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因果的俗谛与真谛

陈昌祈 东吴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摘要 本文从俗谛及真谛的立场来讨论因果问题。俗谛的因果则分别从物质及生命两方面来探讨。物质方面,在二十世纪由于「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及「蝴蝶效应」等的影响,发展出「具不确定性的因果论」。而生命层面的因果问题则比物质层面复杂,它面临无法重复实验,甚至无法观察的困难。这里我们做了一项尝试,经由模仿自然科学而推论得到:「生命层面是有因果律,但类似于物质层面而具有不确定性。」 至于因果的真谛可用《金刚经》句型:「所谓因果,即非因果,是名因果」来说明。《楞严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又说:「是故当知:五阴等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些都是在说明因果的真谛具不落两边的性质。 此外我们也尝试从科学的本质来展示世间也有类似于真谛不落两边的性质。最后则一探禅宗有名的公案「野狐禅」,百丈和尚「不昧因果」的回答到底在表达什么? 一、讨论因果的立场 佛法对义理的探讨有真谛与俗谛的区分,真谛为依循菩提心的义理,俗谛则是指随顺众生心的说法。《楞严经》里佛云:「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第一义也就是真谛,佛陀告诉我们一般世间的因果论都是随顺众生心而非随顺菩提心的。本文将分别从俗谛及真谛的立场来讨论因果,一探因果的真象! 现在从俗谛的立场开始,在讨论俗谛的因果时我们又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讨论,一个是物质层面——这正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另一则是生命层面——相对于物质的观察者本身。要清楚地探讨俗谛的因果问题,先要厘清到底要探讨物质层面的因果呢?还是生命层面的因果?一般人所谓的「相信因果」或「不相信因果」,大多指的是属于生命层面所关切的因果问题,也就是「现世」的果到底怎么样来的?乃至到底有没有前世与来世等问题。一个不相信生命层面因果的人,不见得对物质层面的因果也不相信。一个人如果连物质层面的因果都不相信的话,那么面对物质世界将茫然失措,连日常生活都会发生困难哩! 二、物质层面的因果问题 十七世纪末「决定性的因果论」:「只要弄清楚宇宙的现况,我们就可以掌握宇宙的过去与未来。」——廿世纪「具不确定性的因果论」 一般而言,人们是相信物质层面的因果的,到了十七世纪末更是肯定。当时牛顿万有引力及运动定律成功地描述了行星的轨道运动,正确地预测了哈雷彗星出现的时间,以至有不少科学家乐观地认为:「只要弄清楚宇宙的现况,我们就可以完全地掌握宇宙的过去与未来。」 「只要弄清楚宇宙的「现况」,我们就可以掌握宇宙的过去与未来」,这是十七世纪末「机械式宇宙观」过分乐观的想法,这种「决定性的因果论」到了二十世纪有重大的修正。这可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无限精确地弄清楚「现况」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的,这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P·△X>=h)所展示的「真象」,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量两个具互补性质的量。另外「机率性的因果论」也被引进了,这是「量子力学」的特色。比如说有一个放射性原子在我们面前,即使我们对它的现况完全掌握,仍然无法预测它什么时候会衰变,能预测的只是它在什么时候衰变的机率有多少,这里只有机率性的预测,没有决定性的答案。 「测不准原理」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大,尤其在「混沌学」(CHAOS)出现之后更显示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测不准原理」(△P·△X>=h)告诉我们两个互补量的测量误差之乘积一定会大于等于卜朗克常数(h,一个非常小的量)。举个例子来说,物体的位置X与其动量P就是一组具互补性质的量,物 ... 置的误差△X乘以动量的误差△P要大于等于卜朗克常数;如果你动量测得很准,动量误差△P接近于零,则位置误差△X就会趋近于无限大,也就是位置测得非常不准。因此「同时」无限精确的弄清楚所有变量的「现况」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的。由于卜朗克常数是非常小的量,以至于误差似乎还可忍受,然而自从「混沌学」中的「蝴蝶效应」被发现后,情况就不这么单纯了。 「蝴蝶效应」源自计算机气象模拟,模拟时发现:气象的起始条件做了些微的调整,末了状态却发生远比想象中还要巨大的改变。用夸张一点的比拟可以说:「垦丁公园的一只蝴蝶振翅,可能引发若干日后菲律宾的一场狂风暴雨」,因此称之为「蝴蝶效应」①。起始条件的些微变化可以导致末了状态的巨大差异,这使得「测不准原理」的影响变成了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我们是基于对「现在」的了解来推测「过去」与「未来」,「测不准原理」却告诉我们对「现在」的精确掌握有其先天上的限制。对「现在」我们既然无法完全掌握,而「现在」的些微差异又可能导致「未来」巨大的差异,因此对「未来」与「过去」的推测就具有了不确定性。 以上是就物质层面来讨论因果问题,现代的科学家已体察到「因果律具不确定性」,在量子力学里即使我们对「现在」完全掌握,对未来仍然只有机率性的预测,况且「现在」是不可能完全地掌握,因此对「未来」与「过去」的预测就具有不确定性了。不过「因果律具不确定性」,并不表示没有因果律,如果没有因果律那一切的科学研究都是罔然,因为不能重复、不能预测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呢? 三、生命层面的因果问题 面临无法重复实验,甚至无法观察(前世、来世)的困难,一分努力是否有一分收获?……与物质层面相较,探讨生命层次的因果问题就显得困难多了!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无法重复实验,并且牵涉到就连一次观察都有问题的「前世」与「来世」(禅定功深者例外)。现在我们就以可观察的「现世」为基础,来探讨生命层次的因果问题。在「现世」的生命历程里,我们最关心的因果问题是:一分努力是否有一分收获?如果努力跟收获无关,那大家根本无需努力;如果努力就必然有预期的收获,那又为什么有许许多多的例外?事实上同样的努力不见得会培养出相同的实力,而相同的实力也不见得有相同的成就,因此人们不得不把这些「现世」的差异归因于「禀赋」与「命运」。「禀赋」与「命运」解释了现世的差异,然而决定「禀赋」与「命运」的原因则众说纷纭:有天命之说,有上帝意旨,有三世因果说,在释迦佛时代更有自然外道无因论师之说。 天命与上帝意旨,就其旨趣来说是认为禀赋与命运是有缘由的,只是把这缘由归因于一个「不可知」的天或上帝,当然这个天或上帝往往被信仰者各自赋予了种种的色彩。自然外道无因论师则干脆把这个「不可知的因」否定掉,说什么:「谁开河海堆山岳,离消荆棘画兽禽,一切无有能生者,是故我说为自然。」他们认为「众生虽有苦乐,无有因缘,所谓自然而然。」这种态度可能也是现代某些自命受「科学」洗礼的人,对生命层面因果的取向。 三世因果说则提出「三世关联」来说明禀赋与命运的缘由,并藉此教化人心激励向善,佛陀在劝化世人时也曾敷演此说。不过三世因果的真象应该极其复杂,不但因因果果互相纠缠,无法断然划分,其几微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比之物质世界的「蝴蝶效应」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同的行为可能因当事人心灵状态迥异而有截然不同的遭遇,甚至也可能相同的行为、相同的心灵状态,但因过去的背景或外缘的差异而演出不同的故事。这么复杂的现象却常常为达通俗的目的而被简化得失真,使得较有见解的人无法信服。 天或上帝「不可知」,前世与来世又「看不到」,那我们就应该接受无因论师的说法吗?这里我们尝试透过科学家常用的对称类比的推理,来探讨生命层面的因果问题。 四、一种尝试——推广物质层面的因果观到生命层面 类似于物质世界,生命层面也有「具不确定性的因果律」。生命层面因果的不确定性是源自——「我相」不可取,「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 现代自认开明之士,常狃于自然科学可重复观测之经验,因此对生命层面的因果论很难认同。然而,人生而禀赋不同、命运各异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生命层面的因果律真的不存在,那一切公平、公义的基础又在那里? 由于生命层面的因果关系不易观察、不能重复实验,因此,相信这层面的因果律常常是基于信仰的关系;但我们要注意,不相信生命层次的因果存在也是一种信仰,因为我们也无法证明它的不存在。如果我们没有禅定通力,无法亲身验证三世因果之有无,又不愿草率地否定或肯定三世因果之有无。这里我们提供了一项尝试,透过模仿科学家常用的对称类比推理,将物质层面的因果论推广到生命的领域。 物理学界一个有名的类比推广的例子,那就是「物质波」存在的推理。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由原子或更基本的一些粒子所构成,物质既然是粒子所构成,为什么又会是波呢?在1924年,当时还没有任何实验证明物质具有波动性,德布罗衣(de Broglie)就做了以下的推论: ⑴自然是颇具对称性的。 ⑵可观察的宇宙是由「辐射」与「物质」所构成。 ⑶辐射具波动与粒子的二象性;因此物质可能也具有波动与粒子的二象性。 由于这推论的引导,人们设计了不少实验,结果证实了物质具有波动性,电子显微镜就是依此波动性设计成功的。仿此,对多数无法亲身验证三世因果的我们似乎也可以做出以下的推论: ⑴世间是颇具对称性的。 ⑵世间是由观察者——「人」与被观察者——「物」所构成。 ⑶物的层次有具不确定性的因果律;因此生命层面可能也有具不确定性的因果律。 以上推论为一尝试,希望借着科学上关于对称、类比的诸多经验与信念,以及科学对因果之认识,帮助我们预测一下生命层面的因果问题。当然,后来的亲身验证则有待大家深入禅定了!生命层面因果的不确定性那里来?个人的想法是源于我们对「我」、对「现在」认定上有困难。对「我」和「现在」既无法完全掌握,又如何精确地推测「过去」与「未来」呢?当吾人以识心去分别「现在」的种种时,「现在」已受干扰改变;当我们要明确地抓取「我」时,我相似乎又变化不居——这是心灵上的「测不准原理」,而导致生命层面因果的不确定性。 五、真谛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而因果问题,不论是生命层面的或物质层面的,其研究的对象都要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序列上展开,然后再讨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如果连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讨论的前题既不存在,又那来的因果与自然性(非因果)的争论呢?因果与自然性都是要在「过去、现在、未来」存在的前题下讨论才有意义的。 《楞严经》说:「世间(五阴、六入……等》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又说:「是故当知:五阴等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一切现象、一切因果问题所要讨论的对象乃至讨论因果的人,在「性真常中」了无所得。既然连讨论的对象都不可得了,又那来什么因缘或自然性(非因果)的戏论呢!举例来说,我们在梦中山珍海味地饱餐一顿,吃东西是因,觉得饱是果,梦中因果关系了了分明,梦醒时却空无一物,吃与饱都不可得,又那来的因果与自然性?当然,正在梦中之时吃与饱就是那么地真实,以至于因果与自然性的争论也那么地真实。《楞严经》所要表达的是梦醒后的体认,因此说「五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因果与自然性都是戏论。 (研讨会后曾有朋友问到:梦中吃饱,醒后仍饿,梦中的因果到底是有是无?似乎有点迷糊了。其实会迷糊倒是一种进步,因为这是我们从醒来的角度看梦中问题所得到的感受。如果一直沉迷于梦中,还不会有这种迷糊的感受哩!因为有醒来的经验,我们对梦中的因果会有别于长梦未醒者的感受;如果菩提心现,三界梦醒,再来看世间因果,当然更有别于迷中辈人。古德云:「创镜花法会,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大概就是这类的体会吧!) 如果用《金刚经》的句型来探讨因果则是:「所谓因果,即非因果,是名因果」。「所谓因果」——指的是随顺凡夫心所认定出来的因果或自然性,亦即梦中「饱因食有」的因果认定,或「饱与食无关」的自然性(非因果)之认定。「即非因果」——则是回到菩提心,体察到这些认定对菩提心而言了不可得,犹如梦醒发现饱因食有或非因食有的认定了无实义,所以说「即非因果」或「即非自然性」,这是出世的真谛。「是名因果」——是入世的真谛,已发菩提心的人进入世间,虽不住于俗谛的「因果与自然性」,但也不坏住世方便,体察到就俗谛而言因果之不无,故不落两边的说「是名因果」。犹如虽在梦中,能够体察是梦,因而了知醒时虽不有、梦中亦不无,不落有无两边是也! 六、方便看真谛 二十世纪「具不确定性的因果论」,似乎也不落两边,说没有因果不对,说「决定性因果」也有问题。此外,立基于一些「基本假设」的科学理论,会随着新的实验发现而更新,这样的理论所展现的因果是有耶?无耶? 有没有什么方便让未发菩提心的人也可以体会一下不落有无两边的因果呢?二十世纪「具不确定性的因果论」似乎也展现了这方面的性质,说有机械式的「决定性因果」不对,说没有因果也有问题,有无都不取,趣向中道义。 我们再从科学理论的本质,来讨论因果不落两边的特质。科学理论原是立基于一些「基本假设」的人类心智创造物,为了配合新的实验发现,科学理论是可以修正甚至抛弃的。科学理论可修正甚至抛弃,正是科学历久弥新、日新又新的主因,也是科学「实事求是」精神之所在。科学理论是人类「创造」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人类根据一些既有事实、经验,设想出若干「基本假设」,然后根据「基本假设」,推导完成整个理论体系。「相对论」是个典型的例子,爱因斯坦就是从两个「基本假设」出发,推导出相对论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设」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无法证明的认定」,并非恒常不变的真理,因此科学家不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而只以逼近真理自期许,这不是谦虚,而是事实,同时也是科学精神之所在。 现在我们来想想,这样是可修正、抛弃之特质的理论,它所展现的因果关系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说一定有并不安心(没有人能保证以后不会修改),说没有嘛又很实用,这是不是也有不落两边的味道在?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些人类创造来解释现象的理论,其所展现的因果关系都具有不可执取、但又不是没有的特色。 我们再举个实例来说明科学因果不落两边的特质,以下是个大家熟知的命题:「因为万有引力的关系,行星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会往下掉落。」万有引力为因,椭圆轨道、物体下落为果,到底这样的因果关系是有呢?还是没有?说没有这种因果关系,大家又言之凿凿,考试也这样考这样答;说一定是这样的因果关系,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可以解释椭圆轨道、物体下落等现象,并不一定要用万有引力才能解释啊!实际上,解释同一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论并非唯一,这样的理论所展现的因果是有耶?是无耶? 七、结论 《楞严经》云:「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又说:「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因果的俗谛与真谛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国宝之殇:盘点流失英国的中国国宝级文物

    英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130万件,大多数是在近代殖民主义时期被侵略者从中国非法劫掠流落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书画、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雕刻品等珍稀国宝有3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几乎都在馆中。大英博物馆这些文物珍品涵盖了近7000年的中国历史,其中许多都是从未面世的孤品。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流入英国的国宝级文物。

  2. 一千年前的雕版印刷《金刚经》,背后藏着一段丝绸之路科技交流史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就是这18个字,第一次明确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份雕版印刷物的确切日期,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一行字刻在敦煌《金刚经》的卷尾。研究者认为,这部雕版《金刚经》应该是在四川...。而在这部雕版《金刚经》的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四川发达的雕版印刷活动。作为中国雕版印刷业的起源地(或者说起源地之一),四川的雕版印刷术和印刷作品,通过蜀道走出四川,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

  3.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爱因斯坦和玻尔因为什么问题而发生论战

    爱因斯坦为什么一生都在质疑玻尔的理论?作者丨李春生自从提出广义相对论后,爱因斯坦的工作好像就剩一件事儿,那就是和另一个量子力学的重量级人物,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领头人玻尔死磕。早在1926年,爱因斯坦在写给玻恩的信里写道:量子力学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并不是真实的,这个理论产生了很多好的结果,可他并没有使我们更接近老头子的奥秘,我毫无保留的相信,老头子是不掷骰子的。

  4. 高僧故事:倓虚法师智斗阎王 死而复生

    《影尘回忆录》是倓虚法师口述自传,由其弟子大光法师私下记录而成,记录倓虚法师从出生到1948年的传奇经历。因此本书命名为《影尘回忆录》,书中记录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比如下面这则故事,就是倓虚法师自述早年经历。

  5. 他在环境优美之地独自修行 竟发生这种事情

    有一天一大早,弥醯就外出乞食。弥醯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他不禁伫足良久,留连忘返。弥醯听后满脸不乐意,再三请求佛陀允许他独修。未过多久,弥醯便对眼前的美景失去了兴趣——单调的独修生活,距离他的美好理想,简直是天壤之别!弥醯听后,觉得很受用,继续问佛:“世尊!当独修的因缘具足时,在一个人独修之时,修什么样的法门,才能快捷易行呢?”

  6. 这一天供养大德僧众 为父母祈福功德最大

    目犍连听佛陀说后,欢喜奉行,在僧自恣日供养圣僧大众以后,其母即于是日脱离饿鬼之苦。目犍连知道母亲脱离了饿鬼道中,他很感激佛陀。并赞叹三宝功德,奉劝世间应行盂兰盆之法,供佛及僧,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奉劝举行盂兰盆法会,这本是受益的目犍连利人的苦心,但现在每逢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讹为拜神祭鬼之日,真是辜负佛陀及目犍连的慈悲了。目犍连尊者不但神通第一,大慈大悲更是闻名!

  7. 佛祖统记

    佛祖统记(宋)志磐荆王夫人王氏荆王楫。她每天早上一定拜佛,并诵经念佛号,这样过了二十几年。持斋诵佛逾十年。冯少师的女儿,嫁给承宣使陈思恭为妻。晚年时,对净土法门特别精进,礼佛拜忏一次,就诵一万声佛号。正在说法的当儿,她忽然见到佛菩萨在眼前出现,她就端坐而往生了。临终见化佛来迎。临终的时候,她见到化身佛来迎接。临终时她口称佛名,手结印信,在地上慢慢的行走。

  8. 埋下恶种,吃到苦果

    埋下恶种,吃到苦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至于为什么不报在贺永兴身上,而是让他“无辜”的儿子吃到了苦果呢?贺永兴和其儿子所受的“报应”,只是属于在他们共业范围内,于今世成熟的一个“特例”,而不是一种“普例”,但由这个故事所揭示的因果报应和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有着普遍性的意义。它警示世人,埋下恶种,必吃苦果,只是迟来或者早来的问题。

  9. 持楞严经 楞严咒送父亲自在往生不可思议感应

    晚上和我在同一个寮房,她没完没了地唠叨楞严经、咒之“不可思议”!今早到了寺院,上妙下祥师父给我打...,安排我将宋东方持楞严经、咒,使父亲预知时至往生的感应事迹记录下来,以备对怀疑楞严咒的人增长信心。这使我坚定了信心,没有想到持楞严经、咒的功德不可思议。生病期间女儿在边上念楞严经、咒,他很愿意听。有人说是假的,事实证明,楞严咒不可思议。

  10. 《兰亭》书法与中国文化(下)

    《兰亭》书法与中国文化(下)六、中国思想的“三字经”“但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通过东汉末的离乱洗礼,继之以魏晋南北,士大夫们感叹人生之虚妄,《兰亭》恐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本土文化。

随机推荐

  1. qq说说心情短语伤感句子-感人的情话

    只是,有的人痛不欲生。是别人的错她态度很强硬,是自己的错她同样态度很强硬。这样的女人很令人头疼。心好累,被你伤的好痛。心是最脆弱的东西,有时候却是无坚不摧。每晚睡前,原谅所有的人和事。今天尽力做的,虽然辛苦,但未来发生的,都是礼物。

  2. 佛渡岛的传说

    在六横岛旁边,有个名叫“佛渡”的小岛。据传,观音大士想找个地方设庙传经。一天清晨,她驾起祥云,来到东海上空,舒展慧眼,定睛一看,眼下有个小岛,山清水秀,足有一百个山头。她当即收起祥云,一脚踏上了这座小岛,找到一个最高山头,盘腿坐下,手握佛尘,认认真真地数起山头来。观音十分惋惜,只得驾起祥云,另找住所。但这里毕竟是观音大士渡过的地方,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佛渡岛”。

  3. 孕妇梦见过世的爷爷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过世的爷爷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孕妇梦到过世的爷爷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我们什么都不缺乏

    要切除恶性肿瘤,进行长期化疗。什么作料也不放,日子,不甜不咸不酸不辣。人生,什么都能争。肿瘤还在,还要化疗,却什么也干扰不了他,掉头发刚刚好。我站在一株正在掉叶的槭树下,想着马奎斯《迷宫中的将军》,将军要将一部分遗产给仆人,仆人婉拒,他说了一段经典的话:我们一向都很贫穷,什么都不缺乏。也许,我们什么都不缺乏。我们一向都很富有,所有的东西都是上苍额外的恩赐。

  5. 成语【勿忘在莒】意思解释 | 成语大全

    成语词典>>勿忘在莒的意思解释成语勿忘在莒发音:wùwàngzàijǔ释义:比喻不忘本。

  6. 梦见抱两个小孩

    周公解梦梦见抱两个小孩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抱两个小孩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道格拉斯·亚当斯简介

    出生:1952年3月11日出生地:英国剑桥一代:婴儿潮一代中国黄道:龙星星座:双鱼座死亡:2001年5月11日(49岁)死因:心肌梗塞和致命心律失常结婚生活1991-11-25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39岁)婚后简·贝尔森事件道格拉斯·亚当斯1978-03-08的第一集《银河系漫游指南》由道格拉斯·亚当斯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台播出。在Facebook上分享在Twitter上分享著名作家艾米·波勒比尔·詹姆斯查尔斯·佩罗杰弗里·乔叟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威廉·彼得·布拉蒂

  8. 梦见很多桂圆

    周公解梦梦见很多桂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很多桂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苦守20年登后位,却因“这件事”被打入冷宫、葬礼还不如嫔妃…历史上的如懿其实晚景凄凉

    “关于如懿,讲的是一个替身的故事”如懿,不知道名字,但通称乌喇那拉氏,她比乾隆小七岁,雍正把这个女孩指婚给乾隆(当时还是宝亲王),但只是侧福晋。正福晋是以后的孝贤纯皇后,也就是富察氏。乾隆即位以后,她就册封为娴妃。就大清国的后宫排序来看,已经排名第四。虽说是第四名,已经赢在起跑点上。乾隆时期的后妃排列顺序是这样的: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这是有固定额度的,没有出缺就不能随便

  10. 半死不活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bànsǐbùhuó【解释】形容筋疲力尽,精神不振的样子。【出处】【例子】想跑,水裹住他的脚,他就那么半死不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老舍《骆驼祥子》十八)【近义词】死气沉沉,委靡不振,精疲力尽【反义词】生气勃勃,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相关】百度“半死不活”

返回
顶部