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青龙偃月刀的来龙去脉——关王刀考

「 ”关公面前耍大刀”早已成了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歇后语,除了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中国最多的庙宇是文、武二庙,其中武庙自元以后就几乎成了「 ”关帝庙”的代名词,造型经典的单刃长柄刀——青龙偃月刀或俗称的「 ”关王刀”,也成为关帝庙「 ”标配”,不论扶在关羽自己手里、捧在关羽随从周仓手中,还是直截了当插在庙前兵器架上,总之是必不可少的。 关羽故乡——山西解州关帝庙陈列的「 ”关王刀” 然而稍有古代 ... 史素养的朋友却往往会提出一个质疑——关羽自己会耍大刀么? 汉代是短兵器承前启后的年代,一些不合战场实用的兵器迅速被新的兵器所取代,如在先秦战争中位列长兵器第一位的戈(《诗经.秦风.无衣》说「 ”王子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戈排在各种兵器装备之首),在两汉因车战的衰落而销声匿迹,先秦时适应青铜时代的矛戈联装戟(把一个矛头和一个戈刃装在同一个木杆上,形成一支戟),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而被一体铸造的铁头木杆戟所替代。 在刀剑类兵器方面,先秦曾占据短兵舞台的铜剑、铁剑迅速从战场上消退到礼仪场合(即便礼仪场合许多重要人物也更习惯佩刀,如赤壁战前孙权砍落几角立誓,正史用的是「 ”佩刀”,而非《三国演义》所写的佩剑),而战国后期一度出现的长柄双刃劈 ... 武器——铍(斩马剑),也因为强度不能符合大规模战争需求,而很快不见了踪影。在整个汉代包括三国时代,单刃、平脊、刀尾有一个铁环的「 ”环首刀”成为最流行的战场短兵。 秦代铍的首部,木杆已经腐朽,因此一度被误认为是短剑 这种刀在「 ”百炼钢”时代打造容易,简单实用,既可以用作使长兵者的自卫辅助武器,也可以和楯(盾牌)配合,成为某些步兵兵种的主战武器,是一种在冶铁时代早中期扬长避短,突出劈砍功能而弱化甚至取消诸如削、挥、刺等次要功能的兵器。 出土的汉环首刀实物。当今网络市场上有许多五花八门的仿制品,但形制大多胡来,请注意鉴别 环首刀在汉末、三国直至南北朝都十分流行,如曹魏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马师 ... 死政敌李丰,「 ”使勇士以刀环筑丰腰, ... 之”(让勇士用环首刀的环击打李丰的腰部,将他 ... 死);十六国初年前燕名将慕容翰以射箭著称,从避难的宇文部回归故国时,宇文部派骑兵追赶,慕容翰为劝退追兵,让追兵将环首刀立在距离自己百步以外,约定如果射中刀环追兵就退走,否则就只管继续追赶,结果一箭正中刀环;十六国时泰山贼王始被南燕国军队俘获,即将处死时回答他人对自己父亲和两个哥哥下落的提问,说「 ”太上皇蒙尘在外,征东、征西为贼兵所害”,行刑者恼火他词句倔强,「 ”以刀环筑之”;南朝齐东昏侯永元元年,东昏侯恼恨执政大臣江祏,派其仇人袁文旷捕 ... 他,袁文旷抓住江祏后曾「 ”以刀环筑其心”;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二年(公元571年),他的弟弟琅琊王高俨发动「 ”清君侧”政变,失败后高纬「 ”拔俨带刀环乱筑辫头”……由此可见,自两汉至南北朝,上至王公贵族、著名将帅,下至最普通的「 ”大头兵”,几乎都以环首刀作为主要的短兵。 许多叙述这一时期用刀、尤其长刀作战者通常会提到十六国前期前赵刘曜和陇上割据势力陈安间的一战,这一战中素以骁勇著称的陈安「 ”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有人以此认为,关羽时代应该已经有类似「 ”关王刀”、「 ”偃月刀”的大刀,而陈安所使用的正是这类「 ”大刀”。 在宋以后,「 ”大刀”通常是「 ”一刃、刃前锐后斜阔”长柄或短柄刀的俗称,而这类「 ”大刀”就刀刃部分而言,的确和我们所熟知的「 ”关王刀”大同小异。但这种概念只能出现在「 ”关王刀”本身诞生以后,而在这之前,「 ”大刀”的概念只能指比一般刀大一点的刀。今天在日本仍然流行的术语「 ”唐太刀”,概念取自中国唐代的刀,其刀形就更像环首刀和倭刀间的过渡产品,刀刃是平直或略作弧形的,刀身则窄而长,显然和「 ”关刀”没有多少血缘关系。 而在更早的陈安时期,「 ”大刀”则只能是「 ”大一号的环首刀”,一般环首刀长约二至四尺,「 ”七尺”则实在「 ”大出了号”,陈安当时战况不利,志在拼命,因此一反常态地一手持当时最流行的、本应用双手使用的长兵器矟(蛇矛)、另一手拿着原本是护身短兵、超长超大的「 ”大刀”出战,而且同时佩戴了两套弓箭(双带鞬服),这都是非常罕见的装束,因此才会被参与此战者牢牢记住,甚至写入当地民谣。这一战陈安是失败者,和他单挑的前赵将领平先「 ”壮健过人,勇捷如飞,与安博战,三交,夺其蛇矛而走”,击溃了陈安。平先「 ”夺其蛇矛”,却未能夺下他的「 ”大刀”,当是因为「 ”大刀”仍然是一柄放大了的环首刀,没有对手可握持的长柄,因此无法夺取,如果是一柄「 ”关王刀”、「 ”偃月刀”,当是另一种战法。 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的记载始自民间,宋元之际各种「 ”三国志平话”中就说他使「 ”关王刀”、「 ”青龙刀”,而重量则有八十一斤和八十三斤两种说法(保留至今的大多数话本作八十三斤,而成书比《三国演义》略早的《水浒传》,鲁智深打禅杖时铁匠曾说「 ”便关王刀也只八十一斤”),《三国演义》则取了八十二斤的折衷数。汉代一尺约23厘米,类似陈安的「 ”七尺大刀”,长度则为161厘米,很显然,一柄长161厘米、重量却达80斤(东汉一斤约合222.73克,即今天的36.528市斤左右)的「 ”马上长兵”,使用起来将会是十分别扭、尴尬,甚至对使用者很危险的。 《三国演义》里写了许多使大刀的名将,但在《三国志》等正史中他们却均不用大刀,如张辽,在《三国志》中是「 ”持戟先登”的。至于关羽,《三国志.蜀书六》中只字不提其使用的兵器,其中叙述建安五年白马之战时,说关羽「 ”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众”。《三国演义》虽然让关羽使用了青龙偃月刀,但沿用了正史中的这个「 ”刺”字,对此「 ”毛批三国”以「 ”别出心裁”称之,意思是说这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处理手法——但这种说法忽略了「 ”刺”字原本来源于正史的事实。 青龙偃月刀或「 ”关王刀”虽有尖刃,却是略微上翘的,用意是尽量扩大单刃的 ... 伤面积,而不惜削弱刺 ... 这个次要功能,用青龙刀去「 ”刺”颜良这样的名将,实在是自讨苦吃的一种危险操作,既然是「 ”刺”而且一举得手,使用的必然是适合「 ”刺”的长兵器,也就是汉末流行的长兵——矛、矟,或戟。 不过作为武将,关羽当然也会佩刀。南朝时的博物学家陶弘景晚年撰写《古今刀剑录》,说关羽「 ”自采武都山铁为二刀,铭曰在万人。及羽败,惜刀,投于水”,按武都郡在汉末为曹操控制,直到蜀汉后主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才被蜀汉将领陈式利用建兴战役的胜利所夺取,而众所周知,关羽死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20年,他显然没有机会去九年后才归属蜀汉版图的武都山区「 ”自采”铁矿,陶弘景作为200多年后的人,这段记载中显然存在错讹。 陶弘景 《古今刀剑录》 但陶弘景本人不但是刀剑鉴赏家、收藏家,本人也是制造刀剑的大师,素以善于品鉴宝物著称的梁元帝萧绎甚至产生过用陶弘景所献刀剑陪葬的念头,他言之凿凿,当有所据。而这对「 ”在万人”的刀既然是双刀,显然不会是长柄刀——即便另类如陈安,即便假定其「 ”七尺大刀”是一柄长柄刀,他也没法两只手各使一口长柄刀,要知道长柄刀需要适当的挥舞空间,双手都用等于自缚手脚。 到了唐代,中国兵器形制再发生变化,因为冶炼技术的发展,炉温更高,钢铁韧性更好,一度被冷落的「 ”多功能兵器”重新兴盛,出现了两面能砍、头部能刺的新式刀类长兵——陌刀(拍刀),成为整个唐代最典型的前阵突击长兵。而在短刀方面,流行的则是前述介于环首刀和倭刀形制之间的「 ”横刀”(唐太刀),其特点是有镡(刀刃和刀柄间的间隔物),无刀环,刃长而窄,单刃,平或略作弧度的刀脊,刀尖呈截刃状。 唐代横刀的现代仿制品,往倭刀方向有了比较大的荒腔走板 明代著作里的郭子仪,作者想表现陌刀但并不知道陌刀的形制,就画了一柄同族的三尖刀 似乎比较靠谱一点的当代陌刀仿制品 环首刀之所以要有个「 ”环首”,设计初衷是为了收系刀纲(缠在刀柄上用于防滑的布条)。环首刀最初的设计非常简陋,刀柄仅仅是比刀刃更窄的尾部一截铁条,二者间没有刀镡,为了防滑和防止流血造成握持不便,需要在刀柄上包裹一层层的刀纲,刀纲系从刀刃结合部缠起,至刀柄末尾结束,有刀环的存在,可以确保刀纲切实、牢固地绑扎。当然,随着达官贵人也普遍热衷佩带环首刀,刀纲和刀环也逐渐呈现装饰化、豪华化的发展,至隋唐左右则和剑的形制合流,成为带有刀镡的横刀。 但到了唐末藩镇混战阶段,人们从战场经验中逐渐总结发现,类似陌刀这样两边能劈、一头能刺的「 ”多用途兵器”,在当时冶金条件下虽已能做到,但其战场适用度却仍然不如仅仅突出一种主要功能的武器,如陌刀的刺 ... 功能明显不如长枪——那么,再重新发展出一种突出砍 ... 功能的长兵,和长枪配合使用,就成了势在必然。 宋代的《武经总要》列出宋代七种制式长柄刀:屈刀、掩月刀、眉尖刀、笔刀、凤嘴刀、掉刀、戟刀,这其中掉刀是类似陌刀的双刃刀,戟刀即「 ”方天画戟”,后世被改列入枪类,另五种都是单刃长柄刀,其中除眉刀外,形制都接近「 ”青龙偃月刀”或「 ”关王刀”,即「 ”一刃、刃前锐后斜阔”,装长木杆,木杆另一头为铁?。不仅如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将「 ”大刀”截短的「 ”手刀”,其中较长的即后世民间流行的「 ”朴刀”(和「 ”关王刀”形状类似但短得多,末尾或为用于悬挂和防脱手的铁环,或为带孔的、用于装在杆棒头上的铁管。《水浒传》中卢俊义被吴用赚到梁山时,就曾使用过这种临时装在杆棒上的组合式朴刀)。 《武经总要》里的宋代制式刀 这是「 ”关王刀”第一次出现在兵器架上,并成为了宋代军队制式武器的组成部分。而「 ”掩月刀”这个名字也首次公诸于世,得名的来由,则是刀刃部分酷似被云彩遮蔽了一部分的月亮(「 ”眉尖”、「 ”风嘴”之类自然亦如此)。 元代的制式冷兵器迥异于中原,且严禁流入民间,至少在形制上略仿宋制的简陋兵器,如朴刀、杆棒、笔管枪之类则在民间盛极一时,几乎于此同时,各类戏剧、平话中出现了大量三国题材作品,「 ”掩月刀”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和关羽联系在一起。 到了明代,制式兵器重新借鉴宋代,但变繁杂为精简,以适应大规模装备的需要,其中长柄刀类仅有偃月刀、钩镰刀两种,这两种刀形制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前者精美、繁琐,也重得多,主要用于在校场或考场「 ”演武示雄”,而后者则形制简单,重量轻得多,主要用于将领和骑兵中力量较大者冲锋陷阵,如明末名将刘铤就以善使钩镰刀,被称为「 ”刘大刀”——此时「 ”大刀”再次和「 ”关王刀”类兵器的概念相联系,而同期大量装备的仿苗刀、倭刀类刀具,则不会被称作「 ”大刀”。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 ”掩月刀”被「 ”正名”为「 ”偃月刀”,并且因为用于「 ”演武示雄”的「 ”偃月刀”既是兵器,更是工艺品和礼器,因此 ... 颇为精美,往往会在刀口或刀刃上铸造青龙纹饰,其目的不仅为美观,更为给兵器增重(「 ”演武示雄”要炫耀使用者的力气,刀自然越重越好),「 ”青龙偃月刀”的名称就此成形,并很快和「 ”关王”传说紧密联系起来。但实际上,如果说宋代的「 ”掩月刀”尚是一种实用兵器的话,明代的「 ”青龙偃月刀”则并不用于战场(如前所述,太重的刀在战场上并不方便使用)。 《中国 ... 史》里的明代偃月刀和钩镰刀,有趣的是标注标反了 不过也就是在明代,民间开始非正式地将所有类似掩月刀形制的单刃长柄刀都称作「 ”关王刀”或「 ”关刀”,前面说过,明代钩镰刀其实就是形制简化的掩月刀,那么,广义上说「 ”明代用关刀”,也是说得过去的。 清代是个满汉体制并存的时代,有不少相互矛盾的记载。许多清代记载和后世论述都认为,清代八旗兵并不使用「 ”关刀类长柄刀”,只有绿营和勇营等汉族部队才列装挑刀、宽刃刀、片刀、虎牙刀四种单刃长柄刀,其中宽刃刀类似日本僧兵使用的大薙刀,刀刃较宽但前刀脊无凸起的尖刃,而另外三种都是类似明代钩镰刀的「 ”关刀类”。 《中国 ... 史》中的清代长柄刀,除一种外都是关刀类 但实际上清代民间习武风气很盛,朴刀类的「 ”短关刀”继续在民间流行,并被团练和各类反清武装用于战阵,而另一种比带环朴刀更短的「 ”关刀类”武器——大刀则后来居上,成为又一种民间流行冷兵器,直到抗战时还以「 ”大刀队”的新形象传诵一时。 抗战时大刀队的大刀,广义上也是「 ”关刀”的一种 且「 ”八旗不用关刀”也未必一概而论。曾是太平军士兵、后投降清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的湖北人陈思伯晚年撰写自传体回忆录《复生录》,说僧格林沁「 ”马上用关刀,凛凛若神”,他这本回忆录是用来教育子孙的「 ”忆苦思甜”类作品,无意外传,且本人曾多次见到僧格林沁并与之有至少两次对话,并没有「 ”歪曲”这位蒙古族八旗名将「 ”个人形象”的动机,很显然,八旗将士虽然并不把「 ”关刀”列入制式武器,但战场上还是有人用的。 而名实俱符的「 ”青龙偃月刀”则继续着它的「 ”礼器道路”,成为清代武科场的制式考试用具。 清代《皇朝通典卷十九》记载,清初顺治年间,一度认为「 ”至于开弓舞刀掇石,俱属虚文无益,以后俱不必试”,但很快又「 ”一切照旧”。 清康熙二十八年《改订武闱条例》规定,各级武科科举考试分外场(考武艺)和内场(考 ... 理论),其中外场第二场为技勇类,分弓、刀、石三门技勇(这里的 ... 指拉弓,以拉弓力多者为胜),「 ”刀”即让考生舞动特制的青龙偃月刀,这种刀不仅刀刃,连刀杆也用铁铸,重量则分为八十斤、一百斤和一百二十斤三种。康熙三十三年规定,技勇三门「 ”弓必间满,刀必舞花,石必离地一尺为合式。三项内有能一二项者,准入三场;三项全不能者,亦不准入三场”,意思是拉弓必须拉到满才算拉开,舞刀需要完整舞动一个全身三百六十五度的刀花,举石必须把石头举离地面至少一尺。这三门技勇中至少要有一门合格,才允许进入第三场也即最后一场「 ”内场”的「 ”笔试”,由于清代再三强调「 ”武科以外场为重”,内场只是走走形式,因此「 ”弓、刀、石”这三项「 ”技勇”在武科中十分重要,「 ”拉硬功、舞大刀、举石”这三项在清代已无多少实战价值的「 ”技勇”,也在民间武场中盛行一时,许多较像样的武场都会陈列重八十斤、一百斤和一百二十斤的「 ”青龙偃月刀”,这在当时具有一定实用性——不是战场的实用性,而是「 ”考场”的实用性,即帮助习武者熟悉清代武科的考试形式。 清代武科第二场「 ”技勇三门”,中为舞大刀 由于这种「 ”青龙偃月刀”造型精美,又特别引人瞩目,往往成为各地武场的「 ”镇场宝”,并经常被习武者用于在庙会之类场合炫耀自身勇武。这种形式和「 ”关王崇拜”的结合,则让「 ”关王刀泛滥”的现象在清末民初变本加厉。 建国后这种实际上并无多少战场实用性、清末废除武举后连「 ”考场实用性”也一并丧失的「 ”青龙偃月刀”仍然偶露峥嵘,第一、二、三届全国武术大会上都有「 ”舞大刀”的记载,五届全运会(1983年)期间举行的武术表演,更有来自火车头体协的老年武术人士表演「 ”比关羽青龙偃月刀还重近40斤的祖传青龙大刀”——读完前面文字就该明白,这柄「 ”祖传青龙大刀”应该是清代武科场所用「 ”技勇三门”的头号(一百二十斤)青龙偃月刀,或这种刀的民间仿制品,而不是什么用于阵仗的「 ”家传宝刀”,且关羽本人并不使用直到宋代才流行的单刃长柄刀,只使用或佩带汉代流行的环首刀,且他的两柄环首刀叫「 ”在万人”,不叫「 ”青龙偃月”,「 ”青龙偃月”的名称正式产生,恐怕已是明代的事了。

青龙偃月刀的来龙去脉——关王刀考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三国群英传2,大乔小乔,两女胜过千军万马

    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三国里出名的美女,正所谓美女配英雄,而孙策周瑜是三国里有名的英雄人物,大乔在演义中的描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就是孙策牺牲太早,小乔的描写就比较多了,和周瑜是珠联璧合,才子佳人的一对赤壁之战,三国最出名的战役,战前诸葛亮曾引用曹植的铜雀台赋成功激怒周瑜,让周瑜借坡下驴,誓战曹操,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写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诗,最主要的这好像还是初中要求背

  2.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3. 猪八戒和宇文成都的兵器,竟是抗倭神器,还 ... 日本枪术发展?

    《说唐全传》当中,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所用的凤翅鎏金镋,可以说是古典小说戏曲中最负盛名的兵刃之一了。▲制造较为简陋的镋耙可以确定的是,抗倭战争确实对猪八戒的形象造成一些影响。在湘西南地区的舞龙会中,猪八戒形象使用镋耙而非九齿钉耙作为兵刃,可见抗倭战争留下的痕迹。

  4. 刘璋号称暗弱,却为何能把刘备、庞统打得如此悲惨?

    如果刘璋不给,那么刘备就有借口了,至少在明面上说得过去。这一年来,刘备借攻打张鲁为名,在刘璋这儿吃吃喝喝,都快把刘璋给吃穷了。可没想到,刘璋竟然没发火,而且一口答应给刘备人马报销火车票,只是资助的人马与物资减半,不管如何,已经相当够意思了。

  5.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6.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证(终章)

    西周武士复原图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

  7.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8.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9.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10. 曹操一生之错:实锤奸雄,放虎归山,急功近利失人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随机推荐

  1. 梦见雾气会怎么样 梦见雾气意味着什么 – 周公解梦

    梦见雾气会怎么样?雾气是指云雾,水蒸气;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云雾状态。雾是苦,雾让人看不清楚景物,引申为遮蔽和欺骗。梦见雾,就意味着会受朋友的欺骗,择友要慎重。梦见雾渐渐散去,意味着迷惑将会得到澄清,痛苦只是暂时的,一定要坚持到最后,胜利将属于自己。官员梦见雾,则意味着有人向上面告状,并引起了上司的不满,有遭到解职的危险。农民梦见雾,田地会被暴雨摧残。梦见下小雨有什么含义梦见下小雨的寓意–周公解梦

  2. 伤感唯美的说说 我们的青春,高调开始,却悲伤落幕-感人的情话

    我们站着,扶著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我母,铸我骨肉。我婉转铺排,极力挣,与图。但始终为它害,无由扑跌,与烦恼交握,堕于黯无尽日的因果。到年纪大时,男人已经辉煌,而女人却耗尽青春,这时候嫌人老丑,实在是狼心狗肺。所以说,女人懂相守,男人懂感恩,才是一辈子。

  3. 梦见插头

    周公解梦梦见插头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插头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哪位国军名将不通知蒋介石就敢调10万大军?

    在久攻不下中队正面阵地后,冈村宁次以赌徒式的冒险,令日军第106师团利用中国军队防线上的缝隙,仅携带6天口粮,孤军深入后方,试图偷袭中国军队后路。当身在九江的冈村宁次从空军侦察中发现薛岳的部署意图时,日军第106师团已经陷入10万中国大军的合围之中。第106师团的防御阵地于10月9日彻底崩溃。此举动显示出中国军队对第106师团的重大杀伤。

  5. 尝试怀孕:女性的十大秘诀

    女性从30多岁开始生育能力逐渐下降,帕沃内说,37岁以后下降幅度更大,40岁以后下降幅度更大。这些下降意味着怀孕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当妇女希望怀孕时,避免饮酒是最安全的。如果妇女因为怀孕而停止使用节育措施,也应停止饮酒。

  6. 夏季养肺要注意补水!运动后也要也注意补水的时机

    夏季养肺要尤其注意补水,夏季该如何补水?食疗补水方面,秋冬季节饮食中要尽量少吃炸、烤、煎的食品,以免助纣为虐,加速体内水分的蒸发,做饭时多采用有利于保持食物水分的烹调方式,如蒸、炖、煲、煮等,以便增加水分的摄入。运动后也要注意多补水:不要大汗凌琳的时候拿出水直接喝,要休息会再来补水,身体有个缓冲的阶段,由期是孩子,也要注意,炎热夏季,注意身体各个机能的表现,中老年人不能大意!

  7. 梦见母亲还活着

    周公解梦梦见母亲还活着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母亲还活着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梦见在下梯子

    周公解梦梦见在下梯子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在下梯子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郭子仪:历史上最出名的武状元

    科举制肇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科举制度初期仅考文章经术,考武艺始于武则天时。

  10. 秋季要特别注意心理养生避免悲秋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草枯叶落、花木凋零,人也很容易触景生情,往往会出现凄凉、忧郁、悲秋等伤感情绪,因此在秋季要特别注意心理养生。专家解释,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专家建议,人们心理养生首先要有四种心理要素。还有,注意平衡饮食也可以避免秋季忧郁症。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