显对曹操并不恭顺,经常在曹操面前炫耀其才智,颇有藐视曹操权威的意味,这一点和孔融、祢衡这类忠汉士人以往的各种表现,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杨修炫耀才智,却并非「 ”恃才傲物” 杨修的这类表现,在史籍中有不少的记载。 《世说新语·捷悟》: 杨德祖为魏公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 ”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 ”‘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同书又载: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 ”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 ”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同书又曰: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 ”卿解不?”答曰:「 ”解。”魏武曰:「 ”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 ”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 ”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后汉书·杨修传》: 「 ”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 ”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脩独曰:「 ”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脩之几决,多有此类。” 《世说》里的几个故事基本都被《三国演义》所采用,用以塑造杨修「 ”轻狂”的形象,而《后汉书》里这则「 ”鸡肋”的记载,在《三国演义》里还被罗贯中作为杨修之死的直接诱因加以演绎。 然而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杨修的死因绝非如此简单。在《三国志》中,杨修并没有单独列传,他的死因就更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加以厘清了。 《典略》: 「 ”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 , 交关诸侯 , 乃收 ... 之 。”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分析这两则史料,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它们都提到了杨修作为曹植宾客的身份,也就是指杨修成为「 ”植党”,卷入了立嗣之争,这固然可以看做是杨修被 ... 的直接原因。但是,曾经党于曹植者众多,前前后后还有司马孚、贾逵和王凌等人,为什么偏偏要 ... 杨修?另外,诛 ... 曹植党羽之事,其实多为曹丕所为,然而就连曹丕本人也认为杨修「 ”过薄”,罪不至死,甚至在杨修死后还颇为思念杨修。最后,曹操 ... 杨修之时为建安二十四年,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就被立为太子,立嗣之争已经结束两年多了,如果杨修真的因为是单纯地因为卷入立嗣之争而死,那为什么曹操会在自己离世前百天才决定 ... 掉杨修? 以上种种,都显示着曹操 ... 杨修,绝非杨修卷入立嗣之争这么简单。 卷入立嗣之争者众多,为何单单要 ... 杨修? 笔者觉得更重要的正是杨修本人的政治立场,恐怕才是曹操「 ”虑终始之变”的忌惮所在。杨修和其父的拒绝出仕曹操有所不同,他确实用事于曹操,一度也深受曹操信任。但是我们通过杨修在曹魏集团的表现,和前文的一些分析可以看到,杨修出仕曹操的初衷和荀彧其实颇有相似之处,都是想借助曹操之力来复兴汉室罢了,这也是和其家族世代忠于汉室的传统相一致的。曹操在自己离世前一百天 ... 杨修,这和他在称魏公前一年逼死荀彧,可以说完全如出一辙。荀彧的死因在《三国志》里扑朔迷离,近乎于不能明言。陈寿一句「 ”(荀彧死后)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一个「 ”遂”字,显示出了强烈的暗示意味。《三国志》里又说,「 ”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我们从这里看到,杨修的真正死因,被陈寿几乎以同样的笔法加以了传达。 杨修继承其家族风尚,怀抱忠汉之心而始终不愿更张,终不见容于曹操。曹操又因其「 ”颇有才策”,顾虑其身后的政治形势,出于抑制汉廷势力一切残存的力量的考虑,最终还是举起了对杨修的屠刀。 曹操对杨修的政治立场顾虑重重 杨修的死,意味着弘农杨氏「 ”四世三公”鼎盛局面的终结,也标志着以世家大族为支柱的东汉王朝走到了尽头。 三、杨修之死与汉魏嬗代 杨修的死,是和曹植的失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两件事都标志着拥汉势力的彻底消亡,自然也意味着东汉王朝的彻底败亡,汉魏嬗代不可逆转地到来。 杨修之死,根本上是因为他的拥汉立场。然而杨修拥汉和支持曹植,支持曹植和汉魏嬗代,这两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是目前学界和网络上都少有涉及的一个问题,笔者早些时候读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似有所获,这里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杨修的政治立场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汉室忠心耿耿的支持者,他肯定是坚决反对汉魏嬗代的。然而曹植的政治立场,则不太为人所注意,作为曹操的儿子,似乎这不应该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然而周一良先生在其著作里探隐发微,指出「 ”曹丕曹植相争,而子建失败,与二人对曹操决意篡夺汉朝之态度恐亦有关。” 清代学者宋翔凤在《过庭录》分析曹植的《三良诗》中「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语,认为曹植有忠于汉室的思想,认为人生不可有觊觎非分的想法。又说曹操在建安十五年时,自比桓文欲为匡扶之业。曹操的这个话真实性自然值得怀疑,但是曹操自比桓文的时候,又说曹植的想法和他自己一致,恐怕这就并非不是真实情况的表达了。后来曹植失宠「 ”势不容己”,则是曹植「 ”尚执前意”的结果,也就是说,曹植一贯坚持「 ”桓文之业”,想对汉室尽匡扶之力,而非取代自立,要行汉魏嬗代之事。后来曹丕篡汉,曹植本来就不见容于其兄,在这种情况下,曹植依然冒着极大风险,「 ”发服悲哭”,显示出了对汉室强烈的眷恋。《苏则传》说:「 ”临淄侯植闻魏氏代汉,发服悲哭。”这个情况并非孤证,《魏略》也有类似的记载,「 ”植自伤失先帝意,怨激而哭。” 作为曹操的儿子,曹植的政治立场却出人意料 北魏孝文帝在表达对其弟元勰的信任时,曾经说过:「 ”二曹以才名相忌,我和你以道德相亲。只要克己复礼,就不必再在乎其他的事情了。” 在以往对曹丕和曹植相争的解读中,多以「 ”才名相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这恐怕只涉及到了部分原因,也就是只论及了兄弟二人的政治才能,而忽视了他们政治抱负上的差异。曹操曾经作教令说:「 ”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曹操在这里所说的「 ”定大事”,毫无疑问就是指汉魏嬗代之事,由此可见曹操在选择魏太子时,是和行篡汉之事联系在一起的。曹操曾经对曹植寄予厚望,但是后来曹植表现出来的对汉室的留恋,至少是对行篡汉之事的不置可否,相较曹丕的野心勃勃,曹操最后改弦更张,选定曹丕作为继承人,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这里花了较多篇幅讨论曹植对于汉室的态度,是因为了解曹植的政治倾向,对于理解杨修始终如一坚定地支持曹植的立场至关重要。事实上,最初支持曹植的远不止杨修,贾逵、王凌和司马孚这些后来的曹魏开国元勋,都曾经是曹植的支持者。另外,荀彧的态度也值得玩味,虽然荀彧在曹操的立嗣问题上,始终没有明确表态,但是从其子荀恽的选择,或者可以对荀彧本人的态度窥知一二。 曹丕野心勃勃,决意篡汉 《三国志·荀恽传》: 「 ”初,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及彧卒,恽又与植善……文帝深恨恽。” 如前文所说,陈寿在《三国志》中已经强烈暗示过荀彧的死因了。这里陈寿又说荀恽「 ”又与植善”,显然也是颇有深意。纵观荀彧后代在曹魏时代,都称不上显贵。这显然和荀彧父子秉持忠诚于汉室的理念,而支持曹植有莫大关系。但是随着如贾逵,王凌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纷纷放弃汉室,转而支持汉魏嬗代。最后也就只剩坚守内心信念的杨修依然执着地支持曹植,这种孤独的坚守,显然独木难支,难怪乎杨修自己也说「 ”我故自以死之晚 ”,他对自己的最后的悲剧其实是早有预料的。 杨修作为世家大族中,汉室最后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在汉魏嬗代的时代洪流中,显得如此的形单影只。杨修心存宏愿托身曹植,然而随着曹植的失败,他终究无法做到将其家族的光荣踵事增华,将残存的汉室兴微继绝,这或许才是他悲剧的真正的根源所在。 杨修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不支持汉魏嬗代 结语 杨修之死,并非是因为曹操嫉贤妒能,而是因为他拒绝曹操的拉拢,始终坚持对汉室的忠诚,反对曹氏的汉魏嬗代。然而杨修并不具备和曹操在政治 ... 上对抗的资本,他只能用在曹操面前炫耀才智的方式,来藐视曹操的权威。他只能选择支持没有篡汉之心的曹植,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随着曹植争储的失败,因为杨修的才干和政治立场让曹操始终忌惮,他终于在自己临死前决定除掉杨修,以消除自己身后的政治隐患。杨修的死,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弘农杨氏「 ”四世三公”鼎盛局面的终结,标志着以世家大族为支柱的东汉王朝走到了尽头,也标志着汉魏嬗代的最终到来。

杨修并非死于曹操「 ”嫉贤妒能”,从杨修的悲剧看汉魏嬗代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三国群英传2,大乔小乔,两女胜过千军万马

    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三国里出名的美女,正所谓美女配英雄,而孙策周瑜是三国里有名的英雄人物,大乔在演义中的描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就是孙策牺牲太早,小乔的描写就比较多了,和周瑜是珠联璧合,才子佳人的一对赤壁之战,三国最出名的战役,战前诸葛亮曾引用曹植的铜雀台赋成功激怒周瑜,让周瑜借坡下驴,誓战曹操,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写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诗,最主要的这好像还是初中要求背

  2.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3. 刘璋号称暗弱,却为何能把刘备、庞统打得如此悲惨?

    如果刘璋不给,那么刘备就有借口了,至少在明面上说得过去。这一年来,刘备借攻打张鲁为名,在刘璋这儿吃吃喝喝,都快把刘璋给吃穷了。可没想到,刘璋竟然没发火,而且一口答应给刘备人马报销火车票,只是资助的人马与物资减半,不管如何,已经相当够意思了。

  4.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5.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6. 这个金字塔位于中国,发现者是一个外国人,与埃及同出一源?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有一个外国的空军飞行员来到了我国,并且在路过西安的时候,非常惊喜地发现地面居然有一个金字塔式建筑,并且把这件事情带回了国内,后来陆续有不少的美国人来旅游,确认了金字塔同样存在于中国,原来这所谓的金字塔是秦汉时期的帝陵,里面埋葬的是秦朝与汉朝的一些皇帝,而它们的外形同样是四条边的一个金字塔,所以被外国人称之为中国金字塔。

  7.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8.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9. 曹操一生之错:实锤奸雄,放虎归山,急功近利失人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0.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随机推荐

  1. 梦见西瓜梦到西瓜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西瓜好不好

    梦见西瓜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西瓜的详细解说吧。梦见成熟的西瓜,吉利如意,预示发财。梦见草本植物梦到草本植物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草本植物好不好原版周公解梦梦西瓜。若梦食西瓜觉清凉,主病痊;食西瓜觉甘美,主喜事。如西瓜腐烂为不祥,主疾病。《周公解梦》西瓜熟为吉,生凶。梦见没熟的西瓜,你可能会遇到不好的事。病人梦见吃西瓜,预示距离康复还有些时日,痊愈困难。

  2. 什么是田宅宫_看相大全

    什么是田宅宫田宅宫位于眼睛和眉毛之间,代表着遗产、家族关系和田地等。如果田宅宫宽而有肉,色泽润莹的人能继承家业,还会获得亲朋好友或者上司的帮助而得到提升。眼睛漆黑明亮的人,一生事业都会繁荣昌盛、财源广进。如果同时生有凤目高眉,更是锦上添花,富贵双全。眼睛最怕的是阴气过重,如果眼睛枯涩无神,即使有万贯家私,也难以保全。什么面相的人年纪越大追求者条件越好_看相大全

  3. 25 猕猴

    25.猕猴王从前在一座森林里,有只猕猴王,他手下有五百只大小猴子,常常在一珍?猕猴王就带着几百只猴子,渡过了那条小河,闯进国王的花园。国王一边流下感动的眼泪,一边命人赶快给猕猴王松开捆绑的绳套,并将宫中剩余的蔬菜、水果及粮食,都拿出来给猕猴们吃,还发布命令:“无论是谁,如果伤害了猕猴,就按照处置小偷那样严加处理。”

  4. 梦见回声 梦见回声什么意思

    梦见回声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回声的详细解说吧。梦中听见自己声音的回声,你很可能会有一段新奇的经历。梦见月入水中梦见月入水中什么意思原版历史新知闻回声,朋友失和。《历史新知》心理学解梦梦境解说:回声主争吵。梦见家里传来回声,意味着家里有人要吵架,应尽可能息事宁人。梦见听到自己的回声,意味着将和朋友争吵,需要尽量容忍和克制。

  5. 手握20万重兵,掌握秦王朝最后救命稻草的章邯,怎么说降就降了?

    后发消息问我:章邯率领的20万大军都是秦国精锐部队,战斗力肯定比起义军强,怎么说投降就投降了?也就是说在王离大军被起义军歼灭后章邯独自率军和起义军对抗了8个月。章邯的投降除了秦王朝内乱之外,此时起义军的强势亦是迫使他投降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巨鹿之战王离军团覆灭后章邯所率领的20万大军成为秦王朝唯一的救命稻草。随后因为秦王朝内乱章邯军孤立无援,起义军势不可挡,天下灭秦形势已无可挽回。

  6. 梦见有人偷鱼_周公解梦梦到有人偷鱼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有人偷鱼好不好

    梦见有人偷鱼是什么意思梦见有人偷鱼意味着,这两天要有加班的心理准备,你需要额外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历史新知关于"有人偷鱼"的数理吉凶宜忌分析:梦见偷摘花生_周公解梦梦到偷摘花生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偷摘花生好不好梦见有人偷鱼是什么意思梦见有人偷鱼的吉凶:易达目的,轻易成功,名利双收,一帆风顺,福泰鸿量,万事安宁,顺利发展,生涯境遇安泰,即使数理有凶也可免于灾祸。

  7. 救护罗侯罗

    >佛陀在...中忽然想起罗□罗,以天眼察知罗侯罗的危险,即刻走到厕所,佛陀先咳嗽一声,里面也咳嗽一声。>罗侯罗想不到这就是佛陀的声音,赶快从厕所中出来,不知不觉的就拥抱住佛陀,泪眼汪汪,年轻的罗侯罗,感情仍然不免是脆弱的。>罗侯罗的欢喜,像从地狱里走进天堂。

  8. 孕妇梦见骑车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骑车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孕妇梦到骑车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成涛掌相异动纹和放纵线_看相大全

    成涛掌相智慧线图解_看相大全

  10. 脾气不好的说说唯美句子-感人的情话

    恋爱中的人,除了热恋之外,其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处在忽视对方。你是唯一的你,珍贵的你,骄傲的你,美丽的你。爱一个人是要有节制的。你毫无保留的把心交给对方,其实是害了这段感情。什么都不在乎的人,才是无敌的。感激的情绪是快乐生活的关键因素。只有非常自信的人,才能给予别人非常的信任。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