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曹操为了防止盗墓,真建了七十二座疑冢吗?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高成 一千年来,每当谈及曹操的奸诈,人们便会想起七十二疑冢。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经典的梗,文人墨客利用它,编写出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 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第七十八回说曹操病重,势将不起, 「 ”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座疑冢,以假乱真,千万不能让外人发现自己的真墓,开馆戮尸。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也有提到曹操疑冢,说许城外面有一条河,汹涌无比,盛夏时节老百姓下去游泳,竟然尸首分离,于是地方官派人到上游把水闸关了,将水抽干,发现河底竟然有一个洞,洞口装着一个转轮,上面全是利刃;把转轮取走后,进入洞中,只见石碑一块,刻着隶书,仔细观察,原来是曹操墓呀!得来全不费工夫,终于找到你!阿瞒!久违了!赶紧把棺材撬开,金银珠宝通通拿走。对此,人们感慨:都知道曹阿满有七十二疑冢,那我把七十二座全部挖开,总可以找到真墓吧!不行,人家的真墓还不在这七十二座里面,实际上在漳河水底,奸诈!真是老奸巨猾! 弱弱地问一句:曹操想不想被别人盗墓?当然是不想的,他老人家的智商没有问题,更何况自己也是个盗墓行家,曾切身体会过被人盗墓是什么滋味。官渡之战前夕,陈琳撰写檄文怒批曹操,罪状之一就是偷坟掘墓:「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 梁孝王刘武,窦太后的儿子,汉武帝的叔叔,他的墓,你曹孟德都敢盗掘,说明眼里根本没有汉家天子。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为了盗墓,曹操还专门设置了官职,真是匠心独具;为了防止他人盗墓,曹孟德想出了哪些办法呢? 建安二十三年六月,六十三岁的曹操自感年老,时日无多。下令开始修建陵墓,他说:「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頉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兼容。「 ”明确交代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门豹祠西边的一块高地上,这里非常贫瘠,不会抢占肥沃的良田。不封不树,地面上没有标识,像汉景帝的阳陵、汉武帝的茂陵,都有高大的封土;后来明代的十三陵,清代的东陵、西陵,都有高大的明楼,外人一看便知;曹操要求自己的墓地没有地面标识,实际上也是一种防盗的考虑。你找不到我的陵墓,又如何能发掘呢?此外,他还要求自己的心腹大臣陪葬,比如夏侯惇、曹仁这样的,所以曹操墓不是一座孤墓,有一个高级贵族的墓葬群。 过了一年半,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危,他交代后事说:「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这样的安排体现了「 ”薄葬”的思想,第一是要求葬礼尽快办完,不要拖得太久,大操大办,劳民伤财;第二是军队不能擅离职守,以防止刘备、孙权趁机进攻;第三是坟墓里不要放金银财宝,不要给他 ... 豪华寿衣,穿平时的衣服就可以下葬了。 丧礼结束后,曹丕撰写了《武帝哀策文》,其中说:「 ”漫漫长夜,窈窈玄宫。有晦无明,曷有所穷。卤簿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庭,陟彼山阿。”可见曹操的葬礼是公开举行的,参与者甚多,既包括家族子弟、文武官员,还有仪仗队、马车夫等辅助人员,他们都知道曹操墓的具 ... 置;后来功臣们去世了,也陪葬在曹操周围,他们的家属、亲朋好友也知道曹操墓的所在。了解情况的人非常多,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不封不树,不藏金玉珠宝,就是曹操防止盗墓的手段。在曹丕掌权初期,他还是给父亲的陵墓修造了地面建筑。之前关羽攻打襄樊的时候,曹操派于禁、庞德前往救援,没想到淫雨霏霏,汉水暴涨,于禁全军覆没,投降关羽;庞德宁死不屈,身首异处;曹操感慨不已,他和于禁共事几十年,到头来还不如一个庞德有气节。几年后,于禁被孙权放回,曹丕就让他去高陵祭祀先帝,只见陵屋绘有壁画,内容就是于禁投降、庞德就义的故事;于禁看后羞愧而死。这段记载侧面可以反映出,曹操墓最早是有地面建筑的;等到黄初三年,魏文帝下旨将地面建筑悉数拆除,这是完全落实薄葬方针的一种体现。他在《终制》里面说:「 ”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因为原陵的财宝太多了,盗墓贼发掘了原陵,这是谁的过错?当然是汉明帝的,表面上看,陪葬的越多好像越孝顺,实际上是害了亲人。 曹操的确有防盗措施,但没有建七十二疑冢这一项。北宋以前,人们都知道曹操墓地的所在,尽管他不封不树。曹魏时期,曹操作为先帝,他的陵寝当然是朝廷重点保护的对象,总不能埋完了就放之不管,那样有违孝道,也不利于陵寝的安全,必然有专人看护。西晋建立后,对前朝墓地进行了人为损毁,曹操墓的位置就暴露在公众面前,为人们所熟知。十六国期间的《鲁潜墓志》详细介绍了鲁潜墓与魏武帝陵的相对方位;唐朝时, ... 北上讨伐高句丽,曾专门前往曹操墓祭奠,并宣读文章,《元和郡县图志》明确说曹操墓在邺县以西三十里的地方,说明时人也是清楚曹操墓的方位的;北宋乾德年间,赵匡胤下诏妥善安葬前代帝王,如有被盗的,回填墓道口,并安排陵户为之守灵,曹操也是其中之一。 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是南宋开始出现的,在此之前,没有人说过曹操干了这么一件事情。比如俞应符的《漳河疑冢》:「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说曹操生前骗天,死后骗人;比如罗公申的《曹操疑冢》:「 ”汉文因山事已定,曹操疑冢忧更深。”再如清代陆次云的《疑冢》:「 ”疑冢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正平只有坟三尺,千古安眠鹦鹉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曹操都死九百多年了,还不放过人家;前人都不知道有疑冢这回事,他们突然就知道了,厉害得很。首先是知道曹操陵址的人越来越少了。金兵南下,战火纷飞,人口锐减,死的死,逃的逃,毁的毁,曹操墓本身就是不封不树,看上去和平地差不多,知道确切位置的人已经死亡、逃亡,寥寥无几,后人就更不知了。其次,放眼望去,那一带的确有很多封土,又没有标识,很像是传说中的七十二疑冢,实际上,那些都是东魏、北齐时期的贵族墓葬,非但不是疑冢,每座墓葬都有自己的主人。 最后是人们的观念变了,理学大行其道,曹操的名声越来越差,都说他是汉贼,是奸雄,曹魏不是正统,蜀汉才是天命所归。曹操与诸葛亮,都封侯,都当丞相,都掌握实权;后世评价却是天壤之别,因为曹家最终篡夺了汉室,诸葛家为汉室流尽了最后第一滴血,统治者当然喜欢诸葛亮这样的忠臣,号召文人鄙视曹操这样的「 ”周文王”。苏东坡曾经观察:老百姓听故事,只要听到刘备兵败,个个痛哭流涕;只要听说曹操兵败,纷纷拍手叫好。七十二疑冢这样的剧情,非常符合后人对曹操的认知,能够凸显奸雄这样的人设。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好文推荐☆ 刘琨祖逖列传:他们都曾年少,他们都已老去 ... 的陪葬墓里,埋着一位短命的女人 这是一篇关于《美国工厂》的剧透,看不看随你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曹操为了防止盗墓,真建了七十二座疑冢吗?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三国群英传2,大乔小乔,两女胜过千军万马

    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三国里出名的美女,正所谓美女配英雄,而孙策周瑜是三国里有名的英雄人物,大乔在演义中的描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就是孙策牺牲太早,小乔的描写就比较多了,和周瑜是珠联璧合,才子佳人的一对赤壁之战,三国最出名的战役,战前诸葛亮曾引用曹植的铜雀台赋成功激怒周瑜,让周瑜借坡下驴,誓战曹操,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写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诗,最主要的这好像还是初中要求背

  2.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3. 刘璋号称暗弱,却为何能把刘备、庞统打得如此悲惨?

    如果刘璋不给,那么刘备就有借口了,至少在明面上说得过去。这一年来,刘备借攻打张鲁为名,在刘璋这儿吃吃喝喝,都快把刘璋给吃穷了。可没想到,刘璋竟然没发火,而且一口答应给刘备人马报销火车票,只是资助的人马与物资减半,不管如何,已经相当够意思了。

  4.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5.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6. 这个金字塔位于中国,发现者是一个外国人,与埃及同出一源?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有一个外国的空军飞行员来到了我国,并且在路过西安的时候,非常惊喜地发现地面居然有一个金字塔式建筑,并且把这件事情带回了国内,后来陆续有不少的美国人来旅游,确认了金字塔同样存在于中国,原来这所谓的金字塔是秦汉时期的帝陵,里面埋葬的是秦朝与汉朝的一些皇帝,而它们的外形同样是四条边的一个金字塔,所以被外国人称之为中国金字塔。

  7.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8.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9. 曹操一生之错:实锤奸雄,放虎归山,急功近利失人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0.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随机推荐

  1. 【理解】的意思是什么?【理解】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理解lǐjiě1.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

  2. 蜀漢名將薑維,深得諸葛亮真傳,為什麽北伐還是沒有成功?

    三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將領,今天我們來說說蜀漢名將薑維。薑維原本不屬於蜀漢政權的,是在曹操陣營裡面混的。因為父親薑冏戰死,薑維被郡裡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北伐時,薑維被懷疑有異心,不得已投降蜀漢。自從來到了諸葛亮這邊也算是人生開始精彩了起來。此時恰逢馬謖因為街亭失守被斬,薑維取代馬謖成為了諸葛亮的得意門生。諸葛亮將生平所學盡數相傳,有意將之培養為繼任者。此時的薑維才二十三歲。諸葛亮病逝後,費禕主持蜀漢集

  3. 掩不住的阳光苏梅结局怎么样了?苏梅人物身份介绍

    《掩不住的阳光》中金晨将饰演女一号苏梅,从剧照能看出苏梅是一位党员,在剧情里肯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掩不住的阳光》是一部红色革命剧。苏梅的身份被猜测是革命战士,和已经曝光的剧照有关。她幸运成为《掩不住的阳光》的女一号,扮演女战士苏梅。苏梅人物身份介绍《掩不住的阳光》是由陈健导演,吴其江,金晨,刘之冰,聂远,徐雷智,刘劲,卢奇主演的电视剧。

  4. 攻城野战造句_攻城野战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攻城野战gōngchéngyězhàn攻城野战的意思和解释: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攻城野战的出处《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攻城野战的例子攻城野战造句攻城野战造句相关辨析成语的数量色彩:成语中能表示数量的很多,其中有的只能用于单数,有的则只能用于复数,不分辨清楚也容易误用。

  5. 让心,静一静,写得太迷人了

    世间之事,纷纷扰扰,对错得失,难求完美。若一心想要事事求顺意,反而深陷于计较的泥潭,不能自拔。不再是懵懂的年纪,也不再是做梦的花季,如梭的岁月写下了流离的往昔。在生命中,总有些人,安然而来,静静守候,不离不弃;也有些人,浓烈如酒,疯狂似醉,却是醒来无处觅,来去都如风,梦过无痕。淡然是一种优美,一种心态,一种涵养,一种境界。只是,我曾经丢过一枚扣子,等到后来找到那扣子时,我已经换了一件衣服了。

  6. 成功之前都曾被怀疑过

    成功之前都曾被怀疑过美国著名女演员索尼亚的童年是在渥太华郊外的一个奶牛场里度过的。索尼亚仰头看看天花板。索尼亚明白了,任何事不能太在意别人说什么,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经纪人的意思是,作为新人的索尼亚,应该把时间花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上,以增加自身的名气。索尼亚坚持要参加这个...,因为她在报刊上承诺过要去参加。结果,那次在雨中的...,因为有了索尼亚的参加,渐渐地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她的名气和人气因此骤升。

  7. 吴有训简介 吴有训纪念馆

    吴有训吴有训是我国物理学家、教育家,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享誉世界,是世界重大科学第一位名垂史册的中国人。>吴有训纪念馆>吴有训纪念馆又叫"吴有训科教馆"引坐落在高安市瑞州公园内,自1992年开始筹建历经八年,于1999年4月26日正式对外开馆。2000年5月经上级批准更名为"吴有训科教馆"。

  8. 冬季吃花生提高5种抗病力

    不过,喜欢吃坚果的消费者可以放下此顾虑,相对而言适量食用一些花生或花生油等相关花生制品,这样既可满足口腹之欲,还能控制体重。

  9. 唯有读书高!宋代的书院制

    唐代是社会转型期,宋代则是定型了。在此科举社会中,人民在政治上的地位有了贵贱之分,经济上也有了贫富之分,所以仍有不平等的现象。宋代农村经济是分散的、不集中的,因为此时的社会比较上是平等的。此时期有数种特别制度,首先是书院制,如广州有最著名的广雅书院。我国古代平民无法受教育,到了汉代,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上设立郡学、县学,当时尚有开门授徒。汉代之太学,武帝初设时只有50人,到了东汉已达到3万人。

  10. 方便智慧无二别

    你出于一个好心,没有什么恶念,对方也能接受,至少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这样的情况下是可以指出的。不同的环境里,不同的情况下,面对不同的人,都是可以变动的,这叫方便。密宗里讲的“方便智慧无二别”,就是说智慧和方便是一体的。有智慧才有方便,有方便才有智慧,他们两个是双运的、不二的、合一的。如果把佛法理解成死板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是这样、必须是那样,那就没有方便了。没有善巧方便,就肯定有很多的障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