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一座春秋古墓无数不解谜团一座春秋古墓无数不解谜团―――安徽蚌埠双墩古墓考古现场目击记在安徽省淮河北岸的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有一个村庄叫双墩村,因村内有两座高达9米以上的土堆而得名。阚绪杭认为,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此墓葬可能是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君之墓,但这一说法缺少有力的证据。钟离国的遗址目前已经证实在安徽凤阳一带,离双墩古墓达20多公里,按照当时的葬俗,不可能将国君葬于离国都20里以外的地方。
一座春秋古墓无数不解谜团
一座春秋古墓无数不解谜团
―――安徽蚌埠双墩古墓考古现场目击记
在安徽省淮河北岸的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有一个村庄叫双墩村,因村内有两座高达9米以上的土堆而得名。当地流行一种传说:这两个土堆是神话中的“杨二郎”追射太阳经过这里休息时,将鞋里的沙土倒在地上而形成的。因此,土堆在村民的心目中是块神圣之地。然而,就在2005年6月17日,村民们却发现位于北侧的一个土堆被人挖了一个9米深的洞!愤怒的村民将这一情况上报到当地 ... ,蚌埠市博物馆馆长钱仁发马上赶赴现场勘查。钱仁发说:“很显然,该盗洞出自一个非常专业的盗墓贼之手。”幸运的是,盗墓贼挖偏了方向,没有找到文物,怕被发现,加上土质潮湿松软,危险性大,便仓惶逃走。2006年4月,蚌埠市申请对该墓进行抢救发掘,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从2006年12月至今,经过长达19个月的发掘之后,这座被称为双墩1号的古墓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从未见过的墓葬形式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阚绪杭等专家对古墓进行几个月的勘查后,于2006年12月开始动工。推掉墓葬的封土后,土堆下竟是一直径为60米的圆形白土层。紧接着,一放射形状的土层显露出来,在墓坑中间,由深浅不同的土色构成放射线遗迹,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呈扇面形状。有人说这是先秦的太阳图腾崇拜现象,有人说这是天文遗迹的象征。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更多的奇迹显露出来。阚绪杭介绍说,这次考古有七大发现,极为奇特。正如北京的专家们所说:该墓葬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施工、精心装饰”的,是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对墓葬考古发掘提出了新课题。
发现1:五色颗粒混合土。考古人员在揭开双墩1号墓封土层时,发现该墓葬的封土和填土是多色混合彩土,共有黄、灰、黑、红、白五种颜色颗粒混合而成,且这种颗粒非一个地方所产,需要异地选择和采运,并且根据封土和填土的需要进行人工混合,搭配成不同的深浅颜色。
发现2:封土堆下的白土垫层。和一般墓葬不同,该墓封土堆底部铺垫一层0.3米左右厚的白土层,直径约60米,气势非常壮观。这种纯白色土,是沉积淤土渗出来的白色泥浆沉积土。
发现3:圆形墓坑结构。以往发掘的墓葬多为方形或长方形,而考古人员在发掘中惊奇地发现,该墓葬是特殊的二层台圆形土坑竖穴墓,阶梯式墓道等罕见结构,墓口直径20.2米,墓坑深达7.5米到8米。该墓葬上面4米为灰红色黏土层,4米以下为水位线,至11米深均为流沙层。可以想象当年挖掘这样大而深的墓坑,并非一日之劳。
发现4:放射性遗迹现象。在墓坑中间有深浅不同的土色形成放射性遗迹,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形成扇面形状。这种放射线共有20条,除东南角4条似被扰乱外,其他方位的放射线都很清晰,并有已定的角度规律。这种遗迹现象的填土层厚度约0.7米,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天文遗迹现象。
发现5:大量土偶遗迹。放射线遗迹土层下,约0.7米厚度土层,周边约2米宽范围内,建有18个大小不同馒头状的土丘,直径约1.5米到3米。同时,这个土层中放置大量土偶,墓坑周边呈族群的状态分布,而墓坑中间多为分散状态。这种土丘和土偶分布,有专家认为与汉代的铜镜相似,可能象征天上的星座或群星。土偶形状为尖顶圆体或方体,体表有明显的绳索痕,高20到25厘米,直径10到15厘米,单从土偶形状来看,有专家认为可能与淮河流域的女娲造人传说有关。
发现6:土偶垒砌的内壁遗迹。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在二层台一周内缘部,由三层土偶垒砌成墙体形状的内壁,高34厘米左右。土偶墙和内壁由黄色泥沙填充,上部平抹白泥土与墓壁白泥层连为一体。清理掉土偶墙和墓壁之间的黄色泥沙,土偶垒砌的墙体突出,俨然一座城池展现眼前。
发现7:罕见的墓底埋葬布局。该墓葬底部是直径约为14米的圆形,墓口下2米处有一个二层台,二层台下墓壁微内斜,直至墓底,显得坑深底宽。墓主椁室居中略偏北,围绕墓主椁室东、西、北侧均分布有三个较窄的殉人木棺腐朽痕,南侧殉一人的木棺痕。器物椁室位于墓主南侧殉人的南侧,器物椁室分南北两个箱,南箱为食物,北箱为器物。
■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在双墩1号墓此前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大量随葬品,有铜器60余件, 如编钟、鼎、盉、舀、铃、戈、矛、镞、剑、车马器等等。石磬10件。陶器有彩陶器和几何印纹陶器20余件,陶器多被椁板倒塌压碎,器型似为壶、罐、盆类等。还有少量玉器和腐朽的漆器、木器、海贝以及食物箱内放置的猪、牛、羊骨骼等等。
其中最为惹眼的是一组青铜编钟,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时期较早。虽然国内考古发掘中曾多次发现编钟,但一般多为战国及以后的墓葬中出土的,其中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代曾侯乙编钟之王年代较早且罕见。而此次发现有多个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编钟,距今3000 余年,比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代曾侯乙编钟之王还要早1000多年,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安徽地区尚属首次出土。但由于文物刚刚出土,还没来得及进行清理和修复,编钟上的纹饰、是否有铭文,还不清楚。但仅从编钟的制造年代,起码可以得知,这个墓主人所属的国家,在商代时期就有相当的实力,并且有铸造铜钟的能力。
此次出土的两件口径约25厘米的青铜罍,造型精美,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在同时期的墓葬中非常罕见。证明当时科技十分发达。
阚绪杭介绍说,这次发掘中最为遗憾的是,大量的陶器被棺木压碎。这些陶器有印纹陶、彩陶,都十分精美,其价值不低于同时出土的青铜器,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由于此墓葬的文物年代过于久远,加上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丰富,长期的浸泡使文物保存不太理想,除了一组编钟保存较为完好之外,其余较大的文物多有损毁,现在专家们正在一边继续发掘,一边加紧文物的修复和鉴定工作。
■无数谜团有待探索
此次考古的“七大发现”仍然是一个个谜团,“蚌埠双墩1号墓可能要从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宗教学、地质学和建筑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解读。”阚绪杭说,最令人好奇也是最大的谜团,还是墓主人的身份。
我国周朝时期制定了“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葬俗制度。“目前出土了7个铜鼎,但这些鼎很奇怪,各不相同,而且到春秋时期随葬鼎的数目又不再那么严格。但联合一组编钟来看,应当是一个诸侯王级的墓葬。”阚绪杭认为,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此墓葬可能是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君之墓,但这一说法缺少有力的证据。但从周代诸侯国墓葬选址的一般规律来看,大都是选在都城周边两三公里的范围之内。钟离国的遗址目前已经证实在安徽凤阳一带,离双墩古墓达20多公里,按照当时的葬俗,不可能将国君葬于离国都20里以外的地方。
由于双墩1号墓中还发现了流行于吴国一带的典型陶器印纹陶,因此又有人推测墓主可能是吴太子。但同样不符合当时的葬俗。
因此,又有专家推测,从双墩1号墓复杂的文化现象上分析,有别于其他已发现的墓葬,可能为徐国王侯贵族的墓葬。徐是东夷的一支,东夷部落在夏代之前就生活在我国东部地区,夏代伯益因为辅佐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受封于徐国。周代史籍把淮河中下游一带的夷族统称徐夷或淮夷,徐夷势力一直比较强大,徐偃王时周边有30多个小国向他称臣。强大的徐国多次向西方的周王发出挑战,周王亦多次东征,弹压以徐国为首的东夷各国。春秋晚期,徐国在楚、吴等列强的挤压下分崩离析,举国南迁,流居于江淮及以南地区。史学界关于徐国的典籍考证做得比较多,但在考古发现上比较少,而明确可考为徐国的墓葬几乎没有。双墩1号墓也许能为考证徐夷的历史打开一扇窗户。
“但是,墓葬的主人究竟是谁?似乎越研究越复杂,所以还有待于从各方面进行更深入、长久的研究。”阚绪杭说,但从古墓的科技含量来看,墓主人手下必有一个非常得力的智囊团。另外,他还透露,双墩遗址将来可能要建遗址博物馆,以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专家前来共同研究探讨,也许这将是一个需要长期钻研才能够解决的千古之谜。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钱国亮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